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g tip vortex structure behind an airfoil with flaps at the tip 被引量:6
1
作者 YANG Ke XU ShengJin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743-747,共5页
In this work,the wing tip vortex structure behind a NACA 0015 airfoil with and without small flaps was studied using a Partical Image Velocimetry (PIV) system.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low speed wind tunnel ... In this work,the wing tip vortex structure behind a NACA 0015 airfoil with and without small flaps was studied using a Partical Image Velocimetry (PIV) system.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a low speed wind tunnel with a test section of 0.5 m × 0.5 m.The Reynolds number (Re),defined by the chord length of the wing (C),was 8.1×10 4.The angle of attack was fixed at 10°.The PIV measurements were made from 0 to 2C,measured from the trailing edge of the model.The dihedral angle of three flaps was 15°,0° and 15°,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lean airfoil,the one with three flaps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wing tip vortex structure,the vorticity and the core of the wing tip vortex.The occurrence of three flaps decreased the gradient of pressure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wing tip,which depressed wing tip vortex formation to some extent.Vortices shed from three flaps influ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wingtip vortex generated by the base airfoil.The interaction of those vortices resulted in a weakening of the wing tip vor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涡结构 皮瓣 翼型 粒子图像测速 技术测量 水产养殖 压力梯度
原文传递
Detached-eddy simulation of wing-tip vortex in the near field of NACA 0015 airfoil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志成 薛雷平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14年第2期199-206,共8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ormation of the wing-tip vortex from a rectangular NACA0015 wing with a square tip at the Reynolds number of 1.8× 105 and the angles of attack (AOA) α = 8° and 10° were sim...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formation of the wing-tip vortex from a rectangular NACA0015 wing with a square tip at the Reynolds number of 1.8× 105 and the angles of attack (AOA) α = 8° and 10° were simulated with an incompressible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DES) method and the 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 (RANS) equations with the SA model respectively. Numer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to validate the capability of the employed methods in resolving tip vortex flow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S model could capture the complicat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in the vortex, and the streamwise vorticity and the cross-flow velocity agree with the experiment results quite well, but RANS-SA model with the same grid as that of DES failed to capture the correct structures and under-predicted the streamwise vorticity in the vortex by 40%.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same calculation cost, DES but not RANS-SA could be used to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ip vor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DES) RANS-SA wing-tip vortex
原文传递
翼尖涡流场特性及其控制 被引量:16
3
作者 顾蕴松 程克明 郑新军 《空气动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6-451,共6页
大型运输飞机的尾涡系是诱发后继小型飞机空难的重要原因,需要有效的涡控制装置来削弱其强度。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翼型为NACA23016的矩形半机翼模型翼尖尾涡流动结构和控制方法。应用七孔探针空间流场定量测试技术研究了翼尖涡的流动结... 大型运输飞机的尾涡系是诱发后继小型飞机空难的重要原因,需要有效的涡控制装置来削弱其强度。通过风洞实验,研究了翼型为NACA23016的矩形半机翼模型翼尖尾涡流动结构和控制方法。应用七孔探针空间流场定量测试技术研究了翼尖涡的流动结构,给出了翼尖尾涡在下游两倍弦长距离内的速度和压力场分布随迎角变化的规律。在机翼翼梢布置不同组合方式的翼梢涡扩散器,来控制翼尖涡。研究结果表明,正负90°和60°安装角的双翼梢涡扩散器可将翼尖涡涡核的静压增加60%以上。其旋涡强度削弱机理为:翼梢涡扩散器将集中的翼尖涡破碎分成两个或多个强度更弱的旋涡。在流体粘性的作用下,旋涡能量耗散更快,可有效地削弱翼尖尾涡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涡控制 翼梢涡扩散器 流场测量 七孔探针
下载PDF
组合小翼和翼梢喷流对翼尖涡的影响实验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可 黄浩 徐胜金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7-38,共12页
对翼梢组合小翼构型和翼梢喷流控制翼尖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合小翼与翼梢喷流联合控制翼尖涡的方法,并对翼尖涡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一低速直流式风洞中进行,基本模型为NACA0015二元截尖翼型,基于弦长和自... 对翼梢组合小翼构型和翼梢喷流控制翼尖涡进行了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组合小翼与翼梢喷流联合控制翼尖涡的方法,并对翼尖涡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在一低速直流式风洞中进行,基本模型为NACA0015二元截尖翼型,基于弦长和自由来流速度定义的雷诺数Re=5.3×104,喷流系数(喷流与自由来流的动量比)Cμ=0.017。研究结果表明:组合小翼构型能有效破碎主涡,改善翼尖部位的局部流动,并使最大升力系数提高12.3%;喷流可加剧涡核摆动,控制涡核位置,对翼尖涡的初始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种组合构型均达到了较好的翼尖涡控制效果,其中,喷流加强了组合小翼产生的同向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X/C=3时,瞬态涡量峰值的平均值相比单独用"+0-"构型控制时减小37%,比没有任何控制时减小79%。组合构型的控制效果取决于喷流控制能否促使翼尖涡主涡与小涡涡系尽早、尽快地相互作用以及主涡涡核的偏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流动控制 翼梢组合小翼 喷流
下载PDF
非线性气体振荡整流效应对翼尖涡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建红 明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9-43,共5页
以圆管内气体的非线性振荡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 ,利用开口圆管中气体非线性振荡的整流效应 ,通过翼面开缝以及翼尖开口引入气体振荡 ,主要进行翼尖涡控制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翼面开缝和翼尖开口引入气体振荡在大迎角时对提... 以圆管内气体的非线性振荡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为基础 ,利用开口圆管中气体非线性振荡的整流效应 ,通过翼面开缝以及翼尖开口引入气体振荡 ,主要进行翼尖涡控制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翼面开缝和翼尖开口引入气体振荡在大迎角时对提高升力系数、增大机翼的稳定性有一定作用。同时 ,翼尖开口引入气体振荡能较好改善翼尖涡的位置和强度。对比翼面开缝以及无气体激振状态 ,翼尖涡在翼尖气体振荡条件下向翼尖外部移动了近 3/4个弦长 ,向上翼面方向移动了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气体振荡 整流效应 翼尖涡 流动显示 圆管 飞机 机翼 实验研究
下载PDF
翼尖涡作用下S809风力机翼型低雷诺数气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黄宸武 廖猜猜 杨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89-1694,共6页
通过风洞实验测量光滑与粗糙S809翼段翼尖部位尾流横截面的速度场和翼型表面压力分布获得翼尖涡涡量、涡心位置及翼型压差升阻力系数。经分析比较,得出该翼型翼尖涡涡量和涡心位置随雷诺数和攻角的变化趋势以及翼尖涡对压差升阻力系数... 通过风洞实验测量光滑与粗糙S809翼段翼尖部位尾流横截面的速度场和翼型表面压力分布获得翼尖涡涡量、涡心位置及翼型压差升阻力系数。经分析比较,得出该翼型翼尖涡涡量和涡心位置随雷诺数和攻角的变化趋势以及翼尖涡对压差升阻力系数影响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S809翼型 翼尖涡 低雷诺数 气动特性
下载PDF
几种翼型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及流阻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周国兵 张于峰 +1 位作者 齐承英 王艳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35-738,共4页
在Re=4000~38000的紊流范围内,对矩形风道内分别布置有单排一对直角三角翼、矩形翼和梯形翼(斜边倾角φ=20°和12°两种)等涡流发生器的强化换热和压降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在稳态的气 水逆流换热方式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 在Re=4000~38000的紊流范围内,对矩形风道内分别布置有单排一对直角三角翼、矩形翼和梯形翼(斜边倾角φ=20°和12°两种)等涡流发生器的强化换热和压降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在稳态的气 水逆流换热方式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各涡流发生器的宽度b=70mm、高宽比h/b=1/2及迎流攻角β=60°的共性条件下,矩形翼强化换热的效果最好,φ=20°梯形翼次之,直角三角翼和φ=12°梯形翼再次;矩形翼压力损失最大,直角三角翼和φ=20°梯形翼流阻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型涡流发生器 强化换热 流阻性能 压降 端部涡 空调系统
下载PDF
翼梢涡风洞研究中的摆动问题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洪军 苏中地 Y Zhou 《中国计量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245-250,共6页
采用激光粒子成像速度仪(PIV)对一矩形机翼(NACA0012)模型所产生的翼梢涡进行了风洞测试研究.测量位置为机翼近场尾迹,即x/c=3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截面,这里x为机翼后缘和测量截面之间的距离,c是机翼弦长.实验中基于弦长的雷诺数范围在3.4&... 采用激光粒子成像速度仪(PIV)对一矩形机翼(NACA0012)模型所产生的翼梢涡进行了风洞测试研究.测量位置为机翼近场尾迹,即x/c=3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截面,这里x为机翼后缘和测量截面之间的距离,c是机翼弦长.实验中基于弦长的雷诺数范围在3.4×104~26.6×104,通过分析所测得的涡量、切向速度和环量等,发现翼梢涡的摆动幅度与流过机翼上流体是否发生边界层分离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粒子成像速度仪 翼梢涡 风洞 涡量 切向速度 环量 摆动幅度 边界层分离
下载PDF
三维短翼的水动力性能计算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覃新川 黄胜 常欣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21-624,共4页
针对以速度势为基本变量的船舶螺旋桨面元理论在计算小展弦比三维短翼的水动力性能精度较差的实际情况,考虑自翼梢面元泄出的自由涡,利用简捷的关于扰动速度势的基本积分方程并结合Morino数值库塔条件、压力库塔条件,建立了考虑自翼梢... 针对以速度势为基本变量的船舶螺旋桨面元理论在计算小展弦比三维短翼的水动力性能精度较差的实际情况,考虑自翼梢面元泄出的自由涡,利用简捷的关于扰动速度势的基本积分方程并结合Morino数值库塔条件、压力库塔条件,建立了考虑自翼梢面元泄出的自由涡的三维短翼水动力数值计算模型,以达到提高三维短翼水动力计算精度的目的.为避免在物面上数值求导,用Yanagizawa方法求得物面上的速度分布并通过Bernoulli方程计算三维短翼的压力分布,以此计算三维短翼的升力系数等宏观量.数值分析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进一步考虑涡的衰减,可较好的模拟翼后的流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短翼 面元法 翼梢涡 涡衰减
下载PDF
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翼梢小翼设计及优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杜绵银 崔尔杰 +1 位作者 陈培 苏诚 《飞机设计》 2012年第2期23-27,31,共6页
翼梢小翼可以有效的减小耗散飞机的翼尖涡,减小诱导阻力,从而达到商用飞机减阻增升、节省燃油的目的。本文研究分析了blended winglet和raked wingtip两类小翼的特点,设计了综合这两类小翼特性的翼梢小翼,具有结构简单,增加的有效翼展... 翼梢小翼可以有效的减小耗散飞机的翼尖涡,减小诱导阻力,从而达到商用飞机减阻增升、节省燃油的目的。本文研究分析了blended winglet和raked wingtip两类小翼的特点,设计了综合这两类小翼特性的翼梢小翼,具有结构简单,增加的有效翼展小、适合于中小型机场特点。同时研究了bladed wingtip形式翼梢小翼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流场特性。采用的外形参数化设计及自动生成程序方法通过小翼的前后缘来确定小翼的几何形状,具有快速生成外形、易实现优化设计、工程设计效率高等特点。本文设计的bladed wingtip形式的翼梢小翼具有设计点压力峰值低、没有激波、翼尖不易先分离、在增加的有效展长很小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减阻效果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用飞机 翼梢小翼 减阻 翼尖涡 诱导阻力
下载PDF
翼尖开孔吹气流动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龚志斌 李杰 张恒 《航空计算技术》 2015年第4期21-23,28,共4页
在中等展弦比直机翼上设计了由前缘到翼梢端面的四个环形通气孔。采用点对接网格和面搭接网格技术,基于雷诺平均N-S方法,分别选用S-A湍流模型和SST湍流模型,研究了翼尖开孔吹气对机翼尾涡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翼尖开孔吹气能够显著地... 在中等展弦比直机翼上设计了由前缘到翼梢端面的四个环形通气孔。采用点对接网格和面搭接网格技术,基于雷诺平均N-S方法,分别选用S-A湍流模型和SST湍流模型,研究了翼尖开孔吹气对机翼尾涡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翼尖开孔吹气能够显著地耗散翼尖尾涡。从孔中吹出的气流对来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能够相应地减小尾涡内的轴向速度,同时孔的出口附近会产生一对方向相反的涡,能够削弱尾涡区内的旋转效应。与其他翼尖展向吹气流动控制措施相比,翼尖开孔吹气方式具有不需要引气来源,结构简单,易于工程实现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尾涡耗散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展弦比直机翼 桨尖开孔 雷诺平均方法 尾涡耗散
下载PDF
流向入射涡与后翼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薇 胡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5-402,共8页
涡翼互作用现象影响航空运输编队飞行的效益和配对进近的安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无入射涡影响的后翼以及稳定状态下的入射涡位于后翼3个典型展向位置共4种情况,研究入射涡与后翼的相互作用。对比分析了基于Q准则的三维涡量、不同... 涡翼互作用现象影响航空运输编队飞行的效益和配对进近的安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无入射涡影响的后翼以及稳定状态下的入射涡位于后翼3个典型展向位置共4种情况,研究入射涡与后翼的相互作用。对比分析了基于Q准则的三维涡量、不同流向位置的涡量,以及后翼吸力面静压系数、气动参数和滚转力矩系数等。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状态下的入射涡在后翼外侧时,翼尖涡受上洗运动影响;在内侧时,受下洗运动影响。两种情况下,翼尖涡强度均受到抑制。入射涡越靠近后翼翼尖,后翼升力系数、升阻比、滚转力矩系数越大,且在其与后翼翼尖重合时都达到最大值。这一结果可为编队飞行和配对进近的前后机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射涡 翼尖涡 涡翼互作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矩形扑翼非定常气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3
作者 宋书恒 朱国林 张树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9-245,共7页
采用双时间步方法求解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数值模拟了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矩形扑翼的非定常绕流,首先将得到的结果与文献进行了对比,数据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然后针对不同的展弦比、减缩频率及初始攻角,计算了矩形扑翼的非定常气... 采用双时间步方法求解三维可压缩非定常N-S方程,数值模拟了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矩形扑翼的非定常绕流,首先将得到的结果与文献进行了对比,数据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然后针对不同的展弦比、减缩频率及初始攻角,计算了矩形扑翼的非定常气动特性及表面流态和动态压力分布,并分析了翼尖涡对扑翼非定常气动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飞行器 矩形扑翼 低雷诺数 非定常气动特性 翼尖涡
下载PDF
消除小展弦比尾舵大舵偏非对称流动现象的方法研究
14
作者 李巍 李永红 +3 位作者 畅利侠 史晓军 杨可 王晓冰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8-645,共8页
在前期的风洞试验结果中已经证实,跨声速条件下,俯仰舵偏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呈开口布局的一对尾舵形成的翼尖涡会相互干扰,使得两侧的翼尖涡强度不同,形成非对称流动现象,进而使全弹产生较大的横侧向气动力,对尾舵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前期的风洞试验结果中已经证实,跨声速条件下,俯仰舵偏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呈开口布局的一对尾舵形成的翼尖涡会相互干扰,使得两侧的翼尖涡强度不同,形成非对称流动现象,进而使全弹产生较大的横侧向气动力,对尾舵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开展消除非对称流动的方法研究。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非对称流场随舵偏角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该非对称流动现象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在保持舵面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开展了消除非对称流动现象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舵偏角的增加,呈开口布局一对尾舵的翼尖涡距离逐渐减小,翼尖涡由弱的不对称性,逐渐发展直到其中的一侧翼尖涡消失,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尾舵前缘局部切角和降低尾舵根弦长的方法在保持尾舵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消除非对称流动现象,对类似布局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展弦比 跨声速 翼尖涡 非对称 舵偏角
下载PDF
微型飞行器小展弦比薄翼流场的不可压数值模拟
15
作者 宋书恒 朱国林 张树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12期114-120,共7页
采用虚拟压缩方法求解三维不可压缩N-S方程,数值模拟了无弯度、有弯度两类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小展弦比薄翼的流场,将得到的结果与实验进行了对比,数据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弯度、展弦比等因素对小展弦比薄翼气动... 采用虚拟压缩方法求解三维不可压缩N-S方程,数值模拟了无弯度、有弯度两类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小展弦比薄翼的流场,将得到的结果与实验进行了对比,数据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弯度、展弦比等因素对小展弦比薄翼气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及翼尖涡随攻角、展弦比的变化规律,发现翼尖涡是影响小展弦比薄翼气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压缩方法 微型飞行器 小展弦比薄翼 低雷诺数 翼尖涡
下载PDF
翼梢小翼若干几何参数对翼尖涡流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梁益明 姚朝晖 何枫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8-552,628,共5页
为解决使用CFD方法研究翼尖涡流场时存在的传统湍流模式难以准确计算翼尖涡的强旋流场的问题,本文使用添加旋转修正的SST-RC模式计算了光滑机翼的翼尖涡流场,并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式对于翼尖涡流场的有效性。然后使... 为解决使用CFD方法研究翼尖涡流场时存在的传统湍流模式难以准确计算翼尖涡的强旋流场的问题,本文使用添加旋转修正的SST-RC模式计算了光滑机翼的翼尖涡流场,并通过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式对于翼尖涡流场的有效性。然后使用该模式计算了翼梢小翼后的翼尖涡流场,发现翼梢小翼作为一种涡扩散器能够将原来强度集中的翼尖涡破碎分解成两个旋涡,这两个旋涡互相作用,加速了翼尖涡的粘性耗散。通过改变小翼的三个几何参数:根弦长Cr、倾斜角θ、外撇角φ,计算了不同外形翼梢小翼后的翼尖涡流场,同时引入一个翼尖涡的强度尺度s,考察s在尾缘下游的分布,发现添加小翼后S普遍下降了10%~20%。改变小翼根弦长对s的衰减影响不太明显,不同根弦长对应的s值相差2%-4%,Cr=0.7c时效果最佳;改变小翼倾斜角汐对S的影响在初始时差别较大,不同倾斜角对应的S相差约9%,在下游后期S差别较小,相差约3%,0=20°时效果最佳;与倾斜角θ类似,改变小翼外撇角φ对s的影响在初始时差别较大,不同外撇角对应的S相差约10%,在下游后期S差别较小,相差约1%,φ=5°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湍流模式 旋转修正 翼梢小翼
下载PDF
基于流动显示的翼尖涡不稳定频率测量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栋 潘翀 李广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7-843,共7页
翼尖涡涡核振荡频率的准确测量是翼尖涡控制技术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采用流动显示方法,研究了椭圆机翼翼尖涡在低雷诺数条件下的不稳定特性。分别采用单点谱分析和动力学模态分解技术,从流动显示图像序列中提取了涡核振荡的短波不... 翼尖涡涡核振荡频率的准确测量是翼尖涡控制技术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采用流动显示方法,研究了椭圆机翼翼尖涡在低雷诺数条件下的不稳定特性。分别采用单点谱分析和动力学模态分解技术,从流动显示图像序列中提取了涡核振荡的短波不稳定模态的频率,2种方法得到的频率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5%。研究结果表明:涡对的空间运动通常展现出长波与短波模态的耦合,涡核的高频短波振荡耦合在低频长波摆动中,以前者为主要含能模态;短波不稳定性的无量纲振荡频率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大、随机翼攻角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流动显示 短波不稳定性 频率 动力学模态分解
下载PDF
单旋翼植保无人机翼尖涡流对雾滴飘移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文晟 韩杰 +2 位作者 兰玉彬 尹选春 卢玉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7-137,160,共12页
为研究单旋翼植保无人机翼尖涡流对雾滴飘移的影响特性,基于格子玻尔兹曼(Lattice-Boltzman,LBM)方法的自适应细化物理模型,对单旋翼无人机的旋翼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改变无人机喷杆的垂直距离和喷头在旋翼下方的位置,研究了不同... 为研究单旋翼植保无人机翼尖涡流对雾滴飘移的影响特性,基于格子玻尔兹曼(Lattice-Boltzman,LBM)方法的自适应细化物理模型,对单旋翼无人机的旋翼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改变无人机喷杆的垂直距离和喷头在旋翼下方的位置,研究了不同飞行速度下,无人机翼尖涡流对雾滴飘移的影响规律。为捕获到不同粒径的雾滴在无人机下洗流场中的运动轨迹,采用基于拉格朗日离散相粒子跟踪法模拟了雾滴的运动轨迹。为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无人机飞行速度大于3 m/s时,机身后方开始出现螺旋型尾涡,且飞行速度越大、飞行高度越高,尾涡向机身后方的扩散距离越远;当飞行速度为5 m/s、飞行高度为3 m时,38%的雾滴因螺旋尾涡而造成空中飘移,其中粒径小于100μm的雾滴约占总飘移雾滴数的80%;喷杆距离主旋翼的高度对雾滴因翼尖涡流造成的飘移影响不明显,但喷头的位置越靠近主旋翼的边缘,雾滴越容易被翼尖涡流卷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旋翼植保无人机 翼尖涡流 雾滴飘移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后退式微型后缘装置对机翼增升和流动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云飞 代钦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4 366,366,共8页
实验测量了加装"后退式微型后缘装置"的NACA23012机翼在低雷诺数下的升/阻力、力矩和翼尖涡速度分布,并根据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该装置对机翼气动特性和翼尖涡结构的影响。实验升/阻力由六分量风洞天平测量,翼尖涡速度分布用... 实验测量了加装"后退式微型后缘装置"的NACA23012机翼在低雷诺数下的升/阻力、力矩和翼尖涡速度分布,并根据实验测量结果研究了该装置对机翼气动特性和翼尖涡结构的影响。实验升/阻力由六分量风洞天平测量,翼尖涡速度分布用七孔探针扫描获得,自由来流速度为15m/s,以弦长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为1×105。结果表明:与NACA23012原型相比,加装"后退式Mini-TED"后机翼升力显著增加,失速攻角减小;而使机翼阻力比原型翼在小攻角时略有增加,但在大攻角时有更明显的增长;在中高升力系数的情况下,机翼升阻比明显大于原型机翼;Mini-TED使得气动中心后移,相比于原型翼,机翼低头力矩以较为平稳的趋势增加,使机翼在中等攻角和大攻角情况下的俯仰稳定性得到提高;翼尖涡测量结果显示,后退式Mini-TED机翼在相同的正攻角下具有更大的上下翼面压力差,诱导出更强的翼尖涡和下洗运动,从而使得诱导阻力增加,总阻力也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后退式Mini-TED 升/阻力 NACA23012机翼 翼尖涡结构
下载PDF
带不同形状翼尖帆片的机翼地面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承宏 代钦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7,共8页
翼尖帆片将原型机翼集中的翼尖涡分散成多个小涡,加快翼尖涡的耗散,从而降低机翼诱导阻力。为进一步了解翼尖帆片对机翼在地面效应下流动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安装有3片椭圆形和梯形帆片的NACA4412机翼开展了风洞实验研究。测量了2种帆片... 翼尖帆片将原型机翼集中的翼尖涡分散成多个小涡,加快翼尖涡的耗散,从而降低机翼诱导阻力。为进一步了解翼尖帆片对机翼在地面效应下流动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安装有3片椭圆形和梯形帆片的NACA4412机翼开展了风洞实验研究。测量了2种帆片机翼的气动力和翼尖涡结构,并通过比较流动结构,分析了2种机翼气动力产生差异的原因。机翼的升、阻力用六分量盒式风洞天平测量,翼尖涡速度分布用七孔探针扫描获得,以机翼弦线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为1.5×105。当远离地面时,梯形帆片与椭圆帆片的升、阻力差别较小,但随着机翼逐渐接近地面,梯形帆片的增升减阻效率逐渐高于椭圆帆片。而机翼升阻力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局部气流方向角对各帆片形成的有效迎角有所差别,使得帆片对主翼产生不同的增升和减阻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翼尖帆片 椭圆翼尖帆片 地面效应 增升减阻 翼尖涡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