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ynamic Knowledge Model for Design of Suitable Sowing Date and Sowing Rate in Winter Wheat 被引量:4
1
作者 ZHU Yan, CAO Wei-xing, JIANG Dong and DAI Ting-bo(Key Laboratory of Crop Growth Regulation ,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 P. R .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1116-1124,共9页
Based on research concerning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to environment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a winter wheat model for selecting suitable sowing dat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wing rate under di... Based on research concerning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winter wheat growth to environments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a winter wheat model for selecting suitable sowing dat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wing rate under different variet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environments was developed. Case studies on sowing date with the data sets of five different eco-sites, three climatic years and soil fertility levels, and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wing rate with the data sets of two different variety types, three different soil types, soil fertility levels, sowing dates and grain yield levels indicate a good model performance for decision-ma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ter wheat Sowing date Population density Sowing rate Knowledge model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for high winter wheat yield based on pre-winter plant development and soil water usage in the Loess Plateau,China 被引量:18
2
作者 REN Ai-xia SUN Min +5 位作者 WANG Pei-ru XUE Ling-zhu LEI Miao-miao XUE Jian-fu GAO Zhi-qiang YANG Zhen-pi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3-42,共10页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re critical for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sowing dates(20 September(SD1),1 October(SD2),and 10 October(SD3)...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re critical for productivity of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three sowing dates(20 September(SD1),1 October(SD2),and 10 October(SD3)) and three seeding rates(SR67.5,SR90,and SR112.5) to determine suitable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for high wheat yield.A large seasonal variation in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from sowing to winter dormancy was observed among three growing seasons.Suitable sowing dates for strong seedlings before winter varied with the seasons,that was SD2 in 2012–2013,SD3 in 2013–2014,and SD2 as well as SD1 in 2014–2015.Season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during summer fallow also had substantial effects on soil water storage,and consequently influenced grain yield through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maturity stages.Lower consumption of soil water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could make more water available 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leading to higher grain yield.SD2 combined with SR90 had the low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from winter dormancy to booting stages in 2012–2013 and 2014–2015; while in 2013–2014,it was close to that with SR67.5 or SR112.5.For productive growth from anthesis to maturity stages,SD2 with SR90 had the highes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all three seasons.The highest water consumption in the productive growth period resulted in the best grain yield in both low and high rainfall years.Ear number largely contributed to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grain yield,while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1 000-grain weight also contributed to grain yield,especially when soil water storage was high.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owing date and seeding rate affect grain yield through seedling development before winter and also affect soil water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growth periods.By selecting the suitable sowing date(1 October)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per seeding rate of 90 kg ha–1,the best yield was achieved.Based on these results,we recommend that the current sowing date be delayed from 22 or 23 September to 1 Octo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ry-land SOWING date SEEDING rate soil water winter wheat yield components
下载PDF
Delayed sowing can increase lodging resistance while maintaining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winter wheat 被引量:23
3
作者 Xinglong Dai Yuechao Wang +5 位作者 Xiuchun Dong Taifeng Qian Lijun Yin Shuxin Dong Jinpeng Chu Mingrong He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541-552,共12页
Lodging resistance of winter wheat(Trnticum aestivum L.) can be increased by late sowing.However, whether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can be maintained with delayed sowing remains unknown. During the ... Lodging resistance of winter wheat(Trnticum aestivum L.) can be increased by late sowing.However, whether grain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NUE) can be maintained with delayed sowing remains unknown. During the 2013-2014 and 2014-2015 growing seasons, two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ere sown on three dates(early sowing on October 1, normal so,wing on October8, and late sowing on October 15)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s of lodging resistance, grain yield,and NUE to sowing dat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dging resistance, grain yield, or NUE between early and normal sowing were observed. Averaging over the two cultivars and years,postponing the sowing dat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lodging resistance by 53.6% and 49.6%compared with that following early and normal sowing, respectively. Lodging resistance was improved mainly through a reduction in the culm height 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and an increase in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the base internode. Late sowing resulted in similar grain yield as well as kernel weight and number of kernels per square meter, compared to early and normal sowing.Averaging over the two cultivars and years, delayed sowing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nitrogen uptake efficiency(UPE) by 11.0% and 9.9% compared to early and normal sowing, respectively,owing to reduced root length density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efore anthesis. An average increase in nitrogen utilization efficiency(UTE) of 12.9% and 11.2% compared to early and normal sowing, respectively, was observed with late sowing owing to a reduction in the grai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The increase in UTE offset the reduction in UPE, resulting in equal NUEs among all sowing dates. Thus, sowing later than normal could increase lodging resistance while maintaining grain yield and N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yield LODGING resistan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SOWING date winter wheat
下载PDF
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赵花荣 周广胜 +2 位作者 齐月 耿金剑 田晓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964-2985,共22页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 【目的】基于田间分期播种试验,研究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播期调整,其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特性、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及品质对气候变暖的不同响应,为华北平原农业生产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期播种方法,于2017—2023年在华北北部的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大田分期(早播10 d、正常播期、晚播10 d、晚播20 d)播种试验,获取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育进程、地上干物质累积和分配、叶片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以及产量农艺性状和籽粒营养成分等资料。【结果】冬小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主要原因在于冬前幼苗期缩短;夏玉米全生育期与播期呈抛物线关系,播期每推迟10 d,幼苗期缩短1.3 d,花粒期和籽粒形成-灌浆期分别延长1.5和1.6 d。冬小麦、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对播期调整的响应完全不同,冬小麦籽粒灌浆特征在播期间反应并不敏感,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在播期间差异较小,但籽粒形成期、灌浆结束日期和峰值日期因播期推迟顺次延后,且灌浆持续日数因播期每推迟10 d,灌浆持续日数缩短4 d。北方麦区在秋暖和冬暖背景下,冬小麦播种期界限延宽,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减弱,播期推迟配套增加播种量,产量不减且会小幅增产;夏玉米产量随播期推迟明显递减,理论产量播期每推迟10 d递减率1381.50 kg·hm^(-2),但冬小麦和夏玉米晚播20 d产量都凸显跳跃变小。播期每推迟10 d,冬小麦籽粒分配率递增1.67%,夏玉米则递减1.57%,冬小麦收获指数提高0.017,而夏玉米降低0.016。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光合速率(Pn)对播期的响应亦不同,冬小麦播期间的Pn较为相近,而夏玉米播期每推迟10 d Pn递减率1.21μmol·m^(-2)·s-1。播期调整对华北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籽粒品质不会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北方冬小麦延迟播种,延宽适宜播种期是适应气候变暖的积极有效措施,华北平原夏玉米适期早播可避免高温热害影响,有助于稳产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播期调整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临农435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张伟 史晓芳 +3 位作者 逯腊虎 张婷 袁凯 雷梦林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临农4357各生育时期均相应延后,且全生育期时间有所缩短;而播量的增减对小麦的生育期则无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随着播量的增加,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则显著增加。播期的推迟导致成穗率上升,而播量的增大则使成穗率下降。在植株形态方面,播期的推迟使得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减少;而播量的增大则导致株高增加,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也减少。不同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对于产量构成因素而言,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播期>播期×播量>播量。临农4357的最佳播期为10月7—13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95~240 kg/hm^(2)。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73),成穗数与籽粒产量之间则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此外,播量是引起成穗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播期则是影响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农4357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6
作者 尹逊栋 吕广德 +8 位作者 亓晓蕾 陈永军 牟秋焕 孙盈盈 孙宪印 米勇 钱兆国 崔兆韵 邹俊丽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4期9-16,共8页
为提高冬小麦产量,开展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中穗型品种‘山农18’和多穗型品种‘红地95’为试验材料,设置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4个播期,对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株... 为提高冬小麦产量,开展播期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中穗型品种‘山农18’和多穗型品种‘红地95’为试验材料,设置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4个播期,对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数、产量及产量三要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泰农18’、‘山农18’、‘红地95’的株高呈下降趋势,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茎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量在播期为10月10日时最高,分别为9.38 t/hm^(2)、8.94 t/hm^(2)、9.22 t/hm^(2),播期为10月30日时最低,分别为7.26 t/hm^(2)、7.32 t/hm^(2)、7.74 t/hm^(2),比最高处理分别下降22.6%、18.1%、16.1%。通过对3个品种产量和三要素之间的通径分析可知,播期主要影响大穗型品种‘泰农18’的穗粒数,中穗型品种‘山农18’的千粒重,多穗型品种‘红地95’的单位面积穗数。综合比较,3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晚播可造成株高、叶面积指数、茎蘖数下降,产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穗型 株高 群体性状 产量 通径分析
下载PDF
基于WMAIP集成模型的华北冬小麦适宜播期与冬前积温下限研究
7
作者 陈先冠 冯利平 +6 位作者 白慧卿 孙爽 李国强 程陈 江敏 李颖 赵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为明确气候变暖和“双晚技术”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基于WMAIP集成模型,对华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冬前积温下限及最迟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晚播减产幅度由南向北增大,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小(<19.5%),... 为明确气候变暖和“双晚技术”背景下华北地区冬小麦的适宜播期,基于WMAIP集成模型,对华北地区冬小麦适宜播期、冬前积温下限及最迟播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晚播减产幅度由南向北增大,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小(<19.5%),中部晚播减产幅度在26.4%以内,北部晚播减产幅度最大,最高可达32.0%。华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的适宜播期分别在9月25日—10月5日之间、9月30日—10月20日之间和10月10日—11月5日之间。华北地区冬小麦基于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适宜冬前积温下限分别在497~629℃·d和344~581℃·d之间,并由南部向北部递增。在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条件下,河北、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的最迟播期分别为10月1—13日、10月10—16日、10月22—28日和10月7—19日、10月16—22日、10月31日—11月12日。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双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前积温下限 最迟播期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WMAIP
下载PDF
基于ECMWF长时间序列再分析数据的县域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研究
8
作者 刘睿萱 张方照 +2 位作者 张继波 李振海 杨俊涛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5期51-60,共10页
[目的/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准确确定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县级镇在气候变暖长时间序列影响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齐河县为研究区域... [目的/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准确确定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对于提高小麦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对县级镇在气候变暖长时间序列影响下冬小麦适宜播种期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山东省齐河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2022年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再分析数据,首先,采用温度阈值法确定稳定通过18、16、14和0℃终日的日期,并从不同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温度、不同日期播种至越冬前≥0℃的积温、适播期历年日平均气温等关键播期指标对冬小麦适宜播种期进行统计分析;其次,利用叶龄积温法对冬前壮苗所需合适积温的日期进行测算;最后,结合实际生产实践情况,确定气候变暖趋势下齐河县各乡镇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结果和讨论]从小麦适宜播种温度、播种至小麦越冬停止生长0℃的积温等农业气象指标,以及考虑齐河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得出齐河县冬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3日—10月16日,最佳播种期为10月5日—10月13日。但具体年份的适播期还需要依据当年的具体情况灵活播种。[结论]研究结果证明了温度阈值法和叶龄积温法在确定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研究中的可行性,通过温度变化趋势可判断冷冬或暖冬,及时调整播种时间以提高小麦产量,减少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冬小麦的影响。本研究不仅可以为齐河县冬小麦产量评估提供决策参考,还可以为科学安排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适宜播种期 ECMWF 积温 再分析数据
下载PDF
播量对超晚播冬小麦基部节间性状、机械强度及倒伏率的影响
9
作者 田文强 张强斌 +6 位作者 王泓懿 孙刚刚 聂凌帆 张君 连世昊 张金汕 石书兵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2-1494,共13页
为探究北疆超晚播栽培方式下小麦基部节间结构特点及播期和播量的最佳组合,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D1(10月25日)、D2(11月4日)、D3(11月14日)3个超晚播期及M1(7.50×10^(6)粒·hm^(-2))、M2(1.00×10^(7)粒·hm^(-2))... 为探究北疆超晚播栽培方式下小麦基部节间结构特点及播期和播量的最佳组合,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设D1(10月25日)、D2(11月4日)、D3(11月14日)3个超晚播期及M1(7.50×10^(6)粒·hm^(-2))、M2(1.00×10^(7)粒·hm^(-2))、M3(1.25×10^(7)粒·hm^(-2))、M4(1.50×10^(7)粒·hm^(-2))4个播量,选择当地适宜播期和播量(9月25日、6.00×10^(6)粒·hm^(-2))为对照(CK),分析了播期和播量对开花期、乳熟期及蜡熟期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形态结构、3种力学特征及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抗倒伏性能逐渐降低。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抗倒伏能力降低。在超晚播条件下,播量相同时,基部节间长度表现为D1>D2>D3,基部节间直径和干物质量表现为D1>D3>D2,田间表观倒伏率和节间壁厚、茎粗系数、充实度以及3种力学指标均表现为D3>D1>D2;播期相同时,增加播量后,基部节间长度、直径、壁厚、干物质量、茎粗系数、充实度、压碎力、穿刺力及抗折力均减少,表观倒伏率、倒伏级别增加;播期与播量对各项指标均不存在互作效应。加大播量后,收获穗数增加,有利于超晚播小麦产量形成。本试验条件下,经综合抗倒伏相关指标和产量考虑,11月4日播种1.00×10^(7)粒·hm^(-2)是北疆超晚播小麦适宜的播期与播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超晚播 冬小麦 基部节间 倒伏
下载PDF
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及其与冬小麦拔节期的关系
10
作者 张艳玲 史桂芬 +2 位作者 贺付伟 张辉 张云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利用商丘市1961-2020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和1978-202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初霜日期以2.4 d/10a的倾向率... 利用商丘市1961-2020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和1978-202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初霜日期以2.4 d/10a的倾向率显著推迟,平均终霜日期以2.1 d/10a的倾向率显著提前。初霜日期在2013年、终霜日期在1996年发生突变。平均初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晚,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早;平均终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早,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晚。平均初霜日期与9-11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9-11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初霜日期推迟7.4 d;平均终霜日期与2-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2-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终霜日期提前4.1 d。终霜日期与冬小麦拔节日期呈显著正相关,终霜日期出现在小麦拔节后的年份占72.1%,其中55.8%的年份集中在拔节后的0~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日期 终霜日期 冬小麦 生育期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魏联香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11期136-137,140,共3页
为了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设置了5个处理小组进行试验,全程记录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统计其产量。结果显示,晚播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最晚播期不要超过10月12日。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生长发育 产量 影响
下载PDF
冬枣气调贮藏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子德 陈贵堂 +1 位作者 赵立艳 田金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1,共3页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气体条件下冬枣的贮藏效果 ,以及在贮藏期间枣果实硬度、Vc、总糖、可滴定酸、乙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 2℃的贮藏效果好于 0℃ ,气调贮藏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冷藏 ,相对低氧 ( 2 %~ 4 % )条件下的贮藏效果好...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不同气体条件下冬枣的贮藏效果 ,以及在贮藏期间枣果实硬度、Vc、总糖、可滴定酸、乙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 2℃的贮藏效果好于 0℃ ,气调贮藏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冷藏 ,相对低氧 ( 2 %~ 4 % )条件下的贮藏效果好于相对的高氧 ( 4 %~ 6 % )条件 ;随着贮藏期的延长 ,枣果硬度逐渐下降 ,Vc含量逐渐减少 ,总糖含量前期升高 ,中后期逐渐下降 ,可滴定酸含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乙醇含量逐渐升高 ;气调贮藏对减轻枣果实的软化、提高Vc的保存率有明显的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调贮藏技术 冬枣 温度 气体 乙醇 无氧呼吸 保鲜技术
下载PDF
北疆冬小麦晚秋播种生育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雷钧杰 赵奇 +3 位作者 孙保成 陈兴武 宋敏 赛里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48-351,共4页
冬小麦晚播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而造成其内部各种生理机理的变化 ,从而形成与适期播种不同的生育特点 :( 1 )出苗、分蘖发生晚 ,成熟期相近 ,生育期缩短 ;( 2 )苗体小 ,植株矮 ,前期灌浆速度慢 ,后期灌浆速度快 ;( 3)冬前叶片数少 ,叶片... 冬小麦晚播由于生态条件的变化而造成其内部各种生理机理的变化 ,从而形成与适期播种不同的生育特点 :( 1 )出苗、分蘖发生晚 ,成熟期相近 ,生育期缩短 ;( 2 )苗体小 ,植株矮 ,前期灌浆速度慢 ,后期灌浆速度快 ;( 3)冬前叶片数少 ,叶片小 ,分蘖少 ,分蘖成穗率高 ;( 4 )穗部性状中后期发育快 ,单穗株率大。根据生育特点 ,采取相应的调控技术 ,做到适当增大密度 ,肥水早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晚播 密度 生育特点 播种
下载PDF
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75
14
作者 胡焕焕 刘丽平 +2 位作者 李瑞奇 李慧玲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0-495,501,共7页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 为给在近年冬前积温增加的情况下冬小麦的种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组合,以河农822为材料,于2006~2007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播种期(10月7日、13日和19日)和密度(基本苗180万、300万、420万和540万/ha)二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密度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状况。结果表明,播种期只对生育前期总茎数的影响显著,而密度对各生育时期总茎数的影响都显著。播种期对3个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对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播种期与密度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存在显著交互作用。3个播种期中,10月7日播期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10月19日的,但与10月13日播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密度之间,300万、420万和540万/ha3个水平相互间的平均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180万/ha的产量。根据各播种期与密度组合的产量分析,10月7日为最佳播种期,其适宜密度为基本苗300万/ha;10月7日至13日为较适宜播种期范围,其相应的适宜密度为300万~420万/ha基本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种期 密度 产量构成因素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越冬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曾庆飞 孙兆敏 +3 位作者 贾志宽 韩清芳 刘世新 易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07-1011,共5页
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在宁南旱作农业区进行了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出苗率、生长发育、越冬率和产草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南地区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的出苗率与播期温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不同播期土壤耕层含水量变化率较小,且... 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在宁南旱作农业区进行了不同播期对紫花苜蓿出苗率、生长发育、越冬率和产草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南地区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的出苗率与播期温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不同播期土壤耕层含水量变化率较小,且基本能满足苜蓿萌发与生长的需要;播期越早,根颈越粗,入土越深,但4月份前播种,出苗率低,群体小且易形成"小老苗";7月份以后播种,由于生长期短,植株根颈细嫩,越冬率很低或完全冻死。综合不同播期出苗率、产草量和越冬率等因素,认为在宁南地区紫花苜蓿的适宜播种期应在4月30日~6月3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播期 越冬率 产草量
下载PDF
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16
作者 韩金玲 杨晴 +2 位作者 王文颇 李彦生 周印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3-307,共5页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 为探讨播期对冬小麦茎蘖幼穗分化及产量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京冬8"为试材,观察了不同播期下冬小麦的茎蘖幼穗分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蘖位的增高,进入穗分化各时期的日期推迟,穗分化总历时缩短。随着播期的推迟,雌雄蕊分化期之前主茎幼穗各分化时期的持续时间缩短,至雌雄蕊分化期后各分化日期及历时达到一致。随着播期的推迟以及蘖位的增高,各分蘖的穗分化日期推迟。随着播期的推迟,同位蘖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穗分化中后期以中播处理分化持续时间最短。晚播处理的Ⅱ、Ⅲ位蘖和中播处理的Ⅲ位蘖分化至小花分化期基本死亡。不同蘖位间,早播处理随蘖位增高穗分化前期持续时间缩短,后期高位蘖持续时间延长;中晚播处理,随着蘖位的增高各穗分化期持续时间延长。随播期的推迟,单茎分化小穗数和结实小穗数显著减少,有效穗数显著减少,产量显著降低。因此,本区域小麦适宜播期为9月底至10月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茎蘖 穗分化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对冬前积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34
17
作者 吕丽华 梁双波 +3 位作者 张丽华 贾秀领 董志强 姚艳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确定河北省中部地区小麦品种适播期,筛选耐迟播品种,2011年秋至2014年夏在河北藁城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12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 为确定河北省中部地区小麦品种适播期,筛选耐迟播品种,2011年秋至2014年夏在河北藁城采用播期×品种二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当地12个主栽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品种对冬前积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对播期响应差异明显,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迟播敏感型。迟钝型品种对播期不敏感,适播期长,冬前≥0℃积温范围为324~560℃,迟播后穗数和产量稳定;中间型品种适播期较长,积温范围为362~566℃,迟播后粒数增加,穗数和产量降低;迟播敏感型品种对播期敏感,适播期较短,积温大于511℃,不宜晚播,晚播后穗数和产量明显下降。在试验地区,推荐小麦适播期为迟钝型品种10月7日至22日、中间型品种10月7日至19日、敏感型品种10月5日至10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 播期 产量 积温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4
18
作者 刘万代 陈现勇 +1 位作者 尹钧 杜沛鑫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4-469,共6页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 为给豫麦49—198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栽培措施,设置播期和密度各3个水平,通过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播期和密度变化可以调控群体性状,最高群体茎数随播期推迟和种植密度减小而下降,早播(10月5日)的最终成穗数较少;最大叶面积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孕穗后早播的叶面积指数衰减较快;就花后干物质积累而言,播期间适播(10月12日)〉晚播(10月19日)〉早播(10月5日)。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并且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播期。3个播期中,适播的产量显著高于早播,但与晚播的差异不显著;密度间以中密度(1957Y/ha)产量最高,低密度(120万/ha)最低,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但中密度与高密度(270万/ha)的产量差异不显著。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豫麦49—198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9.5和干物质积累量21000kg/ha左右时,籽粒产量可以突破9000kg/ha,相对应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为10月中旬和195万~270万/h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种植密度 群体性状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播期对冬油菜鲜、干重净增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强 陈跃华 +2 位作者 林萍 顾元国 贾东海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索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最佳播期,完善高产配套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对冬油菜越冬率、鲜干重净增量、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期的推迟,冬油菜越冬率、单株鲜重净增量、单株干重净增量、根冠... 【目的】探索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最佳播期,完善高产配套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对冬油菜越冬率、鲜干重净增量、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随播种期的推迟,冬油菜越冬率、单株鲜重净增量、单株干重净增量、根冠比均逐渐降低;株高、茎粗、全株有效角果数和主序有效角果数都相应减少;不同播期处理间株高、一次分枝、二次分枝、主序有效长度、主序有效角果数、千粒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茎粗、角果长均达到显著水平;单株产量和单株总有效角果数存在一定关系,不同播种期间产量存在差异。【结论】在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冬油菜适宜播期在9月5-1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播种期 越冬率 单株鲜 干重净增量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5
20
作者 杨桂霞 赵广才 +5 位作者 许轲 常旭虹 杨玉双 马少康 丰明 徐凤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692,共6页
为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中筋小麦中任1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旗叶展开后0~28 d,早播和适播的小麦叶绿素含量高于晚播,生育后期晚播比早播和适播叶绿素含量... 为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以中筋小麦中任1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旗叶展开后0~28 d,早播和适播的小麦叶绿素含量高于晚播,生育后期晚播比早播和适播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晚播比早播和适播旗叶平均含氮量分别高7%和4%,旗叶含氮量在不同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播期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适播处理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间除穗粒数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播期对清蛋白、醇溶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对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总蛋白含量以A2播期处理最高。除球蛋白外,总蛋白及其他组分含量在密度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以B1处理最高。研究结果说明,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以A2B2处理最高,营养品质以A2B1处理最佳。旗叶展开后21 d时,旗叶叶绿素含量与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r=0.73**,r=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密度 产量 营养品质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