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儒黄裳遗迹考述
1
作者 蔡东洲 邓寄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3-68,共6页
宋儒黄裳未达“天命”之年,未登宰辅之位,却在宋南光、宁之世名震天下,其《天文图》《地理图》被当代科学史论者视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成就的代表。宋明以来地方官员在其家乡剑州和初仕地通江为之修缮坟墓、兴建祠堂、创立书院,以... 宋儒黄裳未达“天命”之年,未登宰辅之位,却在宋南光、宁之世名震天下,其《天文图》《地理图》被当代科学史论者视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成就的代表。宋明以来地方官员在其家乡剑州和初仕地通江为之修缮坟墓、兴建祠堂、创立书院,以示尊崇和导向,给当时的地方文化建设打上了深深的黄裳印记,而今这些纪念性文化遗迹虽然保存不多,但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裳 祠墓 相墨堂 兼山书院
下载PDF
故宫奉先殿后殿神龛营缮历史与髹饰工艺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梦雨 卓媛媛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1期77-96,共20页
奉先殿是紫禁城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重建于顺治年间,后殿内原设11座神龛,供奉清朝历代帝后神位,20世纪60年代因展览改造,神龛拆卸解体,收归库房保存。各座神龛为清朝历代依次修造,形制与装饰做法高度相近。科学检测表明,神龛表面装饰... 奉先殿是紫禁城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重建于顺治年间,后殿内原设11座神龛,供奉清朝历代帝后神位,20世纪60年代因展览改造,神龛拆卸解体,收归库房保存。各座神龛为清朝历代依次修造,形制与装饰做法高度相近。科学检测表明,神龛表面装饰层均以传统大漆髹饰,露明位置满贴金箔,不露明位置或使用单漆做法。各时期的髹饰做法大体遵循同一套规范工序:在木基层上依次做捎当灰—布漆—漆灰—糙漆(垫光漆)—朱漆,而后在朱漆表面贴金,最后涂刷掺有桐油的透明罩漆。这与《髹饰录》和清代漆作则例等文献记载高度吻合。综合比对检测结果与文献史料,可以确认,神龛装饰层在清代共经历两次有据可查的修缮,一次是道光元年(1821)孝淑睿皇后神龛的赔修,简单修补了表面漆饰;一次是道光二年(1822)前七座神龛的全面大修,修改了木胎尺寸,并将漆饰整体见新。另外,第四座神龛在雍正至嘉庆年间还有过一次针对漆饰的零修。道光及道光之后所修造的末四座神龛,在落成后未再经历任何修缮。不同时期的金箔成色有别,导致各座神龛的金饰色调并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奉先殿 神龛 大漆 贴金 光学显微分析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分析
下载PDF
族群记忆、祠墓祭拜与福利渗透:清代巴蜀移民家族整合途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龚义龙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11-16,137,共6页
学术界一般认为家族整合的途径主要有族类记忆、祠墓祭拜、家族通财。这里以清代巴蜀移民家族为研究对象对家族整合的途径进行分析,认为族群记忆、祠墓祭拜、福利渗透只能是为维护家族团结所作的努力,其在多大程度上能整合移民家族是颇... 学术界一般认为家族整合的途径主要有族类记忆、祠墓祭拜、家族通财。这里以清代巴蜀移民家族为研究对象对家族整合的途径进行分析,认为族群记忆、祠墓祭拜、福利渗透只能是为维护家族团结所作的努力,其在多大程度上能整合移民家族是颇有疑问的。这与历史上江南地区家族整合的途径颇为异趣。这里所使用的资料主要是巴蜀族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记忆 祠墓祭拜 福利渗透 巴蜀 家族整合
下载PDF
跨越皖浙边界山区的宗族组织——明清歙县札源吴氏及其统宗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忠鑫 《地方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札源吴氏较早从徽州迁入皖浙边界山区,并在明代中叶以后开始了宗族组织化的进程,形成了村落内部较为统一的宗族规约、祖先世系。他们的宗族观念较为原始却又务实,以坟茔为最重要的祭祖场所,同时努力建造祠堂等其他纪念建筑。乾隆至道光... 札源吴氏较早从徽州迁入皖浙边界山区,并在明代中叶以后开始了宗族组织化的进程,形成了村落内部较为统一的宗族规约、祖先世系。他们的宗族观念较为原始却又务实,以坟茔为最重要的祭祖场所,同时努力建造祠堂等其他纪念建筑。乾隆至道光年间编修联合两省三县十余个村落的统宗谱,由此将札源塑造为成皖浙边界山区吴姓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宗族组织 族谱 祠堂 坟茔
下载PDF
论中韩祠祀建筑的文化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喻梦哲 《华中建筑》 2009年第8期14-17,共4页
韩国素以"小中华"著称,建筑类型大多与我国相似,尤其反映孝、敬之道的祠堂,更是保留有大量传入伊始的原始特征。通过与我国南方大量存留的祠堂实例相互比较,正好彰显该类建筑的变迁过程,帮助我们深化对其发展脉络的认识。该... 韩国素以"小中华"著称,建筑类型大多与我国相似,尤其反映孝、敬之道的祠堂,更是保留有大量传入伊始的原始特征。通过与我国南方大量存留的祠堂实例相互比较,正好彰显该类建筑的变迁过程,帮助我们深化对其发展脉络的认识。该文拟以祭祀场所的不同为切入点,分别从家祭、墓祭和祠祭的角度探讨两国相应建筑的内在文化关联性,并就韩国传统祠祀建筑的若干特性做一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祠堂 祭祖类型 文化关联性
下载PDF
碑刻所见明清民国陕西宗族制度与风习
6
作者 常建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8-133,共6页
陕西存世的碑刻丰富,其中有许多记载明清以来宗族问题的资料。将宗族谱系刻石,立于祠堂之中的碑谱,除了记忆世系功能之外,也是为了祠堂祭祖活动所需,谱牒是祖坟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祖先,一般是元旦拜贺,清明墓祭,冬至祠祭。族会依据祭... 陕西存世的碑刻丰富,其中有许多记载明清以来宗族问题的资料。将宗族谱系刻石,立于祠堂之中的碑谱,除了记忆世系功能之外,也是为了祠堂祭祖活动所需,谱牒是祖坟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祖先,一般是元旦拜贺,清明墓祭,冬至祠祭。族会依据祭祖时间可以分为清明会、冬至会,或统称为祭会。宗族利用祭祖对族人开展教育。祠堂是祭祀祖先的所在,也是管理族人的地方,祠堂的维护也是宗族的重要事务。晚清时期的宗族活动显示出宗族与地方官府的密切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祭 祠堂 族长 族规
下载PDF
北京明清皇家三大殿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闫凯 王其亨 曹鹏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16-121,128,共7页
通过对明清故宫太和殿、长陵恩殿、太庙前殿三座皇家大殿的综合比较,发现外观极为相近的三座大殿在内部结构、外部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上有一定差异,但更深入的研究则揭示以每座大殿为主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有着确定的传承关系,同时它们的... 通过对明清故宫太和殿、长陵恩殿、太庙前殿三座皇家大殿的综合比较,发现外观极为相近的三座大殿在内部结构、外部空间布局和使用功能上有一定差异,但更深入的研究则揭示以每座大殿为主体的建筑组群布局有着确定的传承关系,同时它们的使用功能也通过皇族人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非彼此孤立。结论有助于人们深入和全面的了解明清皇家大型殿宇建筑的外在形式特征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和殿 太庙前殿 长陵棱恩殿 功能 结构 尺度 联系
下载PDF
营建城乡祭祖场所刍论 被引量:2
8
作者 袁方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138-141,155,共5页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孝道的礼仪之邦,具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风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祠堂遭到破坏,城市也缺乏祭祖场所,祭祀活动零散凌乱。本文从恢复农村宗族祠堂、创建城市祭祖场所、建立社区国学讲堂三个方...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孝道的礼仪之邦,具有慎终追远的传统风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祠堂遭到破坏,城市也缺乏祭祖场所,祭祀活动零散凌乱。本文从恢复农村宗族祠堂、创建城市祭祖场所、建立社区国学讲堂三个方面入手,呼吁重建城乡祭祀场所,以提升民众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祖 祠堂 国学讲堂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从徽州宗祠文化看祖先崇拜信仰的特征
9
作者 杨凡 沈昕 《皖西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118-121,142,共5页
祖先崇拜信仰作为徽州宗祠文化的精神内核,塑造着徽州传统乡村的文化体系。徽州地区具有浓厚的宗祠文化烙印,祖先崇拜信仰呈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表现为伦理性、功利性以及模式性的特征。徽州地区的祖先崇拜信仰与宗祠文化在相互作用中... 祖先崇拜信仰作为徽州宗祠文化的精神内核,塑造着徽州传统乡村的文化体系。徽州地区具有浓厚的宗祠文化烙印,祖先崇拜信仰呈现出鲜明的地区特色,表现为伦理性、功利性以及模式性的特征。徽州地区的祖先崇拜信仰与宗祠文化在相互作用中不断互构,推动着这一区域的精神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先崇拜 宗祠文化 徽州地区
下载PDF
宿州闵子骞遗迹考证
10
作者 张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1-104,共4页
宿州境内的闵子骞和墓的正统地位历来受到学界的质疑。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对宿州境内的闵子骞祠的正统地位和大致建祠时间作出考证;同时对宿州境内的闵子骞墓的正统地位作出考证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闵子骞 闵子骞祠 闵子骞墓
下载PDF
明清祭祖图像中的双重空间——以《王氏家族祭祖图》为例
11
作者 陈晗 《美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祖先像”是为追忆已逝先祖而绘制、供后代祭奠使用的肖像画,形制多为正面全身真容坐像,在明清时期南北方地区都十分兴盛。而另有一类同样用于祭祖仪式、包含有建筑空间形态的图像,即“家堂图”。以往学界较少关注此类材料,并忽视了对... “祖先像”是为追忆已逝先祖而绘制、供后代祭奠使用的肖像画,形制多为正面全身真容坐像,在明清时期南北方地区都十分兴盛。而另有一类同样用于祭祖仪式、包含有建筑空间形态的图像,即“家堂图”。以往学界较少关注此类材料,并忽视了对图中所展示的空间结构及背后反映的宗族观念的分析。本文以湖南省博物馆近年展出的《王氏家族祭祖图》为例,关注此类图像的使用,意在指出其图像背后所包含的“从墓祭到祠祭”“从家堂到祠堂”的祭祖空间及图像功能意涵的转换。家堂图式不仅直接受到“祖先像”的影响,也与同时期流行的状元图、待漏图、百子图、岁朝图等具有相似的图式表现。后期“家堂图”的图像生产从手绘转向印制,标志着这类图式的定型与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氏家族祭祖图 祭祖图像 祖先像 祠堂 家堂
原文传递
故宫奉先殿后殿内檐额枋彩画营缮历史及工艺做法分析
12
作者 卓媛媛 王思嘉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5-55,147,共22页
奉先殿是清代皇家祭祖的重要建筑,后殿内檐旋子彩画纹样呈现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彩画表面存在明显过色见新痕迹,档案记载其曾经过多次修缮。为了解该区域的彩画营缮历史与绘制工艺,作者从四处构件上采集样品。一方面利用剖面显微分析、... 奉先殿是清代皇家祭祖的重要建筑,后殿内檐旋子彩画纹样呈现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彩画表面存在明显过色见新痕迹,档案记载其曾经过多次修缮。为了解该区域的彩画营缮历史与绘制工艺,作者从四处构件上采集样品。一方面利用剖面显微分析、偏光显微分析、SEM-EDS,结合历史文献、彩画形制、工艺和颜料史的相关研究成果,全面考证了后殿内檐现存彩画在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四个时期的营缮历史及修缮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彩画的材料种类和工艺特征,指出在康熙二十年之前的旋子彩画工艺中出现了使用浅色颜料“摊活”的工艺做法,同时,金箔检测结果与清代档案记载共同证实,奉先殿道光时期彩画使用的金箔含金量低于其他时期彩画,是当时江苏制造金箔商户有意控制成本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先殿 旋子彩画 贴金 剖面显微分析 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分析
原文传递
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水牛墓汉代画像石祠堂及墓垣调查报告
13
作者 朱永德 解华顶 +1 位作者 李岩 顾芳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6,共7页
2018年,淮北市文物部门对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相山公园内的水牛墓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发现了水牛墓大型墓上建筑——汉代画像石祠堂基址以及墓垣基址。经整理研究,发现水牛墓祠堂是迄今发现最大、建造最考究的抱鼓石形画像石祠堂,同时... 2018年,淮北市文物部门对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相山公园内的水牛墓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发现了水牛墓大型墓上建筑——汉代画像石祠堂基址以及墓垣基址。经整理研究,发现水牛墓祠堂是迄今发现最大、建造最考究的抱鼓石形画像石祠堂,同时发现的墓垣是抱鼓石形画像石祠堂附近首次发现的墓葬附属建筑。祠堂画像“胡人鼓吹出行仪仗图”蕴含了汉代出行礼仪音乐、胡汉文化融合等重要信息,是较为罕见的汉画像石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市 水牛墓 汉代 抱鼓石形画像石祠堂 墓垣 “胡人鼓吹出行仪仗”
原文传递
明清北京官式建筑角科斗栱形制分期研究——兼论故宫午门及奉先殿角科斗拱形制年代 被引量:21
14
作者 徐怡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23,共18页
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作者从明清官式建筑角科做法上,提炼出可用于形制分期的三组共15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43座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标尺的角科形制类型和共存年代,通过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 本文运用文物建筑形制类型学研究方法,作者从明清官式建筑角科做法上,提炼出可用于形制分期的三组共15个形制类型及其组合关系,结合相关文献,系统梳理了43座明清时期北京官式建筑标尺的角科形制类型和共存年代,通过角科斗栱的形制演变,勾勒出北京官式建筑在五百余年间所经历的六个演变历程,计为:元明交替期、明制转变期、明制成熟期、明清交替期、清制定型期和清末微变期。最后,作者利用角科形制分期结论,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故宫现存奉先殿、午门等建筑的年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北京 官式建筑 角科 分期 故宫 奉先殿 午门 郭文英
原文传递
明代奉先殿建筑沿革与形制布局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新成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77,158,共17页
明代皇家祭祖宫殿外有太庙,内有奉先殿。二者功能同为祭祖,但各有侧重,太庙祭祖重在四时祭享,奉先殿则是皇帝与皇室成员的晨昏瞻谒之所。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皇宫内各建有一座奉先殿,南京奉先殿初创于洪武二年,永乐迁都北京之... 明代皇家祭祖宫殿外有太庙,内有奉先殿。二者功能同为祭祖,但各有侧重,太庙祭祖重在四时祭享,奉先殿则是皇帝与皇室成员的晨昏瞻谒之所。明代实行两京制度,在南、北两京皇宫内各建有一座奉先殿,南京奉先殿初创于洪武二年,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复建奉先殿于北京紫禁城,两京奉先殿并存。明清更替之际,两座奉先殿先后毁于战乱,其建筑形制遂不可考。祭祖活动既关乎人情,也关乎国家制度,奉先殿作为重要的皇家祭祖场所,梳理其历史沿革,追溯其形制布局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考察明清宫廷祭祖制度,亦有助于了解紫禁城宫殿布局的变迁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奉先殿 祭祀
原文传递
奉先殿原状与祭祀考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子林 《故宫学刊》 2018年第1期295-311,共17页
本文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梳理,对奉先殿的建筑沿革、祭祀、陈设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证。清顺治十七年将重建时的七间改造为九间,恢复了传统规制,奠定了清代奉先殿的祭祀陈设格局。康雍乾时期对奉先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工程,并不断... 本文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梳理,对奉先殿的建筑沿革、祭祀、陈设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证。清顺治十七年将重建时的七间改造为九间,恢复了传统规制,奠定了清代奉先殿的祭祀陈设格局。康雍乾时期对奉先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工程,并不断地丰富完善了奉先殿的功能。道光时对后殿寝室龛座进行了改制,龛位增多,为后世帝后升祔预留了空间。本文根据《大清会典》,参考太庙老照片,对奉先殿的原状陈设进行了复原考证,并对奉先殿的祭祀活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对奉先殿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奉先殿 祭祀 神龛 升祔
原文传递
从影堂至祖堂——晚唐至宋代佛教祖师真像与祭祀礼仪研究
17
作者 于向东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83-94,417,共13页
佛教为高僧邈真(或写真)作赞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直至明清,此风不息,可谓源远流长。邈真像,可以简称为真像,无论绘制还是雕塑,都可以称为'影',专门供奉此种图像的殿堂,称为影堂,或称真堂。专门供奉真像或影像的洞窟... 佛教为高僧邈真(或写真)作赞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直至明清,此风不息,可谓源远流长。邈真像,可以简称为真像,无论绘制还是雕塑,都可以称为'影',专门供奉此种图像的殿堂,称为影堂,或称真堂。专门供奉真像或影像的洞窟称为影窟。'祖堂'起初可能专指安置本寺开山祖师像的影堂1,其后逐步演变为安置本宗主要祖师像之堂,由此有别于一般的影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dow hall ancestral hall Image of Patriarch Place of worship MEMORIAL TABLET worship CEREMONY
原文传递
清奉先殿后殿祭祀布局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卓媛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94-108,146,共16页
奉先殿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家庙,为配合相关展览,20世纪50-60年代奉先殿后殿内的陈设器物及暖阁神龛等被先后撤除。对奉先殿后殿祭祀布局的研究是复原其原状工作的首要内容。作者以《清实录》和《大清会典》等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清朝历代... 奉先殿是皇家祭祀祖先的家庙,为配合相关展览,20世纪50-60年代奉先殿后殿内的陈设器物及暖阁神龛等被先后撤除。对奉先殿后殿祭祀布局的研究是复原其原状工作的首要内容。作者以《清实录》和《大清会典》等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清朝历代帝、后升祔奉先殿的次序及后殿供奉位次,推断出后殿暖阁内十一座祭祀神龛的添建时间,梳理历次奉先殿后殿格局改造的过程和工程项目,逐一考证了奉先殿后殿在清朝历代的历史布局。并指出,自清顺治十四年十月奉先殿建成以来,奉先殿后殿的祭祀布局是经过历朝的改造和添建逐步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先殿 后殿 祭祀布局 升祔 神龛
原文传递
西为上——对东汉祠堂图像与墓葬尊位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爱国 《湖南省博物馆馆刊》 2021年第1期383-390,共8页
从考古发现和流传画像石资料看,在东汉时期普遍流行北为上的时候,有些墓地祠堂图像与墓葬尊位继承了西为上的传统,使当时的尊位呈现多元的景象。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传统一旦形成,其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不论社会发生多么强烈震撼的革命,我... 从考古发现和流传画像石资料看,在东汉时期普遍流行北为上的时候,有些墓地祠堂图像与墓葬尊位继承了西为上的传统,使当时的尊位呈现多元的景象。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传统一旦形成,其生命力是很顽强的,不论社会发生多么强烈震撼的革命,我们都能看到传统的影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为上 祠堂图像 墓葬尊位
原文传递
殷人不会盗掘殷人墓葬的证据
20
作者 丘山代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6-121,共6页
据文献记载,商人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正是这种传统礼制和尊崇先祖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商人对先祖的墓葬保护有加。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商人墓葬被商时期遗迹破坏的比率很低,常见晚期遗迹避让早期墓葬或车马坑的现象。由此推断,殷人不会盗掘... 据文献记载,商人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正是这种传统礼制和尊崇先祖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商人对先祖的墓葬保护有加。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商人墓葬被商时期遗迹破坏的比率很低,常见晚期遗迹避让早期墓葬或车马坑的现象。由此推断,殷人不会盗掘殷人墓葬,殷商时期甚至包括西周早、中期,应该不存在盗墓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 祖先崇拜 盗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