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rength Degradation of Wood Members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of Natural and Accelerated Decay Experiments 被引量:2
1
作者 Xueliang Wang Qiangang Xu +3 位作者 Xiuxin Wang Junhui Guo Wancheng Cao Chun Xiao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SCIE EI 2020年第5期565-577,共13页
An accelerated decay test and a natural decay test were conducted synchronically to explore the strength degradation of decaying wood members under long-term exposure to natural environment.A natural decay test was ca... An accelerated decay test and a natural decay test were conducted synchronically to explore the strength degradation of decaying wood members under long-term exposure to natural environment.A natural decay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measure the bending strength,compressive strength parallel to grain and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the wood members,with 6 groups of specimens decayed in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3 to 18 months respectively.To compare with corresponding decay test,in which 6 other groups of specimens were measured under accelerated conditions.The experimental data collected were evaluated by Pearson productmoment for the correl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accelerated decay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ose in natural environment,both of which decreased in the same trend.Under the given test conditions,the mean value of the accelerated decay test data were curve-fitted to achieve the time-dependent degradation model of the bending strength,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parallel to grain,as well as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Due to the high correlation,the acceleration shift factors(ASF)of the two tests were derived,where the bending strength of 2.934,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parallel to grain of 2.519 and the elastic modulus of 2.346 were employed to formulate the strength degradation models in the long-term natural environment.The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σ=σ0e^(-βt)enables to exactly capture the degradation of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ood members decayed in natur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 member accelerated decay test natural decay test correlation analysis degradation model
下载PDF
Typical end-member oil derived from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BAO Jianping ZHU Cuishan WANG Zhife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177-1188,共12页
Based on GC-MS data of saturate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fractions in crude oils from Well TD 2 and the Yingmaili and Tazhong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the end-member oil derived from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 Based on GC-MS data of saturate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fractions in crude oils from Well TD 2 and the Yingmaili and Tazhong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the end-member oil derived from Cambrian-Low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was determin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ude oil from Well TD2 is rich in 3-6 ring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without alkyl group, suggesting that this oil was altered by an abnormally thermal event. It contains a complete series of normal alkanes and 25-norhopa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rkers triaromatic STEROID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end-member OIL TARIM Basin
下载PDF
喜马拉雅东部库曲锂铍花岗质伟晶岩的稀有金属矿物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谢磊 王汝成 +4 位作者 田恩农 陶湘媛 周威 刘小驰 吴福元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32,共29页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 在喜马拉雅造山带已发现普士拉、热曲、吉隆、洛扎等多个岩体中花岗岩-伟晶岩与锂铍等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相关,并有大规模的锂辉石伟晶岩(含细晶岩)产出。喜马拉雅东部的库曲岩体也发现了锂辉石伟晶岩出露,主要侵入到主体白云母花岗岩中。本次研究对库曲岩体中不同类型的花岗质伟晶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年代学的研究。根据不同矿物组合和产出位置,将库曲伟晶岩分为四类:广泛分布的伟晶岩I,主要包含长石-石英-白云母;岩体西部桑玉村出露伟晶岩II(包含钠长石-石英-白云母带和细粒钠长石带)和伟晶岩III(锂辉石-钠长石-石英带);岩体东部出露细晶岩脉。库曲伟晶岩都含不同体积百分比的石榴石和电气石,以及典型的稀有金属矿物如绿柱石、铌铁矿族矿物和少量锡石。独居石和铌铁矿族矿物的U(-Th)-Pb同位素年代学结果显示库曲伟晶岩主要形成于~25Ma,还存在稍晚一期的岩浆活动,细晶岩形成于~14Ma。同时代的伟晶岩I、II和III全岩成分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K_(2)O/Na_(2)O、Zr/Hf和Nb/Ta比值、REE总量和Eu/Eu^(*)呈降低趋势,而稀有金属(Li、Be、Nb、Ta、Rb和Cs)含量逐渐增加。矿物的成分变化趋势更明显,从伟晶岩I到III中白云母的K/Rb比值和MgO含量明显降低,电气石向更富集Li、石榴子石和铌铁矿族矿物向更富集Mn(在伟晶岩III中分别接近锰铝榴石和铌/钽锰矿端元组分)、绿柱石向更富集Li-Cs的方向变化。伟晶岩III中锡石含量相对增加,常与锂辉石共生。细晶岩脉的矿物学特征介于伟晶岩I和II之间。综合上述研究显示库曲伟晶岩是花岗质岩浆分异演化的最终产物,矿物是伟晶岩形成过程和分异程度的有效指示剂,库曲的稀有金属成矿作用显示出Be、Be-Nb-Ta(-Sn)、Li-Be-Nb-Ta-Sn(岩体最边缘)矿化的变化趋势。锂辉石是库曲伟晶岩中主要的原生锂矿物,次生的锂辉石和石英后成合晶可能是在富锂流体中形成的,而不是透锂长石降温过程中形成的,这与库曲伟晶岩侵入到白云母花岗岩的产状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伟晶岩 绿柱石 演化程度 矿物指示剂 端元矿物
下载PDF
End-Member Selection in Two-Component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4
作者 Samuel Bansah Jonathan Quaye-Ballard +2 位作者 Samuel Andam-Akorful Edward Bam Geophrey K. Anornu 《Open Journal of Modern Hydrology》 2019年第2期41-53,共13页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 The science that underpins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Isotope-Based Hydrograph separation (IHS) has gained ground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eamflow sources. However, challenges still exist in identifying appropriate tracers and the right combination of end-members for the IHS process. In a two-component IHS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ual isotopes tracers, δ18O and (or) δ2H, is regarded as the simplest method. We undertook an IHS study within a nested system of eight Prairie watersheds located in South central Manitoba, Canada. The work evaluated about 17,000 results eman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combination of two potential tracers (δ18O and δ2H) and eight each of potential “old” and “new” water end-members in a two-component IHS process. The outcome showed occurrences of many mathematically possible but hydrologically unacceptable IH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was particularly predominant within relatively larger perennial sub-catchments of the watershed. It is also shown that inter-site sub-catchment isotopic end-member transferability is possible within watersheds of similar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 suggest that a careful evaluation of the physio-hydr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catchments be considered in IHS studies in addition to the recommended guidelines in the selection of tracers and end-me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RAPH Separation Oxygen-18 DEUTERIUM Stable ISOTOPES end-member Definitions Canadian PRAIRIES
下载PDF
末次冰期东海嵊山岛黄土粒度端元分析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庆 郑祥民 +4 位作者 周立旻 王辉 吕红华 陈圆圆 任少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1-533,共13页
【目的】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风尘黄土堆积是我国黄土在东部长三角及外延海域重要的拓展,深化这一区域风尘黄土沉积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问题研究,对于认识晚更新世区域古环境变化尤为重要。【方法】在OSL测年和磁化率测试基础上,基于东海... 【目的】东海岛屿晚更新世风尘黄土堆积是我国黄土在东部长三角及外延海域重要的拓展,深化这一区域风尘黄土沉积的物源特征和后期演化问题研究,对于认识晚更新世区域古环境变化尤为重要。【方法】在OSL测年和磁化率测试基础上,基于东海岛屿典型风尘黄土剖面(嵊山岛黄土)的粒度分析,开展了粒度组成的端元分析,探讨了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结果与结论】嵊山岛黄土沉积可提取出3个粒度端元(EM1~EM3),进一步分析发现EM1可能代表通过高空西风气流传输的远源黏粒组分,EM2可能代表以浮尘形式远距离悬浮搬运并随风力减弱而沉降堆积的细粉砂组分,EM3可能代表冬季风驱动下的近地表短距离搬运堆积的粗粉砂组分。粒度端元分析结果表明,高空西风输送的黏粒端元组分和远距离悬浮运移的浮尘端元组分可能是沉积剖面主要粉尘来源;综合年代学结果、百分频率磁化率和颗粒中值粒径等参数分析,认为东海嵊山岛黄土沉积过程在MIS3阶段先后经历暖湿—冷干—暖湿的旋回波动;并且,所记录的MIS3阶段气候波动以及MIS2阶段末次冰盛期和冰消期的古环境变化同深海氧同位素和古海平面变化趋势相对应,说明东海陆架区域该时期环境演变与全球性气候波动相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嵊山岛黄土 末次冰期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玉溪遗址多期古洪水的气候背景与周期性
6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1 位作者 袁胜元 焦士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 全新世时期形成的连续性古洪积层是追溯古环境信息的可靠记录。重庆市丰都县玉溪遗址存在多期连续的文化层与洪积层,但已有研究并未系统分析该遗址区的古洪水发生机制及其气候背景,并且缺乏基于多期古洪积层的周期性研究。(1)本文基于动物骨屑AMS ^(14)C年代数据,用Bacon程序拟合玉溪遗址剖面的沉积-年代关系,判定玉溪剖面古洪积层形成时段为约6.4 ka BP~7.3 ka BP。(2)古洪水沉积序列的粒度和端元分析结果显示,玉溪古洪积层由细粉砂-粉砂组成,表明古洪积层为溢岸憩流和滞水缓流堆积而成。(3)孢粉组合、磁化率、Rb/Sr和Si/Al比值等环境指标显示,玉溪剖面的古洪水沉积经历了早期湿热、中期温干、晚期暖湿三个阶段,其中古洪积层在温干阶段的沉积速率最大(30 cm·(100a)^(-1)),而且古洪水发生的频率亦高于湿热期。(4)古洪水沉积序列的小波功率谱分布特征表明,玉溪剖面的古洪水存在约30 a的短周期和约350 a的长周期;其长周期与区域性气候冷事件相关、短周期与ENSO事件导致的夏季风异常有关。本文提出的搬运洪积物的三种动力类型、干湿期古洪水的沉积速率差异以及古洪水泛滥的长短周期,对研究新石器早期重庆地区的人地关系和长江上游的洪水发生机制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沉积 环境变迁 端元分析 古洪水周期 气候异常 玉溪遗址
下载PDF
长江武汉段天兴洲低滩沉积物粒度端元对河流-风成沙丘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7
作者 袁瑞 冯文杰 +6 位作者 张昌民 赵康 刘家乐 付文俊 王泽宇 孟庆昊 王令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48,共13页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 河床沙波向风成沙丘演变的过程具有特殊的沉积动力机制。笔者等以68份长江武汉段天兴洲洲头低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数据为例,利用端元分析方法从每个粒度分布中分离提取4个粒度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探讨了河流—风成沙丘不同沉积环境中粒度端元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EM1和EM3组分在粒度分布中占比与沉积物粒度中值分别呈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河流沉积物主要由EM1、EM2和EM3组成的跳跃方式搬运,对应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5%~10%,少悬浮搬运;风成沙纹沉积物主要包括两段跳跃次总体,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少EM4组分;沙丘背风面沉积物主要靠颗粒流顺坡滑塌,以EM2组分为主、EM1和EM3组分为辅,含占比约为5%的EM4组分;未被风成沙纹覆盖的沙丘波谷沉积物记录了河流和小型滞水洼地的沉积特征,代表滚动次总体的EM4组分占比7%~15%,悬浮次总体占比可达20%。本文提取的沉积物粒度端元为弱风环境中河道内局部小型河流—风成沙丘的沉积环境和演化过程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分布 端元分析 长江天兴洲 河流 风成沙纹 沉积环境
下载PDF
青海湖湖东地区近32 ka BP以来风沙沉积的粒度端元特征及环境意义
8
作者 胡梦珺 许澳康 +1 位作者 孙文丽 庄静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7-496,共10页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 青海湖湖东地区出露典型的风成沉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为古气候环境的重建提供了良好研究窗口。本文选取湖东地区厚度10 m的风成砂-砂质古土壤剖面为对象,运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对气候变化反映敏感的粒级组分,进一步结合粒度组分、磁化率指标,阐释各端元指示的环境意义以及近32 ka BP以来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大水塘剖面粒度组成以砂粒物质为主,粉砂次之,黏粒最少。剖面的沉积物粒度组分可分解为3个端元:EM1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粒径,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EM2指示的是区域环境受风沙作用的强弱,与EM1指示相反,但共同反映冬季风的强弱;EM3指示受区域性低空风系的影响,以尘暴的形式搬运沉积。青海湖湖东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末次冰期间冰阶阶段(32~23.2 ka BP),气候整体较湿润,风沙活动较弱;(2)末次冰期冰盛期阶段(23.2~15.8 ka BP),气候冷偏干,风沙活动增强;(3)末次冰期冰消期阶段(15.8~9.5 ka BP),气候仍以冷偏干为主,冷暖波动,但存在小幅度升温;(4)全新世阶段(9.5 ka BP以来),早期转暖、中期最暖、晚期转凉,气候波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元分析 风成砂 环境演变 青海湖
下载PDF
木窗双端铣削加工中心关键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9
作者 杨春梅 孟繁伟 丁禹程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针对被动式欧式木窗外框铣削加工效率低、加工精度低和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设计一种被动式欧式木窗的双端铣削加工中心,用于被动式欧式木窗外框高效率、高精度铣削加工。通过对木窗铣削工艺的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对加工中心... 针对被动式欧式木窗外框铣削加工效率低、加工精度低和人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设计一种被动式欧式木窗的双端铣削加工中心,用于被动式欧式木窗外框高效率、高精度铣削加工。通过对木窗铣削工艺的分析,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对加工中心结构进行详细设计,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加工中心进行三维建模,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关键支撑零件的强度、刚度进行分析,使用虚拟试验方法验证加工中心的加工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加工中心理论加工效率约为400扇/d,相较于人工加工效率350扇/d,效率提升了14.28%,关键支撑零件的最大应力远小于材料的许用应力,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窗 双端铣削 加工中心 结构设计 结构分析
下载PDF
古建筑落叶松木构件自然老化材性变化
10
作者 张典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1,共8页
为探究古建筑木构件自然老化材性变化,以距今约350 a的一段古建筑华北落叶松木构件及与其具有相似年轮宽度的落叶松新材为研究对象,加工标准力学试件,测定试件的材性参数(颜色、全干密度、力学性能参数)及无损检测参数(微钻阻力值、超... 为探究古建筑木构件自然老化材性变化,以距今约350 a的一段古建筑华北落叶松木构件及与其具有相似年轮宽度的落叶松新材为研究对象,加工标准力学试件,测定试件的材性参数(颜色、全干密度、力学性能参数)及无损检测参数(微钻阻力值、超声波波速),对比分析自然老化木材试件的无损检测参数与材性参数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并基于所测得的新旧材两类试件的材性及无损检测参数建立落叶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能参数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测老化木材试件物理力学参数及无损检测参数均衰减明显,且颜色具有极显著差别;自然老化木材试件各参数变异系数均高于新材试件,但两者均符合正态分布,建立的落叶松木构件物理力学性能参数的评估模型具有较高评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木构件 故宫养心殿 自然老化 材性 衰减
下载PDF
杭嘉湖平原ZK3钻孔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及其气候-海平面响应
11
作者 江志霖 毛龙江 +6 位作者 王婷 邹春辉 赵成双苹 刘斌 王宁远 陈明辉 莫多闻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2期306-316,341,共12页
杭嘉湖平原位于海陆交互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极易受到海平面升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模型提取杭嘉湖平原ZK3岩芯沉积物的端元组分,分析其物质来源;并结合植物藻类和磁化率指标全面揭... 杭嘉湖平原位于海陆交互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极易受到海平面升降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应用非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模型提取杭嘉湖平原ZK3岩芯沉积物的端元组分,分析其物质来源;并结合植物藻类和磁化率指标全面揭示各端元组分对区域全新世气候-海平面变化响应。结果表明:(1)EM1(16.4 μm)主要为洪泛沉积物,EM2(35.3 μm)主要为湖相沉积物,EM3(58.9 μm)则为海相沉积物;(2)杭嘉湖平原8000 a BP以来的气候-海平面变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约8000—6200 a BP,受东亚夏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上升并趋于稳定,区域内同时受到海洋和陆源输入影响,发育海陆过渡相沉积;约6200—4800 a BP,气候趋于干凉化,陆地面积扩大,沉积环境转变为河流为主的洪泛沉积;至4800—3100 a BP,气候回暖,海平面略有回升,发育为湖相沉积;3100—140 a BP,气候趋冷干化,海平面下降,广泛发育为泛滥平原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物源 气候-海平面 杭嘉湖平原
下载PDF
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研究
12
作者 赵梦园 杜思思 +2 位作者 王琪 陈紫珊 倪平 《中国临床护理》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6月-2021年2月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85对,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终末意愿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及其... 目的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和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6月-2021年2月选取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85对,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终末意愿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并分析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结果该组晚期癌症患者及家属对6项终末生命支持治疗意愿:均为愿意占18.82%~41.18%,均为不愿意占3.53%~7.06%,均为没考虑过占14.12%~25.88%,Kappa值为0.169~0.346(P<0.05),一致性较弱或一般。死亡地点意愿:均为家里占48.24%,均为医疗机构占11.76%,均为其它占1.18%,Kappa值为0.248(P<0.05),一致性一般。疾病信息告知意愿:均为希望占61.18%,均为不希望占4.71%,Kappa值为0.127(P<0.05),一致性较弱。结论家属对患者终末生命支持治疗、死亡地点的选择及疾病信息告知的意愿并不能完全代表晚期癌症患者的意愿,医护人员应帮助癌症患者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家属对患者终末意愿的了解,提高患者及家属终末意愿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癌症 家属 终末意愿 临终决策 一致性 生命支持治疗
下载PDF
珠江口潜水镭同位素时空特征及其对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测算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吴才华 张泽彬 +5 位作者 王亚 周永章 朱雅敏 赵新锋 李清洋 李镇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52,共12页
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端元是采用镭同位素示踪法量化海底地下水排泄(SGD)通量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潜水^(224)Ra与^(223)Ra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其对SGD通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潮间带近端至远端,潮间带潜水盐度... 准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端元是采用镭同位素示踪法量化海底地下水排泄(SGD)通量的关键。本研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潜水^(224)Ra与^(223)Ra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了其对SGD通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潮间带近端至远端,潮间带潜水盐度和镭活度总体上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相近盐度下,不同潮滩潮间带潜水镭活度无量级差别,仅随盐度上升的变化趋势略有差异;河口内外潮间带潜水的^(224)Ra活度最大相差(1986.8±94.5)dpm/100L,导致测算的SGD差异可达(25.2±9.6)×10^(8)m^(3)/d;以砂质潮滩为例,测算的旱、雨季SGD通量差异可达(2.3±1.6)×10^(8)m^(3)/d。SGD通量对潜水端元取值的敏感性分析显示,盐度影响最大,季节影响次之,潮滩性质影响最小。因此选择镭同位素趋近解吸平衡的高盐度潮间带潜水作为代表性潜水端元进行SGD通量测算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镭同位素 镭质量平衡模型 盐度 潜水端元 潮间带潜水
下载PDF
血清wnt5a和LC3-Ⅱ联合MELD评分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价值探讨
14
作者 黄静 王菁 +2 位作者 方亮 周娟 商惠民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5a(wnt5a)和微血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水平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152例HBV-ACLF患者,常规... 目的探讨血清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5a(wnt5a)和微血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LC3-Ⅱ)水平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预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诊治的152例HBV-ACLF患者,常规内科和人工肝治疗,计算MELD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wnt5a和LC3-Ⅱ水平,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wnt5a和LC3-Ⅱ联合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效能。结果在治疗3个月内,本组HBV-ACLF患者死亡40例(26.3%);死亡组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INR、血清总胆红素水平、MELD评分和wnt5a水平分别为(51.3±5.1)岁、70.0%、(3.2±0.9)、(441.5±89.7)μmol/L、(28.2±4.3)分和(2.8±1.5)ng/mL,均显著大于生存组【分别为(45.4±4.6)岁、20.0%、(1.7±0.3)、(280.6±73.1)μmol/L、(19.7±2.8)分和(1.3±0.2)ng/mL,P<0.05】,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血清LC3-Ⅱ水平分别为(77.8±10.3)×10^(9)/L和(20.6±2.1)μg/mL,显著低于生存组【分别为(116.4±11.7)×10^(9)/L和(32.5±3.9)μ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并发肝性脑病和血清wnt5a升高或血清LC3-Ⅱ水平降低为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MELD评分大于26.9分为截断点,其预测ACLF患者短期死亡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和92.9%,而检测血清wnt5a和LC3-Ⅱ水平也可以协助判断。结论血清wnt5a和LC3-Ⅱ联合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衰竭 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5a 微血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预后 预测
下载PDF
淮河支流汝河全新世古洪水沉积序列粒度指示的地表过程
15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4 位作者 周亚利 陈莹璐 尚瑞清 查小春 庞奖励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8-1278,共11页
【目的和方法】为了深入理解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与地表过程演变,通过对淮河流域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汝河上游诸市乡段一级河流阶地前沿发现了夹有多层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全新世黄土土壤沉积物地层剖面。对该剖面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地层划... 【目的和方法】为了深入理解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与地表过程演变,通过对淮河流域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汝河上游诸市乡段一级河流阶地前沿发现了夹有多层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全新世黄土土壤沉积物地层剖面。对该剖面进行详细观察测量,地层划分和分层采样,在实验室进行多种指标分析研究。在前期沉积学性质研究和年代测定的基础上,应用端元分析方法进行粒度成分解析,深入分析古洪水沉积物序列的物源及其沉积学特征变化规律。【结果】采用非参数法从沉积序列中解析出具有不同物源和沉积动力学意义的4个端元组分。各土壤沉积物地层单元中除了现代洪水沉积层和河漫滩相细沙层外,其余层次都显示出多端元组分混合叠加的特点。【结论】结合野外宏观特征及其理化性质综合分析,可知其端元1组分代表西北季风沙尘暴远源风成沉积物及其风化成壤改造的产物,端元2组分代表了东北风吹扬黄泛平原松散沉积物沙尘暴的近源沉积物,端元3组分代表了河流洪水悬移质泥沙在高水位滞流环境条件下的沉积物,端元4组分为河流在河槽之内水动力作用下河漫滩冲积物。表明通过对全样粒度进行端元解析,能够更清晰地反映出汝河流域多元化的沉积动力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土壤 古洪水 粒度端元分析 全新世 淮河
下载PDF
基于激光表面织构提升钢材与木材间粘接强度
16
作者 林宇杰 柏亚双 +1 位作者 徐国林 李洪毅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6-224,共9页
胶接钢-木组合构件中,受胶黏剂在钢材表面附着力弱的制约,钢材和木材的粘接强度不高。为改善胶黏剂在钢材上的粘附能力,提出采用激光在钢材表面形成微织构增加胶黏剂与钢材接触面积及嵌入深度。通过单搭接剪切试验,探究织构形状(方形凹... 胶接钢-木组合构件中,受胶黏剂在钢材表面附着力弱的制约,钢材和木材的粘接强度不高。为改善胶黏剂在钢材上的粘附能力,提出采用激光在钢材表面形成微织构增加胶黏剂与钢材接触面积及嵌入深度。通过单搭接剪切试验,探究织构形状(方形凹坑、竖向沟槽、横向沟槽)对钢材和木材粘接强度的影响;借助激光共聚焦轮廓仪检测钢材表面粗糙度和织构深度,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激光处理后钢材表面形貌特征及断口特征,基于检测数据构建有限元模型,探究织构形状对钢材和木材间胶层应力分布影响;总结钢材表面织构对钢材和木材粘接强度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钢材表面织构能有效提升钢材和木材粘接强度;织构形状对钢材和木材粘接强度起决定性作用;在相同激光设置参数和相同织构设计参数(宽度和间距)下,沟槽织构比方形织构更有利于增加胶黏剂与钢材粘结强度;织构周围存在的激光熔融物有利于提高胶黏剂与钢材粘结强度。研究成果可为提高钢材和木材间粘接强度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织构在胶接型钢-木组合构件中的应用与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表面处理 微织构 粘接强度 胶接钢-木组合构件
下载PDF
The reverse sediment transport trend between abandoned Huanghe River(Yellow River) Delta and radial sand ridges along Jiangsu coastline of China——an evidence from grain size analysis 被引量:5
17
作者 LIU Tao SHI Xuefa +1 位作者 LI Chaoxina YANG G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83-91,共9页
To reveal the sediment transport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Delta and radial sand ridges, “End Member” Model and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have been employed to separate the “... To reveal the sediment transporting mechanism between the abandoned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Delta and radial sand ridges, “End Member” Model and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have been employed to separate the “dynamic populations” in the surficial sediment particle spectra and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sediment transporting pathway. The results reveal four “dynamic subpopulations”(EM1 to EM4) and two reverse sediment transporting directions: a northward transport tend from the radial sand ridges to mud patch, and a southward transport trend in deep water area outside the mud patch. Combined with the published hydrodynamic information, the transporting mechanism of dynamic populations has been discussed, and the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ransporting of finer subpopulations EM1 and EM2 is controlled by the “anticlockwise residual current circulation” forming during tidal cycle, which favor a northward transporting trend and the forming of mud patch on the north of radial sand ridges, while the transporting of coarser EM3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wind driven drift in winter, which favors a southward transporting dir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al sand ridges sediment transport grain size trend analysis end member model
下载PDF
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再析
18
作者 高抒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 本文试从沉积动力学视角重新剖析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根据“河流三角洲是同一河流入海物质所形成的集中堆积体”的定义,传统上根据径流、潮汐和波浪而构建的三端元分类图似乎不能概括三角洲的所有类型,河口湾形态、陆架环流和海面变化也有同等的重要性,可形成海湾充填三角洲、远端泥、陆架边缘三角洲这样的端元形态。沉积物重力流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融合以上各个因素所形成的河流三角洲形态谱系,有助于过程-产物关系的建立。需进一步开展的相关研究包括:①地层层序中三角洲沉积类型的识别标志,以区分水下三角洲、远端泥,确定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归属;②三角洲体系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沉积记录完整性之间的关系;③三角洲演化的终极形态、规模与沉积物收支过程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入海通量 端元分类图 水下三角洲 远端泥 陆架边缘三角洲 海面变化 沉积记录
下载PDF
美国Bryce峡谷Claron组粒度端元指示的风尘沉积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声芳 刘秀铭 +2 位作者 毛学刚 邢行 连悦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1024,共14页
美国犹他州西南部广泛出露的古新世—始新世Claron组是研究该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优质材料。已有研究认为Claron组为河湖相沉积地层,但是野外考察结果显示一些层位存在显著的风尘沉积特征,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重新探讨。以B... 美国犹他州西南部广泛出露的古新世—始新世Claron组是研究该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优质材料。已有研究认为Claron组为河湖相沉积地层,但是野外考察结果显示一些层位存在显著的风尘沉积特征,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进行重新探讨。以Bryce峡谷国家公园的Claron组为研究对象,野外沉积特征和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均指示地层红色层以风尘沉积为主。采用非参数粒度端元分析模型对其进行粒度组分分解,得到6个具有不同沉积意义的端元,分别代表成土组分、积水洼地/临时性湖泊静水沉降组分、冲—洪积组分以及风尘沉积组分。其中端元3、4、6(第一众数粒径分别为5.33μm、11.93μm、42.34μm)均被识别为风尘沉积组分,在地层中的平均含量近50%,表明地层一半以上物质来自风尘沉积,且风尘沉积组分在各时期均占有较大比例,是该地层稳定的物质来源。各端元在地层中的比例变化表明地层由风尘沉积、冲—洪积和积水洼地/临时性湖泊交替沉积形成。在冲—洪积和积水洼地/临时性湖泊沉积为主的时期,气候环境湿润;而风尘沉积和成土占据主导的时期,气候相对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 风尘沉积 Claron组 粒度分布
下载PDF
杞麓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粒度空间分布及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尹鹏飞 熊静 +2 位作者 贾雨欣 尹继清 张文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2-41,共10页
文章通过对滇中杞麓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及粒度参数的分析,结合克里金插值法与端元模型,研究了杞麓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了可能影响其营养盐空间分布的因素,并对污... 文章通过对滇中杞麓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OM)、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及粒度参数的分析,结合克里金插值法与端元模型,研究了杞麓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探讨了可能影响其营养盐空间分布的因素,并对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杞麓湖表层沉积物OM、TN、TP平均含量已处于较高水平,其空间分布特征受到流域内土地利用和湖泊水动力情况的影响,湖泊沉积物中OM主要以外源输入为主。同时,营养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OM污染程度相对较低,而TN、TP污染较为严重。此研究结果将为杞麓湖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杞麓湖 表层沉积物 营养盐 端元模型 污染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