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9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Blending Ratio on he Properties of Ramie/Polyester Blended Yarn
1
作者 俞雯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2年第4期70-73,共4页
The effects of the blending ratio on the properties of Ramie/Polyester blended yar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ongation of the yarn with the polyester content more than 40% ... The effects of the blending ratio on the properties of Ramie/Polyester blended yarn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ongation of the yarn with the polyester content more than 40% is better than that of others. There is a lowest tenacity of the yarn corresponding to the blending ratio of 50/50 or so. The other properties of the yarn, such as the evenness and hairiness, will be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polyester cont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ending ratio tenacity elongation evenness hairiness ramie/polyester blended yarn
下载PDF
One-bath Dyeing of Polyester/Wool Blend with Disperse Dyes 被引量:2
2
作者 Cai Xiang(蔡翔) +1 位作者 Song Xinyuan(宋心远)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1年第4期8-12,共5页
The role of auxiliary LAB as vehicle in dyeing polyester/wool blends with disperse dyes is described. Dye exhaustion and bonding on polyester/wool samples a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 the LAB ... The role of auxiliary LAB as vehicle in dyeing polyester/wool blends with disperse dyes is described. Dye exhaustion and bonding on polyester/wool samples are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 the LAB amount, the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to achiev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and without conventional dyeing auxiliary products. Although dye exhaustion is higher in the presence of commercial carriers, the dye bonded increases markedly in the presence of auxiliary LAB in both fibers. The role played by auxiliary LAB in polyester/wool blend dyeing can provide a new method for this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erse dye polyester/wool blend surfactant one -bath DYEING
下载PDF
棉/丝光羊毛集聚纺混纺纱工艺参数的优化
3
作者 徐梦梦 崔益怀 +1 位作者 吉宜军 苏旭中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棉/丝光羊毛混纺纱的可纺性,开发高端贴身面料。本文采用集聚纺纺制22 tex棉/丝光羊毛(80/20)混纺纱,并探讨混纺纱细纱工序的纺纱工艺配置。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细纱工序中影响纱线性能的后区牵伸倍数、隔距块规格和锭速3... 为了进一步提高棉/丝光羊毛混纺纱的可纺性,开发高端贴身面料。本文采用集聚纺纺制22 tex棉/丝光羊毛(80/20)混纺纱,并探讨混纺纱细纱工序的纺纱工艺配置。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细纱工序中影响纱线性能的后区牵伸倍数、隔距块规格和锭速3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组合,对不同组合纺制纱线的强力、毛羽和条干等主要指标进行测试,并通过极差法分析各因素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程度,选出最优工艺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当后区牵伸倍数为1.16倍、隔距块规格为3.0 mm、锭子转速为11000 r/min时,纱线的综合性能指标更好。棉/丝光羊毛集聚纺混纺纱关键工艺的研究可为棉毛混纺纱的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聚纺 棉纤维 羊毛纤维 混纺纱 纱线性能
下载PDF
薄鞘高包覆涤纶/棉包芯纱的结构控制及其工艺
4
作者 李文雅 周剑 +1 位作者 廖昙倩 董真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探究高包覆包芯纱的临界包覆率实现不露芯的包覆效果,采用低比例棉纤维包覆7.78 tex涤纶低弹丝制备出高包覆率包芯纱,且截面接近理想结构的涤纶/棉包芯纱,并进一步探讨外包棉纤维的临界比例,以及纱线结构与包覆率、棉与涤纶比例之间... 为探究高包覆包芯纱的临界包覆率实现不露芯的包覆效果,采用低比例棉纤维包覆7.78 tex涤纶低弹丝制备出高包覆率包芯纱,且截面接近理想结构的涤纶/棉包芯纱,并进一步探讨外包棉纤维的临界比例,以及纱线结构与包覆率、棉与涤纶比例之间的关系。实验以5%为梯度不断减少外包棉纤维含量共纺制8组包芯纱,并通过数码显微系统表征纱线包覆率、截面结构等特点。结果表明:当外包棉纤维比例为53%时,包芯纱包覆率还保持在87.5%,此后包芯纱包覆率低于85%出现大面积露芯;随着外包棉纤维含量梯度化减少,包芯纱包覆率降幅呈三段变化,由开始的0.3%变化为4%,最后在52%的比例时降幅突增为9.4%。不同比例涤纶与棉纺制的包芯纱截面偏心度平均变化范围为8.8%~11.2%,实现了包芯纱结构的稳定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棉包芯纱 包覆率 纱线结构 纺纱工艺 偏心度 混纺比
下载PDF
CNTs包覆功能性粘胶/羊毛混纺纱性能研究
5
作者 孙玮辰 张硕 明津法 《纺织导报》 CAS 2024年第2期37-40,共4页
文章采用氢氧化钠溶液预处理后,在功能性粘胶/羊毛混纺纱表面包覆碳纳米管(CNTs)导电层,制备成导电纱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数字万用表对CNTs包覆功能性粘胶/羊毛混纺纱的形貌... 文章采用氢氧化钠溶液预处理后,在功能性粘胶/羊毛混纺纱表面包覆碳纳米管(CNTs)导电层,制备成导电纱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数字万用表对CNTs包覆功能性粘胶/羊毛混纺纱的形貌、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薄荷改性粘胶纤维/羊毛混纺纱和艾草改性粘胶纤维/羊毛混纺纱中,随着羊毛混纺比含量的降低,CNTs在纱线表面的负载量增加,纱线电阻值变小,导电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 粘胶 混纺纱 导电性能
下载PDF
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的涤/黏双组分三色混色纤维配方预测
6
作者 李少聪 项多闻 +3 位作者 王旭 方寅春 张文强 彭旭光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为了提高原液着色涤/黏双组分混配色打样效率,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选用3种单色(大红、宝兰G、金黄)涤纶短纤维和3种单色(大红、蓝色、黄色)黏胶短纤维为研究对象,以6种单色纤维进行双组分混色,按9种不同混合比例共得到54种... 为了提高原液着色涤/黏双组分混配色打样效率,基于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选用3种单色(大红、宝兰G、金黄)涤纶短纤维和3种单色(大红、蓝色、黄色)黏胶短纤维为研究对象,以6种单色纤维进行双组分混色,按9种不同混合比例共得到54种三色混色双组分纤维样品。利用测色仪测定混色样的颜色特征参数:反射率(R)、颜色深度(K/S)、明亮度(L)、红绿色度(a)及黄蓝色度(b),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对计算混色比例与实际混色比例之间的误差进行评价,以验证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在双组分混配色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54种样品的色差均在1.0以下,均值为0.2775,标准差为0.2177,预测比例与实际比例差距较小,红色涤纶与蓝色、黄色黏胶组合的平均比例误差最小,为1.109%,说明其比例预测效果较好,而黄色涤纶与红色、蓝色黏胶组合的平均色差最小,为0.1721,说明其颜色预测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黏双组分 色纺纱混配色 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 颜色预测 最小二乘法
下载PDF
棉与涤纶长丝并捻工装面料的生产实践
7
作者 李洪盛 《纺织器材》 2024年第1期54-56,64,共4页
为了解决传统棉/涤混纺工装面料容易起毛起球、耐磨性差、断裂强力低等问题,采用2根CJ 10.8 tex纱与1根涤纶长丝并纱的方式代替棉涤短纤维混纺纱,详述其清花、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倍捻、整经、浆纱等工序的控制要点,并对成... 为了解决传统棉/涤混纺工装面料容易起毛起球、耐磨性差、断裂强力低等问题,采用2根CJ 10.8 tex纱与1根涤纶长丝并纱的方式代替棉涤短纤维混纺纱,详述其清花、梳棉、精梳、并条、粗纱、细纱、倍捻、整经、浆纱等工序的控制要点,并对成品面料主要质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单纱和长丝并纱再进行并捻纱线,代替棉涤短纤混纺纱织造的成品面料,抗皱性和耐磨性好,面料光滑柔顺,耐摩擦色牢度和耐刷洗色牢度好,悬垂性和挺括性也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涤混纺纱 涤纶长丝 并纱 倍捻 工装面料 耐磨性 断裂强力 色牢度
下载PDF
毛/涤筒纱一浴法染色工艺技术
8
作者 栾文辉 于鹏 殷学娜 《山东纺织科技》 2024年第2期22-26,共5页
文章探讨了毛/涤混纺筒纱一浴法染色工艺,通过合理选择染色助剂用量,优化染色工艺参数,提高混纺纱线的染色质量。当羊毛保护剂HTP质量浓度为4.0 g/L,载体P-EW质量浓度为3.0 g/L,毛用匀染剂SET质量浓度为1.0 g/L,涤用匀染剂TOP质量浓度为... 文章探讨了毛/涤混纺筒纱一浴法染色工艺,通过合理选择染色助剂用量,优化染色工艺参数,提高混纺纱线的染色质量。当羊毛保护剂HTP质量浓度为4.0 g/L,载体P-EW质量浓度为3.0 g/L,毛用匀染剂SET质量浓度为1.0 g/L,涤用匀染剂TOP质量浓度为1.0 g/L时,可明显提高毛/涤混纺筒纱染色的匀染性,各项色牢度符合要求,羊毛纤维无明显损伤,同时缩短了生产时间,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节能减排,促进了筒纱染色的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涤混纺 筒纱 一浴法 匀染性 色牢度
下载PDF
棉/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浆纱实践
9
作者 李菁 仲佩 +1 位作者 刘园 马彩红 《纺织器材》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为了保证棉/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的浆纱质量,介绍聚乳酸纤维特性、棉/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规格及技术条件,通过对比聚乳酸纤维与棉纤维的性能差异,总结棉/聚乳酸混纺织物浆纱工艺的技术难点;从浆料选择及浆料配方的确定、浆纱工艺控制方面... 为了保证棉/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的浆纱质量,介绍聚乳酸纤维特性、棉/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规格及技术条件,通过对比聚乳酸纤维与棉纤维的性能差异,总结棉/聚乳酸混纺织物浆纱工艺的技术难点;从浆料选择及浆料配方的确定、浆纱工艺控制方面,详述上浆工艺的优化、浆纱质量及织造效果。指出:合理的浆料配方、适当的渗透与被覆是提高浆纱可织性的关键,应根据纤维特性、纱线密度、品种结构、上浆工艺等选择浆料;根据“相似相溶”原理,选用粘附性、成膜性良好的变性淀粉和高分子聚合浆料为主的浆料配方,配合“两高一低”上浆工艺,合理控制上浆率、回潮率,采用后上蜡工艺等,可实现棉/聚乳酸混纺纱上浆后贴伏毛羽、增强耐磨性、提高浆纱可织性的目标,织机开口清晰度、布机效率和布面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纤维 涤纶纤维 棉纤维 混纺纱 浆料 浆纱 毛羽 相似相溶 两高一低
下载PDF
Modal/Wool混纺精纺纱的实践 被引量:2
10
作者 秦卫兵 《上海纺织科技》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5,共1页
介绍新型绿色纤维Modal和毛混纺的生产工艺 ,对该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
关键词 MODAL纤维 毛纤维 混纺 精纺纱 生产工艺
下载PDF
Analytical Algorithms for the Blend Ratios by Fibre-bundle Tensile Curves Part Ⅲ: The Definition Method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Blend Ratio and Tensile Parameters Calculated from Different Ways
11
作者 于伟东 Ron Postle 严灏景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4年第5期1-7,共7页
The algorithms of the strength, work, modulus and percentage method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Part Ⅰ and Part Ⅱ of the series papers. As the following, the percentage-function calculation and the freque... The algorithms of the strength, work, modulus and percentage method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in Part Ⅰ and Part Ⅱ of the series papers. As the following, the percentage-function calculation and the frequency-function calculation of the definition method are defined and developed in detail. Meanwhile, the procedures to find the tensile parameters are analysed experimentally and involve “ED” being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corresponding tensile parameters of each bundle tensile curve measured; “EC” being the tensile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the averaged experimental tensile curve; and “TC” be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theoretical tensile curve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nominal blend ratio. The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lend ratio estimated by the definition method from wool/polyester blended fibre bundles has a high correlation with the actual blend ratio though the variables to be known in this method are the most of all the methods and there exist the difficulty to solve fibre bundle tensile behaviour without fibre broken in accuracy and that there are high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C and TC data and the tensile parameters should be calculated using the EC method rather than the ED method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bundle initial modulu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lend ratios and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blended fibre bundles can be used to select the optimum blend ratio of blended tops or ya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混合率 可伸缩曲线 聚酯纤维
下载PDF
精梳工艺对涤粘混纺纱质量的影响
12
作者 陈宇恒 任家智 +2 位作者 杨天琪 张蕾蕾 冯清国 《棉纺织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8-71,共4页
为评价精梳工艺在涤粘混纺纱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别采用普梳涤粘混纺工艺与精梳涤粘混纺工艺纺制了混纺比为65/35、50/50、35/65的涤粘混纺纱,测试了两种混纺工艺的纤维条与纱线质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普梳涤粘一并条相比,精梳涤粘... 为评价精梳工艺在涤粘混纺纱加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别采用普梳涤粘混纺工艺与精梳涤粘混纺工艺纺制了混纺比为65/35、50/50、35/65的涤粘混纺纱,测试了两种混纺工艺的纤维条与纱线质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普梳涤粘一并条相比,精梳涤粘条的条干CV值略微降低,棉结、杂质粒数以及16.5 mm以下短绒率大幅减小,纤维上四分位长度微量增长;与普梳涤粘纱相比,精梳涤粘纱的条干CV值与3 mm毛羽数明显降低,棉结、粗节、细节大幅减少,断裂强力有所增加;随着粘胶含量的增加,涤粘混纺纤维条与纱线质量呈现恶化的趋势。认为:精梳工艺能显著提高涤粘混纺纤维条与纱线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梳 普梳 涤粘混纺纱 混纺比 条干CV 毛羽数 断裂强度
下载PDF
涤纶与羊毛混纺染色工艺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王婧昕 彭鑫 《山东纺织科技》 2023年第2期24-25,共2页
为了提高羊毛/涤纶混纺产品染色质量,研究了温度、pH值对羊毛和涤纶染色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常规涤纶染色条件较为苛刻,相比之下改性涤纶在常规条件下可以进行较好染色,且改性涤纶与普通涤纶的最终上染效果接近,易于生产。
关键词 涤纶 羊毛 混纺 染色
下载PDF
光子晶体结构生色碳纤维/涤纶混纺纱线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3
14
作者 柳浩 马万彬 +3 位作者 栾一鸣 周岚 邵建中 刘国金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9-167,共9页
针对碳纤维难着色的问题,提出利用结构生色实现碳纤维/涤纶混纺纱线的着色。以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微球为结构基元,利用浸渍提拉法在碳纤维/涤纶混纺纱线上构筑光子晶体生色结构。分析组装液质量分数和自组装温度对结构色的影响,... 针对碳纤维难着色的问题,提出利用结构生色实现碳纤维/涤纶混纺纱线的着色。以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胶体微球为结构基元,利用浸渍提拉法在碳纤维/涤纶混纺纱线上构筑光子晶体生色结构。分析组装液质量分数和自组装温度对结构色的影响,探究胶体微球在纱线表面组装成光子晶体的过程,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封装技术提升结构生色纱线的色彩耐久性。结果表明:当组装液质量分数为70%、自组装温度为40℃时,可以在纱线表面构筑得到结构色明亮的光子晶体;胶体微球在纱线表面的组装过程归纳为预备阶段、堆砌聚集和完备阶段;经PDMS封装后的结构生色纱线经历水洗摩擦后依旧保持原有的色彩鲜艳度。该研究可为实现彩色碳纤维制品的现代化生产和应用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结构生色 光子晶体 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 胶体微球 自组装 涤纶 混纺纱线
下载PDF
牦牛绒优可丝混纺纱及织物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詹云飞 罗秋兰 +3 位作者 潘川 叶友邦 范滢滢 章惠新 《棉纺织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7-42,共6页
探讨牦牛绒与优可丝混纺纱的可纺性及织物性能。基于集聚纺的工艺要求,设计并纺制了牦牛绒/优可丝混纺比为20/80、30/70、40/60、50/50、60/40的30 tex混纺纱。观察了纤维原料的形貌结构,测试了单纤维强伸性能以及不同规格纱线的强力、... 探讨牦牛绒与优可丝混纺纱的可纺性及织物性能。基于集聚纺的工艺要求,设计并纺制了牦牛绒/优可丝混纺比为20/80、30/70、40/60、50/50、60/40的30 tex混纺纱。观察了纤维原料的形貌结构,测试了单纤维强伸性能以及不同规格纱线的强力、毛羽、条干。结果表明:与纯牦牛绒纱、纯优可丝纱对比,混纺纱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毛羽H值、条干等指标均明显优于纯牦牛绒纱;随着牦牛绒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的强力、伸长率逐渐降低,毛羽H值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条干均匀度呈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使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各项性能指标进行计算,得出混纺纱的最优混纺比为30/70。最后通过对针织物的基本性能测试分析,验证了混纺纱的织造性能,表明牦牛绒优可丝混纺纱可以生产出性能优异的针织物,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绒 优可丝 混纺比 纱线性能 模糊综合评价 织物性能
下载PDF
棉/生物基弹性聚酯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服用性能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旭中 梁巧敏 +2 位作者 王汇锋 张娣 崔益怀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9-124,共6页
针对生物基弹性聚酯(PTT)纤维因自身特性难以单独成条纺纱的问题,设计在清花工序运用3种不同形态棉纤维辅助PTT纤维成卷成条,并采用赛络纺方式制成线密度为14.7 tex的棉/PTT纤维(60/40)混纺纱,然后织成纬平针织物比较分析其顶破性、起... 针对生物基弹性聚酯(PTT)纤维因自身特性难以单独成条纺纱的问题,设计在清花工序运用3种不同形态棉纤维辅助PTT纤维成卷成条,并采用赛络纺方式制成线密度为14.7 tex的棉/PTT纤维(60/40)混纺纱,然后织成纬平针织物比较分析其顶破性、起毛起球性、耐磨性、透气性、透湿性及悬垂性能,最后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织物性能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棉纤维的伸直程度高,可加大与PTT纤维间的摩擦力,提高了混纺针织物的顶破性、抗起毛起球性、透气性;织物表面PTT纤维含量多,则耐磨性较佳;而透湿性与悬垂性能与棉纤维形态基本无关。基于模糊评价模型判定,选用精梳棉条辅助PTT纤维成卷的混纺针织物的综合服用性能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基弹性聚酯纤维 棉纤维 混纺纱 针织物 服用性能 赛络纺
下载PDF
竹涤机织面料水分蒸发速率变化规律研究及产品优选
17
作者 朱彦冰 管建华 +2 位作者 马伟伟 李琳琳 姜伟 《山东纺织科技》 2023年第4期13-15,共3页
文章研究了不同规格竹涤混纺纱机织面料的吸湿速干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竹/涤50/50纱线产品具有较优的吸湿速干性,研究结果为吸湿速干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竹涤纱线 机织物 水分蒸发速率 吸湿速干性
下载PDF
气凝胶改性聚酯/棉混纺针织物服用性能研究
18
作者 黄紫亚 孙浪涛 +1 位作者 何小玲 戴兴强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37-42,共6页
为了探讨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服用性能,本文探讨了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的结构,对比分析了改性前后聚酯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特性,并利用其进行纬平针织物试织,分析了对应织物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表面存在... 为了探讨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混纺针织物的服用性能,本文探讨了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的结构,对比分析了改性前后聚酯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特性,并利用其进行纬平针织物试织,分析了对应织物的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气凝胶改性聚酯纤维表面存在明显的颗粒层结构,且随着混纺织物中聚酯纤维含量的增加,气凝胶改性聚酯/棉、聚酯/棉混纺针织物的顶破性能均先降低后提升,而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保温性及悬垂性则整体变差;气凝胶改性聚酯/棉混纺针织物的透气性、透湿性、吸水性及保温性优于聚酯/棉混纺针织物,而顶破性能及悬垂性较聚酯/棉混纺针织物差,二者起毛起球性能基本一致。试样综合服用性能最佳的混纺比为2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凝胶改性 聚酯/棉 混纺纱 针织物 织物性能
下载PDF
原液着色涤/粘双组分双色纤维混配色研究
19
作者 李少聪 王旭 +3 位作者 方寅春 张文强 彭旭光 石荣亮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7-24,共8页
为了提高涤/粘双组分色纺纱配色效率,运用Kubelka-Munk理论,通过K/S值的计算,构建一种双组分双色混配色模型。以3种单色涤纶短纤维和3种单色粘胶短纤维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1种涤纶和1种粘胶纤维形成3种双组分搭配方式,并按9种不同混合... 为了提高涤/粘双组分色纺纱配色效率,运用Kubelka-Munk理论,通过K/S值的计算,构建一种双组分双色混配色模型。以3种单色涤纶短纤维和3种单色粘胶短纤维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1种涤纶和1种粘胶纤维形成3种双组分搭配方式,并按9种不同混合比例共形成27种混色纤维样品,运用Kubelka-Munk理论对6种单色纤维及27种混色纤维的K/S值的加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见光范围内,涤/粘双组分不同比例混合的K/S值,总是介于该波长下的2个不同组分单色纤维的K/S值之间,且对于蓝T/红R混配时,除个别预测偏差较大外,总体效果好,黄T/蓝R以及红T/黄R,均呈现预测偏差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粘双组分 色纺纱混配色 K/S KUBELKA-MUNK理论 颜色预测
下载PDF
精纺长绒棉与羊毛混纺纱生产实践
20
作者 何斌 唐湘涛 《天津纺织科技》 2023年第4期50-52,共3页
利用羊毛与长绒棉混纺纱,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合理的纺纱工艺以保证产品质量,有效地解决了长绒棉纤维在精纺设备中不易牵伸、混合不均匀、易产生毛粒等问题,确保纱线的品质达到一等品的要求。对生产精纺长绒棉与羊毛混纺纱的纺纱工... 利用羊毛与长绒棉混纺纱,通过对原材料的选择,设计合理的纺纱工艺以保证产品质量,有效地解决了长绒棉纤维在精纺设备中不易牵伸、混合不均匀、易产生毛粒等问题,确保纱线的品质达到一等品的要求。对生产精纺长绒棉与羊毛混纺纱的纺纱工序,如复精梳、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等关键工序中的要点与难点进行分析,以加强纱线品质控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毛 长绒棉 纺纱工艺 纤维 混纺纱 精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