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世增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分期辨治支气管哮喘经验
1
作者 朱英豪 吴佳琦 +1 位作者 段晓征 朱世增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11期1292-1295,共4页
朱世增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机关键是风邪和瘀血,提出风是内外邪风,血是络脉瘀血和脏腑血虚,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提出“诸般哮证皆因气壅,止哮贵在理血息风”,主张分期论治。哮即发主攻邪,发作期息风活血,化瘀定喘,常以血府逐瘀汤、桃... 朱世增认为支气管哮喘的病机关键是风邪和瘀血,提出风是内外邪风,血是络脉瘀血和脏腑血虚,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提出“诸般哮证皆因气壅,止哮贵在理血息风”,主张分期论治。哮即发主攻邪,发作期息风活血,化瘀定喘,常以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为基础,配合“风药”与“血药”进行加减治疗;哮已缓主固本,缓解期养血和血,固护营卫,常用玉屏风散、肾气丸,配合蛤蚧与皂荚、熟地黄与何首乌等对药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风先治血 哮喘病 分期治疗 朱世增
下载PDF
肾病从风论治的探讨 被引量:19
2
作者 孙伟 孙淑艳 +1 位作者 曾安平 何伟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75-278,共4页
探讨了风邪致肾病的机理、特点 ,对风邪致病的辨证特点和治风常用方药及临床治疗体会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治风先治脾、风气通于肝、治风先治血、扶正避风的观点。
关键词 肾病 风邪 治风 治脾 治血 扶正 从风论治 中医药疗法 治疗
下载PDF
基于形神同调从心肝论治抽动障碍 被引量:6
3
作者 白雪 张宏贤 +4 位作者 郭简宁 马宁 张晶晶 李冠霆 崔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614-617,共4页
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心肝关系密切,肝风内动,筋脉挛急而致抽动,为形病;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情绪障碍等,为神病,治疗时应注重“形神同调”。从心肝出发,以治肝调形、养心安神为治则,发病初期重在调形,以疏肝行气息风为主,佐以安神;发作... 抽动障碍的发病与心肝关系密切,肝风内动,筋脉挛急而致抽动,为形病;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情绪障碍等,为神病,治疗时应注重“形神同调”。从心肝出发,以治肝调形、养心安神为治则,发病初期重在调形,以疏肝行气息风为主,佐以安神;发作程度重,合并共患病,应调形安神并重,治宜泻火平肝,重镇安神;抽动缓解期以健脾滋肾、养心安神为主,佐以息风,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抽动障碍的疗效,强化本病的防治及远期管理,也为其他儿童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动障碍 儿童 形神同调 治肝调形 养心安神 肝风内动
下载PDF
治风先治血之皮肤病验案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宝宽 周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5期17-18,共2页
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 目的:总结以治血为主、疏风为辅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经验。方法:以医案形式阐述证属血虚风燥证之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结果:养血和血为主,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获得了理想效果。结论:以当归饮子为主方,治疗血虚风燥型皮肤病,疗效满意,可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风先治血 银屑病 荨麻疹 湿疹 临床经验
下载PDF
从治风先治血试述血府逐瘀汤在颤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家成 常静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第9期91-94,共4页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最早由南宋陈自明提出,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拓展发挥为从血治疗外风和内风相关疾病并获得一定疗效。作者在临证时常使用血府逐瘀汤从“治血”的角度治疗颤病这一“风证”而屡屡获效,总结分析后认为:颤病之...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最早由南宋陈自明提出,后世医者在此基础上拓展发挥为从血治疗外风和内风相关疾病并获得一定疗效。作者在临证时常使用血府逐瘀汤从“治血”的角度治疗颤病这一“风证”而屡屡获效,总结分析后认为:颤病之形成,多因肝之气血阴阳失调、肝气疏泄失常而致经脉血瘀,经脉血瘀再逢肝气过盛,肝气受阻不能畅行,遂鼓动于筋脉肌肉中,使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而生颤病;治疗当用活血之法疏通气行之路,即“治风当治气,治气须行血,血行载气去,气散则风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血府逐瘀汤 风证 颤病 活血
下载PDF
黄宗勖教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7法
6
作者 俞昌德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2年第2期65-68,共4页
黄宗勖教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从中医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理论辨证分为7法:①活血化瘀、通络熄风法;②养血和营,祛风通络法;⑧育阴潜阳、熄风豁痰法;④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⑤涤痰开窍,熄风通络法;⑥柔肝舒筋、活血通络法;⑦补肾填精,开... 黄宗勖教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从中医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理论辨证分为7法:①活血化瘀、通络熄风法;②养血和营,祛风通络法;⑧育阴潜阳、熄风豁痰法;④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⑤涤痰开窍,熄风通络法;⑥柔肝舒筋、活血通络法;⑦补肾填精,开通经隧法。每法均有其主证主方及针灸主穴,尤对黄芪的益气、白芍的养阴柔筋及针刺的十透穴法等体现了黄老临床用药与针刺手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并发症 脑血管意外/中医药疗法 脑血管意外/针灸疗法 针药并用 理血 补法 祛风 通络 消痰 中医师 @黄宗勖(福建)
下载PDF
从“治风先治血”论“风血同辨”治疗风牵偏视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雅琪 魏丽娟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第8期635-637,共3页
本文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对临床上治疗眼科疾病运用“风血同辨”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加以论述,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全文从“病风”“病血”在病因上的关联性以及祛风药和理血药在配伍上的协同作用出发,阐明“风血同辨”的理论内涵,... 本文基于“治风先治血”理论,对临床上治疗眼科疾病运用“风血同辨”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加以论述,并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全文从“病风”“病血”在病因上的关联性以及祛风药和理血药在配伍上的协同作用出发,阐明“风血同辨”的理论内涵,并提出风牵偏视的病机为“本虚”“失运”加之外受风邪,以“养血”“活血”为其治疗的侧重点,从而探究肝与脾的“风血关系”。依循和延伸“五轮学说”的同时,拓展了风牵偏视的中医治疗思路,以期为其他表现为风证或血证的眼科疾病提供临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血同辨 治风先治血 风牵偏视
下载PDF
“治风先治血”临证经验采撷 被引量:3
8
作者 孙豪娴 孙贵香 +3 位作者 龚兆红 杨玉芳 邓琳蓉 厉佳俊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21-24,共4页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现代中医临床上常提到的治疗理论,文句虽短,文意却深刻耐人寻味。本文从“治风先治血”理论出发,对“风”与“血”“治风”与“治血”的关系进行探究,总结该理论的应用方法和经验,为中医“治风先治血”理论...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现代中医临床上常提到的治疗理论,文句虽短,文意却深刻耐人寻味。本文从“治风先治血”理论出发,对“风”与“血”“治风”与“治血”的关系进行探究,总结该理论的应用方法和经验,为中医“治风先治血”理论在临床的运用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风先治血 临证经验
下载PDF
“脏毒”致病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徐俊 毛剑琴 +2 位作者 张誉丹 覃亚 易慧芳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2086-2090,共5页
肠道菌群失调涉及饮食、药物、感染、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病机制相关。中医“脏毒”按古籍论述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脏毒”由风毒、水毒、食毒、梅毒引起。毒邪积于脏中,可引起热病、疫毒、痹证、便秘、痈疖等;而狭... 肠道菌群失调涉及饮食、药物、感染、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与多种疾病发病机制相关。中医“脏毒”按古籍论述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脏毒”由风毒、水毒、食毒、梅毒引起。毒邪积于脏中,可引起热病、疫毒、痹证、便秘、痈疖等;而狭义“脏毒”包含滞下门、便血、痔漏等,风、湿、热、毒等邪气伤人,致胃络受损,气机失调。“脏毒”致病与肠道菌群失调致病在病因、症状、治法方面具有相似性。基于“脏毒”理论的中医治法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干预疾病,具体方法有疏风理血法、清热解毒法、清化湿热法、通腹下气法及健脾益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脏毒” 肠道菌群失调 疏风理血法 清热解毒法 清化湿热法 通腹下气法 健脾益气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