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连续边界识别的辫状河储层夹层研究——以渤海海域P油田馆陶组为例
1
作者 刘建华 侯亚伟 +2 位作者 申春生 王鹏飞 高明轩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渤海海域P油田发育河道切叠频繁的辫状河储层,已钻井揭示其储层内夹层发育,导致钻后水淹状态和产能差异较大,夹层精细刻画和精确表征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分析了P油田夹层分布特征及成因,认为夹层分布与构型边界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 渤海海域P油田发育河道切叠频繁的辫状河储层,已钻井揭示其储层内夹层发育,导致钻后水淹状态和产能差异较大,夹层精细刻画和精确表征是剩余油挖潜的关键。分析了P油田夹层分布特征及成因,认为夹层分布与构型边界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提出了基于不连续边界识别的夹层刻画方法。通过两级不连续边界分析识别出边界河道、内部主河道和内部次河道,分别对应复合心滩边界河道充填、单心滩边界河道充填和串沟充填3种夹层类型,建立了各级河道的定量判别标准,确定了夹层厚度中心线;根据研究区300个井组侧钻井资料,分析确定了夹层的平均厚度和翼展宽度;利用分类插值和井点校正得到了夹层厚度分布图。结果表明,P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夹层多以宽翼条带状分布,3种夹层的平均厚度分别为3、2和1m,平均翼展宽度分别为100、50和25m。应用本方法对C10井区L50小层进行了精细研究,夹层刻画结果有效指导了剩余油的挖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连续边界 辫状河储层 夹层厚度中心 翼展宽度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