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Limited Single Irrigation on Yield of Winter Wheat and Spring Maize Relay Intercropping 被引量:10
1
作者 ZHANG Bu-Chong HUANG Gao-Bao LI Feng-M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29-537,共9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2002/2003 cropping season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and spring maize (Zea may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imited single drip irrigation on the yield and water...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the 2002/2003 cropping season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and spring maize (Zea may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limited single drip irrigation on the yield and water use of both crops under relay intercropping in a semi-arid area of northwestern China. A controlled 35 mm single irrigation, either early or late, was applied to each crop at a certain growth stage. Soil water, leaf area, final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such as the thousand-grain weight, length of spike, fertile spikelet number, number of grains per spike, and grain weight per spike were measure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leaf area index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irrigated and non-irrigated relay 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and sole cropping contro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yield, yield components,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leaf area index in the relay 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were affected by limited single drip irrigation during various growth stages of wheat and maize. The total yields in the relay intercropping treatment irrigated during the heading stage of wheat and the heading and anthesis stage of maize were the highest among all the treatments, followed by that irrigated during the anthesis stage of wheat and silking stage of maize; so was the water use efficienc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ccurred in most yield components between the irrigated and non-irrigated relay-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The dynamics of the leaf area index in the relay-intercropped or solely cropped wheat and maize showed a type of single-peak pattern, whereas that of the relay intercropping treatments showed a type of double-peak pattern. Appropriately, limited single irrigation and controlled soil water content level could result in higher total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leaf area index, and improved yield components in relay intercropping. This practice saved the amount of water used for irrigation and also increased the yield. Therefore, heading stage of wheat and heading and anthesis stage of maize were suggested to be the optimum limited single irrigation time for relay-intercropped wheat and maize in the semi-ari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area index limited single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winter wheat and spring maize relay intercropping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下载PDF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ropped winter wheat under limite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in the semiarid northwestern China
2
作者 ZHANG Heng-jia ZHAO Wen-zhi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年第4期51-57,共7页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intercropped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in 2002/2003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limite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ropped winter whe...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or intercropped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in 2002/2003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limite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on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cropped winter wheat in semiarid environment.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ces occurred in grain yield between the intercropped wheat treatments and sole wheat control (CKW), and in yield between the irrigated intercropped wheat plots (WC2W, WC3W, WC5W) and not irrigated (WC1W) except for WC4W plots with nearly the same yield as WC1W. In comparison with CKW, 11.8%, 18.5%, 23.6%, 11.5%, and 30.7% of yield increase in the intercropped wheat plots were obtained in WCIW, WC2W, WC3W, WC4W, and WC5W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intercropped wheat plots without irrigation, yields in WC2W, WC3W, and WC5W were improved by 5.9%, 10.5%, and 16.9%, respectively. The dynamics of CGR and NAR in both intercropped (WC1W-WC5W) and solely cropped wheat (CKW) showed a type of "single peak" curves, with both the maximum CGR and NAR occurred during jointing to heading (14/4-6/5) of wheat. In addition, soil water potential (SWP) fluctuated as a function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limite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ited supplemental irrigation grain yield cropgrowth rate net assimilation rate soil water potential intercropped winter wheat
下载PDF
Impact of Cutting a Clover Crop on the Nitrogen Supplied to Winter Wheat in an Intercropping System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振中 欧阳竹 +1 位作者 李发东 武兰芳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2年第1期73-79,共7页
The major function of clover in a winter wheat–white clover intercropping system is to supply nitrogen (N) for the whea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Yucheng Comprehensive St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 The major function of clover in a winter wheat–white clover intercropping system is to supply nitrogen (N) for the whea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at Yucheng Comprehensive Stat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utting white clover on N fixation and the transfer of fixed N to the associated winter wheat. A method of 15N natural abundanc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nitrogen dynamics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N transferred from the clover to the wheat,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varied between 34.4 and 57.5 kg ha-1. Compared to leaving the clover standing, cutting the clover increased the amount of N that accumulated in the soil and also resulted in reduced N concentrations in the leaves and stems of the wheat. Using the cut clover as mulch between wheat rows led to decreased N concentrations in the wheat plants’ leaves and stems.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on the amount of N transferred from clover to wheat in an intercropping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cropping winter wheat white clover nitrogen transfer 15N natural abundance method
原文传递
谷子不同育成品种冬油菜茬复种下农艺性状及产量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郭丹 史晓凤 +2 位作者 康继平 张侃 王永林 《耕作与栽培》 2023年第6期35-38,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天水干旱地区冬油菜茬复种的理想谷子品种,增加当地农业生产效益,在白菜型冬油菜作收获后,以13个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谷子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天水干旱区复种谷子,测定了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并进行... 为筛选出适宜天水干旱地区冬油菜茬复种的理想谷子品种,增加当地农业生产效益,在白菜型冬油菜作收获后,以13个来自我国不同生态区的谷子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天水干旱区复种谷子,测定了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陇谷12号生育期适中,主要性状良好,抗倒伏能力强,产量最高,为4257.58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谷8号增产560.61 kg/hm^(2),增产率15.16%。同谷30号生育期适中,籽粒为红色,折合产量居第2位,为4239.9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542.93 kg/hm^(2),增产率14.69%。赤谷17折合产量居第3位,为4202.02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505.05 kg/hm^(2),增产率13.66%。综合比较,陇谷12号、赤谷17适合在天水地区冬油菜收获后复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冬油菜 复种
下载PDF
间作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 被引量:21
5
作者 刘浩 段爱旺 +3 位作者 孙景生 高阳 申孝军 刘战东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42-1246,共5页
采用大口径土钻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进行取样,分析了两种作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冬小麦根系在空间上呈幂函数递减规律,间作春玉米根系呈指数递减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间作冬小麦和春玉米... 采用大口径土钻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进行取样,分析了两种作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冬小麦根系在空间上呈幂函数递减规律,间作春玉米根系呈指数递减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间作冬小麦和春玉米根系质量密度(R)的二维空间分布函数,经验证,两种作物根系质量密度的二维分布函数均可反映作物根系的实际生长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种植 冬小麦 春玉米 根系 分布函数
下载PDF
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蒸发变化规律及估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刘浩 段爱旺 高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34-38,共5页
采用微型蒸渗仪(M icro-lys im eter)观测了单作和间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土壤蒸发,分析了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棵间土壤蒸发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麦田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单作和间作麦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 采用微型蒸渗仪(M icro-lys im eter)观测了单作和间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冬小麦棵间土壤蒸发,分析了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棵间土壤蒸发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麦田棵间土壤蒸发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单作和间作麦田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两种种植模式下估算棵间土壤蒸发的数学模型,所建模型模拟精度较高,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单作 冬小走 土壤蒸发 模型
下载PDF
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树冠结构对间作区域光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雯 谢辉 +7 位作者 张平 钟海霞 张付春 庄红梅 杨磊 徐叶挺 龚鹏 卢春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53-761,共9页
本文研究了作物、果树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结构对间作作物区域光环境的影响,为果粮间作模式下适宜果树高光效树形结构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以南疆地区扁桃(10 a)||冬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扁桃树形分为疏散分层形、开心形、高干形... 本文研究了作物、果树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结构对间作作物区域光环境的影响,为果粮间作模式下适宜果树高光效树形结构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以南疆地区扁桃(10 a)||冬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扁桃树形分为疏散分层形、开心形、高干形、小冠半圆形4个树形处理,以非间作的冬小麦大田为对照,于冬小麦灌浆期对间作区域不同波段辐射强度、光谱组成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变化规律进行分区测定。结果表明:1)各树形对应间作区域光环境优劣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小冠半圆形、高干形、开心形、疏散分层形,几个树形处理间作区域总辐射强度平均值分别为对照的55.63%、46.54%、37.87%和28.76%,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依次为自然光对照的55.84%、44.57%、35.52%和26.40%;2)与自然光对照相比,间作区域各波段光照辐射强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PAR、蓝紫光、黄绿光和红橙光区域消减幅度高于总辐射平均值,紫外、近红外和远红外区域消减幅度低于总辐射平均值。以疏散分层形西侧冠下区为例,该区域总辐射消减为自然光的11.37%,蓝紫光、黄绿光、红橙光和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消减至对照的7.98%、8.42%、8.62%和8.30%;紫外光、近红外和远红外分别消减至对照的12.30%、15.94%和23.00%;3)光质参数中"红橙光/远红外"比值对树冠结构特征变化敏感度高,变异系数为23.34%,可作为对间作区域光环境评价的主要指标;4)冠幅、干高、树高、有无主干等树冠结构指标对间作区域特别是东侧区域的PAR日变化趋势影响大。综合以上结果,南疆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控冠、提干、落头等整形修剪措施能够改善间作区域的光照条件,以采用小冠半圆形树形间作区域光环境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小麦间作 树冠结构 光谱 光合有效辐射 扁桃树 冬小麦
下载PDF
与冬小麦间作条件下轮台白杏间作巷道光环境特征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清涛 潘存德 +4 位作者 王世伟 郭志超 胡珍珠 丁凡 栗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17-822,共6页
【目的】通过度量与冬小麦间作条件下株行距3 m×6 m轮台白杏间作巷道内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饱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大小,旨在深入了解间作巷道内与间作物生长发育需求相适应的光环境变化特征,以期为轮台白杏与冬小麦间作系统... 【目的】通过度量与冬小麦间作条件下株行距3 m×6 m轮台白杏间作巷道内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饱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时空窗的大小,旨在深入了解间作巷道内与间作物生长发育需求相适应的光环境变化特征,以期为轮台白杏与冬小麦间作系统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和LI-191线状量子传感器分别测定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光合生理参数和间作巷道内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结果】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光饱和点(LSP)成熟期<拔节期<灌浆期;与冬小麦间作条件下,株行距3 m×6 m轮台白杏间作巷道内冬小麦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灌浆期<拔节期<成熟期。【结论】不同生育期中,冬小麦灌浆期的光饱和点最高。轮台白杏与冬小麦间作系统中,间作巷道内冬小麦灌浆期的饱和光合有效辐射时空窗最小,使得灌浆期冬小麦的光能利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是导致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台白杏 冬小麦 间作 间作巷道 光饱和点 光合有效辐射
下载PDF
冬小麦间作种植方式下棵间蒸发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高阳 段爱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7,共5页
在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研究了麦田的逐日蒸发过程,对比分析了麦田蒸发占蒸散的比例及其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灌溉后土壤蒸发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麦田土壤蒸发量增加了34.63mm,作物蒸腾量减小了65.81mm,ET值... 在冬小麦不同种植方式下,研究了麦田的逐日蒸发过程,对比分析了麦田蒸发占蒸散的比例及其和表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关系、灌溉后土壤蒸发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麦田土壤蒸发量增加了34.63mm,作物蒸腾量减小了65.81mm,ET值减小了31.18mm;单作麦田E/ET为20.42%,间作麦田E/ET为29.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冬小麦 试验研究 蒸发规律 间作 土壤含水量 土壤蒸发量 蒸发过程 变化关系 对比分析 变化过程 麦田 蒸腾量 ET值 单作 减小 蒸散 灌溉 作物
下载PDF
扁桃-冬小麦间作系统树冠截光程度对小麦产量和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谢辉 张雯 +5 位作者 韩守安 王敏 阿力木江·奥布力 潘明启 艾尔买克·才卡斯木 张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04-715,共12页
为探明果粮间作模式下树冠遮阴对间作冬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重度遮阴和轻度遮阴2个处理,以单作小麦为对照,对间作区域光合有... 为探明果粮间作模式下树冠遮阴对间作冬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重度遮阴和轻度遮阴2个处理,以单作小麦为对照,对间作区域光合有效辐射(PAR)、小麦产量及灌浆期叶片光合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响应曲线、荧光动力学参数、群体光合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间作区域遮阴程度受树冠结构和间作区域距树体距离共同影响,主干分层形扁桃(重度遮阴)近冠和远冠间作区域小麦灌浆期PAR日均值为自然光强的18.61%和25.90%,小冠圆头形扁桃(轻度遮阴)对应值为56.00%和64.53%。与扁桃间作导致小麦旗叶Chla+b含量和Chla/b比值降低;PAR日均值≤56.00%自然光时,小麦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AR日均值≤25.90%自然光时,旗叶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合效率(ΦSP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及群体光合速率日均值均显著降低;PAR日均值≥64.53%自然光时小麦群体光合速率存在明显的补偿现象。综上,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光合能力及产量与遮阴程度密切相关,重度遮阴导致小麦单叶和群体光合能力及产量显著降低;轻度遮阴条件下,小麦旗叶光合能力无显著变化,群体光合速率存在明显的补偿现象,对产量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冬小麦间作 树形 遮阴强度 间作区域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需水规律 被引量:18
11
作者 高阳 段爱旺 +2 位作者 刘浩 刘战东 申孝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8-21,25,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条件下各生育期的作物需水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第1个试验期内冬小麦全生育期内间作麦田土壤蒸发量增加34.63 mm,作物蒸腾量减小65.81 mm,蒸发蒸腾量减小31.18 mm。第2个试验期内冬小麦生育...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春玉米间作条件下各生育期的作物需水规律。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第1个试验期内冬小麦全生育期内间作麦田土壤蒸发量增加34.63 mm,作物蒸腾量减小65.81 mm,蒸发蒸腾量减小31.18 mm。第2个试验期内冬小麦生育期内间作麦田土壤蒸发量增加26.00 mm,作物蒸腾量减小64.81 mm,蒸发蒸腾量减小40.81 mm。与单作春玉米相比,间作春玉米的土壤蒸发减少了40.94 mm,作物蒸腾增加了147.73 mm,ET值增加了106.79 mm。可为间作种植的水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作物需水量 冬小麦 春玉米
下载PDF
枣麦间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谢英荷 洪坚平 +3 位作者 卜玉山 刘卫星 高树杰 唐润林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03-205,共3页
通过对我国北方枣麦间作区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学特性等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枣麦间作这一种植方式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孔性的改善 ,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促进各类微生物菌群的增殖 ,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通过对我国北方枣麦间作区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微生物学特性等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枣麦间作这一种植方式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孔性的改善 ,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 ,促进各类微生物菌群的增殖 ,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强度 ,是北方冬小麦产区适宜推广的一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肥力 微生物活性
下载PDF
黄淮平原不同多熟模式生产力特征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逄焕成 陈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8-205,共8页
对黄淮平原一麦三玉米、一麦二玉米和一麦一玉米三种多熟模式的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年亩产均超过吨粮,说明在集约栽培条件下黄淮平原亩产吨粮的现实性。三种模式产量梯度差异表明,在水肥... 对黄淮平原一麦三玉米、一麦二玉米和一麦一玉米三种多熟模式的产量、资源利用及经济效益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式年亩产均超过吨粮,说明在集约栽培条件下黄淮平原亩产吨粮的现实性。三种模式产量梯度差异表明,在水肥供应基本充足的情况下,通过集约多熟种植并配合以合理调控技术是在高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麦三玉米最高产量达2201t/hm2(亩产1467kg),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接近与突破亩产吨半粮的有效种植模式之一。全年玉米总穗数增加是增产的关键。一麦三玉米模式通过接茬移栽等综合措施的有效配合,能维持较高的同化功能,光热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上表现为高投入高产出,但部分产投经济指标有下降的趋势。从综合考虑公顷产量与公顷纯收入及物质费用、用工等因素上综合评判,一麦三玉米模式总体上表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生产力 资源利用 黄淮产原 多熟模式
下载PDF
不同果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冠层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宏芝 陈兴武 +5 位作者 赵奇 雷钧杰 乔旭 高永红 李广阔 高海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799-1805,共7页
[目的]在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不同间作模式下小麦冠层光分布、光合速率及光合物质积累规律.[方法]在核麦和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小麦不同冠区(冠下区和冠中区)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和下部光合有效辐射(PAR)、小麦旗叶光合... [目的]在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不同间作模式下小麦冠层光分布、光合速率及光合物质积累规律.[方法]在核麦和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小麦不同冠区(冠下区和冠中区)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和下部光合有效辐射(PAR)、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及光合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PAR、冠层下部PAR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核麦间作总辐射、冠层上部和下部PAR值在最大值附近点分布较少,尤其是冠下区,而在最小值附近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且冠层下部PAR值在光补偿点以下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冠下区尤为显著.枣麦间作不同冠区小麦冠层上部PAR值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冠下区有0.5~2h在光补偿点以下,冠中区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树冠遮荫导致不同冠区不同时间段小麦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冠层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降低,导致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且核麦间作模式下Pn最大值及最小值和光合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枣麦间作.[结论]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遮荫.核桃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遮荫时间及遮荫强度显著高于枣树的遮荫影响,尤其是冠下区.核麦间作光不足限制了光合作用快速进行,尤其是冠层下部处在光补偿点以下点较多,使光合效率和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麦间作 冬小麦 光分布 光合速率 光合物质积累量
下载PDF
枣麦间作系统中冬小麦的冠层光分布特征及产量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郭佳欢 潘存德 +2 位作者 冯会丽 王世伟 李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3-191,共9页
针对近年来"林农生产争地争光"的问题,以株行距为3 m×4 m南北行向栽植的枣树||冬小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大田条件下设置枣麦间作(JZ)和冬小麦单作对照(CK)两个处理,以2013—2014年生长季冬小麦光合生理参数和冠层光照强... 针对近年来"林农生产争地争光"的问题,以株行距为3 m×4 m南北行向栽植的枣树||冬小麦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大田条件下设置枣麦间作(JZ)和冬小麦单作对照(CK)两个处理,以2013—2014年生长季冬小麦光合生理参数和冠层光照强度为基础,以两棵枣树的定植点连成1条测定样线,在样线上以距枣树的东(E)、西(W)距离为基准,每50 cm设置1个测定点,设E50 cm、E100 cm、E150 cm、E200 cm(W200 cm)、W150 cm、W100 cm、W50 cm共7个测定位置,在不同调查时期测定各测定位置的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并在冬小麦成熟期调查各测定位置上的产量。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定区间积分等方法计算冬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冠层达到饱和PAR的时长与时空窗,探讨枣麦间作系统中枣树遮光对间作作物冬小麦冠层光照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间作系统中冬小麦冠层光照强度及产量整体呈现出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且相较于单作小麦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单作冬小麦冠层的饱和PAR时空窗比间作处理大56.1%,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比间作小麦高14.7%、15.9%、33.5%和53.0%。相对于单作对照,间作物冬小麦整个生育时期内在距枣树E50~E100 cm、E100~E150 cm、E150~E200 cm、W150~W200 cm、W100~W150 cm、W50~W100 cm处的冠层PAR时空窗损失严重,分别达92.5%、45.7%、7.0%、5.4%、10.9%、54.0%。冠层PAR时空窗损失导致冬小麦减产,在以上各处减产程度分别达46.2%、39.6%、26.3%、24.7%、32.4%和37.6%。故枣树遮阴程度的差异导致间作物冬小麦不同程度减产,且间作巷道内西侧光照质量整体优于东侧。这就要求在冬小麦扬花期后对枣树进行适当修剪,且适当增加巷道东侧枣树株距,以避免枣树新生枝徒长,提高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使间作系统获得更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麦间作 冬小麦 冠层 光合有效辐射 时空窗 产量
下载PDF
麦棉套种共生期不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新国 陈金平 +1 位作者 刘安能 黄仲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2-26,共5页
冬小麦、棉花套种共生期包括小麦灌浆期和棉花的苗期,这一时期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3-1式和4-2式两种麦棉套种配置方式条件下,研究了麦棉共生期土壤水分条件对小麦生理特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 冬小麦、棉花套种共生期包括小麦灌浆期和棉花的苗期,这一时期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3-1式和4-2式两种麦棉套种配置方式条件下,研究了麦棉共生期土壤水分条件对小麦生理特性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显著影响了小麦的光合蒸腾日变化动态。共生期较高的土壤水分不利于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输和分配,其产量以70%土壤含水率处理最高。较低的土壤水分有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以及沉降值的提高。3-1式小麦更容易受到土壤水分亏缺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共生期 麦棉套种 小麦产量和品质
下载PDF
南疆间作模式下扁桃树形差异对间作区域光环境及冬小麦相关产量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雯 谢辉 +6 位作者 张平 杨磊 徐叶挺 龚鹏 钟海霞 张付春 卢春生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1-419,共9页
【目的】南疆地区间作种植模式下,研究成龄扁桃4种不同树形树体结构、枝叶分布差异;树形对间作区光合有效辐射(灌浆期)分布、日变化规律及小麦产量构成指标差异,为南疆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选择适宜高光效树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 【目的】南疆地区间作种植模式下,研究成龄扁桃4种不同树形树体结构、枝叶分布差异;树形对间作区光合有效辐射(灌浆期)分布、日变化规律及小麦产量构成指标差异,为南疆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选择适宜高光效树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1年生扁桃(晚丰)-冬小麦(新冬20号)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主干分层形、高干开心形、开心形和小冠半圆形四个树形结构处理,对其树冠结构指标、枝条及产量分布范围进行调查;对间作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日变化规律、小麦产量构成指标进行分区测定。【结果】不同树形处理树冠体积、枝量、单位体积枝量、不同区域枝条分布比例、单株负载量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树形对不同间作区域PAR强度和日变化规律存在影响较大,影响程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开心形、主干分层形、高干开心形和小冠半圆形;树形对不同间作区域小麦产量构成指标存在较大影响,部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区域小麦千粒重、单穗粒重与PAR日均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树冠对光能的拦截受树冠体积、枝条量、枝条分布的共同影响,树冠截光造成的遮阴胁迫是盛果期扁桃-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籽粒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冠半圆形和高干开心形树形间作区光环境优于其它2个树形处理,对间作小麦产量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扁桃 冬小麦 树形 光环境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群体结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6
18
作者 孙振中 欧阳竹 +1 位作者 刘丽平 李发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60,共7页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量217.5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收获系数分别达7 857.8 kg.hm-2和0.483。小麦抽穗期和花期,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冠层底部向上2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差异不大,行间全天PAR在50μmol.m-2.s-1以上的时间至少有8 h,而单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光补偿点在30~50μmol.m-2.s-1之间,这预示着在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小麦行间间作白三叶草能为白三叶草光合作用提供有效光能。行距30 cm条件下,"小偃81"与"济麦22"单作以及分别与白三叶草间作处理试验表明,"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生物量不受间作影响,小麦叶面积指数与穗数高于"小偃81"单作。"济麦22"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的3项指标则低于"济麦22"单作。间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冠层顶部PA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底部PAR较小,全天最大仅30μmol.m-2.s-1。与"济麦22"相比,"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冠层底部PAR全天日变化较小。因此,行距30 cm处理小麦行间适合间作白三叶草,小麦品种"小偃81"比"济麦22"更适合与白三叶草间作。本研究结论可为华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白三叶草 行距 间作 群体结构 光合有效辐射(PAR) 光合速率
下载PDF
华北低山丘陵区农林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时空分布及边行效应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孙守家 桑玉强 +3 位作者 孟平 张劲松 贾长荣 任迎丰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0-646,共7页
通过调查小麦-石榴间作系统及单作作物系统中冬小麦根长密度,分析了冬小麦在间作模式下根系的空间变化规律及边行效应.结果表明,在间作系统中,在空间上冬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壤层,80 cm以下根长密度较小,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 通过调查小麦-石榴间作系统及单作作物系统中冬小麦根长密度,分析了冬小麦在间作模式下根系的空间变化规律及边行效应.结果表明,在间作系统中,在空间上冬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壤层,80 cm以下根长密度较小,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增加符合幂函数衰减规律,呈"T"型分布.在时间上冬小麦吸水根长密度从返青期开始增加,在灌浆期达到峰值,乳熟期略有下降,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在各个生育时期,不同位置间作小麦吸水根长密度的大小为N80>S80>N160>S160>Center,在水平方向上呈"两边多、中间少"分布趋势.与单作系统相比,Center处的间作小麦根长密度略有下降,但N80,S80,N160和S160间作小麦根长密度明显增加,边行效应明显.灌浆期中单作小麦根长密度等值线明显高于S80,S160,N160和N80的间作小麦,表明在相同的根系等值线条件下,间作小麦根系下扎深度要深于单作小麦,且越靠近石榴下扎深度越深,边行根系生长优势有利于间作冬小麦对有限水资源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石榴间作系统 吸收根 根长密度 边行效应
下载PDF
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永强 高永红 +7 位作者 陈传信 方辉 范贵强 赛力汗·赛 薛丽华 黄天荣 陈兴武 雷钧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0-437,共8页
为探究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 为探究核麦间作模式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6-2017年设置450万株·hm^(-2)(M1)、525万株·hm^(-2)(M2)、600万株·hm^(-2)(M3)、675万株·hm^(-2)(M4)和750万株·hm^(-2)(M5)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核桃树冠下区和远冠区下冬小麦旗叶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特性及产量对种植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核桃树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_(PSII))和产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在远冠区各指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种植密度处理的冬小麦旗叶P_(n)、T_(r)、G_(s)、F_(v)/F_(m)、Φ_(PSII)均低于相应远冠区。冠下区和远冠区的籽粒产量分别以M1和M2处理最高,分别为3212.19和3911.12 kg·hm^(-2)。综合来看,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冬小麦种植密度应控制在450万~525万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麦间作 种植密度 冬小麦 生理特性 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