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Power Outputs of a Wind Turbine Sited over Continuous Hilly Terrain
1
作者 ZHOU Tianyi TAN Jianfeng +2 位作者 CAI Jiangang SHI Ruipeng XIA Yunso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0年第1期120-128,共9页
The location of wind turbines on a continuous hilly terrain has an influence on its power outputs.A CFDbased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wind turbines and the ... The location of wind turbines on a continuous hilly terrain has an influence on its power outputs.A CFDbased approach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ex aerodynamic interference between two wind turbines and the hilly terrain.In this approach,a new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hilly terrain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its viscous effect,and a wind shear is modelled through logarithmic function.They are coupled into the aerodynamics of wind turbine based on“FLUENT”software.Then we apply the proposed method to the NREL Phase VI wind turbines and compare with an experiment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ABL)wind tunnel to validate its accuracy.The simulation also investigates the power outputs of wind turbines on the flat ground and the continuous hilly terrain by changing the location of the wind turbine related to the hilly terrain and the shape of the 1st hil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turbine located on the top of the 2nd hill has the maximum power;and that when the wind turbine is located on the downstream of the hill,the stall zone should be avoided,and the power of the wind turbine located on the side of the hil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wind turbine located on the front and rear of the hilly terra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 characteristics wind shear function NREL wind turbine continuous hilly terrain simul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LPV Flight Dynamics Modeling for Turbulent Wind Special Flight Analysis
2
作者 Gao Zhenxing Hu Jinshuo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18年第3期464-471,共8页
A linear parameter varying(LPV)flight dynamics model(FDM)is proposed to cater for atmospheric disturbance analysis in special flight conditions.A novel FDM which is capable of addressing the influence of turbulent win... A linear parameter varying(LPV)flight dynamics model(FDM)is proposed to cater for atmospheric disturbance analysis in special flight conditions.A novel FDM which is capable of addressing the influence of turbulent wind is derived under the wind frame.An affine parameter dependent LPV model with wind effects is built based on function substitution method.The optimal solution for the decomposing function of the LPV FDM is obtained by genetic algorithm(GA).The 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 indicates that the genetic-optimized LPV FDM approximates the nonlinear FDM evidently,since it identifies the instantaneous dynamics and flight states varying in a wide range.The simulations of approach and landing against wind shear show that the genetic-optimized LPV FDM captures the instantaneous dynamic response when flying through turbulent wind,indicating that the LPV model can be further applied to turbulent wind special flight analysis and control law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ear parameter varying function substitution genetic algorithm wind shear atmospheric disturbance
下载PDF
考虑风切变影响的三维尾流模型风场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绍海 高晓霞 +2 位作者 朱霄珣 王瑜 王喜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79,I0002,共10页
针对目前风力机尾流模型只能描述远尾流区域的尾流分布而忽略了近尾流区域的尾流特征的问题,基于双高斯函数,利用流量守恒定理并通过旋转修正推导了一个新的三维尾流模型。该尾流模型考虑了风切变的影响,并且能够描述近尾流区域以及远... 针对目前风力机尾流模型只能描述远尾流区域的尾流分布而忽略了近尾流区域的尾流特征的问题,基于双高斯函数,利用流量守恒定理并通过旋转修正推导了一个新的三维尾流模型。该尾流模型考虑了风切变的影响,并且能够描述近尾流区域以及远尾流区域的三维尾流分布特征。采用两台地基扫描激光雷达进行了风场实验,实验数据表明水平方向的近尾流分布类似于对称双高斯形、远尾流区域类似于对称高斯形,而垂直方向由于受到风切变的影响,在近尾流区域尾流分布类似非对称双高斯形、远尾流区域分布类似非对称高斯形。利用实测数据对三维尾流模型预测的水平剖面以及垂直剖面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三维尾流模型的预测曲线和实验数据吻合良好,其平均相对误差大部分都在5%以内。新提出的三维尾流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风力机下游的整个尾流区域的空间分布,可为风电场的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尾流模型 风切变 风场实验 双高斯函数 激光雷达
下载PDF
基于弯剪梁模型和Von Karman风速谱的高层建筑风振系数实用算法
4
作者 王国砚 张福寿 冯智楷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5-905,共11页
为使风振系数计算中采用的振型函数更符合高层建筑振型特点且易于计算,采用基于弯剪梁模型的高层建筑基本振型简化算式,同时采用Von Karman与高度有关的风速谱模型和Davenport与频率有关的空间相关性模型,建立高层建筑风振系数计算的实... 为使风振系数计算中采用的振型函数更符合高层建筑振型特点且易于计算,采用基于弯剪梁模型的高层建筑基本振型简化算式,同时采用Von Karman与高度有关的风速谱模型和Davenport与频率有关的空间相关性模型,建立高层建筑风振系数计算的实用算式,并通过算例与我国现行荷载规范中的风振系数算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考虑了不同高层建筑振型的特点,既提高了计算精度,简单实用,又便于与国际主流荷载规范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建筑 风振系数 荷载规范 弯剪梁模型 Von Karman风速谱 Davenport频域空间相关性模型
下载PDF
水平轴风力机三维全尾流模型推导及验证
5
作者 高晓霞 张绍海 徐施耐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3-208,共6页
为进一步了解整个尾流区域的速度衰减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一种三维全尾流模型。首先,采用高阶高斯函数预测尾流剖面,其在近尾流区由顶帽形演变为远尾流区的高斯形;其次,考虑风切变效应,引入风切变入流与均匀入流的风速差;此外,考虑到尾流... 为进一步了解整个尾流区域的速度衰减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一种三维全尾流模型。首先,采用高阶高斯函数预测尾流剖面,其在近尾流区由顶帽形演变为远尾流区的高斯形;其次,考虑风切变效应,引入风切变入流与均匀入流的风速差;此外,考虑到尾流膨胀的各向异性,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采用不同的尾流膨胀系数;最后,通过风场实验验证所提三维全尾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全尾流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基本在5%以内,能够较好地预测整个尾流区域的三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尾流模型 风切变 风场实验 高阶高斯函数
下载PDF
新疆百里风区近地层垂直风切变指数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淑芳 张广兴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3期99-104,共6页
采用新疆百里风区十三间房100m高度铁塔2009年5月—2011年1月逐时5层测风十分钟平均风速资料,计算各层平均风速,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幂函数计算塔层高度整层的风切变指数(α),用幂函数公式直接计算各层间α值。取启动风速段(风速>3m... 采用新疆百里风区十三间房100m高度铁塔2009年5月—2011年1月逐时5层测风十分钟平均风速资料,计算各层平均风速,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幂函数计算塔层高度整层的风切变指数(α),用幂函数公式直接计算各层间α值。取启动风速段(风速>3m·s^-1)和大风风速段(风速>13m·s^-1)2个风速段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了一日内各时次和整年各月α值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启动风速段和大风风速段α平均分别为0.0845和0.0364,α与风速成反比关系;一日内9:00(北京时间,以下均同)日出后α值缓慢减小,16:00—21:00维持较小值,22:00后α快速增大,直到次日08:00维持较大值;11月—翌年2月α较大,其他月份显著变小,α值与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风区 幂函数 风切变指数 季节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阵风锋自动识别算法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何红红 慕熙昱 +2 位作者 赵宏玲 王志刚 张洪峰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9-525,共7页
利用江苏省6部S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测得的2007-2011年28个阵风锋观测实例,检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阵风锋自动识别算法的效果。该算法主要包括熵函数模板的反射率强度边界识别、风切变算法,并综合依据径向速度及谱宽进行阵风锋识别... 利用江苏省6部S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测得的2007-2011年28个阵风锋观测实例,检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阵风锋自动识别算法的效果。该算法主要包括熵函数模板的反射率强度边界识别、风切变算法,并综合依据径向速度及谱宽进行阵风锋识别。在阵风锋的识别中,多普勒速度的径向切变有利于判别雷达波束垂直于阵风锋边界的辐合,旋转切变可更好地显示平行于波束的阵风锋边界。在参与检测的28个个例中,成功检测出的有13个;因雷达资料质量影响,7个个例检测出部分阵风锋;8个个例未检测到阵风锋。经过检验,该算法的识别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雷达资料的质量控制,和对低层弱切变特征的提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风锋识别 多普勒天气雷达 熵函数模板 风切变
下载PDF
基于熵函式模板的阵风锋自动识别与实现 被引量:6
8
作者 程浩 刘国庆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173-2175,2200,共4页
对多普勒雷达资料中的阵风锋这一气候现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反射率资料的熵函式模板匹配,从已有雷达阵风锋图像获取特征信息,建立用于图像匹配的模板编码,辅之以径向速度值、风切变等信息进行阵风锋自动识别的算法,... 对多普勒雷达资料中的阵风锋这一气候现象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一种基于雷达反射率资料的熵函式模板匹配,从已有雷达阵风锋图像获取特征信息,建立用于图像匹配的模板编码,辅之以径向速度值、风切变等信息进行阵风锋自动识别的算法,分析了算法在软件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利用实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较好地识别出雷达资料中的阵风锋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阵风锋 熵函式模板 风切变
下载PDF
利用函数拟合的低空风切变三维建模与雷达回波仿真 被引量:1
9
作者 韩雁飞 刘夏 +1 位作者 李海 卢晓光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80-1187,共8页
高保真的低空风切变数据是进行低空风切变检测和飞行性能分析的必要基础。为解决低空风切变危险性高、发生突然且持续时间短等带来的真实数据不易获取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函数拟合的低空风切变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依据风切变的... 高保真的低空风切变数据是进行低空风切变检测和飞行性能分析的必要基础。为解决低空风切变危险性高、发生突然且持续时间短等带来的真实数据不易获取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函数拟合的低空风切变三维建模方法。该方法依据风切变的流体力学特征,通过函数拟合的方式建立风场类型及特征可变的三维密度场和速度场,并按照现有机载气象雷达在风切变探测模式下的天线扫描与工作方式,实现低空风切变雷达回波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灵活快速地实现低空风切变三维风场建模,雷达回波的速度估计结果较好地反映了低空风切变径向速度沿距离方向呈现反"S"型特征的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气象雷达 低空风切变 三维风场建模 函数拟合 回波仿真
下载PDF
关于直梁载荷剪力弯矩之间微分关系的探讨
10
作者 刘军 《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4期27-29,共3页
在直梁上的载荷集度中引入奇异函数,表示集中力、集中力偶的作用,建立载荷剪力弯矩之间的微分关系,具有普遍意义。
关键词 奇异剪力 奇异弯矩 直梁载荷 微分关系
下载PDF
三维连续丘陵对NREL风力机功率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天熠 谭剑锋 +1 位作者 孙义鸣 蔡建纲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9-365,共7页
为掌握连续丘陵地形对风力发电机功率特性的影响,基于CATIA软件和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建立NREL PhaseⅥ风力机气动模型,并耦合三维连续丘陵地形模型和风切变模型,得到连续丘陵条件下的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方法。通过与NREL P... 为掌握连续丘陵地形对风力发电机功率特性的影响,基于CATIA软件和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建立NREL PhaseⅥ风力机气动模型,并耦合三维连续丘陵地形模型和风切变模型,得到连续丘陵条件下的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方法。通过与NREL PhaseⅥ风力机大气边界层(ABL)风洞中的实验数据对比,验证本文风力机气动特性分析方法的准确性。随后,分析风力发电机在平坦地面和丘陵地形的风力机功率,并改变风力机相对于丘陵位置以及丘陵的形状,研究连续丘陵对风力机的转矩、推力及功率的影响规律,获得连续山体模型最佳的风力机摆放位置。研究表明,位于第2座山体顶部的风力机功率最高,当风力机置于丘陵下游地区需尽量避免失速区,且位于山体侧边风力机功率高于位于山体前后的风力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特性 仿真 风切变函数 NREL风力机 连续丘陵地形
下载PDF
串列双圆柱时均流场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邵山 陈少松 +1 位作者 魏恺 徐一航 《气体物理》 2021年第5期62-66,共5页
对Re=12000,间距比L/D=1.167,2.333,3.500和4.667的串列双圆柱后方速度场进行了实验测量,分析串列双圆柱后方不同剖面处的速度分布规律和湍流度分布规律.并通过流函数理论模型对小间距比串列双圆柱后方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 对Re=12000,间距比L/D=1.167,2.333,3.500和4.667的串列双圆柱后方速度场进行了实验测量,分析串列双圆柱后方不同剖面处的速度分布规律和湍流度分布规律.并通过流函数理论模型对小间距比串列双圆柱后方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单圆柱相比,当串列双圆柱间距比较小时,后方圆柱的自由剪切层明显向内偏移.随着间距比的变大,由于前方圆柱的尾流对后方圆柱的干扰,后方圆柱的自由剪切层变得越来越模糊.对于间距比较大的串列双圆柱,其对后方流场的扰动较强,致使后方流场湍流强度和最大速度衰减量较大.通过流函数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在小间距比条件下,串列双圆柱由于两个圆柱的相互干扰,使得圆柱后方涡相互靠近,并且后方涡向外倾斜的角度也减小,从而导致了自由剪切层向内侧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实验 串列双圆柱绕流 流函数理论 自由剪切层 时均流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