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3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Subjective Knowledge, Objective Knowledge and Health Consciousness on Olive Oil Consumption—A Case Study
1
作者 Adriana Gámbaro Ana C. Ellis Víctor Prieto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s》 2013年第4期445-453,共9页
Unlike the case i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where olive oil consumption is driven by habit or tradition, in a population where olive oil consumption rates are considerably low, it appears 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th... Unlike the case in Mediterranean countries, where olive oil consumption is driven by habit or tradition, in a population where olive oil consumption rates are considerably low, it appears reasonable to suppose that the initial decision to buy a fairly expensive product—as is the case with olive oil in the Uruguayan market—may result from an individual’s overall interest in health-related issues and/or their acquaintance with relevant nutritional properties of the particular product—in this case, olive oil. Consumer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knowledge, interest in health-related issues, 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studied for their potential relationship (explanatory capacity) with olive oil consumption frequency, using a sample of 256 inhabitants of Montevideo (Uruguay). Several of the studied variables were found to relate to olive oil consumption, such a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knowledge, age, education level, marital status, and interest in health-related issues. Subjective knowledge was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explanatory capacity. An increase in subjective knowledge is therefore expected to lead to an increase in consumption frequency among regular olive oil consumers, while it may also encourage less frequent or non-consumers to purchase olive oil and become acquainted with the produ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IVE Oil subjectIVE KNOWLEDGE Objective KNOWLEDGE HEALTH consciousness Decision Trees
下载PDF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the Verb of Perception zhij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2
作者 Huidan Lu 《Review of Educational Theory》 2020年第4期19-24,共6页
Verbs of perception include sight,hearing,smell,taste and touch,of which zhijian belongs to sight is very common in literary works,and its semantic meaning also begins to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Based on t... Verbs of perception include sight,hearing,smell,taste and touch,of which zhijian belongs to sight is very common in literary works,and its semantic meaning also begins to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Based o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wo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Water Margin,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zhijian on the basis that Chinese emphasiz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mixed consciousness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while English stresses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with a clear boundary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According to previous studies,this paper regroups the appearance of zhijian and divides it into two categories,namely zhijian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a minor sentence.On the basis of the context and the changing function of zhijian,that is,the function of being a verb and being a discourse marker,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as the meaning of a verb,the real action,the meaning of zhijian is expressed by“seeing”,so translators usually adopt literal translation;while as a discourse marker,it is no longer the main component of sentence structure,but to highlight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translators will adopt deletion,conversion and retaining.It can be seen that translators often need to convert Chinese characterized by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nto English dominated by objective consciousness,thus conforming to various meaning of zhij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objective consciousness Verbs of perception zhijian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下载PDF
植根于历史自觉的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的创新发展
3
作者 曹丽 郭强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4,共7页
从批判“封建文化”为主导,到肯定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意识在新时代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论观点中,“文化自信”着重从精神层面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批判“封建文化”为主导,到肯定中华文明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意识在新时代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理论观点中,“文化自信”着重从精神层面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而且是当今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源泉;“历史自觉”则将论题扩展到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强调中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和文明格局、独特的制度创造对当今中国的影响。将巩固“文化主体性”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大一统传统”在价值观念和社会体制层面的传承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历史自觉 文化主体性 文化意识
下载PDF
抗疫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危”与“机”
4
作者 王郦玉 宁本涛 《高教学刊》 2024年第8期68-71,共4页
在新冠感染疫情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观、劳动实践能力都经受一定的考验,并暴露出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其思想根源在于“二元对立”思想对劳动价值的消解和多元价值观念对劳动精神的冲击。应在反思基... 在新冠感染疫情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伦理观、劳动实践能力都经受一定的考验,并暴露出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短板与问题,其思想根源在于“二元对立”思想对劳动价值的消解和多元价值观念对劳动精神的冲击。应在反思基础上抓住抗“疫”中的契机,以情景化劳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以志愿服务展现青年的能动力,充分拓展劳动教育的思想深度,重塑青年人的劳动价值观,以实现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 青年能动力 主体意识 榜样力量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主体性建构
5
作者 沈江平 丁耀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文化主体性是跨文化视域中民族文化自我意识的集中彰显,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展现了面向民族文化的整体图景。历史和现实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同文化主体性建构具有深刻关联。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践履塑造着文化主体性:在封建社会中文化... 文化主体性是跨文化视域中民族文化自我意识的集中彰显,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展现了面向民族文化的整体图景。历史和现实揭示,中国式现代化同文化主体性建构具有深刻关联。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践履塑造着文化主体性:在封建社会中文化主体性以文化基本精神的潜在形式呈现,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使中华文化主体性实现了从内隐到外显的变革,同时在拓展叙事空间的意义上将文化主体性建构推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文化主体性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能动力量:文化主体性强化着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自我意识,夯实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同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在行动策略上,新时代继续推进文化主体性建构必须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文化主体性同向而行的关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丰富文化主体性所展开的经济社会基础;深化“第二个结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彰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主体性 第二个结合 自主意识
下载PDF
国产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策略研究
6
作者 于苗 苏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32-137,共6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大体呈现出一个由平面化的“工具人”到立体化的“存在者”的转变,新主流电影中主旋律题材、商业化呈现、艺术化表达的“三驾马车”又赋予了女性形象构建与两性关系表达的新意涵。从走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大体呈现出一个由平面化的“工具人”到立体化的“存在者”的转变,新主流电影中主旋律题材、商业化呈现、艺术化表达的“三驾马车”又赋予了女性形象构建与两性关系表达的新意涵。从走出“凝视与臆想境况”“忽视与失语困境”以及“花木兰式境遇”三方面,分析《万里归途》《夺冠》《我和我的父辈》等近年来新主流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书写,探寻新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在实践路径上的提升与建构策略上的优化。让女性角色在未来的新主流电影中更多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承担者,以独立平等的姿态为中国新主流电影开辟出一条更为健康的多元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下载PDF
红色经典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
7
作者 刘云兰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2-78,共7页
在红色经典小说中,由于强调国家民族意识与革命意识,在主流话语强大的力量之下,女性话语处在边缘地带。但革命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她们身上的女性意识并未消失,依然具有较强的存在感。红色经典小说通过革命历程中女性主体性的彰显、... 在红色经典小说中,由于强调国家民族意识与革命意识,在主流话语强大的力量之下,女性话语处在边缘地带。但革命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她们身上的女性意识并未消失,依然具有较强的存在感。红色经典小说通过革命历程中女性主体性的彰显、对革命女性遭受苦难的同情与抒写、革命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赞颂、女性性意识的隐性传达这四个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女性意识,揭示了革命女性形象蕴涵的政治、历史、文化深层内涵与审美意蕴,为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女性意识 主体性 女性苦难 革命母亲 隐性传达
下载PDF
基于要素协同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行动逻辑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文彬 郭荔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5,共8页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事关乡村全面振兴。治理主体与治理资源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激发主体自觉可改善治理局面,加强资源流通能充实治理实践,二者可实现高效互补。强化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协同需要遵...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事关乡村全面振兴。治理主体与治理资源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激发主体自觉可改善治理局面,加强资源流通能充实治理实践,二者可实现高效互补。强化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协同需要遵循“目标耦合”“思维协同”“动力整合”“行动协作”“政策合并”“机制联结”六重逻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应运用激发主体自觉和强化资源流通的整体性思维,明晰乡村治理主体和资源需求、激发主体治理自觉和提高参与能力,持续清除资源流通障碍和强化考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现代化 要素协同 主体自觉 资源流通 治理效能
下载PDF
西方现代人格理想的追寻与构建——从哈姆雷特到浮士德
9
作者 刘志强 鲍俊琴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人的发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完善一直是西方文学关注的话题。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到18世纪启蒙时代主体性的人的觉醒和探索实践无不是伟大的文学家们对时代做出的回应和反思。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歌德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歌德... 人的发现,人的个性发展与完善一直是西方文学关注的话题。从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到18世纪启蒙时代主体性的人的觉醒和探索实践无不是伟大的文学家们对时代做出的回应和反思。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歌德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歌德本人一生的追求,展示了西方文学人性理想在精神发展脉络上的某些联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西方人在自我认识的漫长历程中逐渐由审美的人性理想转向了更具扩张性的实践体验。浮士德的形象作为现代早期主体性人格理想的实践者,同时也引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警惕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发现 主体意识的觉醒 审美主体 现代冒险主体
下载PDF
红色文化阅读推广——基于阅读推广主体的价值自觉
10
作者 吕亚霞 彭冀晔 王海花 《新世纪图书馆》 2024年第7期20-26,78,共8页
红色文化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红色精神的赓续离不开推广主体的大力推广和传播。针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推广主体价值自觉的旨归、理念、愿景等推广理路,提出要以高度的价值自觉和责任担当... 红色文化是阅读推广的重要内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红色精神的赓续离不开推广主体的大力推广和传播。针对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推广主体价值自觉的旨归、理念、愿景等推广理路,提出要以高度的价值自觉和责任担当,将红色文化的阅读推广和传播内化为一种价值自觉,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创新内容形式和服务手段,推动红色文化的多场域践行,使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并内化为人们的行为规则和价值支撑,为红色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主体 价值自觉
下载PDF
走向实践自觉:社工站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W镇社工站实践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振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8-205,共8页
当下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难题。基于W镇的实际经验,社工站本应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本土实践三者的融合,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专业实践悬浮、社会实践角色功能不清以及本土实践趋同等问题... 当下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难题。基于W镇的实际经验,社工站本应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本土实践三者的融合,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专业实践悬浮、社会实践角色功能不清以及本土实践趋同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工站在实践智慧、主体意识、在地认知等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社工站需要走向实践自觉,即构建实践智慧,形塑社工站的专业实践;培育主体意识,保障社工站的社会实践;生成在地认知,落实社工站的本土实践。实际上,社工站面临的专业化、社会化、本土化等实践困境是当下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社会工作专业更加美好的未来,应进一步强化我国社会工作的实践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工站 实践自觉 实践智慧 主体意识 在地认知
下载PDF
意识书写:文学中主体性的建构和解构
12
作者 郭珂濛 金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82-92,共11页
在“情感研究”与“认知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意识与文学”问题有待专门的考察。“意识”与“情感”“认知”有所交叉却也不尽相同,在包括“认知”指向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与“情感”指向的原初身体感受及被历史现实命名的情绪体验的... 在“情感研究”与“认知研究”如火如荼的当下,“意识与文学”问题有待专门的考察。“意识”与“情感”“认知”有所交叉却也不尽相同,在包括“认知”指向的大脑信息处理能力与“情感”指向的原初身体感受及被历史现实命名的情绪体验的同时,“意识”更强调与“自我”无法分割的“觉知”过程。“觉知”过程与人的主体性构建息息相关,因此相较于“情感”或“认知”,关键词“意识”能更清晰地描述人之主体性如何生成与运作。但是停留于哲学或科学领域的意识研究始终难以克服意识的“困难问题”,即意识永远是主观的,个体第一人称视角的经验永远难以被外在于其自身的他者真正体认。文学文本为回应意识的困难问题提供了契机,将意识哲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同文学文本分析相结合,可以发现文学文本凭借叙事的灵活性,突破了第一人称主观视角的限制,予以了读者自由探索意识运作模式及其主体性塑造功能的空间。叙事语言的结构形式特征不仅能呈现意识的运作方式,更能对意识产生反作用,服务于主体性的建构或解构。文学与意识的互动为理解主体性及其背后的历史世界提供了一条别样路径,文学叙事之于回答意识问题的巨大潜力有待在未来进行更全面深入的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与叙事 主体性 感质
下载PDF
论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美的内在意蕴
13
作者 王莎 马驰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之美中富含深刻的内在意蕴。汉画像艺术的构图逻辑和丰富元素,展现出宏大豁达的胸怀,体现了汉代的“大一统”思想与包揽一切的宇宙观。其活力四射的形象、张力十足的画面、自由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了“事死如生”的... 汉画像艺术“深沉雄大”之美中富含深刻的内在意蕴。汉画像艺术的构图逻辑和丰富元素,展现出宏大豁达的胸怀,体现了汉代的“大一统”思想与包揽一切的宇宙观。其活力四射的形象、张力十足的画面、自由流动的线条体现出了“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凸显出汉人对于生命延续的渴望。其包容自信的艺术姿态,高度肯定人的存在价值,展露出鲜明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 深沉雄大 一统性 生死观 主体意识
下载PDF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建构
14
作者 贾丽艳 欧阳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5,共7页
卢卡奇从“总体性范畴”出发对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理论建构,有着其现实而又深刻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还原论解读,由此来反思社会革命带来的问题,最终用历史辩证法的思想逻辑来解释... 卢卡奇从“总体性范畴”出发对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理论建构,有着其现实而又深刻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还原论解读,由此来反思社会革命带来的问题,最终用历史辩证法的思想逻辑来解释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历史主动性的哲学论证,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不仅从社会存在论意义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总体思想,而且从革命实践论意义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当然,卢卡奇的哲学论证有着矫枉过正的偏向,他将历史辩证法解释为一种意识辩证法,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哲学”变成了一种观念论的历史哲学。这种偏向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从而推动了之后各种“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动性 方法论建构 总体性范畴 阶级意识 同一的主体—客体
下载PDF
符号叙事的主体自觉——歌曲《罗刹海市》传播现象与得失评析
15
作者 徐望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6-106,共11页
刀郎歌曲《罗刹海市》在短时间内引发轰动式的传播现象成为中国2023年度一大文化现象。该歌曲采用符号叙事手法,具有令人称绝的符号文本与奇观化的符号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反讽反喻之美、后现代美学的狂欢解构之谑,以及虚实相照、古今... 刀郎歌曲《罗刹海市》在短时间内引发轰动式的传播现象成为中国2023年度一大文化现象。该歌曲采用符号叙事手法,具有令人称绝的符号文本与奇观化的符号意象,中国传统美学的反讽反喻之美、后现代美学的狂欢解构之谑,以及虚实相照、古今相映的间性叙事结构,体现了创作者的三大主体自觉性。该歌曲现象级传播的成因在于讲述了一个“个体的与群体的”故事,建构了一个“跨圈层”的意向性结构,编码了一个滑动于雅俗两极的低清晰度文本,并在“狂狷”与“乡愿”的决裂中高调彰显了人格尊严。从创作方法看,该歌曲在文本创作上存在缺陷,偏离了流行歌曲创作的常规道路,走入了极端境地,应当引起文艺界的注意和警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刹海市 符号叙事 主体自觉 传播现象 创作缺陷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
16
作者 段莹茹 汪巧红 常大伟(整理)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1,125,共3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开辟出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和新成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总结几十年中国档案学科发展成效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档案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 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开辟出的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和新成就。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总结几十年中国档案学科发展成效的内在要求,也是从档案视角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档案学人应该发挥主体意识,以历史为观照、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巩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档案学自主知识体系,增强中国特色档案学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档案学 学科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学术评价 主体意识 本土化 代表作
下载PDF
清代小说批评家的“主体意识”研究
17
作者 赵娜娜 黄海云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3-81,91,共10页
主体意识是理解主体作用的一个关键介质。以清代小说批评家们的“主体意识”为考察对象,探寻其在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投射,发现清代小说评点家们在小说审美、小说形式、小说理论方面表现出我自为美、我有我形、我画我像的独立精神和创造精... 主体意识是理解主体作用的一个关键介质。以清代小说批评家们的“主体意识”为考察对象,探寻其在小说评点文本中的投射,发现清代小说评点家们在小说审美、小说形式、小说理论方面表现出我自为美、我有我形、我画我像的独立精神和创造精神。这种主体精神使他们在小说评点中既坚持自觉继承,又主动另辟蹊径,完成了对传统小说评点方式的超越,对于新时期文艺批评主体话语的建构意义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小说批评家 “主体意识” 我自为美 我有我形 我画我像
下载PDF
论“新工人诗歌”主体意识的空间想象——以《新工人文学》杂志中的诗歌为例
18
作者 黄慧芳 周军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4-79,共6页
“新工人诗歌”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主体意识也趋向复杂化。《新工人文学》杂志展示了21世纪以来“新工人诗歌”主体意识的复杂性。在语言表达上,这种主体意识通过“我们”来体现;在内容上,以城市、乡村和诗人的精神故乡为... “新工人诗歌”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主体意识也趋向复杂化。《新工人文学》杂志展示了21世纪以来“新工人诗歌”主体意识的复杂性。在语言表达上,这种主体意识通过“我们”来体现;在内容上,以城市、乡村和诗人的精神故乡为承载空间。《新工人文学》中的诗歌通过减少修辞、直白语言等策略,展现了新工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感,表现出“新工人诗歌”主体意识的迷失。诗歌通过想象和美化故乡的方式,使主体意识产生分裂。在诗歌所描绘的精神故乡中,新工人诗人试图锻造自己的语言,以表达自我认同的回归。这种复杂形态的出现,是“新工人诗歌”主体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也是“新工人诗歌”的另一拓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人诗歌 主体意识 空间想象 《新工人文学》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主体意识提升研究
19
作者 孔令芝 《新疆农垦经济》 2024年第7期73-79,共7页
农民主体意识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分析农民主体意识现状,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民主体意识的提升主要受限于农民自我认同感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创新意识不足以及... 农民主体意识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分析农民主体意识现状,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民主体意识的提升主要受限于农民自我认同感不高、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创新意识不足以及农村缺乏人才支撑等方面,要从厚植乡村文化沃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及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四个方面入手赋能农民主体意识的提升,激发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协调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发展,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意识 提升
下载PDF
“三全育人”视域下开放大学思政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刍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蔡志刚 《成才之路》 2024年第5期5-8,共4页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从价值定位、机制构建、平台载体三个方面提出开放大学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路向,在阐述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之下提出... 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人才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从价值定位、机制构建、平台载体三个方面提出开放大学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路向,在阐述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之下提出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路径,包括提高主体意识、推进全员参与,增强贯穿性、关注全程衔接,增强立体性、实现全方位融合,强化顶层设计、完善育人机制四个方面,以此提高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全育人” 开放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 育人主体意识 贯穿性 育人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