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思路
1
作者 张仁开 《中国名城》 2024年第6期3-8,共6页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 科技创新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上海深入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提升科创中心策源功能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研究表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利于上海科创中心更好地汇聚配置高端优质要素、化解科技重大风险挑战、加快提升科创策源功能,进而促进创新价值实现。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上海科创中心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缺乏引领卓越创新的领军企业、企业创新能力亟须提升,缺乏支撑全面创新的制度供给、创新体制机制亟须完善,缺乏包容草根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文化氛围亟须营造。进一步加强科创中心建设要有全新的思路,应牢牢把握“强基、健体、提质、增效”4个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科创中心 科技创新 上海
下载PDF
科技革命演进中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及其特征
2
作者 田贤鹏 林巧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7,共13页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都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每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又进一步推动科技革命的新突破。纵观人类科技革命史和高等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洲的转移过程,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呈现多中心的新趋势。其中,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机器替代手工为标志,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内外变革,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大学主旋律;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气的广泛应用为标志,高等教育成为推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阵地,德国和美国相继主导世界科技的发展,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开始从欧洲向北美转移;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突破口,美国成为国际人才流动与集聚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科技与教育深度互动的政产学研战略协同机制成为新的变革方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中国迅速崛起,多中心格局成为时代趋势,努力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共同目标。从演变过程看,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经历了从单向推动到双向联动的系统深化过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形成呈现动态演变的历史特征,受到教育内外部系统的多重因素影响。面向新时代,世界各国竞争趋势加剧,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战略性地位得到进一步彰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竞合共存的局面。以中国为首的后发型国家在科技革命与高等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将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高等教育中心 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科技革命
下载PDF
高等教育参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因与路径
3
作者 周文伟 马东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2-26,共15页
随着全球科技博弈驶向深水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战略愈加突出高等教育布局。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国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被赋予更大责任。从发展动因来看,高... 随着全球科技博弈驶向深水区,世界各国科技创新战略愈加突出高等教育布局。高等教育不仅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我国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被赋予更大责任。从发展动因来看,高等教育社会发展适应性的自我寻求、大国竞争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因应推动高等教育参与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实践路径来看,高等教育通过构筑人才的蓄水池、培育原始创新源头、推动产学研用创新,推动打造人才生态高地、科学活动中心、产业创新高峰,对接着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不同战略定位。面向未来,上海高等教育需要发挥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广阔支撑腹地,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共同体,反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上海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生态
下载PDF
高等教育参与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实基础、实践路径及未来展望
4
作者 兰媛 伍绍杨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世界各国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科创中心形成区域多极化的趋势成为必然。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是其... 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世界各国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科创中心形成区域多极化的趋势成为必然。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创新基础,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是其核心优势,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园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发现高校三大功能的发挥是北京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三条重要实践路径。未来,北京高校在立足三种实践路径的基础上,仍需不断改革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科研平台、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和企业孵化的功能,加快推动北京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高等教育 大学科技园
下载PDF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路径探究
5
作者 涂粤强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121,共6页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 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运营实施路径与创新突破路径可以极大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运营成效。通过政策研究、统计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2015年开始的优化整合后,自身定位越来越聚焦;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例,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考核指标要求,以满足国家战略亟需为目标,同时发挥所依托的建设单位特点,汇聚智力和技术优势,集中攻关“卡脖子技术”。此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纽带,要从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做好创新链承前启后工作出发,依托标准和机制建设,打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生态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设运营实施路径 创新突破路径
下载PDF
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来自东京湾区的经验
6
作者 黎泓燕 吕霁月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39,共13页
日本东京湾区是国际四大湾区之一,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主体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积极发挥自身功能,通过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以及区域服务等措施深度契合东京湾区发展需求,推动东京湾区走向科技创新发展。另一方... 日本东京湾区是国际四大湾区之一,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主体在其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积极发挥自身功能,通过人才培养、科研产出以及区域服务等措施深度契合东京湾区发展需求,推动东京湾区走向科技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积极与区域内其他创新主体合作互动,通过紧密完整的产学官合作机制,发挥高校的潜力与优势,实现创新资源的整合再配置,为东京湾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东京湾区高等教育成功助力东京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相应启示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湾区 高等教育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下载PDF
技术要素市场助推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
7
作者 刘然 杨迪菲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2期19-23,共5页
技术要素市场作为健全创新体系的有效抓手与实现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武汉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出发,结合技术要素市场在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功能,分析... 技术要素市场作为健全创新体系的有效抓手与实现创新资源配置的主体,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武汉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任务出发,结合技术要素市场在创新能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功能,分析了技术要素市场在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最后从赋权改革、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出建议,为完善湖北省技术要素市场、助推武汉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要素市场 科技创新中心 武汉 作用机制
下载PDF
江苏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建设的路径研究
8
作者 缪婷婷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文章讨论了创新联合体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做法和经验,面向江苏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打破传统科研组织范式、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文章讨论了创新联合体的概念和内涵,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做法和经验,面向江苏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需要,分析江苏产业现状和问题,提出以打造“3个世界级”为核心目标,建设若干示范性创新联合体,深化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培养一批世界级企业家和世界级卓越工程师等推进江苏高水平创新联合体建设的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联合体 世界级产品 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下载PDF
国内外科创中心建设的标准化启示及路径
9
作者 韩晶 何碧显 《品牌与标准化》 2024年第3期60-64,共5页
本文立足于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作为,通过对国外科创中心建设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科创中心建设的有效经验和启示,针对我国科创中心建设的现状,推演我国科创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标准化路径和建议。
关键词 国内外 科创中心 标准化 启示及路径
下载PDF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强 敦帅 李佳弥 《科学发展》 CAS 2023年第4期5-15,共11页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发展要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四个面向”“四个新”“四个第一”的工作要求,以“筑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基础培育、创新条件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构... 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一轮发展要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按照“四个面向”“四个新”“四个第一”的工作要求,以“筑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战略思维,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创新基础培育、创新条件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和创新体系能力形成,加快构筑新阶段上海创新发展的战略优势,加快实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 新一轮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中国高校创新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劲 杨硕 +2 位作者 幸辉 孙同立 毛许敏 《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5期1-9,共9页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要素。基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高校人才培育现状,从创新学术、商业管理、大国工匠和商业创业四个维度合理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 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创新人才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要素。基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和高校人才培育现状,从创新学术、商业管理、大国工匠和商业创业四个维度合理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人才指数。结果显示:(1)中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与学校综合发展水平具有较高一致性。(2)中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态势。(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之间存在强关联性,区域经济是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而高校创新人才也会积极“反哺”区域发展,形成正向循环。为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高校应从人才自主培养、校企联合培育、教育资源整合三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 世界科技强国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小瑛 陈嘉玲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92-101,共10页
为了系统科学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现状,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北京和上海等三大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衡量创新水平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3个一级指标的... 为了系统科学评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和现状,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北京和上海等三大科技创新中心的相关研究进展,在借鉴国内外衡量创新水平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3个一级指标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展开了对比分析。研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创新基础环境优越、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营商环境良好、跨境产学研合作模式成熟等优势,但是存在人力资本水平不高、初创企业创投资金和公共部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以及跨境产学研合作仍存在一定体制机制障碍等挑战。研究表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一步放宽人口流动、促进创新氛围扩散、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大公共部门研发投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推动金融科技发展,以促进其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创新体系 初创企业 独角兽企业
下载PDF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就与展望
13
作者 毕娟 董丽丽 《科技智囊》 2023年第12期28-35,共8页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都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目前北京已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都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目前北京已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分析其原因,包括创新要素之间缺乏联动、各项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等,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几方面建议,包括聚焦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加强创新链引领产业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完善区域创新发展机制等。要实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原始创新策源地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创新要素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模式
14
作者 吴新玲 高凯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04-112,共9页
为整合港澳资源、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提供政策建议,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等相关理论,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主要构成要素着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据此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 为整合港澳资源、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提供政策建议,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等相关理论,从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能力、创新环境等主要构成要素着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据此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通过实地调研及案例分析,总结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4种实践模式,即新兴产业聚合模式、研发机构聚合模式、大学园区聚合模式、区域平台聚合模式。最后,提出加强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合作方式,厚实创新人才基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平台优势,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等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科创中心 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实践模式
下载PDF
以概念验证中心促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宏武 杨少晨 沈映春 《科技智囊》 2023年第1期22-28,共7页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延伸,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文章深入剖析我国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运用对比方法分析概念验证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的关系,探讨以概念验证中心促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延伸,其高质量发展对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文章深入剖析我国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运用对比方法分析概念验证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的关系,探讨以概念验证中心促进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国家、高校和大学科技园等层面探讨概念验证中心对大学科技园功能平台建设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概念验证中心 创新组织模式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从金融中心转向科创中心:高等教育集群赋能城市转型发展——基于纽约市的探讨和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卓泽林 张肖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历经“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8年金融风暴的沉重打击,作为金融之都的纽约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同时也开启了向科创之城进军的步伐。纽约市的科技创新转型之路受到了其本身“创意之都”发展定位和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历经“9·11恐怖袭击事件”和2008年金融风暴的沉重打击,作为金融之都的纽约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同时也开启了向科创之城进军的步伐。纽约市的科技创新转型之路受到了其本身“创意之都”发展定位和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集群是纽约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组件,它通过培养理工科创新人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聚焦领先行业、实施内外兼修发展策略为纽约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推动纽约从金融中心向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转型。纽约依托高等教育集群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转型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集群更好地助力所在城市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集群 纽约 转型发展 科技创新中心
下载PDF
香港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问题与挑战研究
17
作者 宋雨奇 周小林 +2 位作者 任孝平 杨云 孟繁超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3年第10期1-14,26,共15页
系统梳理了2017年以来香港地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并利用各类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香港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选择典型科技统计指标与数据同内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科创相... 系统梳理了2017年以来香港地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并利用各类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香港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选择典型科技统计指标与数据同内地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发展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科创相关的政策举措逐年增多,综合竞争力具有显著的国际优势。然而,香港地区的研发投入尤其是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本地研发人员规模整体偏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产能不足,加之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的遏制打压,严重制约了香港地区的科创发展,同时香港地区在与内地合作、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向未来,香港地区应更加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建长板、补短板,加速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科技创新
下载PDF
上海“五个中心”新一轮发展战略研究
18
作者 顾锋 吴文锋 +2 位作者 曹永荣 赵一飞 史占中 《科学发展》 CAS 2023年第4期38-47,共10页
上海要瞄准“科创为本、金融为纲、经济为目、航运和贸易为两翼”的战略定位,分两个阶段实现打造“三个圈层”的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具有全球领导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叠加建设超级城市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升级科技创新... 上海要瞄准“科创为本、金融为纲、经济为目、航运和贸易为两翼”的战略定位,分两个阶段实现打造“三个圈层”的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具有全球领导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叠加建设超级城市的战略目标。为此,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升级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金融联动、推动“五个中心”协调发展,推进国际经济中心向国际数字经济中心转型,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向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向国际中转型航运中心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个中心 科技创新 数字经济 新一轮发展
下载PDF
世界级“科创中城”发展要素及对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启示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万 钱娅妮 《创新科技》 2023年第3期78-91,共14页
全球合作与竞争不仅集中在国际科创中心之间,也需要各国中等规模创新型城市的参与。根据国际权威排名,选取了一批人口规模在40万~200万之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等城市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城市创新发展的六大关键要素,分别为生... 全球合作与竞争不仅集中在国际科创中心之间,也需要各国中等规模创新型城市的参与。根据国际权威排名,选取了一批人口规模在40万~200万之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等城市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城市创新发展的六大关键要素,分别为生态生活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硬科技资源、软科技要素、一流主导产业、国际化市场等。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形成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创新生态,集聚培育体现独特气质的“创新物种”是“科创中城”崛起的关键所在。第二,打造极富魅力的“科技地标”,使自身的科创元素成为城市新名片是“科创中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举措。第三,实现生态、创新与产业“适宜度”融合,是“科创中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第四,围绕多元化产业发展,实施打破“路径依赖”的积极进取性创新政策是“科创中城”实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中国而言,广大中等城市如何发展将影响中国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速度。因此,中国应加快发展世界级“科创中城”,拓宽未来国家创新源泉,进一步融入世界创新网络。针对中国创新城市发展,给出对策建议,对于中国形成一批世界级“科创中城”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城市 创新型城市 科技创新 中等城市 科创中城
下载PDF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特征与运行逻辑 被引量:5
20
作者 方力 李军凯 +1 位作者 高菲 张睿勍 《科技智囊》 2023年第1期5-13,共9页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城市科技功能国际化并形成全球影响力的过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般具有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前沿的聚集发生地、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性地位、适宜于创新创业的包容性文化等三大典型特征。东京、硅谷、纽约等国际...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城市科技功能国际化并形成全球影响力的过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般具有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前沿的聚集发生地、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战略性地位、适宜于创新创业的包容性文化等三大典型特征。东京、硅谷、纽约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政府引导、市场自发、都市复兴与全球网络4种发展模式。新时代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着力点需要进一步聚焦于高质量创新要素与主体的集聚和城市创新生态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世界科技强国 运行逻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