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BAND STRUCTURE AND WORK FUNCTION O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ALUMINUM AND MANGANESE CO-DOPED ZINC OXIDE FILMS
1
作者 H.T.Cao Z.L.Pei +3 位作者 X.B.Zhang J.Gong C.Sun L.S.Wen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56-362,共7页
Al and Mn co-doped-ZnO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at room temperature by DC reacti ve magnetron sputtering techniqu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pparent and fundamental band gap, and work function of the films... Al and Mn co-doped-ZnO films have been prepared at room temperature by DC reacti ve magnetron sputtering techniqu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pparent and fundamental band gap, and work function of the film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optical spectroscopy, band structure analyses and ultraviolet photoelectro n spectroscopy (UPS). ZnO films have direct allowed transition band structure, w hich has been confirmed by the character of the opt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 The apparent band gap has been found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N2/3, showing that the effect of Burstein-Moss shift on the band gap variations dominates over the many-body effect. With only standard cleaning protocols, the work function of ZnO: (Al, Mn) and ZnO: Al films have been measured to be 4.26 and 4.21eV, respec tively. The incorporation of Mn element into the matrix of ZnO, as a relatively deep donor, can remove some electrons from the conduction band and deplete the d ensity of occupied states at the Fermi energy, which causes a loss in measured p hotoemission intensity and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work function. Based on th e band gap and work function results, the energy band diagram of the ZnO: (Al, M n) film near its surface is also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film band gap UPS work function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new hot-work die steel for hot stamping 被引量:7
2
作者 GUAN Hong LUO Aihui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 CAS 2017年第2期11-17,共7页
A new hot-work die steel for hot stamping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he die for mass production. The produced die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owing to its high heat conductivity and wear-resistant characteristics. Two diffe... A new hot-work die steel for hot stamping was developed, and used the die for mass production. The produced die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owing to its high heat conductivity and wear-resistant characteristics. Two different benchmarking hot-work die steels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n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ir impact ductility, temper characteristics ,heat conductivity, and thermal stability. The result of the high-temperature friction wear test indicated that oxidative wear was the main mode in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basis of the comparison and test results, the alloying composition of the new hot-work die steel was especially designed. The new die steel showed good performance with good wear-resistant quality, as well as temper hardness and heat conductivity of HRC 50 and 34.3 W/( m ~ K),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without surface plasma nitriding, the die made of the new steel had no obvious galling with 6 142 strokes. After surface plasma nitriding, the die completed 40 000 strokes with good surface. The die life is expected to exceed 200 000 stro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work steel temper resistance thermal conductivity high temperature wear resistance plasma nitriding
下载PDF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 That Work on All the Range of Wavelengths or Frequency or Energy of Photon
3
作者 Ram Chandra Pageni Saddam Husain Dhobi +2 位作者 Narayan Panthi Sonam Gyaljen Tamang Sudarshan Shrestha 《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2019年第8期1826-1839,共14页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ork is to decrease work function of any given element or compound or material. To decrease the work function of the given material we have to decrease the bandwidth between conduct...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ork is to decrease work function of any given element or compound or material. To decrease the work function of the given material we have to decrease the bandwidth between conduct band and valance band. Because according to definition of work function, the amount of energy that required the remove the electron from valance band of an atom and it is also called ionization energy. These all energies depend upon the band width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band width greater energy required to remove the electron from the surface, and less than the band width and lesser amount of energy required to remove the electron from of materials. In this work we are trying to give an theoretical model or relation, how to decrease the work function of a material by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on atoms and doping of the material that has screening or shielding effects. With the help of this model we can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material used in solar cell that is cell work for all range of frequencies and by construction material bases on this we can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solar cell or any type of material working solar cell princip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uction BAND IONIZATION ENERGY Solar Cell Valance BAND work Function
下载PDF
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技术及传热算法
4
作者 李守定 张苏鹏 +8 位作者 徐涛 张召彬 郑博 马世伟 孔彦龙 张文秀 赫建明 庞忠和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97-1411,共15页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 深层地热能是一种分布广、资源量大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再生新能源,当前的主要开采方法有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环绕式井筒换热系统(AGS)、断层带流体循环开采和同轴套管开采法,但存在采热功率不稳定、地震风险高和采热效率低等难题。针对当前深层地热开采技术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以开采过程只有能量交换而没有物质交换为原则,以深层干热岩地热规模化可持续稳定开发为目标,提出了深层地热能丛式多分支U型井采热方法(UMW-DGS)及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井筒轴对称热传导模型,以青海共和盆地恰卜恰深部干热岩储层为背景,提出了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测试新方法,计算了在定井径条件下井周温度场和采热功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差、热导率和井径等3个敏感因素对采热功率的影响。此外,针对UMW-DGS定解问题,研发了基于有限体积法(FVM)的三维热流固耦合数值算法,研究了UMW-DGS单水平井段换热效率和在不同泵注量条件下温度场时空演化。通过分析不同流量的有效换热量、换热时长和功率发现:泵注流量的增加会导致有效换热能量和有效换热时长的降低,并且使有效换热功率先增加后减少。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地热能开发需要在平衡换热温度和功率的条件下设计注入排量,从而得到最优的换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地热 丛式多分支U型井 高温高压岩石热导率 储层-工质流固耦合热传导算法
下载PDF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探索
5
作者 赵培举 赵欣健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5-79,86,共6页
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内在要求。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必须强化党的领导,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 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构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内在要求。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必须强化党的领导,明确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师德师风教育作为重要抓手,坚持以文化人,压实责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立德树人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
下载PDF
平板型环路热管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6
作者 冷宏键 颜才满 +1 位作者 张仕伟 汤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8212-8232,I0025,共22页
平板型环路热管是一种具有平板蒸发器的环路结构热管器件,其利用气液相变原理进行高效热传递。由于平板型环路热管更符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优异的远距离热传输性能,在航天飞行器、电子设备冷却、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具备广... 平板型环路热管是一种具有平板蒸发器的环路结构热管器件,其利用气液相变原理进行高效热传递。由于平板型环路热管更符合先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具有优异的远距离热传输性能,在航天飞行器、电子设备冷却、余热回收利用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者在平板型环路热管的吸液芯、工质、工作特性、理论模型以及异型结构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总结了平板型环路热管上述方向的发展现状,提出平板型环路热管的未来发展趋势,助力先进两相散热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型环路热管 吸液芯 工作特性 理论模型 热传导 相变
下载PDF
耐低温液态铝电解电容器开发方法的研究
7
作者 李刚 王婷 +2 位作者 黄远彬 贾明 艾亮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378,共5页
电子元器件宽温化是必然趋势,为保障铝电解电容器低温性能的可控性,通过对电容器等效电路模型的梳理,建立了电容器低温容量比α_(xx)和工作电解液的低温电导率σ_(xx)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容器材料配套与... 电子元器件宽温化是必然趋势,为保障铝电解电容器低温性能的可控性,通过对电容器等效电路模型的梳理,建立了电容器低温容量比α_(xx)和工作电解液的低温电导率σ_(xx)之间的关系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容器材料配套与工作电解液相匹配时,经关系式估算和实验验证发现,低温下电容器要求满足一定容量比所需的实际电导率σ_(测)与估算电导率σ_(算)误差约5%,说明α_(xx)和σ_(xx)的关系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根据结果得出开发耐低温电容器的方法:先选定材料配套和相匹配的工作电解液制成电容器,测试和计算相应的参数;然后由低温下电容器需要的容量比α_(xx)根据关系式估算出需要的电导率σ_(算),再通过对电解液低温电导率的改善,调试出新电解液,然后按原材料配套和新电解液可制成满足低温要求的电容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电解电容器 容量比 关系式 实测电导率 估算电导率 工作电解液
下载PDF
劳动能力视角下退休老龄人法律地位之反思
8
作者 王文文 《时代法学》 2024年第5期66-75,共10页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的司法解释》第32条规定的超龄劳动者用工关系判定规则,造成超龄劳动者劳动能力有无的法律推定与事实认定之间的割裂,从而引发劳动法上劳动能力及其判定标准的理论思考。劳动能力的内核是行为能力,但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解决的司法解释》第32条规定的超龄劳动者用工关系判定规则,造成超龄劳动者劳动能力有无的法律推定与事实认定之间的割裂,从而引发劳动法上劳动能力及其判定标准的理论思考。劳动能力的内核是行为能力,但劳动法的生成逻辑和实质正义之价值追求决定了劳动能力与行为能力之间的内涵和判定标准的差异。劳动能力判定标准除满足一般行为能力之标准外,应以事实优先为原则,以职业相关性为依据,以国家强制为后盾。基于此标准,在认定退休老龄人用工关系时应以劳资自治情形下对劳动能力的实质认可和国家强制下对劳动能力的限制为路径。如此,不仅能为劳动法上劳动者的识别提供依据,也更符合老龄社会退休老龄人平等就业权利实现的现实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休老龄人 劳动能力 行为能力 法律地位
下载PDF
绝缘热管在大容量环保充气式开关柜应用可行性分析
9
作者 费翔 朱志豪 +3 位作者 孙河南 郭锋 卢留洋 张庆飞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文中首先针对热管传热原理进行了研究,基于CFD建模和仿真探寻了热管内部液态和气态工作介质冷凝蒸发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与铜棒对比相同边界条件下的冷热端温度差和热阻,验证了热管高导热性的特点。然后对大容量充气式开关柜的温升传热... 文中首先针对热管传热原理进行了研究,基于CFD建模和仿真探寻了热管内部液态和气态工作介质冷凝蒸发的相互作用过程,通过与铜棒对比相同边界条件下的冷热端温度差和热阻,验证了热管高导热性的特点。然后对大容量充气式开关柜的温升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对采用了热管结构的充气柜,在进行温度场仿真分析时将热管模型进行等效处理,忽略内部较为复杂的相变传热过程,可大幅提高计算效率,并通过试验验证了与气流场仿真结果的偏差在10%以内。最后提出了一种提高热管工作效率的绝缘热管结构,通过合理设计内部腔体、铜管嵌件和冷热段传热基座,并选用合适的工作液介质,使其同时满足绝缘和传热的要求,应用在12 kV/4000 A环保充气柜上,顺利通过了绝缘和1.1倍温升试验考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热管 大容量 充气式开关柜 散热设计 工质 热传导系数 相变传热 热阻
下载PDF
基于微震监测的重复采动煤层潜在导水通道形成规律研究
10
作者 刘睿 杨波 尚斌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56-61,共6页
为了避免煤矿深部煤层开采突水事故发生,探索重复采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底板潜在导水通道形成规律,以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矿己17-3320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在两巷采取“梅花”式布置20个检波器,组成全包围式监测阵列,对工作面进... 为了避免煤矿深部煤层开采突水事故发生,探索重复采动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底板潜在导水通道形成规律,以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矿己17-3320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在两巷采取“梅花”式布置20个检波器,组成全包围式监测阵列,对工作面进行连续、实时、动态监测,利用微震技术对下层煤重复开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塑性区破坏变化规律及底板深部微震事件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计算探究潜在导水通道的形成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采动煤层工作面 导水通道 微震监测 矿井防治水
下载PDF
地表水体下大采高工作面重复采动安全性评价
11
作者 续亚利 赵宝峰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8期67-71,76,86,共7页
为了确定地表水体下大采高工作面重复采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采用FLAC3D数值模型,对宁东煤田红石湾煤矿五煤和八煤重复采动后的覆岩破坏规律进行研究,五煤和八煤工作面均为大采高工作面,采高分别为4.6 m和4.8 m,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五煤和... 为了确定地表水体下大采高工作面重复采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采用FLAC3D数值模型,对宁东煤田红石湾煤矿五煤和八煤重复采动后的覆岩破坏规律进行研究,五煤和八煤工作面均为大采高工作面,采高分别为4.6 m和4.8 m,根据数值模拟结果,五煤和八煤工作面回采后的冒落带高度分别为13.8 m和15.0 m,八煤工作面的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42.0 m,保护带厚度为56.4 m,八煤工作面最浅处距离地表水体353.0 m,大于需要留设的防隔水煤(岩)柱高度(298.4 m),结合研究区的构造发育条件和隔水层隔水性能特征,确定地表水体下五煤和八煤的大采高工作面重复开采的安全性较高。结果表明,可以采用数值模型对大采高工作面重复开采后的覆岩破坏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地表水体下大采高工作面重复采动安全性评价符合实际情况,可以作为井田未来评价工作面受地表水体威胁程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体 大采高工作面 导水裂隙带 数值模拟 重复采动
下载PDF
矿井导水陷落柱注浆加固技术研究及效果
12
作者 刘宇昕 《江西煤炭科技》 2024年第3期185-187,共3页
针对宜兴煤业12302工作面内JDX6陷落柱导水问题,根据陷落柱的分布情况,提出在12302辅运巷布置注浆孔对陷落柱进行注浆加固。结合现场条件,对注浆加固钻孔布置参数、布置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并综合检测钻孔取芯及出水、采面回采以及采后陷... 针对宜兴煤业12302工作面内JDX6陷落柱导水问题,根据陷落柱的分布情况,提出在12302辅运巷布置注浆孔对陷落柱进行注浆加固。结合现场条件,对注浆加固钻孔布置参数、布置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并综合检测钻孔取芯及出水、采面回采以及采后陷落柱出水等情况,分析注浆加固效果。经详细分析发现,注浆加固后陷落柱导水性及出水量均明显降低,采面回采期间及采后陷落柱均不再出水。实际应用表明,采用注浆加固技术对陷落柱导水裂隙封堵及陷落柱内破碎岩体的加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回采 导水陷落柱 超前注浆 堵水加固
下载PDF
电网用5200V压接式逆导IGBT模块
13
作者 朱利恒 王滨 +3 位作者 蔡海 陈星 覃荣震 肖强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73-878,共6页
为了进一步增大功率密度、降低热阻,基于平面增强型U形IGBT元胞结构设计了一种优化芯片背面的逆导(RC)IGBT芯片。通过将RC-IGBT芯片柔性压接封装成模块,研究模块的高温动、静态性能和子模组的极限性能。通过在芯片正面增加n型载流子存... 为了进一步增大功率密度、降低热阻,基于平面增强型U形IGBT元胞结构设计了一种优化芯片背面的逆导(RC)IGBT芯片。通过将RC-IGBT芯片柔性压接封装成模块,研究模块的高温动、静态性能和子模组的极限性能。通过在芯片正面增加n型载流子存储层结构和结型场效应晶体管(JFET)区注入降低正向导通压降(V_(CE,on)),通过在芯片背面逐渐减小n+区域宽度消除正向导通压降回跳现象。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块在125℃、3000 A下V_(CE,on)为3.18 V,反向导通压降(V_(F))为1.95 V。3400 V母线电压下,子模组IGBT能关断3.9倍额定电流,可以通过21 V栅压、10μs的一类短路极限测试;快恢复二极管(FRD)的反向恢复瞬时功率峰值达6 MW以上,并可通过峰值电流达23倍额定电流(11.5 kA)的浪涌测试。相比同类产品,该RC-IGBT模块静态性能和极限性能均具有明显优势,能应用于大电流复杂工况的电网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导(RC)IGBT 压接模块 低导通损耗 宽安全工作区 浪涌电流
下载PDF
相邻工作面开采扰动下覆岩破坏及地表沉降特征研究
14
作者 喻军健 张庆海 +3 位作者 纪新波 陈军涛 范铭今 李果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6-11,共6页
为研究相邻工作面开采扰动下工作面上方覆岩破坏及地表移动特征,以新疆某矿地质条件为基础,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了相邻工作面开采扰动下工作面上方覆岩破坏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地表沉降规律。研究表明:受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 为研究相邻工作面开采扰动下工作面上方覆岩破坏及地表移动特征,以新疆某矿地质条件为基础,采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了相邻工作面开采扰动下工作面上方覆岩破坏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地表沉降规律。研究表明:受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工作面上方覆岩非贯通裂隙左侧和左下方各发育有两段微小横向非贯通裂隙,导水裂缝带高度由74.5 m发育至78.2 m;相邻工作面开采后中间区段煤柱由于支撑压力叠加,覆岩产生较高的剪切破坏,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受二次扰动影响提高12.35%,整体破坏形态呈“马鞍形”;结合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单工作面开采地表沉降值2.85 m,移动下沉曲线呈“V”形,受相邻工作面采动影响,地表下沉系数增长6.7%。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矿井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工作面 覆岩破坏 地表沉降 下沉系数 导水裂缝带
下载PDF
煤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分析-基于模拟和实测相结合方法
15
作者 康琦 《煤矿现代化》 2024年第6期151-154,共4页
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关系到煤矿防水治理、采空区上隅角及回采巷道瓦斯治理、煤气共抽采、水下采煤等工作,为研究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以李家窑煤矿8221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探测等手段... 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关系到煤矿防水治理、采空区上隅角及回采巷道瓦斯治理、煤气共抽采、水下采煤等工作,为研究综放工作面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以李家窑煤矿82210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和现场探测等手段,综合分析了工作面软覆层导水裂隙带的最大高度和发育位置,计算得工作面导水裂隙带高度分别为48.3~60、46、45.54 m和46.4~47.2 m,现场检测和数值模拟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在理论计算的取值范围内;而当工作面宽度为80 m时,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仅为24 m,与现场观测得到的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45.54 m和46.4~47.2 m)相差较大,说明增大工作面尺寸可以改变覆岩的开采程度,从而改变覆岩的结构特征,增加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综放工作面 李家窑煤矿
下载PDF
基于非平衡分子动力学的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研究
16
作者 牟宝林 唐美玲 +1 位作者 盛伟 张小辉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0-36,共7页
纳米流体以其较高的热导率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以Cu-R245fa纳米有机工质的导热系数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选择适用于R245fa有机工质的势能函数,计算纳米有机工质的导热系数,绘制纳米有机工质的径向分布函数、分子... 纳米流体以其较高的热导率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以Cu-R245fa纳米有机工质的导热系数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选择适用于R245fa有机工质的势能函数,计算纳米有机工质的导热系数,绘制纳米有机工质的径向分布函数、分子运动轨迹及能量曲线。结果表明:在工质中分别加入0.22%、0.55%、0.82%和1.0%的Cu纳米颗粒后,热导率分别增加了1.84%、5.02%、8.28%和11.43%,增强效应明显,利用径向分布函数证实了纳米颗粒表面存在吸附层,厚度约为0.37 nm;此外,在Cu纳米颗粒周围聚集着大量的R245fa分子,加剧了分子间的相互碰撞,为进一步研究纳米流体的传热效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有机工质 非平衡分子动力学方法 热导率
下载PDF
Cu-Cr-Zr-Ce-Y合金时效析出特性和受电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勇 刘平 +2 位作者 董企铭 李伟 田保红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2-96,共5页
对Cu-Cr-Zr-Ce-Y合金时效析出特性、受电滑动磨损形貌及电磨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u0.34Cr0.06Zr0.03Ce0.03Y合金在950℃固溶1h后,在480℃时效处理能获得较高的显微硬度和导电率。时效前冷变形能大大加快析出相的析出,析出相对位... 对Cu-Cr-Zr-Ce-Y合金时效析出特性、受电滑动磨损形貌及电磨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u0.34Cr0.06Zr0.03Ce0.03Y合金在950℃固溶1h后,在480℃时效处理能获得较高的显微硬度和导电率。时效前冷变形能大大加快析出相的析出,析出相对位错的钉扎作用强烈阻碍合金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使合金产生明显的时效硬化。固溶合金经60%冷变形后在480℃时效2h,其显微硬度和导电率分别高达163HV和79.78%IACS,而固溶后直接时效时仅为119HV和68.25%IACS。受电磨损时,合金的磨损量随加载电流的提高而增加,其主要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及电蚀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Zr—Ce-Y合金 时效 冷变形 导电率 显微硬度 电磨损机理
下载PDF
Cu-Cr-Zr-Y合金时效析出行为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刘勇 刘平 +1 位作者 李伟 田保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7-379,共3页
研究了时效参数和变形量对Cu-0.39Cr0.11Zr-0.41Y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经950℃×1h固溶后,在480℃时效可获得较高的导电率和硬度;时效前对合金施以冷变形可以加速时效初期第二相的析出,并显著提高其电导率和硬度,60%变形合金... 研究了时效参数和变形量对Cu-0.39Cr0.11Zr-0.41Y合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经950℃×1h固溶后,在480℃时效可获得较高的导电率和硬度;时效前对合金施以冷变形可以加速时效初期第二相的析出,并显著提高其电导率和硬度,60%变形合金480℃×2h时效处理后,导电率和显微硬度分别为83.32%IACS和161Hv,而固溶后直接时效仅为70.58%IACS和112Hv.微量稀土元素Y的加入,使Cu-0.39Cr-0.11Zr-0.41Y合金的显微硬度比Cu0.41Cr-0.10Zr合金提高8~10Hv,导电率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r-Zr-Y合金 稀土 时效 冷变形 导电率 显微硬度
下载PDF
工作液电导率对MSWEDM加工工艺性指标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郭翠霞 刘康 +1 位作者 谢文玲 周顺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77-80,共4页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工作液电导率对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工艺性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工作液电导率对加工状态(加工电压、加工电流)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工作液电导率对切割速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尺寸精度、腰鼓形和形状精度)工...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工作液电导率对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工艺性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工作液电导率对加工状态(加工电压、加工电流)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工作液电导率对切割速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尺寸精度、腰鼓形和形状精度)工艺性指标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了精加工工作液电导率上限值,保证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工作液智能交换控制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 工作液电导率 工艺性指标
下载PDF
带电作业中电位转移能量对人身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蔡焕青 邵瑰玮 +1 位作者 文志科 吴向东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479-3483,共5页
为了保护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计算分析了≥750 k V交流电压等级线路和±660 k V、±800 k V直流线路电位转移过程中的暂态能量,并开展了导电手套放电试验研究。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放电系统能量为1.37 J时,放电电弧的根... 为了保护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计算分析了≥750 k V交流电压等级线路和±660 k V、±800 k V直流线路电位转移过程中的暂态能量,并开展了导电手套放电试验研究。理论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放电系统能量为1.37 J时,放电电弧的根部直接作用在导电手套上,将导电手套烧蚀,对作业人员产生伤害。考虑实际作业安全裕度,在规定的电位转移距离下,≥750 k V交流线路和±660 k V、±800 k V直流线路电位转移的暂态能量>1.0 J时,需使用电位转移棒进行电位转移,确保电位转移人员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电作业 电位转移 导电手套 暂态能量 电位转移棒 安全防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