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文学奖:文学评奖架构上的新坐标 |
范国英
|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
2023 |
0 |
|
2
|
新时期以来江苏获奖小说研究——以获得“鲁奖”“茅奖”作品为考察对象 |
施军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3
|
姚莘农与鲁迅的英译传播 |
严慧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4
|
基于深度翻译理论的《鲁迅小说集》翻译研究 |
王伟
|
《黄山学院学报》
|
2023 |
0 |
|
5
|
《喊山》:北方乡村生活的多重时代回声——山西小说界“鲁奖”风景之三 |
傅书华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3
|
|
6
|
浅议《中国小说史略》之“略” |
朱姗
|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7
|
鲁迅小说中"士绅"形象的隐喻意义和结构功能 |
毕绪龙
|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2
|
|
8
|
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着眼于其历史意义和文学影响 |
刘江
|
《新余学院学报》
|
2016 |
1
|
|
9
|
不一样的“故乡”——有关乡土题材小说的一种观察 |
赵步阳
|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
2003 |
1
|
|
10
|
论女作家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短篇小说作品 |
林丹娅
郭焱
|
《职大学报》
|
2012 |
0 |
|
11
|
小说话语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从《故乡》看鲁迅小说的着色艺术 |
韩大强
|
《洛阳大学学报》
|
2005 |
0 |
|
12
|
大众与孤独者——论鲁迅小说的荒原意识 |
喻世华
|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3
|
评鲁迅文学奖得主陆春祥杂文创作的特色 |
魏一媚
|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
2011 |
0 |
|
14
|
新文学作家笔下的“旧”小说述论 |
张振国
|
《黄山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5
|
《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的价值与当代意义 |
曾昂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16
|
论鲁迅小说创作与“五四”文学观的错位 |
徐琰
|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7
|
背负地域的文学传统 叩问当下的变革时代——陕西历届鲁迅文学奖作品研究及对文学精品创作启示 |
韩红艳
|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8
|
鲁迅小说对现代乡土文学的影响 |
李芳
|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9
|
时代的写照与深邃的探索——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透视 |
李敏
|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3 |
1
|
|
20
|
浅谈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
伊宸廷
|
《绥化学院学报》
|
2017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