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耦合对地下滴灌冬小麦和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影响研究
1
作者 甄玉月 徐立荣 高海威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1-49,共9页
【目的】探索冬小麦、夏玉米地下滴灌条件下最佳灌水施氮制度。【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4个灌水水平,冬小麦:W1:2580 m^(3)/hm^(2)、W2:2240 m^(3)/hm^(2)、W3:2020 m^(3)/hm^(2)、W4:1560 m^(3)/hm^(2),夏玉米:W1:1306 m^(3)... 【目的】探索冬小麦、夏玉米地下滴灌条件下最佳灌水施氮制度。【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设置4个灌水水平,冬小麦:W1:2580 m^(3)/hm^(2)、W2:2240 m^(3)/hm^(2)、W3:2020 m^(3)/hm^(2)、W4:1560 m^(3)/hm^(2),夏玉米:W1:1306 m^(3)/hm^(2)、W2:1088 m^(3)/hm^(2)、W3:814 m^(3)/hm^(2)、W4:650 m^(3)/hm^(2),2个施氮水平,冬小麦、夏玉米均为:F1:180 kg/hm^(2)、F2:100 kg/hm^(2),研究水氮耦合对冬小麦、夏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W2F1处理冬小麦产量最大,继续增加灌水量冬小麦产量并未增加,而夏玉米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土壤氮素残留量均表现为F1处理>F2处理,且冬小麦氮素残留量随灌水量增加先减少后增加,W1处理夏玉米氮素残留量最大,冬小麦、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均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冬小麦、夏玉米耗水量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结论】拟合优化表明,冬小麦的适宜灌水量为214 mm,适宜施氮量100 kg/hm^(2);夏玉米适宜灌水量为103 mm,适宜施氮量1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水氮利用效率 地下滴灌 产量
下载PDF
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史多鹏 叶子壮 +4 位作者 李杰 许迎浩 吕慎强 王林权 周春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60,共10页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 于2019—2021年采用再裂区设计,设置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3个因素,主处理设5个氮水平:0、75、150、225 kg·hm^(-2)和300 kg·hm^(-2),副处理设2个生物炭水平:0 t·hm^(-2)和7.5 t·hm^(-2),副副处理设2个脲酶抑制剂水平:0%和2%,共20个处理,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素收获指数以及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生物炭处理分别增加4.4%和2.9%、2.3%和3.0%、25.8%和13.5%、4.9%和6.1%、4.5%;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且氮肥和生物炭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施用脲酶抑制剂显著增加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不施脲酶抑制剂处理分别提高1.5%和3.0%;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可提高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但氮肥与脲酶抑制剂无显著交互效应。氮肥同时配施生物炭与脲酶抑制剂可显著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较单施氮肥处理(B0C0)平均增幅分别为10.0%和4.2%、5.4%和3.4%、11.0%和6.2%,但氮肥、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三者之间均无显著交互效应。综上,氮肥单独配施生物炭能够提高夏玉米和冬小麦产量及其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且效果优于同时配施生物炭和脲酶抑制剂;氮肥单独配施脲酶抑制剂对提高夏玉米氮肥吸收利用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生物炭 脲酶抑制剂 夏玉米 冬小麦 产量 氮素吸收量 氮肥表观利用率
下载PDF
水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氮利用效应研究 被引量:61
3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4 位作者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姚海坡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3839-3849,共11页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水)。周年设置6个施氮水平,小麦+玉米氮肥用量分别为(0+0)、(60+60)、(120+120)、(180+180)、(240+240)、(300+300)kg·hm-2。【结果】在供水量较高和较适宜的条件下(年供水量大于609.5 mm),水分不是氮肥肥效发挥的限制因素,氮肥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而供水量较低的条件下,肥效受较大抑制,供水对产量贡献较大。供水量和施氮量有明显的耦合效应,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冬小麦分别为134.8和126.4kg·hm-2、夏玉米分别为176.8和127.2 kg·hm-2。限水和适水下单季施氮量分别为300和240 kg·hm-2时,地上部总氮量达较高值,但限水和适水下夏玉米和限水下冬小麦氮量超过60 kg·hm-2、适水下冬小麦施氮量超过120 kg·hm-2时,秸秆残留氮素明显增加,对籽粒氮的贡献变小。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且随年度推移氮肥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尤其是小麦季施氮量60 kg·hm-2处理随年份增加降低尤为迅速。在本试验条件下周年施氮量限水240 kg·hm-2、适水120 kg·hm-2就能保持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降低。【结论】限水条件下水是限制氮肥肥效发挥的主要因素,通过改善水分条件可更有效的提高氮肥肥效,因此在干旱年型应降低施氮量。中高产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限水和适水下得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311.6和253.6 kg·hm-2,此时最佳产量可分别达16 127.5和17 272.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水氮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提高冬小麦-夏玉米施肥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司贤宗 韩燕来 +2 位作者 王宜伦 刘蒙蒙 谭金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90-1398,共9页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体系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方法】通过两年定位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高产(22 500 kg.hm-2)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氮肥(CK)和普通尿素施一次基肥和三次追肥(简称一...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高产体系高效简化的施肥技术。【方法】通过两年定位试验,采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一年两熟高产(22 500 kg.hm-2)生产的土壤条件及栽培管理措施,分别以不施氮肥(CK)和普通尿素施一次基肥和三次追肥(简称一基三追)常规施肥模式(CK1)为对照,研究一次基肥和一次追肥(简称一基一追)施肥模式下缓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不同配比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效率、土壤无机氮动态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年试验表明,在冬小麦季,与CK1相比,100%缓释尿素处理(T1)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与前者无显著差异,80%-2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60%-40%缓释-普通尿素组合处理(T2、T3)上述各项指标显著低于CK1;夏玉米季,各缓释尿素处理在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方面均不低于CK1,表现出较好的施肥效应,其中T2处理两年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达最高。与CK1相比,在冬小麦季,T1在灌浆后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在夏玉米季,T2在吐丝后15 d具有相对较高的无机氮水平,且在吐丝期土壤无机氮水平亦高于其它缓释尿素处理。【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采用T1、T2处理一基一追模式的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氮肥利用率均高于CK1,总产量均超过22 500 kg.hm-2,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缓释尿素 一基一追模式 氮素吸收 土壤供氮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与氮素利用最佳水氮配置 被引量:9
5
作者 张经廷 陈青云 +3 位作者 吕丽华 申海平 贾秀领 梁双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6-896,共11页
【目的】华北太行山前平原高产限水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灌水施肥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长期定位研究水氮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影响,可为该区优化水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水氮协同增效作用提... 【目的】华北太行山前平原高产限水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灌水施肥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和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长期定位研究水氮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影响,可为该区优化水氮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水氮协同增效作用提供依据。【方法】2006 2014年进行大田试验,采取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小麦季灌水设春灌一次水(W_1,拔节水)和两次水(W_2,拔节水+开花水)两个处理;玉米季在小麦灌一次水基础上设限水处理(WL),在两次水基础上设适水处理(WS),限水和适水的灌水次数根据降水年型而定。两种灌水条件均设置6个施氮水平,分别为0(N_0)、60(N_(60))、120(N_(120))、180(N_(180))、240(N_(240))、300(N_(300))kg/hm^2。连续8年定位测定了小麦玉米产量、植株吸氮量。【结果】小麦玉米产量和植株吸氮量年际间差异均较大,相对而言,W_2(WS)产量和吸氮量的年际波动较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同年型气象因素的影响,达到稳产的效果。两种水分条件下N0和N60处理的作物产量和吸氮量除个别年份外都显著低于其余施氮处理。本研究的产量水平下(冬小麦7000 9500 kg/hm^2,夏玉米8500 11000 kg/hm^2)小麦玉米产量与其吸氮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小麦玉米8年平均产量和吸氮量在一定施氮范围内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施氮达到120 kg/hm^2后产量不再显著增加,达到180 kg/hm^2后吸氮量不再显著增加,同一施氮水平的作物产量和吸氮量都表现W_2(WS)高于W_1(WL)。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玉米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都随施氮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但对同一施氮水平W_2(WS)高于W_1(WL)。冬小麦-夏玉米整个轮作体系氮肥累计表观利用率(一段时期内作物对肥料氮的累计吸收量与该时期施氮总量的比值)同样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减小,一次水+限水条件下从N60+60的51.8%下降到N300+300的22.3%,两次水+适水从N_(60+60)的57.4%下降到N_(300+300)的24.6%。同一施氮水平的氮肥累计表观利用率两次水+适水都高于一次水+限水。【结论】冬小麦春灌两次水、施用N 120 kg/hm^2,夏玉米适水灌溉、施N 120 kg/hm^2的产量和吸氮量都达到最高水平,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累计表观利用率以及氮素生产效率也比较高,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可作为当地小麦-玉米轮作体系适宜的水氮配置,周年产量可维持在1619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水氮配置 产量 吸氮量 氮肥利用效率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中定位水氮组合对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丽 张凤路 +4 位作者 贾秀领 任会芳 董志强 张丽华 邢素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9-164,共6页
为提高水氮高效利用,在2~3年定位水氮处理基础上于2008-2009年对玉米-小麦灌浆过程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可较好的用Logistic函数描述。玉米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变化,灌开花水高施氮量处理条件下粒重下降... 为提高水氮高效利用,在2~3年定位水氮处理基础上于2008-2009年对玉米-小麦灌浆过程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可较好的用Logistic函数描述。玉米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变化,灌开花水高施氮量处理条件下粒重下降。小麦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灌开花水显著提高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与粒重呈正相关,但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6 7)。玉米产量以1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小麦产量以3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水氮 夏玉米 冬小麦 灌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沿淮区麦-玉周年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郑学博 周静 +2 位作者 崔键 马超 房春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2-407,共6页
沿淮砂姜黑土区,设置5种施肥措施(常规施肥、推荐施肥、推荐施肥+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推荐施肥+控失肥,推荐施肥+粉煤灰),探讨其对麦-玉轮作周年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轮作周年产量以推荐施肥+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处理... 沿淮砂姜黑土区,设置5种施肥措施(常规施肥、推荐施肥、推荐施肥+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推荐施肥+控失肥,推荐施肥+粉煤灰),探讨其对麦-玉轮作周年产量及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玉轮作周年产量以推荐施肥+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处理最高(12921kg/hm2),推荐施肥+粉煤灰处理次之(12365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增产12.5%、7.7%。冬小麦季:籽粒产量、氮素累积量(NAA)、氮肥利用率(NUE)、氮素吸收效率(NUPE)均以推荐施肥+粉煤灰处理较高,分别为6134 kg/hm2、180.0 kg/hm2、42.1%、0.80 kg/kg;夏玉米季:籽粒产量、NAA、NUE、NUPE则以推荐施肥+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处理较高,分别为6971 kg/hm2、176.5 kg/hm2、38.3%、0.65 kg/kg。本试验条件下,推荐施肥+粉煤灰处理对提高沿淮砂姜黑土区麦-玉轮作周年产量、麦-玉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吸收效率较好,而长期而言,推荐施肥+秸秆粉碎全量还田处理更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措施 沿淮地区 麦-玉轮作 周年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连续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英文)
8
作者 司贤宗 王宜伦 +2 位作者 韩燕来 刘蒙蒙 谭金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3年第3期478-482,489,共6页
[目的]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稳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连续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结果]施氮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显著增产,2个轮作周期分别增产17.76%... [目的]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高产、稳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连续施氮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经济效益、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结果]施氮使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显著增产,2个轮作周期分别增产17.76%~30.32%、22.24%~46.63%;施氮量660.0kg/hm2在2个轮作周期的产量均最高,分别为23391.19和23444.35kg/hm2,经济效益和产投比较佳,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2%和30.7%,农学效率分别为8.3kg/kg和11.3kg/kg。施氮量540.0和660.0kg/hm2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无显著差异。2个轮作周期后,施氮量540.0kg/hm2的0~40cm土壤无机氮积累量与试验前基本平衡。[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效益、氮肥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平衡考虑,高产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适宜施氮量为625.3~66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施氮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产量 氮肥吸收与利用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生物炭配施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付梦雪 吴名宇 +6 位作者 韩碧波 张倩 韩燕来 谭金芳 李培培 张涛 李慧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8期89-96,共8页
通过探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配施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黄褐土粮食生产科学施肥提供指导。本研究选取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B)、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化肥配施生物炭(NPKB)和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处... 通过探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配施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黄褐土粮食生产科学施肥提供指导。本研究选取不施肥(CK)、单施生物炭(B)、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NPKS)、化肥配施生物炭(NPKB)和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处理(NPKBS),分析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养分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与生物炭配施化肥均可显著提高作物穗粒数、产量、土壤全氮、碱解氮、植株籽粒氮积累量;秸秆与生物炭配施化肥均可以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且小麦利用率高于玉米,真实利用率较当季利用率提高了17.72%~37.43%,其中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效果最好。综上,化肥配施生物炭和秸秆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提高氮素真实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炭 冬小麦-夏玉米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施氮对冬/春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梦 葛均筑 +3 位作者 杨永安 吴锡冬 侯海鹏 张垚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6期21-26,共6页
氮素是影响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重要营养元素,适量施氮可改善叶片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籽粒灌浆速率,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生产中过量施氮会导致肥效降低与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优化减氮协同能提高产量和肥料... 氮素是影响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重要营养元素,适量施氮可改善叶片光合性能,促进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籽粒灌浆速率,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生产中过量施氮会导致肥效降低与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优化减氮协同能提高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本文从冬/春小麦-夏玉米产量形成过程、产量及构成因素和氮素利用3个方面综述了施氮量对华北平原麦-玉轮作系统产量和氮素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夏玉米籽粒机械直收技术要求背景下冬/春小麦-夏玉米周年耕作制度变革优化施氮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华北平原冬/春小麦-夏玉米周年双机械直收的栽培技术优化与种植制度变革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春小麦 夏玉米 施氮量 周年产量 氮素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