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alth Promotion Model: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1
1
作者 Ibrahim Aqtam Muhammad Darawwad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18年第7期485-503,共19页
Background: The Health Promotion Model (HPM) indicates that each person is a biopsychosocial creature that is partially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seek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inherent and acquired... Background: The Health Promotion Model (HPM) indicates that each person is a biopsychosocial creature that is partially shaped by the environment, but also seek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inherent and acquired human potential can be fully expressed. The HPM is proposed as a holistic predictive model of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for use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Purpose: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examine how the HPM has been applied in various research studies. Methods: An integrative review was used to find studies that were guided by the HPM. Data search was between 2008 to 2018 using Google Scholar, Scopus, Web of Science, Science Direct, PubMed, Medline, CINAHL, EBSCO, Cochrane, ERIC, Joanna Briggs Institute and EBSCO host. The keywords used were Pender’s and Health Promotion Model. Results: Seventeen studies were reviewed;most of them were quantitative studies. These studies discussed variables from the HPM. Most of the study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using instruments derived from the HPM. The results of the reviewed studies revealed that the HPM had predictive value in estimating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Conclusion: The HPM was widely established in the nursing community and was implemented in nursing practi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addition, the HPM constructs were used to hypothesize conceptual frameworks in many studies to predict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s in many chronic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der’s and HEALTH PROMOTION model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S women CHILDREN workers and STUDENTS
下载PDF
巩固家庭到生产建设:戏曲电影《刘巧儿》的爱情话语嬗变
2
作者 王文慧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1950年代中后期出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的需要,大量婚姻题材电影应时而出。在延安时期通过不同文艺形式改编而为人熟知的“刘巧儿”,也被改编成带有时代印记的电影《刘巧儿》。有意味的是,影片通过以个人本位对群体本位话... 1950年代中后期出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传的需要,大量婚姻题材电影应时而出。在延安时期通过不同文艺形式改编而为人熟知的“刘巧儿”,也被改编成带有时代印记的电影《刘巧儿》。有意味的是,影片通过以个人本位对群体本位话语的让渡,尽管强调了刘巧儿与女变工队员的婚姻自主性,却使爱情话语被悬置起来,以一种向往嫁给劳动模范的爱情观代替。这一叙事策略的转变,意味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解决婚姻问题的目的从维护边区稳定转向促进生产建设。对劳模英雄作出贡献给予肯定的表彰仪式,强化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使“劳模神圣”的价值观成为青年男女新中国建设的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巧儿 婚姻法 爱情话语 妇女解放
下载PDF
1950年全国妇女劳模形象再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光梅红 陈姣荣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27-31,共5页
1950年全国妇女劳模是新中国新妇女的典范。从她们的成长经历来看,国家通过对她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她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她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塑造了进步、忠诚、能干的妇女形象。同时,妇女劳模也展现了"男女平等"的... 1950年全国妇女劳模是新中国新妇女的典范。从她们的成长经历来看,国家通过对她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她们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她们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塑造了进步、忠诚、能干的妇女形象。同时,妇女劳模也展现了"男女平等"的国家形象。在国家与妇女的互动和同构过程中,妇女劳模充当了国家教育和改造其她妇女的工具,具有符号的功能,但当她们对党的感恩转化为对国家的热爱后,党的意志就内化为指导她们行动的动力,又体现了她们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种主体性和能动性既对传统歧视女性的话语形成了冲击,又使妇女劳模呈现出了去性别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 妇女劳模 男女平等
下载PDF
农村远程教育与女性农民工职业培训互动研究——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康红梅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3-17,共5页
农村远程教育在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参与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在全球金融危机风暴影响下,大量农民工包括女性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村远程教育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强调女性视角,利用女性农民工精... 农村远程教育在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参与意愿和积极性不高。在全球金融危机风暴影响下,大量农民工包括女性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村远程教育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强调女性视角,利用女性农民工精英性特点,对其进行职业培训,探索多元职业与就业培训模式,从而为农村远程教育创新提供活力,更好地实现远程教育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远程教育 女性视角 女性农民工 职业培训
下载PDF
成为“当家人”:20世纪50年代西南农村一位基层女劳模的生命历程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放春 邱淑怡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32,共14页
本文在档案文献基础上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西南农村一位基层女劳模由“农家木兰”成长为女“当家人”的生命历程。新政权的建立使毛文菊得以走出家庭并参与到乡村社会的再造中。在合作化运动中,毛文菊不仅成功地发动妇女参与生产,而且动... 本文在档案文献基础上呈现了20世纪50年代西南农村一位基层女劳模由“农家木兰”成长为女“当家人”的生命历程。新政权的建立使毛文菊得以走出家庭并参与到乡村社会的再造中。在合作化运动中,毛文菊不仅成功地发动妇女参与生产,而且动员妇女将个人的“小家”纳入集体的“大家”,并成为“大家”的领导者,她因此被称作“当家人”。但是,置身于“小家”与“大家”的内在紧张之中,毛文菊也遭遇了“当家人”的危机。毛文菊的故事呈现的是不同于城市知识女性的农村底层妇女解放和政治参与经验,本研究借此回应贺萧的问题——中国妇女是否有过一场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劳模 合作化 生命历程 妇女参政 社会史
原文传递
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性别平等、技术革新与“翻身”叙事——以郝建秀的工作法及其生命历程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原璐璐 Nicola Spakowski 周晓虹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8,共13页
本文以集体主义时期工业劳动领域中的著名劳动模范郝建秀的工作法及其生命历程为例,运用“性别—阶级—社会”视角研究女性典型模范塑造对于妇女解放、阶级平等和社会关系改造的意义,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顺利实现工业改... 本文以集体主义时期工业劳动领域中的著名劳动模范郝建秀的工作法及其生命历程为例,运用“性别—阶级—社会”视角研究女性典型模范塑造对于妇女解放、阶级平等和社会关系改造的意义,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顺利实现工业改造和社会主义转型的深层原因。通过对以郝建秀为代表的新中国工业妇女劳动模范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主体性象征意义的全方位解析,尤其是对体现阶级与性别的双向“翻身叙事”的解读,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分析路径推进一步,即在广泛的劳动参与之后,通过组织管理方法和劳动技能的提升改变传统性别劣等定位对女性的限制,使妇女进一步进入新型的技术和管理领域。与此同时,研究通过对个体典型的塑造、“又赛又帮”的集体主义工作作风和“工人阶级一家亲”等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社会互动行为、话语和关系的解析,在“国家—社会”之间增加“个体—集体—阶级”的微观和中观分析视角,提炼出群众路线和阶级平等理念下的阶级跃迁、阶级反哺和阶级结合的社会主义整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平等与技术革新 郝建秀工作法 妇女劳动模范 翻身叙事 妇女解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