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ind-driven circulation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in Taihu Lake based on a quadtree grid 被引量:6
1
作者 Xiao-dong Liu Ling-qi Li +4 位作者 Peng Wang Zu-lin Hua Li Gu Yuan-yuan Zhou Lu-ying Che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08-114,共7页
In this study,a two-dimensional flow-pollutant coupled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quadtree grid.Th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llow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wind-driven flow in a large-scale shallow lake with ir... In this study,a two-dimensional flow-pollutant coupled model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quadtree grid.This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llow the accurate simulation of wind-driven flow in a large-scale shallow lake with irregular natural boundaries when focusing on important smallscale localized flow features.The quadtree grid was created by domain decomposition.The governing equations were solved using the finite volume method,and the normal fluxes of mass,momentum,and pollutants across the interface between cells were computed by means of a Godunov-type Osher scheme.The model was employed to simulate wind-driven flow in a circular basin with non-uniform depth.The computed values were in agreement with analytical dat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quadtree grid has fine local resolution and high efficiency,and is convenient for local refinement.It is clear that the quadtree grid model is effective when applied to complex flow domains.Finally,the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flow field and concentration field of Taihu Lake,demonstrating its ability to predict the flow and concentration fields in an actual water area with complex geome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wind-DRIVEN CIRCULATION POLLUTANT transport QUADTREE GRID Shallow-flow hydrodynamics Taihu Lake
下载PDF
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ing of Flow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in a Flooding Area of 2008 US Midwest Flood
2
作者 Xiaobo Chao A. K. M. Azad Hossain Yafei Jia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3年第2期116-127,共12页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flow field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in a flood zone near the confluence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Iowa Ri...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flow field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in a flood zone near the confluence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and Iowa River during the US Midwest Flood in 2008. Due to a prolonged precipitation event, a levee along the Iowa River just upstream of Oakville, Iowa broke, and the small town was completely flooded for a couple of week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high water level in the flood zone reached about 2.5 metersabove the ground, and wind was the major force for the flow circulation. It was observed that some pollutants were leaked from the residential and farming facilities and transported into the flood zone. Leaking of pollutants from these facilities was reported by different news media during the flood and was identified using high 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ry. The developed 3D numerical model was first validated using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nd then applied to the flood inundated zone in Oakville for simulating the unsteady hydrodynamics and pollutant transport. The simulated pollutant distributions were generally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observed data obtained from satellite ima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NUMERICAL Model wind-DRIVEN flow POLLUTANT transport Satellite Imagery US MIDWEST FLOOD
下载PDF
双排高立式尼龙网阻沙障与草方格固沙障的优化配置及防沙效益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茂林 宋玲 +2 位作者 刘杰 王云飞 井文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8-377,共10页
[目的]针对双排高立式尼龙网阻沙障与草方格固沙障联合应用,开展风洞试验研究,以优化联合沙障中尼龙网阻沙障孔隙度配置及探究各孔隙度下联合沙障的防沙效益。[方法]基于风洞模拟试验数据,开展不同孔隙度(40%,45%,55%)联合沙障,在不同... [目的]针对双排高立式尼龙网阻沙障与草方格固沙障联合应用,开展风洞试验研究,以优化联合沙障中尼龙网阻沙障孔隙度配置及探究各孔隙度下联合沙障的防沙效益。[方法]基于风洞模拟试验数据,开展不同孔隙度(40%,45%,55%)联合沙障,在不同风速下的风速流场、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摩阻风速、输沙率随高度和阻沙率方面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1)相同风速下尼龙网阻沙障孔隙度40%时,联合沙障弱风区面积最大;(2)随着尼龙网阻沙障孔隙度的增大,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风速减小,相同风速和相同位置时,40%孔隙度下联合沙障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摩阻风速值最大;(3)风速增加地表输沙率也增加,联合沙障内部与背风侧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指数型递减,输沙主要集中在0~12 cm高度内;(4)风速大小与沙障阻沙率呈现负相关变化;阻沙率与孔隙度之间也呈负相关关系,孔隙度为40%的联合沙障具有较高阻沙率;双排高立式尼龙网阻沙措施与草方格固沙措施联合之间还存在阻沙率叠加。[结论]40%孔隙度的双排高立式尼龙网和草方格的阻固联合可以实现较优的配置与防沙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场结构 孔隙度 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摩阻风速 输沙率 阻沙率
下载PDF
切顶卸压采空区风流演化特性研究
4
作者 张鹏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4期121-122,127,共3页
为了对切顶卸压下采空区渗透率变化及采空区风流运移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传统开采及切顶卸压情况下的采空区风流压力及流量变化情况,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的风流交换情况及采空区风流量。综合对比发现,经过切顶卸压后的流... 为了对切顶卸压下采空区渗透率变化及采空区风流运移特性进行研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传统开采及切顶卸压情况下的采空区风流压力及流量变化情况,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的风流交换情况及采空区风流量。综合对比发现,经过切顶卸压后的流入及流出风量较传统模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有效减少了漏风影响,从而提升了通风效率,为后续切顶卸压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风流运移 切顶卸压 风流压力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风流及粉尘运移规律研究
5
作者 陈国辉 王子琦 +2 位作者 宋胜伟 尹忠雨 黄振浩 《煤矿机械》 2024年第7期76-79,共4页
为研究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风流及粉尘运移规律,利用Fluent软件对双阳煤矿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风流及不同产尘工序产生的粉尘运移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阳煤矿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风流基本规律为突然升高,再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粉尘浓度... 为研究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风流及粉尘运移规律,利用Fluent软件对双阳煤矿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风流及不同产尘工序产生的粉尘运移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阳煤矿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风流基本规律为突然升高,再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粉尘浓度出现聚集区域为移架工作区域和采煤机滚筒截割处;粉尘在人行横道空间整体扩散并不明显,在底板上存在沉积现象。为后续薄煤层综采工作面雾滴运移及降尘研究提供了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煤层 风流 粉尘运移
下载PDF
表面横向风流作用下煤体的内部燃烧蔓延规律
6
作者 王凯 王喆 +2 位作者 韩涛 邓军 张嬿妮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煤的自燃特性使其在开采、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火灾事故隐患,极大地阻碍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自主搭建的敞车载运煤燃烧蔓延模拟实验装置,分析在表面横向风流作用下的松散煤体内部高温区域演变以及气体蔓延规律.结果表明,表面... 煤的自燃特性使其在开采、存储和运输过程中存在火灾事故隐患,极大地阻碍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自主搭建的敞车载运煤燃烧蔓延模拟实验装置,分析在表面横向风流作用下的松散煤体内部高温区域演变以及气体蔓延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横向风流明显加快了本文实验煤样内部高温区域蔓延速度,相比无风状况下,高温蔓延速度加快了0.3倍(风流1 m·s^(-1)时)和0.5倍(风流2 m·s^(-1)时),高温区域峰值温度升高了120±20℃;受表面横向风流影响,燃烧蔓延路径向风流流动方向偏移;在风流0 m·s^(-1)时,燃烧的高温点O2体积分数快速下降阶段所经历的时间随纵深的增加逐渐增大,风流作用会加剧煤氧反应.研究成果可为煤炭在运输与储存过程煤火灾害形成规律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表面横向风流 温度场 气体蔓延 敞车载运
下载PDF
两次强下击暴流致灾大风过程对比
7
作者 郭飞燕 丁锋 +3 位作者 褚颖佳 郎嘉河 李晓东 栾在茂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605,共16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1 min降水量和5 min间隔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和8月6日山东两次强下击暴流风暴(简称6·2超级单体和8·6强单体)雷达特征及地面致灾大风的成因。研究表明...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数据、1 min降水量和5 min间隔加密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了2017年6月2日和8月6日山东两次强下击暴流风暴(简称6·2超级单体和8·6强单体)雷达特征及地面致灾大风的成因。研究表明:两次致灾大风过程在强天气尺度和有利中尺度环境下分别形成超级单体和强单体风暴并触发系列下击暴流,最强下击暴流发生时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先跃增后骤降,6·2超级单体伴随中气旋顶和底高度的剧烈下沉。两次强下击暴流触地前均出现强反射率因子核的快速下降、底层高径向速度和强辐散、中层径向辐合和高空强辐散特征。6·2超级单体旋转特性强、中气旋深厚,低层伴随弧形入流缺口和勾状回波。8·6强单体中低层辐合特征显著,风暴前端低层伴有由雷暴出流和前侧入流形成的辐合带。两次强下击暴流引起地面致灾大风的过程中负浮力效应基本相当,6·2超级单体冷池密度流效应更明显,8·6强单体动量下传效应更显著。潍坊南孙站位于风暴移动方向正前侧,前侧辐散气流与同向快速移动的风暴叠加,是导致37 m·s^(-1)极端大风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灾大风 下击暴流 强下沉气流 动量下传 冷池密度流
下载PDF
基于SST模式的超临界条件下梭形柱气动力及流场特性研究
8
作者 楚晨晖 陈少林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77-86,共10页
为研究超临界条件下梭形柱的气动力及流场特性,采用剪切应力运输(Shear Stress Transport, SST)模式进行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试验。通过流场性质分析,总结了梭形柱流场分布规律,并讨论了其气动特性形成的机理。首先... 为研究超临界条件下梭形柱的气动力及流场特性,采用剪切应力运输(Shear Stress Transport, SST)模式进行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试验。通过流场性质分析,总结了梭形柱流场分布规律,并讨论了其气动特性形成的机理。首先建立直径为30 cm的圆柱模型,应用Fluent软件模拟其在超临界条件下(Re=7.2×10^(5))的绕流试验。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中风洞试验数据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合理准确性。然后保持计算参数、网格模型不变,通过改变梭形柱长短轴之比,分别计算不同扁率梭形柱的气动参数。最后通过流场分布特性分析,解释了气动性质变化的机理。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梭形柱阻力系数平均值、均方差均随梭形柱扁率增加而增加,且阻力系数平均值随扁率成线性增加。给出了阻力系数估算公式,以便快速估算梭形柱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平均值基本维持在0,均方差随扁率先增大后减小。小扁率梭形柱脱涡频率随扁率增加起伏下降,大扁率梭形柱脱涡频率随扁率快速下降。梭形柱的分离角一般在边缘位置,且边缘位置的平均风压系数、脉动风压系数均随扁率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形柱 剪切应力运输 超临界 风压系数 流场特性
下载PDF
风沙两相流测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斌 王元 王大伟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80-590,共11页
围绕风沙两相流的测量,归纳了过去几十年来在风沙动力学研究中所使用的风速测量技术和输沙率测量装置.着重讨论了高频测量在目前风沙动力学研究中的必要性,分析了传统风速和输沙率测量装置的优缺点.对新一代光学测量技术——PIV在风... 围绕风沙两相流的测量,归纳了过去几十年来在风沙动力学研究中所使用的风速测量技术和输沙率测量装置.着重讨论了高频测量在目前风沙动力学研究中的必要性,分析了传统风速和输沙率测量装置的优缺点.对新一代光学测量技术——PIV在风沙两相流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指出PIV测速技术在风沙两相流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使用PIV测速技术可以得到风沙流结构、两相速度场等宏观信息,同时也可以进行单个颗粒运动状态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两相流 风速 输沙率 PIV
下载PDF
风沙流中风速脉动对输沙量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克存 屈建军 +2 位作者 董治宝 俎瑞平 方海燕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6-340,共5页
通过对不同工程措施下风沙流中风速脉动特征与输沙量波动研究发现:不同孔隙度栅栏中各高度层瞬时风速的波动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相邻高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在不同风速下,典型工程措施中同一高度层输沙量具有相对应的变化特征;... 通过对不同工程措施下风沙流中风速脉动特征与输沙量波动研究发现:不同孔隙度栅栏中各高度层瞬时风速的波动性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相邻高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在不同风速下,典型工程措施中同一高度层输沙量具有相对应的变化特征;瞬时风速的波动性主要与其所在高度层沙粒的运动状态和工程效益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风速脉动 输沙量
下载PDF
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坦沙地风沙流结构的空间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熊敏 何清 +2 位作者 杨兴华 霍文 杨帆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2-416,共5页
利用高频率全自动集沙仪,于2015年4月28日至2015年7月30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平坦流动沙地开展了风沙流的空间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平坦沙地风沙流结构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4次天气过程4组集沙仪风沙流结构都符合幂函数分布,但是4... 利用高频率全自动集沙仪,于2015年4月28日至2015年7月30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平坦流动沙地开展了风沙流的空间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平坦沙地风沙流结构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4次天气过程4组集沙仪风沙流结构都符合幂函数分布,但是4组集沙仪同一高度的输沙率和输沙量以及总水平输沙量差异较大.4次天气过程中,25cm高度平均输沙量在3.31~5.35g之间,随着高度增加,平均输沙量差异性呈现减小趋势,100cm高度时平均输沙量在0.22~0.49g之间;4次天气过程中,4组集沙仪平均总沙尘水平通量在1.22~233.47kg/m之间.风沙流的不均匀性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2)采样频率对风沙流结构没有影响,5min以后风沙流结构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输沙量
下载PDF
不同年限退耕地植被与风沙流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得禄 满多清 +2 位作者 刘有军 严子柱 汪媛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1,共6页
下垫面性质决定了近地面风沙流输沙量,而植被状况是下垫面中影响风沙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年限退耕地上安装0~100cm的积沙仪,测定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的风沙流输沙率及植被特征,分析不同生长阶段植被对输沙率的影响以及输沙率随高度变... 下垫面性质决定了近地面风沙流输沙量,而植被状况是下垫面中影响风沙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年限退耕地上安装0~100cm的积沙仪,测定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的风沙流输沙率及植被特征,分析不同生长阶段植被对输沙率的影响以及输沙率随高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退耕地物种丰富度、植被盖度、年输沙率随退耕时间呈规律性变化,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与退耕年限呈显著负相关,年输沙量与退耕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负相关;2)在不同退耕年代退耕地上,输沙率随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0~30cm,越到上层,输沙率变化幅度越小;3)在同一风速条件下植被不同生长阶段,输沙率在植被生长高峰期明显低于生长初期,同时与植被盖度、草本植物数量显著相关;4)输沙率在不同高度范围内因植被增加而呈减少趋势,随着高度的增加输沙率增加百分比逐渐降低;5)干旱荒漠区退耕地灌木种类稀少,草本植物对群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雨季,进而影响了退耕地风沙流输沙率。研究结果为退耕地采取植物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退耕年限 植被盖度 风沙流 输沙率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登山 石昊 +4 位作者 魏殿生 鲁瑞洁 田丽慧 尚媛 王希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17,共5页
采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中总输沙率与风速、不同高度处的输沙率与风速及不同风速下的输沙率与高度的关系,并比较人工治理沙丘和流动沙丘在风速相同和输沙率相近时的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人工治理沙... 采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治理沙丘风沙流结构中总输沙率与风速、不同高度处的输沙率与风速及不同风速下的输沙率与高度的关系,并比较人工治理沙丘和流动沙丘在风速相同和输沙率相近时的风沙流结构。结果表明:人工治理沙丘上总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当风速大于11m·s-1时,增加显著;0~2cm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变化规律不明显,有一定的偶然性及随机性,2~60cm的29个高度层输沙率随风速增大而变大,但是简单的曲线拟合无法反映其变化规律;2种沙丘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均呈指数规律递减,当风速相等时人工治理沙丘的输沙率较小,当输沙率相近时人工治理沙丘的风速大于流动沙丘且风沙流结构同流动沙丘有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风速 输沙率 青海湖流域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军 章尧想 +3 位作者 郝玉光 刘芳 陈海玲 张景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19期62-66,共5页
为研究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区0-50cm风沙流结构,揭示流动沙区风沙流的运动规律,在对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风沙流实测的基础上,运用拟合曲线和拟合方程等方法对0-50cm垂直高度内的风沙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50cm总输沙量与各... 为研究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区0-50cm风沙流结构,揭示流动沙区风沙流的运动规律,在对乌兰布和沙漠流动沙丘风沙流实测的基础上,运用拟合曲线和拟合方程等方法对0-50cm垂直高度内的风沙流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50cm总输沙量与各高度层的输沙量与风速均呈幂函数关系。(2)各高度层输沙量与高度呈指数递减关系。(3)上、中、下3层的输沙量均与总输沙呈幂函数递增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流动沙丘 风沙流结构 输沙量
下载PDF
风速对回转窑内生物质传输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玉和 楼波 丁力行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3-126,共4页
通过试验研究了风速对回转窑内生物质传输送的影响,并与已有的几种传输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已有的几种模型不能准确描述风速作用下生物质在回转窑内的传输规律。窑内风速对生物质物料平均停留时间(MRT)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生... 通过试验研究了风速对回转窑内生物质传输送的影响,并与已有的几种传输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已有的几种模型不能准确描述风速作用下生物质在回转窑内的传输规律。窑内风速对生物质物料平均停留时间(MRT)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生物质在下落过程中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另一方面,生物质受到风的作用,增加了摩擦力,使得风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特性。风速的影响范围与回转窑倾角有较大关系:回转窑倾角越大,风速的影响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风速 回转窑 传输规律 平均停留时间
下载PDF
不同年代退耕地上2种积沙仪风沙流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菁菁 李得禄 +4 位作者 满多清 严子柱 张德魁 马俊梅 郭树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8期60-65,共6页
在不同年代退耕地上安装2种不同类型的积沙仪,通过风沙流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分析2种积沙仪收集风沙流的异同点,为干旱荒漠区不同风沙环境条件下风沙流研究筛选出理想的积沙仪。研究结果表明:(1)2号积沙仪的年输沙量明显高于1号积沙仪,... 在不同年代退耕地上安装2种不同类型的积沙仪,通过风沙流结构特征的比较研究,分析2种积沙仪收集风沙流的异同点,为干旱荒漠区不同风沙环境条件下风沙流研究筛选出理想的积沙仪。研究结果表明:(1)2号积沙仪的年输沙量明显高于1号积沙仪,风沙流越大,差异越显著,且与退耕地距沙源的远近关系密切,距沙源越近,差异越显著;(2)2种积沙仪年输沙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0.998,表明2种积沙仪收集的风沙流在量上呈显著直线相关;(3)从2种积沙仪输沙率月变化来看,总体上表现为输沙量与当地的风季相一致,二者之间的月变化规律也十分相似,而各月输沙量仍表现为积沙仪2大于积沙仪1;(4)在同一风速条件下,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2种积沙仪输沙率呈下降趋势,退耕年限越长输沙率越大,在0~50 cm范围内输沙率变化幅度较大,而退耕时间越短输沙率也越小,在0~50 cm范围内输沙率变化幅度很小。通过试验表明在同一条件下积沙仪2收集的沙量为积沙仪1的1.7~1.9倍,在风沙较大的区域可以使用2种积沙仪观测风沙流,而在风沙较小的区域使用积沙仪2观测风沙流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积沙仪 风沙流 输沙量 输沙率
下载PDF
天然灌草植被防治土壤风蚀机理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翔宇 赵名彦 +4 位作者 丁国栋 尚润阳 孙保平 张宇清 吴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59,共5页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上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风沙流结构的观测,发现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地表风蚀。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近地表0.2 m高度平均风速比流动沙地降低43%,侵蚀风的持续时数降低85%,临界起沙风速提高7...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上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风沙流结构的观测,发现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地表风蚀。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近地表0.2 m高度平均风速比流动沙地降低43%,侵蚀风的持续时数降低85%,临界起沙风速提高70%,地表粗糙度提高180倍;当风沙流速度相同时,20%覆盖度的半固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62.33%;而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93.07%。实验证明,单株植物同样可以降低风速。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的单株沙蒿分别可以使植株后0.5 m高度的风速较植株前方平沙地同高度的风速下降59.4%和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植被盖度 地表粗糙度 输沙率 风沙流结构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的土壤风蚀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芳 郝玉光 +4 位作者 辛智鸣 徐军 黄雅茹 赵英铭 孙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8-137,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 【目的】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典型植被群落对近地层风沙活动的影响,揭示荒漠生态系统中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风蚀特征。【方法】在乌兰布和沙区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选取油蒿半固定沙丘(盖度约20%)、白刺半固定沙丘(盖度约30%)、油蒿固定沙丘(盖度约40%)、白刺固定沙丘(盖度约40%)、流动沙丘(CK)5种典型下垫面,运用风蚀钎和风沙流采集系统,实时监测5种下垫面的风蚀动态,定量分析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土壤风蚀量、风蚀物的垂向分布及粒度组成的差异性。【结果】乌兰布和沙区不同下垫面同期土壤风蚀深度为:流动沙丘>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当风速达到4.1 m·s^(-1)时,流动沙丘即可观察到沙粒蠕动,当风速达5.1 m·s^(-1)时积沙仪可收集到风蚀物。油蒿半固定沙丘、白刺半固定沙丘、油蒿固定沙丘、白刺固定沙丘的风速分别达到6.3,6.5,6.8,7.9 m·s^(-1)时方可发生风蚀;5种下垫面0~100 cm垂直断面上,67.6%~90.0%的风蚀输沙均分布于30 cm高度范围之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增加呈幂函数规律递减,随风速增大呈幂函数规律递增,各高度层风蚀物粒度组成呈单峰态分布,峰值处在250~100μm之间,0~20 cm高度层峰值与其余各层的峰值范围差异明显且偏向粒径趋大的方向;自下而上,极细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增趋势,中沙的粒度构成比例呈递减趋势。【结论】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土壤风蚀程度显著减轻,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年风蚀深度依次降低。盖度为40%的油蒿、白刺群落,其地表风蚀深度仅为流动沙丘同期风蚀深度的1.73%~1.52%,0~100 cm高度范围内的输沙率仅为流动沙丘输沙率的6.6%~5.1%。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主要通过覆盖地表、提高下垫面的粗糙度和拦截沙粒的运动来缓解气流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因此,在防沙治沙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植被防风抗蚀的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 土壤风蚀 粒度分析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巴图湾水库风沙入库量的估算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阳 严平 +5 位作者 杜建会 赵平和 高雪杉 岳耀杰 潘星慧 朱孟郡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73,共6页
风沙入库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库带来了严重的填淤危害。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乌审旗南部巴图湾水库岸边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速与风沙流的同步观测,计算出库岸流动沙丘表面的平均输沙率。利用巴图湾水库1986~2005年9月份的5期TM遥感影像... 风沙入库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库带来了严重的填淤危害。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乌审旗南部巴图湾水库岸边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速与风沙流的同步观测,计算出库岸流动沙丘表面的平均输沙率。利用巴图湾水库1986~2005年9月份的5期TM遥感影像统计出水库两岸受不同风向影响的流动沙丘断面的平均长度,结合巴图湾水库附近乌审旗河南乡气象站1985~2004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出不同风向大于起沙风的风速年均持续时间,初步计算出巴图湾水库的年均入库风沙量。结果表明:(1)巴图湾水库的年均入库风沙量为3.65万t,其中西岸风沙入库量为3.55万t,东岸为0.10万t。西岸风沙危害最为严重,是治沙工作的重点。(2)巴图湾水库的风沙入库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方向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风沙入库的方向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改变。东南风与西北风是造成东西两岸风沙入库的主要风向。西北风对风沙入库量的贡献最大。(3)在大于起沙风的风速中,5~12m/s。风速段是风沙入库的主要风速。当风速中7m/s以上的风速持续时间有一个较小的增加时,入库风沙量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增加。(4)库岸半固定沙丘的风沙入库,降尘和风水复合侵蚀引起的库岸坍塌也是入库风沙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巴图湾水库的实际年入库风沙量应该大于3.65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图湾水库 风沙入库 风沙流 输沙率 主风向
下载PDF
风环境数值模拟中模拟植被的数学模型与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易 顾明 +1 位作者 金新阳 杨立国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66-1270,共5页
在建筑风环境数值模拟中,植被的影响通常不可忽略,而且流经植被覆盖区的湍流流动非常复杂.为此,采用在动量和湍流输运方程中附加源/汇项的方法,结合粗糙壁面率修正,模拟植被绕流效应.首先基于剪切应力输运(shear-stress transport,SST)k... 在建筑风环境数值模拟中,植被的影响通常不可忽略,而且流经植被覆盖区的湍流流动非常复杂.为此,采用在动量和湍流输运方程中附加源/汇项的方法,结合粗糙壁面率修正,模拟植被绕流效应.首先基于剪切应力输运(shear-stress transport,SST)k(湍动能)-ω(耗散频率)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湍动能耗散频率ω方程的新的附加源项模型;其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一植被挡风墙试验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将模型应用到一高层建筑群风环境的数值模拟优化设计中.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准确有效地模拟建筑风环境中的植被效应,因而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风环境 植被绕流 剪切应力输运k-ω模型 源/汇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