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Possible Effe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and Crop Yield in China 被引量:18
1
作者 YANG Xiao-guang LIU Zhi-juan CHEN F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85-594,共10页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nsens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griculture or even cropping systems has attracted more...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temperature since the 1980s in China has become a consensu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s agriculture or even cropping system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cientists. In this study,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07 were analyzed. Also, the possible change of crop yield caused by planting limits displacement during the periods 1950s-1981 and 1981-2007 was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recognized calculation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climatic indices were employed. According to the indices of climatic regionalization for cropping systems,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and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during two periods, including the 1950s-1980 and 1981-2007, were drawn with ArcGIS software.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during the 1950s- 1980, the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during 1981-2007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Shaanxi, Shanxi,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and Beijing municipality,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triple cropping system showed the maximum spatial displacement in Hunan, Hubei, Anhui, Jiangsu, and Zhejiang provinces, China. Without considering variety change and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of main planting patterns would increase about 54-106% if sing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hich turned out to be 27- 58% if double cropping system was replaced by triple cropping system. In Liaoning, Hebei, Shanxi, Shaanxi,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s, Inner Mongolia and Ningxia autonomous regions, China,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during 1981-2007 moved northward and expanded west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compared with those during the 1950s-1980. Taking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averagely increase about 25% in the change region if the spring wheat was replaced by winter wheat. In Zhejiang, Anhui, Hubei, and Hunan provinces, China,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rice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would increase in different degrees o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t resource. The stable- 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in most regions, which was caused by the decrease of local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years. During the past 50 yr, climate warming made the national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s move northward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and double rice both moved northward, and the cropping system change would cause the increase of per unit area grain yield in the change region. However, the stable-yield northern limits of rainfed winter wheat-summer maize rotation moved southeastward due to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the northern limits of cropping system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winter wheat the planting northern limits of double rice crop yield
下载PDF
豫北两熟区不同夏播作物对后茬冬小麦中后期群体微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2
作者 邵云 杨俊华 +2 位作者 刘玘 王鹏飞 王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95,共11页
为探讨不同夏播作物前茬对后茬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开展田间二因素试验,设置两个不同施肥水平(常规施肥和不施氮肥)和三种夏播作物前茬(玉米、大豆和花生),分析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叶夹角(LA)... 为探讨不同夏播作物前茬对后茬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开展田间二因素试验,设置两个不同施肥水平(常规施肥和不施氮肥)和三种夏播作物前茬(玉米、大豆和花生),分析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LAI)、叶夹角(LA)、光合有效辐射(PAR)、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F_(v)/F_(m)),以及土壤含水量(SWC)、土壤温度(Ts)和土壤呼吸速率(Rs)变化,并在成熟期测定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不施氮肥条件下不同前茬的小麦LA略增,而LAI、IPAR、SPAD、F_(v)/F_(m)、SWC、Ts和Rs均有所降低。不施氮肥条件下,花生前茬的小麦LAI、IPAR、SPAD、F_(v)/F_(m)、SWC、Ts和Rs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前茬(P<0.05),其中花生、大豆和玉米前茬的SWC较CK的降幅分别为13.56%、13.39%和10.77%。与CK相比,不施氮肥条件下,花生前茬的小麦LA较CK的增幅在3种前茬中居中,小麦株型较为紧凑,有利于改善植株下层光合辐射,为群体生长创造良好的光合和土壤条件,其产量较玉米和大豆前茬分别高20.0%和21.9%;玉米前茬的整体表现不如大豆和花生前茬,但其和花生前茬的小麦千粒重和群体数均较高,因而产量居中;大豆前茬的小麦结实小穗数和干物质量较高,但其小麦千粒重较低,最终籽粒产量也较低。综合来看,在两熟种植模式中,选用花生作为冬小麦的前茬作物是豫北地区一年两熟区作物配置的一种较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地区 一年两熟制 冬小麦 前茬作物 产量 群体生长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对北部冬麦区国审小麦品种的回溯分析
3
作者 张笑晴 许乃银 +5 位作者 孙晶 刘素娟 梁晨 刘林斌 徐剑文 许栩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对该麦区历年国审小麦品种进行回溯分析有助于小麦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基于产量与熟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品质指数、抗病指数和抗寒指数等性状的组合,采用品种-产量×性...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对该麦区历年国审小麦品种进行回溯分析有助于小麦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基于产量与熟期、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容重、品质指数、抗病指数和抗寒指数等性状的组合,采用品种-产量×性状组合(GYT,genotype by yield×trait)双标图方法对2003-2023年期间北部冬麦区47个国审小麦品种进行了综合分析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47个国审小麦品种可划分为4个特征显著的品种类型。其中,Ⅰ型品种综合表现优秀,在产量与早熟性、抗病性、抗寒性、千粒重和容重等性状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和品质指数组合上表现优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最高,主要包括京麦179、京农16和津麦3118等8个品种。Ⅱ型品种综合表现优良,在产量与品质指数、穗数组合上表现突出,在产量与抗病指数、抗寒指数组合上表现稍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但应注意生产安全,主要包括京麦202、京农19和轮选158等13个品种。Ⅲ型品种的产量与抗病和抗寒指数组合最好,但在其余性状组合上表现差,综合生产应用价值有限,可作为抗性亲本。Ⅳ型品种综合表现较差,可选择单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作为育种亲本应用。根据各品种在GYT双标图ATA轴上的投影位置,筛选出综合表现优良的京麦179、京农16、津麦3118、京麦189、京麦202、京花12号、京农19、轮选158和中麦623等品种。本研究采用GYT双标图分析方法基于“产量-性状”组合水平对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研究,为其他作物和地区的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品种审定 品种分类 多性状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北部冬麦区
下载PDF
不同灌水对黄淮冬小麦茎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段国辉 田文仲 +6 位作者 高海涛 杨洪强 张少澜 董中东 温红霞 吕树作 顾晶晶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 为了筛选节水品种,为品种生产种植提供管理指导,选取黄淮地区生产推广品种,在只施底肥(W_(0)),底肥+拔节水(W_(1))和底肥+拔节水+孕穗水(W_(2))3种模式下,分析不同品种的株高及茎秆结构变化,产量构成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1)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株高、穗下节、倒2节和倒3节增加显著,以穗下节增幅最大,而基部节间变化不显著,W_(2)较W_(1)株高增高,各节间有增加但不显著。相对于W_(0),W_(2)处理下‘周麦18’和‘洛麦28’株高增幅最大,分别增加36.49%和35.30%;W_(1)、W_(2)处理下‘郑麦129’基部节间长最大,生产上利用时应注意肥水管理防止倒伏;(2)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单株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显著,千粒重降低显著,产量增加显著。而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千粒重和产量增加显著,其他差异不显著;(3)相对于W_(0),W_(1)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且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相对于W_(1),W_(2)处理下品种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W_(1),仍以‘丰德存12’和‘洛麦28’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模式 黄淮地区 冬小麦 株高构成 产量结构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的关中冬小麦面积时空变化监测 被引量:6
5
作者 郭新 王乃江 +3 位作者 张玲玲 郭永强 褚晓升 冯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5-280,共6页
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曲线和物候特征,采用NDVI重构增幅算法和光谱突变斜率,构建了关中地区冬小麦提取模型并实现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用农业统计面积... 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序曲线和物候特征,采用NDVI重构增幅算法和光谱突变斜率,构建了关中地区冬小麦提取模型并实现了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提取。用农业统计面积验证提取结果表明:在市级和县级尺度上,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和0.62,一致性指标d分别为0.95和0.84,提取结果与实地调查数据的空间一致性精度为93.4%。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冬小麦主要分布在中部关中平原,冬小麦种植面积在2011—2017年呈下降趋势,减少了83.22×10^3 hm^2(8.47%)。综合考虑冬小麦NDVI时序曲线的“峰”“谷”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可为大面积连续年份冬小麦种植面积时空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冬小麦种植面积 时空变化 MODIS NDVI Google Earth Engine 关中地区
下载PDF
秋播冬麦区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分布频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凯 兰素缺 +4 位作者 金京京 张颖君 彭晓慧 李杏普 张业伦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9-408,共10页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Rht-B1b、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Rht-B1b、Rht-D1b和Rht... 为给小麦株高和产量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利用Rht-B1b、Rht-D1b基因的STS分子标记BF/MR1和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Rht8基因的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237份不同生态区秋播小麦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并分析Rht-B1b、Rht-D1b和Rht8对株高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分布频率方面,Rht-B1b、Rht-D1b和Rht8在秋播冬小麦中的频率较高,其中携带Rht-B1b、Rht-D1b和Rht8的小麦材料分别占比16.5%、47.9%和44.1%;聚合两个矮秆基因(Rht-D1b+Rht8、Rht-B1b+Rht8和Rht-B1b+Rht-D1b)的小麦材料占比25.4%;聚合三个矮秆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小麦材料占比2.1%;(2)在分布特点方面,不同冬麦区存在一定偏好性: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均以Rht-D1b、Rht8和Rht-D1b+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Rht-B1b、Rht-D1b和Rht8为主,西南冬麦区以Rht-B1b、Rht-D1b和Rht8为主;(3)在降秆效应方面,降秆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Rht-B1b+Rht-D1b+Rht8)>(Rht-D1b+Rht8)>(Rht-B1b+Rht8)>Rht-D1b>Rht-B1b>Rht8;(4)在产量结构特点方面,携带Rht-D1b和Rht8的材料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千粒重和单位面积穗数,携带Rht-B1b的材料具有较高的穗粒数,但矮秆基因本身与产量因子间无显著的遗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矮秆基因 STS标记 株高 地区分布
下载PDF
甘肃省冬小麦生态气候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被引量:34
7
作者 蒲金涌 邓振镛 +3 位作者 姚小英 王位泰 胡利平 贾海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9-185,196,共8页
通过对甘肃冬小麦生物特征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及种植风险决策模式,评估了甘肃省冬小麦种植风险程度,确立了冬小麦生态气候综合区划指标体系,作出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并提出提... 通过对甘肃冬小麦生物特征的探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气象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建立了气候产量预测及种植风险决策模式,评估了甘肃省冬小麦种植风险程度,确立了冬小麦生态气候综合区划指标体系,作出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划,并提出提高生态气候资源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态气候 适生种植区划 麦种 气象因子 甘肃 产量 风险程度 风险决策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冬小麦北移种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8
作者 邹立坤 张建平 +3 位作者 姜青珍 王贵彦 赵红梅 ZHAO Hong-mei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1年第2期53-56,F003,共5页
就“冬麦北移”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进展 ,以及“冬麦北移”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 ,旨为“冬麦北移”
关键词 冬小麦 气候变暖 北移种植 北方地区 种植区划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变化分析 被引量:50
9
作者 代立芹 李春强 +1 位作者 姚树然 张文宗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10年第3期467-471,共5页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23个农气观测站1981-2007年冬小麦冻害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冬麦区冬季平均气温、小麦越冬期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最低气... 利用河北省冬麦区23个农气观测站1981-2007年冬小麦冻害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河北省冬小麦冻害发生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河北省冬麦区冬季平均气温、小麦越冬期最低气温显著升高;最低气温出现时过程降温幅度无明显减小趋势;冬小麦越冬期负积温明显减少。冬小麦冻害发生率自1986年起逐渐下降,1995-2000年没有冻害出现,2000年后中南部地区冻害发生率又呈现上升趋势,且多以入冬剧烈降温型冻害和融冻型冻害为主。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冷暖交替突变、弱冬性品种小麦的引入、抗寒锻炼时间缩短和强度减弱及栽培管理不当是导致冬小麦冻害发生率回升的重要原因。因此,虽然气候变暖,但冬小麦冻害防御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冬小麦 冻害 河北 冬麦区
下载PDF
北移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高志强 苗果园 +1 位作者 张国红 梁肖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6,共6页
对冬小麦品种北移 1号在原种植地 (太谷 )与北移区种植地 (应县 )两地生育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 ,冬麦北移后生育期的表现为冬前生长期短、返青拔节期短、拔节至抽穗期短、越冬期长、抽穗至成熟期长的‘三短两长’特点 ,致使营养生长有效... 对冬小麦品种北移 1号在原种植地 (太谷 )与北移区种植地 (应县 )两地生育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 ,冬麦北移后生育期的表现为冬前生长期短、返青拔节期短、拔节至抽穗期短、越冬期长、抽穗至成熟期长的‘三短两长’特点 ,致使营养生长有效期极大地缩短 ,营养生长至生殖生长的过渡期也相应缩短 ,而生殖生长期明显延长 ,导致株高降低、节间变短变细变实、强度明显提高 ,虽然单株分蘖几乎很少成穗 ,单株绿色营养面积也很小 ,但在较高的水肥与合理密植条件下 ,由于单茎穗粒重高、经济系数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冬麦北移 生长发育 产量构成因素 抗寒性 产量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与冬麦北移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高志强 苗果园 邓志锋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9-13,共5页
全球气候变暖为冬小麦的北移创造了条件,本文分析了冬麦北移的可行性和战略意义,综述了冬麦北移对品种的要求以及北移后冬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产量构成特点,同时提出冬麦北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冬小麦 北移生产 可行性 生长发育 产量构成 战略意义 引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增温对北疆灌区冬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杨卫君 吴高明 +3 位作者 高文翠 张金汕 石书兵 贾永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12-1518,共7页
为了解北疆灌区冬小麦生理和产量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以自然生长为对照(CK),采用远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FATI)的方法,从起身期后对冬小麦进行夜间增温(T12)、全天增温(T24)处理,分析了不同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解北疆灌区冬小麦生理和产量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以自然生长为对照(CK),采用远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FATI)的方法,从起身期后对冬小麦进行夜间增温(T12)、全天增温(T24)处理,分析了不同增温对冬小麦生长、光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温后小麦株高和干物质总积累量变化不明显,绿叶面积在开花期前后分别增大和下降,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比例降低。增温虽然对小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有一定的影响,但缺乏规律性。增温后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均略有下降,T24和T12处理分别增加和减少了穗数,分别导致小麦产量下降1.7%和18.9%,其中T12处理减产效应明显。这说明增温会引起冬小麦功能叶片过早衰老,减少光合产物向穗部的输送,不利于产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北疆灌区 冬小麦 产量
下载PDF
冬小麦M808在辽宁省种植区划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立勇 侯立白 +2 位作者 高西宁 张雯 陈贺琴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1991~1998年引种乌克兰冬小麦M808在辽宁省40个地点试种 ,确定了M808在辽宁省种植的适宜区域及其在辽宁省可安全种植的北界。结论为 :辽阳 -海城 -盖州一线的县(市)区为最适种植区 ;此外 ,铁岭 -阜新以南 ,铁岭 -沈阳 -本溪以西地区(... 1991~1998年引种乌克兰冬小麦M808在辽宁省40个地点试种 ,确定了M808在辽宁省种植的适宜区域及其在辽宁省可安全种植的北界。结论为 :辽阳 -海城 -盖州一线的县(市)区为最适种植区 ;此外 ,铁岭 -阜新以南 ,铁岭 -沈阳 -本溪以西地区(除建平县)为适宜种植区 ;昌图、康平、法库、彰武等县区及大连市全区为可能种植区 ;辽东大部分及建平县为不能种植区。安全种植北界为阜新 -新民 -铁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区域分布 种植区划 辽宁 M808 越冬因子 产量 返青率
下载PDF
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与冻害风险 被引量:7
14
作者 俄有浩 霍治国 马玉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9-159,共11页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 气候变暖引起我国冬小麦种植北界北扩西移,导致许多传统上种植春小麦的区域改为种植冬小麦。利用研究区1980-2012年28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全国格点数据,分析了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的气候依据和种植冬小麦可能的冻害风险。结果表明,33a来,观测站点年平均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3℃和1.98℃,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分别升高了1.58℃和2.83℃;冬小麦生育期>0℃的有效积温增加了340℃·d;日最低气温和地面温度<0℃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4.6,5.6 d/10a和57,233.8℃·d/10a;日最低地面温度<-18℃的日数和负积温分别减少了6.7 d/10a和143.5℃d/10a;1月平均最低地面温度显著升高了2.54℃。这些变化使冬小麦种植区域向西北扩展。气候资源的显著变化为北方春小麦种植区小麦种植结构变化提供了气候依据。然而,影响冬小麦安全越冬的1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和1月平均地面温度并没有显著升高,最低地面温度<-18℃的冻害日数和积温从1997年前后的平均13d和1200℃·d又增加到2012年的20d和3500℃·d左右。适合种植冬小麦的区域范围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害风险 冬小麦 气候变暖 种植结构 春小麦种植区
下载PDF
基于MODIS数据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面积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佳华 胡小夏 +1 位作者 刘学锋 何贞铭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7-643,共7页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合成的MODIS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 基于2004年和2008年的8 d合成的MODIS多时相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取华北冬麦种植典型区面积分布.根据冬小麦生育期内时相变化建立了EVI时序曲线;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降低云对时序数据的影响重构时序EVI数据,并结合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和图像解译结果,提取华北典型区冬小麦种植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依据MODIS-EVI时序数据提取的研究区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与统计数据比较其总体精度可达98%.2008年冬小麦的面积与2004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山东省增加15%左右;而北京和天津市这5年里的面积基本持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数据 时序EVI 冬小麦种植面积 华北典型区
下载PDF
不同播种密度对西北绿洲冬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婷 柴守玺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3-40,共8页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450(T1)、525(T2)、600(T3)、675(T4)、750(T5)、900(T6)万基本苗/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灌浆速率、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株...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对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试验设450(T1)、525(T2)、600(T3)、675(T4)、750(T5)、900(T6)万基本苗/hm26个播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间灌浆速率、粒质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株高、单株穗数、单位面积籽粒产量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密度对灌浆持续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处理间灌浆速率差异明显,其中以T4的平均灌浆速率最高,T1最低.处理间灌浆速率和粒质量的差异后期大于中期和前期;以3 d为间隔测定的灌浆速率各处理均呈现明显的多齿状变化曲线,表明灌浆速率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明显;快增期籽粒干质量积累达到77.16%~88.60%,各处理籽粒干物质积累可用Richards方程很好拟合;茎秆、叶片、叶鞘总干物质转移对籽粒贡献率处理间的变幅为14.7%~38.7%,对籽粒的贡献率除T6叶片大于茎秆和叶鞘外,其余各处理均以茎秆最大,茎秆平均贡献率为16%,约为叶片和叶鞘的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密度 灌浆速率 干物质转移 西北绿洲区
下载PDF
辽宁省冬麦北移种植中品种筛选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贺芹 侯立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75-179,共5页
自1991年在辽宁省引种试种冬小麦。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认为品种筛选是冬麦北移种植初期的一项核心内容。对品种的要求应该是抗寒、耐旱、早熟及高产。品种来源应该是南种北引与北种南引相结合以及对引进品种的改良。筛选方法是通... 自1991年在辽宁省引种试种冬小麦。经过6年的试验研究,认为品种筛选是冬麦北移种植初期的一项核心内容。对品种的要求应该是抗寒、耐旱、早熟及高产。品种来源应该是南种北引与北种南引相结合以及对引进品种的改良。筛选方法是通过多年多点试种鉴定,在高胁迫环境下,对引进品种的抗寒性进行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筛选 引种 北移种植
下载PDF
冬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鲁清林 李怀德 张礼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期252-257,共6页
为了了解冬小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的变化,在原种植区和北移区设两个试验点,对干物质积累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并用卡方(X2)测验对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优度测验,对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与不同... 为了了解冬小麦北移后干物质积累状况的变化,在原种植区和北移区设两个试验点,对干物质积累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并用卡方(X2)测验对logistic方程进行了拟合优度测验,对最大干物质积累量与不同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平均速率,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速率及最大速率均较原种植区提高。冬麦北移后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均明显提高。在北移区种植冬小麦可以获得比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北移 干物质积累
下载PDF
应用模拟模型技术确定冬麦北移的北界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立坤 蓝岚 冯丽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期1291-1293,1312,共4页
[目的]研究模拟模型技术在冬麦北移中的应用。[方法]在搜集河北省北部9个代表县多年气象资料和布置多点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小麦的抗寒生理特性,建立其抗寒性模型。[结果]运行模型预测小麦越冬状况,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决策出河北省冬... [目的]研究模拟模型技术在冬麦北移中的应用。[方法]在搜集河北省北部9个代表县多年气象资料和布置多点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小麦的抗寒生理特性,建立其抗寒性模型。[结果]运行模型预测小麦越冬状况,对其结果进行验证,决策出河北省冬麦北移安全北界为北纬41°以南的坝下地区。[结论]为研究小麦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栽培技术对其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安全北界 模拟模型
下载PDF
冀南麦区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保华 苏玉环 +5 位作者 马永安 陈冬梅 王雪香 杨璞 赵志军 赵志鹏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期13-18,共6页
明确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2日)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可为指导当地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采用二因素(品种、密度)三水平试验设计,以当地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邯6172和衡4444为试验材料,基本苗密度均设300万、375万和... 明确冀南麦区适期播种(10月12日)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最佳种植密度,可为指导当地小麦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采用二因素(品种、密度)三水平试验设计,以当地主推小麦品种济麦22、邯6172和衡4444为试验材料,基本苗密度均设300万、375万和450万株/hm^2计3个水平,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重、有效分蘖成穗率、收获指数等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其中,济麦22在种植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邯6172和衡4444均在种植密度为3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并分析了各品种最佳种植密度下形成高产的主要原因。另外,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使小麦在生长中后期形成较多的干物重、次生根条数和单株分蘖,且有效分蘖成穗率高,主茎穗长较长,有效小穗数多、无效小穗数少,容重和收获指数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冀南麦区 种植密度 产量 成穗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