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Extreme Cold Wave Events in Southern China and Sea Ice Extent in the Barents-Kara Seas from 1289 to 2017 被引量:2
1
作者 Cunde XIAO Qi ZHANG +4 位作者 Jiao YANG Zhiheng DU Minghu DING Tingfeng DOU Binhe LUO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2154-2168,共15页
Arctic sea ice loss and the associated enhanced warming has been related to midlatitude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s through modulat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linked to circulation. However, contrasting lines o... Arctic sea ice loss and the associated enhanced warming has been related to midlatitude weather and climate changes through modulate merid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s linked to circulation. However, contrasting lines of evidence result in low confidence in the influence of Arctic warming on midlatitude climat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dditional perspectives that palaeoclimate evidence provides on the decad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utumn sea ice extent (SIE) in the Barents-Kara (B-K) Seas and extreme cold wave events (ECWEs) in southern China. Reconstruction of the winter Cold Index and SIE in the B-K Seas from 1289 to 2017 shows that a significant anti-phase relationship occurred during most periods of decreasing SIE, indicating that cold winters are more likely in low SIE years due to the “bridge” role of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Siberian High.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recent increase in ECWEs in souther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a ice decline in the B-K Seas. However,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nkage is unstable, especially in high SIE periods, and it is probably modulated by atmospheric internal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cold wave events sea ice Barents-Kara(B-K)Seas Arctic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大气环流及北大西洋海温对我国南方冬季寒潮频次异常的可能影响
2
作者 姜峰 李丽平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5-1492,共18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22年日最低温度站点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采用了EOF、一元线性回归和T-N波作用通量等方法,分析了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主要异常时空特...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80-2022年日最低温度站点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和NOAA逐月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采用了EOF、一元线性回归和T-N波作用通量等方法,分析了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主要异常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和冬季大西洋海温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对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冬季寒潮频次大值区主要位于南方东部及中部地区,大致呈“逆C”型分布。寒潮频次主要有全区一致型、南北反位相型和三极型三类主要异常模态,其中全区一致型能很好反映南方寒潮频次的总体异常时空特征。(2)负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强的里海-青藏高原脊和偏东偏北的东亚大槽、北弱南强的西伯利亚高压、强的温带急流和弱的副热带急流是影响南方冬季寒潮频次的关键环流系统,冷空气堆位于西西伯利亚地区,高低层环流系统配合,使得冷空气自西西伯利亚南下到里海附近,再沿着青藏高原北侧向东输送,在青藏高原东侧南下进入南方地区,造成南方冬季寒潮频次全区一致型增加。(3)冬季北大西洋“+”“-”“+”三极型SSTA可通过海气间热通量交换激发出-NAO型环流异常及Rossby波能量异常。Rossby波能量沿南、北两条路径自北大西洋向东亚传播,并激发出相应的异常波列,增强了影响南方寒潮的南、北方关键环流系统,致南方寒潮频发。当春季北大西洋SSTA呈现逆“C”型异常,且夏、秋季有发展为+”“-”“+”三极型的态势,可预测南方寒潮频次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冬季寒潮 时空特征 北大西洋涛动 大西洋海温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夏季台风与冬季寒潮沉积动力过程的差异——基于现场观测的认识
3
作者 卢健 姜静波 +1 位作者 李安春 马小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105,共10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台风活动在未来如何发展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受器测记录时间长度的限制,我们对于台风长期的发展与演化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记录中提取台风信息,是了解几千年来影响我国...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台风活动在未来如何发展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受器测记录时间长度的限制,我们对于台风长期的发展与演化机制的认识还不充分。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沉积记录中提取台风信息,是了解几千年来影响我国的台风演变规律的有效手段。但是,其他极端事件,尤其是冬季寒潮,会影响台风沉积事件识别的准确性。台风与冬季寒潮大风沉积事件的辨识也是台风活动重建的难点之一。利用布放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的四脚架观测系统,分别获取了台风“天鹅”和冬季寒潮大风期间的海水温度、盐度、悬浮体浓度和海流等数据,并结合近海观测浮标的风速、风向和波浪等数据,探讨了台风与冬季寒潮沉积动力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台风与冬季寒潮在风向、有效波高和近底层流速变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台风较高的强度更容易引起近底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台风经过时,高浓度悬浮体主要来自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而冬季寒潮期间高浓度悬浮体与长江入海物质的输入有关。由于台风和冬季寒潮近底层海流流向的差异,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向海一侧边缘沉积记录中的砂层可能代表了台风事件沉积,是研究台风活动规律的良好研究材料。研究结果为从东海泥质区沉积记录中提取更准确的台风信息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冬季寒潮 现场观测 东海
下载PDF
中国南方准静止锋对冬季大范围冻雨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索渺清 丁一汇 +3 位作者 鲁亚斌 唐盛 樊炫君 李婧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5-538,共14页
利用1979—2016年1月逐日0.125°×0.125°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冻雨观测资料,通过个例合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南方准静止锋和冬季大范围冻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受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共同影响呈东西... 利用1979—2016年1月逐日0.125°×0.125°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及冻雨观测资料,通过个例合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南方准静止锋和冬季大范围冻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受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共同影响呈东西带状分布;(2)青藏高原东侧逆温之强,范围之广以及水汽之充沛的主要原因,一是冷空气常堆积在横断山脉以东和南岭山脉以北等中国广大的南方地区,其形成机制主要为冷平流和绝热冷却,地势较高地带非绝热冷却也较明显;二是700和850 hPa暖平流形成的暖层也十分宽广;三是850 hPa源自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湿平流输送;(3)500 hPa东亚大槽、700 hPa南支槽、850 hPa反气旋和地面蒙古冷高压为青藏高原东侧对流层低层极地大陆性气团与热带海洋性气团和热带大陆性气团交绥创造了必要的环流条件;(4)东亚冷空气爆发从青藏高原东侧南下,迫使近地面暖湿气团抬升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同时,受青藏高原东部地形的阻挡产生冷空气堆积。当冷空气堆积到一定厚度向西爬上低纬高原时,又与南支西风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由昆明和华南准静止锋形成的复杂锋面结构,伴随宽广而强烈的逆温有利于中国南方大范围冻雨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准静止锋 冷空气堆积 冻结层与融化层 锋区结构 冬季大范围冻雨
下载PDF
我国南方持续性低温与东亚冬季风“北弱南强”模态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彭京备 孙淑清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1-701,共11页
本文研究了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并讨论了它与冬季风南北反相模态的关系。南方持续性低温过程与寒潮过程不同。与寒潮过程相比,南方低温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频率较低。寒潮过程中,中高纬度环流以波列状槽脊形势为主。而南方... 本文研究了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的环流特征,并讨论了它与冬季风南北反相模态的关系。南方持续性低温过程与寒潮过程不同。与寒潮过程相比,南方低温事件持续时间较长,发生频率较低。寒潮过程中,中高纬度环流以波列状槽脊形势为主。而南方低温事件中,中高纬度以大型斜脊斜槽为主要影响系统。大型斜脊斜槽导致冷空气主要以西方路径为主,中纬度为平直气流所控制。东亚大槽向北收缩,日本南部地区为正高度距平控制,它对冷空气东移起了阻挡作用,使得南方地区长期处于冷空气控制,造成极端低温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地区。同时,活跃的南支扰动也显著影响南方持续性低温的发生。东亚冬季风通常被视为一个整体。近年来的研究指出,除了南北一致变化模态,冬季风还存在南北反相变化模态。在南方持续性低温事件中,地表风场距平表现出南北变化反相的特征,即北方为偏南风距平控制,南方为偏北风距平控制。这与冬季风分布的南北反相变化的特征相一致。这种类型与北风相联系的南方降温并不是由高纬度强冷空气南下造成的。个例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冬季风 南北反相模态 南方持续性低温
下载PDF
中国南方冬季持续性温湿异常事件的分类和特征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田青 温敏 +1 位作者 张人禾 高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9-743,共15页
利用1981—2010年中国测站逐日气温和降水异常序列,将中国南方冬季持续性异常事件分为冷湿、冷干、暖湿和暖干4类持续性异常事件,并用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持续性异常事件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上空&... 利用1981—2010年中国测站逐日气温和降水异常序列,将中国南方冬季持续性异常事件分为冷湿、冷干、暖湿和暖干4类持续性异常事件,并用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持续性异常事件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上空"北高南低"的异常环流形势使得温带急流减弱、副热带急流增强,有利于冷空气向南爆发;而中纬度地区"东高西低"的异常环流则对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移和南支西风槽的活跃,有利于偏南风水汽输送达到中国南方地区,中国南方降水偏多。受南北异常环流的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冬季经常出现持续性异常天气,冷湿(低温雨雪冰冻)事件正是在上述两种异常环流型影响下发生的。因此,考虑与冷湿事件相联系的关键环流系统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国南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湿事件 持续性异常 环流特征 冬季气候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冬季中国东北极端低温事件环流背景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尚锋 姜大膀 +1 位作者 廉毅 尹路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3-976,共14页
利用1961~2014年CN05.2逐日温度数据,对冬季东北极端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按其发生时冷空气对中国东部(105°E以东)的影响范围,将其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其中前者局限在东北,而后者则扩展至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分析表... 利用1961~2014年CN05.2逐日温度数据,对冬季东北极端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按其发生时冷空气对中国东部(105°E以东)的影响范围,将其分为第一类和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其中前者局限在东北,而后者则扩展至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分析表明,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第一类极端低温事件强度减弱,而第二类的则增加;对持续天数而言,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的在减少,而第一类在1990年代以前也持续减少,但是1990年代之后急剧增加;2月份总的极端低温事件发生天数最多,其在1990年代以前要远大于12月和1月份,且在1990年代以前总体在减少,以后则增加;850 hPa风场分析显示,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中来自贝加尔湖的西北路径冷空气比第一类的要强,而来自鄂霍次克海的东北路径冷空气则相反;在300 hPa的E-P通量散度场上,这两类极端低温事件中东北都处于波动能量辐散中心,第二类极端低温事件发生时罗斯贝波波动能量传播比第一类时的要弱,第一类发生时则纬向传播比较明显,而且波动中心值都比较大;在位势高度距平场的谐波分析中,长波槽同位相扰动叠加在超长波槽上更易导致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低温事件 中国东北 冬季 罗斯贝波 谐波分析
下载PDF
北极涛动对华南地区寒潮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彩玲 余广昌 王华 《广东气象》 2016年第3期12-16,共5页
利用196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同期549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低气温与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寒潮爆发次数、爆发路径与北极涛动(AO)的相关关系,并结合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研究了AO对华南寒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O指... 利用1960—2010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同期549个气象观测站的日最低气温与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华南地区寒潮爆发次数、爆发路径与北极涛动(AO)的相关关系,并结合冬季大气环流异常研究了AO对华南寒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AO指数与华南寒潮爆发次数呈负相关;AO指数为正时,AO偏弱,寒潮爆发次数较少,中层东亚大槽偏弱,出现异常东南风,不利于冷空气向南扩散,对寒潮爆发起阻碍作用;当AO指数为负时,AO偏强,影响华南的寒潮偏多,中层东亚大槽偏强,出现异常西北风,有利于冷空气向南扩散,对寒潮爆发起加强作用。由于AO与寒潮的爆发次数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在寒潮过程中冷空气的输送路径的确定可以为预报提供一定依据。AO与寒潮爆发路径分析结果表明,AO异常强年,低层冷气团输送异常,从蒙古出发折向日本,在日本南部转向华南地区输送,另一路冷气团由西伯利亚出发,到青海一带折向广西输送,并在广西区域折向华南地区输送,AO异常弱年并没有明显异常冷气团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北极涛动 寒潮 冷气团输送 华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南方过去400年的极端冷冬变化 被引量:24
9
作者 郝志新 郑景云 +1 位作者 葛全胜 丁玲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479-1485,共7页
以南方地区及全国的冬季与1月气温观测记录为基础,采用事件发生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的标准确定1951年以来的极端冷冬事件;根据历史文献中的寒冷事件及其灾害影响记载,采用古今极端冷冬事件影响程度对比的方法建立了1600-2010年间的极端... 以南方地区及全国的冬季与1月气温观测记录为基础,采用事件发生概率密度函数小于10%的标准确定1951年以来的极端冷冬事件;根据历史文献中的寒冷事件及其灾害影响记载,采用古今极端冷冬事件影响程度对比的方法建立了1600-2010年间的极端冷冬事件年表。分析表明:极端冷冬发生频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其中1650-1699年、1800-1849年及1850-1899年是过去400年极端冷冬发生最为频繁的时段,其发生次数达1950-1999年的2倍,1600-1649年及1900-1949年较20世纪后半叶略多,而1700-1749年及1750-1799年则与1950-1999年相当。此外,极端冷冬事件具有连发或隔年再发特征。同时,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严重冷冬事件的寒冷程度并没有超出历史时期曾经出现过的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过去400年 极端冷冬 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华南地区300年来逐年冷冬指数数据集(1710-2009)
10
作者 丁玲玲 郑景云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2018年第2期163-167,286-290,共10页
在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省区)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清代雨雪分寸档案和地方志类汇编资料)和仪器观测记录(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和分月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汇编基础上,基于鹿世瑾等(1990)的华南地区冬季冷暖分级标准... 在对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省区)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清代雨雪分寸档案和地方志类汇编资料)和仪器观测记录(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和分月中国地面气象记录)汇编基础上,基于鹿世瑾等(1990)的华南地区冬季冷暖分级标准,建立华南地区冷冬指数重建标准,即1级为冷;2级为寒;3级为大寒;4级为特寒。根据记录发生地区的霜雪冰冻状况,确定华南地区冬季的寒冷程度,对缺失年份进行了数据差补,以此研发了华南地区300年来逐年冷冬指数数据集(1710-2009)。数据结果表明,在300年中,大多数年份(145年)为寒(2级),占比48.33%;其次为大寒(3级,98年),占比32.67%;50年冷冬指数为冷(1级),占比16.67%;仅7年为特寒(4级),占比2.33%。该数据集存储为.xlsx格式,数据量为13.7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冷冬指数 过去300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