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 co-rotating wingtip vortex pair based on bi-global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被引量:4
1
作者 Zepeng CHENG Siyi QIU +3 位作者 Yang XIANG Chun SHAO Miao ZHANG Hong LIU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16,共16页
The Stere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PIV)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wingtip vortices generated by the up-down symmetrical split winglet.Then,the temporal biglobal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bi-global LSA)is... The Stereo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SPIV)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wingtip vortices generated by the up-down symmetrical split winglet.Then,the temporal biglobal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bi-global LSA)is performed on this nearly equal-strength corotating vortex pair,which is composed of an upper vortex(vortex-u)and a down vortex(vortex-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stability eigenvalue spectrum illustrated by(ωr,ω_(i))contains two types of branches:discrete branch and continuous branch.The discrete branch contains the primary branches of vortex-u and vortex-d,the secondary branch of vortex-d and coupled branch,of which all of the eigenvalues are located in the unstable half-plane ofω_(i)>0,indicating that the wingtip vortex pair is temporally unstable.By contrast,the eigenvalues of the continuous branch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half-plane ofω_(i)<0 and the perturbation modes correspond to the freestream perturbation.In the primary branches of vortex-u and vortex-d,Mode P_(u) and Mode Pd are the primary perturbation modes,which exhibit the structures enclosed with azimuthal wavenumber m and radial wavenumber n,respectively.Besides,the results of stability curves for vortex-u and vortex-d demonstrate that the instability growth rates of vortex-u are larger than those of vortex-d,and the perturbation energy of Mode P_(u) is also larger than that of Mode Pd.Moreover,the perturbation energy of Mode P_(u) is up to 0.02650 and accounts for 33.56%percent in the corresponding branch,thereby indicating that the instability development of wingtip vortex is dominated by Mode P_(u).By 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topological structures of Mode P_(u) and Mode Pd with streamwise wavenumbers,the most unstable perturbation mode with a large azimuthal wavenumber of m=5-6 is identified,which imposes on the entire core region of vortex-u.This large azimuthal wavenumber perturbation mode can suggest the potential physical-based flow control strategy by manipulating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global linear stability analysis Perturbation mode SPIV vortex flow WINGLET wingtip vortex
原文传递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by Control of Wingtip Vortices for Vertical Axis Type Wind Turbine
2
作者 Shigeru Ogawa Yusuke Kimura 《Open Journal of Fluid Dynamics》 2018年第3期331-342,共12页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control of wingtip vortices generated by vertical type wind turbine. The wind turbine consists of three circular cylinders. Each cylinder rotates on its own vertical axis and moves in orbit... The present paper describes control of wingtip vortices generated by vertical type wind turbine. The wind turbine consists of three circular cylinders. Each cylinder rotates on its own vertical axis and moves in orbit. It is known that wingtip vortices give rise to decrease of power generation performance as well as aerodynamic noise. Therefore, the goal of the study is to control wingtip vortices and to improve power generation performance. Numerical study was conducted for 14 models to find out control factors to suppress wingtip vortices. Numerical simulation visualized wingtips by streamlines as well as pressure distribution on the circular cylinder for evaluating Magnus effect. As a result,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obtained: 1) Installation of fully covered protection plates at both ends of the circular cylinder blades is greatly effective to suppress the wingtip vortices. 2) Curved wings attached to each cylinder are more effective to enhance power generation efficiency than flat ones, due to great increase in Magnus effect caused by large pressure difference on both sides of the curved wing. The power efficiency of the optimized model was improved up to 2.8%, which means 11 times that of the original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AXIS TYPE WIND TURBINE wingtip vortex Magnus Effect
下载PDF
翼梢涡的结构与控制方法探索 被引量:8
3
作者 余永生 杜向东 魏庆鼎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5-412,共8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弄清机翼翼梢涡的结构及安装翼梢扰流片对翼梢涡的影响。研究方法是设计制作了几种不同的扰流片,分别把它们安装到一个基本翼的翼梢上,利用氢气泡显示法在槽中观察了无附加扰流片和安装不同扰流片时翼梢涡的结构和衰...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弄清机翼翼梢涡的结构及安装翼梢扰流片对翼梢涡的影响。研究方法是设计制作了几种不同的扰流片,分别把它们安装到一个基本翼的翼梢上,利用氢气泡显示法在槽中观察了无附加扰流片和安装不同扰流片时翼梢涡的结构和衰减过程;利用激光测速仪在水洞中测量了有无扰流片时翼梢涡的周向速度分布,给出了翼梢涡影响标度的衰减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扰流片对翼梢涡的初期结构有影响,但对翼梢涡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梢涡 涡控制 涡结构 飞机 扰流片
下载PDF
地效飞行器地面巡航气动性能数值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屈秋林 刘沛清 《航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2,共7页
采用有限体积方法求解定常可压缩流动的质量加权平均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地效飞行器地面巡航全机流场。计算结果给出了地效飞行器气动性能随飞行高度和迎角的变化规律;采用镜像法理想涡模型分析了地面效应对翼尖涡位置和气... 采用有限体积方法求解定常可压缩流动的质量加权平均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模拟地效飞行器地面巡航全机流场。计算结果给出了地效飞行器气动性能随飞行高度和迎角的变化规律;采用镜像法理想涡模型分析了地面效应对翼尖涡位置和气流下洗角的影响;详细阐明了地面效应对诱导阻力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效飞行器 翼尖涡 下洗角 诱导阻力 数值模拟 理想涡模型
下载PDF
先进翼尖装置流体动力特性数值模拟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占科 武猛 刘超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98-503,643,共6页
对民用客机上使用较多的两种翼尖装置(融合式翼梢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在基本机翼参数相同的基础上,利用ICEM软件对基本机翼及分别加装两种不同翼尖装置的机翼生成点对点对接的高质量多块结构化计算网格,采用Roe... 对民用客机上使用较多的两种翼尖装置(融合式翼梢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在基本机翼参数相同的基础上,利用ICEM软件对基本机翼及分别加装两种不同翼尖装置的机翼生成点对点对接的高质量多块结构化计算网格,采用Roe三阶迎风偏置通量差分裂方法和隐式近似因子分解法求解耦合SA湍流模型的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通过计算得知:在巡航状态下分别加装融合式小翼和翼尖涡扩散器后,两种机翼的升阻比分别提高了10.945%和4.993%,俯仰力矩系数分别增加了9.410%和5.116%,翼根弯矩系数分别增加了7.380%和1.013%。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翼尖涡扩散器,融合式翼梢小翼能更显著地提高机翼的升阻比,但同时也较为明显地增加了机翼的俯仰力矩和翼根弯矩,从而导致飞机配平阻力和翼根结构重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装置 流体动力学特性 数值模拟 融合式翼梢小翼 翼尖涡扩散器
下载PDF
三维地效翼展向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韡 杨志刚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08年第3期13-17,共5页
为研究地效翼的展向效应,利用FLUENT软件求解定常不可压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在地面效应下三维地效翼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对给定面积和离地高度下不同展弦比的地效翼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对给定弦长和相对飞行高度下不同展... 为研究地效翼的展向效应,利用FLUENT软件求解定常不可压N-S方程和标准k-ε湍流模型,对在地面效应下三维地效翼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首先,对给定面积和离地高度下不同展弦比的地效翼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对给定弦长和相对飞行高度下不同展弦比和带端板的地效翼进行数值研究.计算结果给出不同展弦比和带端板地效翼的气动特性曲线,揭示展弦比和端板对翼尖涡涡核位置和下洗角的影响规律.在地面效应下,机翼的展向效应更为明显,端板将进一步提高机翼的空气动力性能;翼尖涡的位置受地面影响向外移动,下洗角相应减小.研究结果为地效飞行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效翼 展向效应 端板 下洗角 翼尖涡 数值模拟 FLUENT
下载PDF
侧风条件下的翼尖涡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潘卫军 韩帅 +2 位作者 罗玉明 王昊 曾纪炜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1-245,265,共6页
现有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飞机尾流进行的研究,多是基于矩形机翼半模对称得到全局流场,因此无法模拟侧风条件下的尾流流场结构。通过对典型中型机A330_200飞机构建全机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针对进近阶段选择典型迎角,使用添加旋转修正的S... 现有的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飞机尾流进行的研究,多是基于矩形机翼半模对称得到全局流场,因此无法模拟侧风条件下的尾流流场结构。通过对典型中型机A330_200飞机构建全机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针对进近阶段选择典型迎角,使用添加旋转修正的SST-RC模型模拟全机尾流场结构,分别计算无侧风、2 m/s、5 m/s典型侧风下的流场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侧风的存在,飞机尾流的四涡系结构会向侧风下游产生偏移。2 m/s代表的较小侧风条件可以加速四涡系结构的耗散,有利于缩减尾流间隔。但侧风速度对尾涡的耗散作用并不成正比;5 m/s代表的较大侧风条件下,由于能量输送,会使侧风下游翼尖涡与侧风上游翼根涡两束涡系涡量提升约68%,但由于较大侧风可以更快将尾涡吹离航道,因此侧风整体上有利于翼尖涡的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尾流 数值模拟 尾流间隔
下载PDF
双翼尖涡Rayleigh-Ludwieg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志荣 朱睿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0,共7页
采用一种结构化矩形直机翼涡发生器产生一对大小不同、方向相反的翼尖涡,调节双涡涡量的大小比例Γ1/Γ2及其间距b,触发两涡Rayleigh-Ludwieg不稳定性。实验采用流动显示方法定性观察双涡相互作用过程,通过二维PIV(粒子成像测速)系统定... 采用一种结构化矩形直机翼涡发生器产生一对大小不同、方向相反的翼尖涡,调节双涡涡量的大小比例Γ1/Γ2及其间距b,触发两涡Rayleigh-Ludwieg不稳定性。实验采用流动显示方法定性观察双涡相互作用过程,通过二维PIV(粒子成像测速)系统定量研究双涡相互作用特征,得到双翼尖涡中主涡及次涡的运动特性、环量-时间特性。对不同实验参数下残余环量比例进行分析,发现双涡涡量大小比例Γ1/Γ2在1.3~1.4、b为50mm时双涡相交削弱效果良好,能够实现翼尖涡强度削弱程度达3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Rayleigh—Ludwieg不稳定性 流动显示 PIV系统 残余环量
下载PDF
水陆两用飞机翼尖小翼外形参数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金海波 刘玲 丁运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9-474,共6页
在机翼翼尖加装小翼可以增升减阻,但小翼外形的不同设计参数对诱导阻力的减少程度大小不一。本文利用AVL软件分析了水陆两用飞机带不同小翼的机翼气动性能,并用实验设计的方法研究小翼外形的不同参数对机翼阻力系数的影响。本文提出了... 在机翼翼尖加装小翼可以增升减阻,但小翼外形的不同设计参数对诱导阻力的减少程度大小不一。本文利用AVL软件分析了水陆两用飞机带不同小翼的机翼气动性能,并用实验设计的方法研究小翼外形的不同参数对机翼阻力系数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用两级响应面模型构造机翼阻力系数和小翼外形参数的回归模型,并对这个回归模型进行优化以得到最优的外形参数。本文把这个结果和用遗传算法优化得到的结果相比较,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提出的两级响应面模型及其优化方法是可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小翼 涡格法 响应面法 AVL软件
下载PDF
微型飞行器小展弦比薄翼流场中的翼尖涡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书恒 朱国林 张树海 《空气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0-316,共7页
采用虚拟压缩方法求解三维不可压缩N-S方程,数值模拟了无弯度、有弯度两类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小展弦比薄翼的流场,将得到的结果与实验进行了对比,数据间吻合较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展弦比薄翼的气动力特性,详细研究了小展弦比薄... 采用虚拟压缩方法求解三维不可压缩N-S方程,数值模拟了无弯度、有弯度两类微型飞行器低雷诺数小展弦比薄翼的流场,将得到的结果与实验进行了对比,数据间吻合较好。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展弦比薄翼的气动力特性,详细研究了小展弦比薄翼流场中翼尖涡的涡态结构及形成规律,在对小展弦比薄翼流场尾迹区的翼尖涡采用近似模型的基础上,对尾迹区翼尖涡的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翼尖涡是影响小展弦比薄翼气动力和流动分离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压缩方法 微型飞行器 小展弦比薄翼 低雷诺数 翼尖涡
下载PDF
翼梢小翼后缘舵面偏转对机翼气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司亮 王和平 《航空计算技术》 2010年第3期52-56,共5页
以大型客机某方案机翼为基本翼,基于N-S方程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融合式翼梢小翼后缘操纵舵面偏转对机翼空气动力特性影响。研究发现,翼梢小翼舵面偏使得机翼气动特性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偏转舵面导致了机翼最大升阻比的降低,然而它可... 以大型客机某方案机翼为基本翼,基于N-S方程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融合式翼梢小翼后缘操纵舵面偏转对机翼空气动力特性影响。研究发现,翼梢小翼舵面偏使得机翼气动特性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偏转舵面导致了机翼最大升阻比的降低,然而它可以优化不同飞行阶段升阻比。其中,舵面外偏,机翼在阻力增加不大的条件下,升力明显增大,有利于提高起飞、爬升性能;舵面不偏条件下升阻比最大,有利于提高巡航效率;舵面内偏,机翼阻力明显增大,有利于提高飞机着陆性能。另一方面,舵面偏转可以控制机翼翼梢涡的发展,有助于耗散机翼尾涡及激发翼梢涡自身的不稳定性而加速耗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梢小翼 操纵舵面 翼梢涡
下载PDF
基于k-ω湍流模型的翼尖涡演化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7
12
作者 钱宇 蒋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5期14708-14713,共6页
为深入研究近场翼尖涡的演化过程,同时给远场尾流的计算提供初始参考,建立飞机着陆状态仿真模型,采用结构化网格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利用转捩修正的SST k-ω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不可压缩的N-S(Narier-Stokes)方程对生成的网格进行数值计算... 为深入研究近场翼尖涡的演化过程,同时给远场尾流的计算提供初始参考,建立飞机着陆状态仿真模型,采用结构化网格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利用转捩修正的SST k-ω湍流模型,通过求解不可压缩的N-S(Narier-Stokes)方程对生成的网格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着陆状态下机翼及近翼流场翼尖涡的连续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机翼表面形成的两次共转融合涡与次级尾迹涡共同作用于近翼流场,并于0.5L(L为机身长度)处形成稳定的翼尖涡;在整个演化过程中,翼尖涡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并伴随着较大的能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结构化网格 SST k-ω湍流模型 连续演化 数值计算
下载PDF
编队飞行风洞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志勇 陶洋 +2 位作者 史志伟 耿玺 尹协振 《实验流体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25,共6页
在1m非定常风洞中开展了两机编队飞行试验研究。前机采用尾支撑转接垂直叶型支杆与坐标架连接,可以实现相对位置(纵向、侧向和垂向间距)的精确改变;后机通过尾支撑连接到风洞的主支撑机构上,可以实现迎角的变化。采用内式六分量应变天... 在1m非定常风洞中开展了两机编队飞行试验研究。前机采用尾支撑转接垂直叶型支杆与坐标架连接,可以实现相对位置(纵向、侧向和垂向间距)的精确改变;后机通过尾支撑连接到风洞的主支撑机构上,可以实现迎角的变化。采用内式六分量应变天平测量后机的气动力受前机尾涡流影响的变化情况,对后机的绕流场进行了PIV测量。试验中使用了2组模型,一组是简化的翼身组合体模型,另一组是翼身融合体飞翼布局模型。结果表明:当前机翼尖涡靠近后机翼面时,后机的升阻比变化较明显;当前机翼尖涡靠近后机翼尖时,后机可获得最大升阻比;前机迎角增大时,后机的升阻特性有较明显变化;当后机的迎角大于8°时,其升阻比基本不受前机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队飞行 翼尖涡 气动力 试验 多体干扰 尾涡
下载PDF
翼尖尾涡对后机影响研究及规避策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邢琳琳 高培新 《天津科技》 2015年第3期49-50,53,共3页
在飞行中,飞机翼尖尾涡对飞行安全影响较大,不仅会降低后机能见度,而且对后机操作及性能都有重要影响。基于对翼尖尾涡形成机理、近地流动规律及涡核特性的分析,阐述了飞机翼尖尾涡对后机飞行安全的影响,主要涵盖后机平飞状态起飞降落... 在飞行中,飞机翼尖尾涡对飞行安全影响较大,不仅会降低后机能见度,而且对后机操作及性能都有重要影响。基于对翼尖尾涡形成机理、近地流动规律及涡核特性的分析,阐述了飞机翼尖尾涡对后机飞行安全的影响,主要涵盖后机平飞状态起飞降落、横向操纵等方面。同时提出了规避翼尖尾涡对后机影响的具体策略,其中包括严格执行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尾流间隔标准、建立混合起降尾流安全间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 尾涡 后机 飞行安全 规避策略
下载PDF
螺旋式翼梢小翼减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飞 陈迎春 +2 位作者 张彬乾 李亚林 王元元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18,共4页
以减小诱导阻力为目标,以DLR-F4机翼为基本机翼,自行设计了两种外形的螺旋式翼梢小翼,采用CFD方法研究螺旋式翼梢小翼减阻的能力和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螺旋式翼梢小翼具有显著的减阻增升能力,升力系数最大增量可达到12%以上,诱导阻... 以减小诱导阻力为目标,以DLR-F4机翼为基本机翼,自行设计了两种外形的螺旋式翼梢小翼,采用CFD方法研究螺旋式翼梢小翼减阻的能力和流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螺旋式翼梢小翼具有显著的减阻增升能力,升力系数最大增量可达到12%以上,诱导阻力效率因子提高了37.5%。螺旋式翼梢小翼通过有效阻止翼梢集中涡的形成,减小诱导阻力,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翼梢减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式翼梢小翼 诱导阻力 翼梢涡 流动机理
下载PDF
翼尖涡多阶段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宇轩 王福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1-19,共9页
针对高雷诺数和中等马赫数下翼尖涡的近场演化问题,以NACA0012机翼为对象,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组不同的马赫数(0.3、0.45、0.6)和雷诺数(5×10^5、1×10^6、2×10^6)下翼尖涡中主涡和次级涡的演化特性以及其对机... 针对高雷诺数和中等马赫数下翼尖涡的近场演化问题,以NACA0012机翼为对象,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三组不同的马赫数(0.3、0.45、0.6)和雷诺数(5×10^5、1×10^6、2×10^6)下翼尖涡中主涡和次级涡的演化特性以及其对机翼气动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主涡和次级涡特性可将翼尖涡近场演化过程分为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二者独立生长,主涡涡核处涡量先增后减,次级涡涡核处涡量和流向速度显著变化;在第二阶段中次级涡运动至机翼上表面与主涡相互作用融合,二者涡核处涡量变化分别趋于平缓并最终相同;在第三阶段中主涡与次级涡融合后的共转涡和新生成的二次融合涡离开机翼进入尾迹。马赫数影响主涡和次级涡涡核处流向涡量及"扭结"现象,但不影响主涡和次级涡涡核处流向速度和融合位置;雷诺数影响主涡和次级涡涡核处流向涡量、主涡涡核处无量纲流向速度以及"扭结"现象,但不影响次级涡涡核处流向速度和融合位置。在整个翼尖涡近场演化过程中,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通过显著改变机翼上表面压力分布,诱导出强烈的下洗现象,主导影响着机翼的气动力,此外翼尖涡能抑制翼尖附近上表面流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其对气动力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主涡 次级涡 多阶段演化过程 气动力
下载PDF
旋翼间距对微型四旋翼无人机负载特性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沛 雷斌 朱建阳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8-984,共7页
结合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以及Laminar层流模型建立了微型四旋翼无人机旋翼流场的三维模型,通过求解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微型四旋翼悬停状态下不同旋翼间距对其气动特性的影响。旋翼升力测量实验以及非定常计算得到的仿真误... 结合雷诺平均N-S(Navier-stokes)方程以及Laminar层流模型建立了微型四旋翼无人机旋翼流场的三维模型,通过求解N-S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微型四旋翼悬停状态下不同旋翼间距对其气动特性的影响。旋翼升力测量实验以及非定常计算得到的仿真误差为8.17%,验证了仿真数据的有效性。分别对升力、力矩以及悬停效率进行分析,得到了旋翼间距3.8 r是最佳的微型四旋翼间距方案的结论;进一步对单旋翼以及不同旋翼间距的流场进行分析得出旋翼之间的气动扰动可以改变翼尖涡的强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气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间距 N-S方程 升力系数 悬停效率 翼尖涡
下载PDF
带襟翼的机翼尾涡合并数值计算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志博 孙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79,共7页
为获得带有襟翼的机翼尾涡的合并动力学过程,在验证数值方法的基础上,数值模拟带有襟翼的机翼绕流尾流场,根据涡合并特征将合并过程划分为诱导共转阶段、合并阶段和轴对称化阶段.采用涡间距量纲—化尾流区域描述二涡诱导合并.变换弦长... 为获得带有襟翼的机翼尾涡的合并动力学过程,在验证数值方法的基础上,数值模拟带有襟翼的机翼绕流尾流场,根据涡合并特征将合并过程划分为诱导共转阶段、合并阶段和轴对称化阶段.采用涡间距量纲—化尾流区域描述二涡诱导合并.变换弦长雷诺数、襟翼翼梢与机翼翼梢的间距、襟翼角度,改变襟翼翼梢涡与机翼翼梢涡的强度比,得到尾涡合并差异的特征.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涡的强度增加,涡量的扩散程度减低,涡合并过程被推迟,空间诱导运动过程得到延长,涡系空间诱导运动增强,涡合并的雷诺数效应随着雷诺数增加而减弱,缩短涡间距,加速涡合并过程,但合并后的远场涡尺寸和形态没有显著改变;襟翼涡随着襟翼角的减小而减弱,强度逐渐减弱的襟翼涡逐步被翼梢涡拉伸卷吸,微弱的襟翼涡系在近场中的合并过程完全改变,翼梢涡的运动轨迹并未受到诱导运动.翼梢涡合并的雷诺数效应表现为诱导运动过程的增强,尾流中强度小的涡系起不到明显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襟翼涡 翼梢涡 雷诺数 涡合并 环量
下载PDF
低雷诺数下翼尖涡统计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薛栋 潘翀 +1 位作者 袁先士 刘瑞卿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6-41,共6页
翼尖涡的统计特性主要包括涡核半径、平均涡量、旋涡切向速度等,其准确测量是翼尖涡控制技术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水洞中对椭圆机翼生成的翼尖涡尾流场进行了实验观测,测量区域覆盖翼尖涡发展的近场、中... 翼尖涡的统计特性主要包括涡核半径、平均涡量、旋涡切向速度等,其准确测量是翼尖涡控制技术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采用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在水洞中对椭圆机翼生成的翼尖涡尾流场进行了实验观测,测量区域覆盖翼尖涡发展的近场、中远场。针对涡对不稳定运动导致旋涡统计参数失真的情况,采用涡核中心对齐平均(re-centered average)的方法,屏蔽掉涡对不稳定运动对旋涡统计参数的影响,提高了统计结果的准确度。Re-centered average统计结果表明:涡核半径和涡量峰值随流向站位分别呈现出近似符合幂函数的增长和衰减规律;旋涡不稳定运动的振幅随机翼迎角增大而减小,表明涡对抵抗扰动的能力随涡强度的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不稳定运动 涡核半径 平均涡量 切向速度
下载PDF
非对称叶尖小翼对风力机组叶尖涡的控制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晓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9-151,共3页
为研究叶片叶尖添加非对称小翼对叶尖涡的控制效果,采用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添加非对称小翼前后的叶尖涡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增加非对称小翼可增加涡核处的静压,减小涡核处的涡量,起到削弱翼尖涡强度的作用,同时,添加非对称小翼... 为研究叶片叶尖添加非对称小翼对叶尖涡的控制效果,采用三维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添加非对称小翼前后的叶尖涡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增加非对称小翼可增加涡核处的静压,减小涡核处的涡量,起到削弱翼尖涡强度的作用,同时,添加非对称小翼后,风电机组功率得到提升,最大增幅为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尖涡 非对称小翼 风力机 叶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