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3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loring the Dual Subjectivity of Kindergarten's Self-made Play and Teaching Aids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ldren's Play Development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Yuwei Zhao 《教育技术与创新》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young children is th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nd encourag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to make playthings according ...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young children is th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and encouraging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to make plaything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s both the fine tradition of China'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the direct orientation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policy.Homemade play and teaching aids are some of the methods often used in kindergartens,which skillfully combine young children's daily life objects with toys and early childhood teaching,not only enriching the collective activities of young children but also cultivating children's abilities in various aspects.Kindergarten homemade"play and teaching aids"f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and children have their special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therefore,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hildren and teachers double subject basis,discussing the homemade"play and teaching aids"for children and teachers of the double subject meanings,and puts forwar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ouble-subjective meaning of homemade teaching aids for children and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the double-subjective foundation of children and teachers,and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for realizing the double-subjectivity of kindergarten homemade teaching aids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homemade teaching aids,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support for the relevant staf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lf-made playthings Double subjectivity KINDERGARTEN China
下载PDF
From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Rights to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A Prelimin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Rights
2
作者 HUANG Jinrong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年第3期709-733,共25页
Universality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ights, but there is a substantive difference between idealism and realism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 The concepts of ra... Universality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ights, but there is a substantive difference between idealism and realism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 The concepts of radical universality and strong universal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atural human rights are too idealistic and thus have a high risk of being alienated into a tool of international re-pression in practice. On the contrary, the theory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rights can effectively defuse this risk brought about by radical universality and strong universality. Advocating a transition from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 to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rights not only keep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but can also effectively interpret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realization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Therefore, it can be used as another alternative theory on human rights beyond the theory of natural human r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rights UNIVERSALITY subjectivity concept of natural human rights
下载PDF
Flavor Amidst Plainness:An Examin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People’s Fil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
3
作者 Yang Guang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3年第3期132-144,共13页
The“People’s Films,”when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present a unique visual style that creates artistic conceptions through sparse filming and deliver a scenery-based ideology through bac... The“People’s Films,”when exam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assical aesthetics,present a unique visual style that creates artistic conceptions through sparse filming and deliver a scenery-based ideology through background shots,contributing to the overall aesthetic taste dominated by plainness.Chinese national aesthetic tastes,distinguished by implicitness,symbolism,and ethereality,have the magical power to present charming conceptions via plain and simple scenes,thus endowing the“People’s Films”with natural,plain,and harmonious frames that are unique to China.Behind the silent and plain scenes are representations of personal cultivation and essential values cherished by the Chinese people,which are achieved via the momentary presence and entirety of scenes photographed in the films,delivering an internal transcendence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inness classical aesthetics the“People’s Films subjectivity
下载PDF
论智能时代的学生主体性及其培育 被引量:7
4
作者 刘鹂 李佳宁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如何培养学生合理使用技术并与之共生的能力,同时警惕学生被机器异化而丧失主体性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的教学境遇促发学生主体性的后人类转向,使之呈现出增强扩展、隐性让渡、虚化延展与封闭趋同... 如何培养学生合理使用技术并与之共生的能力,同时警惕学生被机器异化而丧失主体性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的教学境遇促发学生主体性的后人类转向,使之呈现出增强扩展、隐性让渡、虚化延展与封闭趋同的新特点。教学作为学生主体性发展与培育的重要活动,遭遇着何以为教的知识困境、人师角色的缺失困境、虚实空间的错位困境及教学艺术的遁隐困境。培育学生主体性需要从课程知识的重新厘定、人师角色的回归进化、虚实空间的精准定位以及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调和等方面来纾解这些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学生 主体性 教学困境 主体性培育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 被引量:4
5
作者 朱德全 冯丹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4年第5期5-15,共11页
随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多元主体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价值与作用亟需明确。审视教育评价的本质,可以发现:破解“五唯”问题,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在于打破评价主体的“单主体论”... 随着“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这一改革目标的提出,多元主体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的价值与作用亟需明确。审视教育评价的本质,可以发现:破解“五唯”问题,推进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在于打破评价主体的“单主体论”,转向价值主体、评价主体、治理主体的“多主体论”;价值主体、评价主体、治理主体分别以表达价值诉求、履行评价责任、联结主体行动,助推有差异、有动能、有组织的改革落地。然而,当前教育评价改革中多元价值主体诉求的虚置性介入、多元评价主体知能的无力性介入和多元治理主体组织的缺位性介入,致使改革陷入同质、空泛、低效的困境。对此,可以通过权利下沉、教育赋能、秩序重组,来推动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深入。文章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多元主体行动逻辑的阐释,可以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 价值主体 评价主体 治理主体 “五唯”问题
下载PDF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基本特征、主题范畴与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赵烨 陈辉 +1 位作者 邹聪 吴雨静 《医学信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意义梳理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把握研究动态、拓宽媒介视角。方法/过程系统搜集国内外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其发文趋势、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主题范畴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结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目的/意义梳理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把握研究动态、拓宽媒介视角。方法/过程系统搜集国内外文献,运用内容分析法统计其发文趋势、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归纳分析主题范畴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结果/结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广泛应用于微信平台健康信息行为研究中;老年微信用户和公众号功能成为热点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主题可归纳为健康信息使用行为、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健康信息传播行为和持续使用行为4个范畴。未来应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细分研究对象、厘清主题内涵及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 健康信息行为 主题范畴
下载PDF
实验教学中心在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洁 赖瑢 +7 位作者 肖华 胡水 陈滔 李厚金 许先芳 胡谷平 陈洪燕 朱芳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13-18,共6页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实验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山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组织实施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情...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实验竞赛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山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际情况,对近年来组织实施本科生开展创新实验项目和学科竞赛的情况、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介绍和分析,探讨实验教学中心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管理和组织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 科研训练 学科竞赛 实验教学中心
下载PDF
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师生主体性的缺失风险与复归策略 被引量:6
8
作者 朱珂 张斌辉 张瑾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8,共7页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主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碰撞下面临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文章从主体性概念的哲学探究出发,解析出师生主体性缺失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内隐与外显现象。师生主体性缺失自然地发生于教学活动中,内隐且难以觉察;技术异...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主体在与数字化技术的碰撞下面临主体性缺失的风险。文章从主体性概念的哲学探究出发,解析出师生主体性缺失与技术异化问题的内隐与外显现象。师生主体性缺失自然地发生于教学活动中,内隐且难以觉察;技术异化现象具有外显性,代替主体性缺失暴露在观察者的视野之内。基于视角主义理论,从“人”“教育”和“技术”的三重视角和两两关系审视技术异化现象,构建“三位一体”异化关系分析结构。究其异化原因,追溯至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形而上学根基,通过链式逻辑分别演化出“有机体—环境”和“主客体依存对立”的存在模式,进而衍生出技术意向性和技术不当使用的归因实体。对主体性缺失的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主动遵循数字技术的意向性逻辑、借由发展实践修复师生主体性的缺失、超越原有建构模式以回归师生主体性本身的复归策略,以期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筑牢师生主体性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转型 主体性 异化现象 数字化技术 技术意向性
下载PDF
高校教学共同体: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董嫱嫱 李亮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高校教学共同体的理论构想值得探索。从高校教学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引申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特征,即主体间的相互依存性、资源与利益的共享性、教学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在明晰高校教学共同体...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高校教学共同体的理论构想值得探索。从高校教学共同体的内涵出发,引申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特征,即主体间的相互依存性、资源与利益的共享性、教学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治理过程的协同性。在明晰高校教学共同体的价值意蕴基础上,有必要重塑相互认同的教学主体关系,构建制度吸纳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构筑可持续发展教学生态,以及以数字赋能强化教学过程,协同高校教学共同体的推进路径,进而实现“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共同体 教学主体 教学 共享
下载PDF
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总体性呈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2,共8页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核心概念,要从更悠远的历史纵深、更宽阔的时代视野、更美好的未来图景的协调贯通中加以总体性呈现。中华文化主体性以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为立基之本,以铸牢中华...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的核心概念,要从更悠远的历史纵深、更宽阔的时代视野、更美好的未来图景的协调贯通中加以总体性呈现。中华文化主体性以中华历史文化传统为立基之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现实关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着讲”为核心命题,由此确立了本土化定位的基本依据。中华文化主体性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确立了高度的主体自觉,在深化“第二个结合”的理解中坚定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在推进全体人民精神富有的历程中找准了明确的价值目标,由此明确了现代化追求的内生动力。中华文化主体性渗透着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原则,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意义,彰显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光明前景,由此展现了全球化发展的开放胸怀。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现传统赓续发展、精神独立自主和文明交流互鉴三方面贯通融合、有机统一的充分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本土化 第二个结合 现代化 全球化
下载PDF
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体系研究——基于中央政策文本的“主体-路径-工具”三维框架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龙云 江金波 +1 位作者 徐强 刘荣荣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4,共14页
机构改革开启了文旅融合政策创新的新篇章,中央发布的文旅融合政策对地方政策创新和行业实践发挥“风向标”作用,但学界一般关注的是文化旅游政策,而非融合相关政策,也鲜少以一个立体化的研究框架去分析其结构和关联特征。文章以中央政... 机构改革开启了文旅融合政策创新的新篇章,中央发布的文旅融合政策对地方政策创新和行业实践发挥“风向标”作用,但学界一般关注的是文化旅游政策,而非融合相关政策,也鲜少以一个立体化的研究框架去分析其结构和关联特征。文章以中央政策文本为例,构建了“政策主体-融合路径-政策工具”三维框架,研究有以下发现。(1)文旅融合政策创新主体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财政部等部门为主,发文方式独立创新为主、合作创新为辅。政策文件的主体属性包括单核、多核、单边等6种。(2)融合路径存在偏好性,以体制融合、业态融合和产品融合为主,其中,政策支撑、产业融合类型和高品质文旅产品等细分类别较为突出,其他路径政策内容相对较少。(3)政策工具的使用具有倾向性,以供给型为主、环境型为辅,需求型最少,其中,产业培育、目标定位、示范试点和公共服务是较为重要的工具类别。(4)文旅融合政策创新共有386条创新路径,提炼出6类典型政策创新路径。政策创新逻辑是以核心层部门为主,从体制、产品和业态等融合路径,调动供给型、环境型工具促进文旅融合。该研究进一步提出制定文旅融合专项政策、加强主体合作、优化融合路径和均衡政策工具4点政策优化建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融合 政策创新体系 政策主体 融合路径 政策工具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轩传树 来庆立 束赟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M0003,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关于党的宣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主持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关于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新时代十余年来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接续努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也积累了一系列宝贵经验。这一思想正是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经验,尤其是新时代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经验及其背后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印证,我们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理论体系 文化主体性 文化使命
下载PDF
数字素养促进农民参与乡村治理吗?——基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政治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上官莉娜 魏楚珂 杜玉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54-63,共10页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数据,通过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作用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乡村治理参与行为;除数字金...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数据,通过构建有序Logit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作用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素养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的乡村治理参与行为;除数字金融素养外,不同层面的数字素养都对农民参与乡村治理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在数字素养对农民乡村治理参与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正向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为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既要注重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弥合接入层的数字鸿沟,也要完善对农村居民的数字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释放数字红利,提高村民的政治效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素养 乡村治理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 政治效能感
下载PDF
短视频平台中农村女性的实践主体性建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连芙蓉 朱玮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92,共11页
快手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主体行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带来多种改变,为农村女性重新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提供了机会。从实践主体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村女性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线上,农村女性的实践主... 快手类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农村女性的主体意识、主体行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等带来多种改变,为农村女性重新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提供了机会。从实践主体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农村女性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研究发现:线上,农村女性的实践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我呈现与自我消费;线下,农村女性的实践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组织与关系重建。线上与线下围绕快手,既内外有别,又相互影响,互相强化。但是,农村女性的主体性依然面临社区情理难以改变的问题,在公共领域的呈现依然十分有限,对乡村公共生活的参与也明显不足。乡村振兴、乡土重建需要重建女性群体与村庄公共生活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快手 农村女性 主体性实践
下载PDF
沙漠生态学概念、学科特色、内容及指导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任涛 孙建财 周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892-7898,共7页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学科发展与区域生态特色相结合,已成为生态学特色学科方向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据。沙漠生态学以沙漠或沙漠化土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生物为研究对象,是沙漠学与生态学... 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学学科发展与区域生态特色相结合,已成为生态学特色学科方向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依据。沙漠生态学以沙漠或沙漠化土地为研究区域,以沙漠生物为研究对象,是沙漠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学科,具有典型的区域性特色。从沙漠生态学的概念和学科定位的角度,分析了沙漠生态学的学科特点和特色优势。基于此,沙漠生态学具有自己的研究范畴和研究内容,在学科层面上存在其他学科无法解决或者解决好的科学问题,并从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的角度分析了沙漠生态学形成独立学科方向的必要性。沙漠生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基础理论丰富与完善,有利于指导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的发生原因、过程及原理、沙漠化逆转过程的恢复机理的全面系统研究,为沙漠化综合治理措施与治理实践、沙漠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以及沙漠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关键科技支撑,凸显了沙漠生态学的特色学科方向对区域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生态学 概念 学科定位 区域特色 沙漠化治理
下载PDF
人工智能、产品创新与制造业适应性转型 被引量:7
16
作者 谢康 卢鹏 +2 位作者 盛君叶 肖静华 孙浩博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95,共12页
人工智能(AI)对产品开发、运营和营销等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正在改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围绕AI如何通过影响产品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依托相关研究成果提炼AI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核心创新特征,剖析AI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机... 人工智能(AI)对产品开发、运营和营销等企业价值链的影响正在改变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围绕AI如何通过影响产品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依托相关研究成果提炼AI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核心创新特征,剖析AI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机制,并通过AI影响个体、企业、产业的跨层次分析框架,从产品创新视角提出AI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适应性变革概念模型,探讨AI通过产品创新影响制造业适应性转型的机制与路径,形成三个主要结论:(1)新社会主体、生成性、知识积累方式突变性构成AI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三个核心创新特征;(2)AI作为新社会主体角色介入产品企划、结构工艺等开发环节,改变或增强了人类智能的产品开发思维,拓展了产品开发的知识边界;(3)AI增强产品创新与运营过程、市场营销和销售的全价值链即时互动和调整,构建起平衡制造敏捷性与用户敏捷性冲突的自适应调节机制,推动制造业通过产业快速自适应调节涌现出自适应间断平衡的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品创新 新社会主体 制造业转型升级 适应性变革
下载PDF
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体系的方法探索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潞 张雪燕 +7 位作者 曹也丁 李卫 姚焰 薄致远 魏良 蔡军 杨进刚 胡盛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6,共14页
目的:构建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rdiovascula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CAPE)体系,并对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名。方法:由心血管疾病领域人员和图书情报人员提取医学主题词表(MeSH)、Embase同义词... 目的:构建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rdiovascula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CAPE)体系,并对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名。方法:由心血管疾病领域人员和图书情报人员提取医学主题词表(MeSH)、Embase同义词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心血管疾病相关术语,建立心血管术语词表(即阜外词表),设定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疾病、心律失常、肺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9个亚学科,实现亚学科分类、心血管术语词、入口词的映射。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数据库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心血管领域论文,并对元数据进行去重融合;应用阜外词表对论文中主题词、题目、关键词、摘要等4个位置的内容进行检索匹配,生成论文“位置-心血管术语词-频次”的信息表,计算每一篇论文心血管学科相关度积分及亚学科积分。对论文的机构名、学者名进行规范化清洗,基于心血管强相关(相关度积分≥4分)原创性论文开展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学术影响力的评价。针对全国医疗机构(心血管)的科技评价,还采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获奖成果、科研平台、注册试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数据]等数据。结果:检索到全球2016~2022年心血管领域论文1545103篇,剔除摘要、书籍、传记、新闻、视频、音频、撤稿、更正声明后为1178019篇,使用阜外词表标引“心血管强相关”论文518058篇。还采集到11143项心血管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382项心血管相关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03项心血管相关国家级获奖成果、24个心血管相关国家科研平台、2084项CDE心血管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登记等数据。经组织心血管疾病及其亚学科专家团队针对各自亚学科论文进行核对和验证,改进学科分类规则,最终锁定11项指标构建了心血管疾病和9个亚学科领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6~2022年,中国发表心血管疾病研究论文数量增幅为123.5%,共发表约7.68万篇,平均每天约30篇,仅次于美国(约11.41万篇),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期刊引证报告(JCR)分区和中国科学院分区论文占比仅居世界第八位。在2020~2022年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原创研究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估中,仅2家中国医疗机构进入前20名。结论:CAPE项目基于2016~2022年多源数据基础,首次探索建立了心血管领域机构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 阜外词表 心血管疾病 科技评价
下载PDF
主体关系的聚集:群聚传播时代的舆情溯源及价值依循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丹 隋岩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6,共9页
群聚传播时代的互联网舆情是一种关系势能,其发端于群聚传播的“聚集”本质,这一本质由人类群聚本能的回归与重现以及媒介技术集置属性的凸显共同决定,具体包括舆情主体的聚集、舆情客体即舆情事件的聚集,以及舆情本体也即社会情感的聚... 群聚传播时代的互联网舆情是一种关系势能,其发端于群聚传播的“聚集”本质,这一本质由人类群聚本能的回归与重现以及媒介技术集置属性的凸显共同决定,具体包括舆情主体的聚集、舆情客体即舆情事件的聚集,以及舆情本体也即社会情感的聚集。这一聚集是动态化和情境化的、过程性和关系性的,且具体呈现为各行动主体在媒介关系实践过程中的协作与冲撞。作为一种主体媒介关系实践的表征,互联网舆情呈现出了涌现性、反复性、交融性和相似性等特点。群聚传播的主体关系偏向决定了要从主体媒介关系实践的三个维度出发来探讨互联网舆情治理中的价值依循,具体包括在个体关系层面注重个体情绪的表达和传递,引导个体心理向善;文化关系层面寻求群体间的协调与平衡,促动集体氛围营构;社会关系层面关照公共领域的整治和重建,倡导理性对话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聚传播 互联网舆情 主体关系 聚集
下载PDF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多元利益主体认知比较——基于实证调查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鹏 李乐 +3 位作者 李楠 高志强 何友均 谢和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17-4230,共14页
探明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价值认知,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基于建立的CES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73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探明居民、管理人员、... 探明不同利益主体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ES)的价值认知,对于实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基于建立的CES评价指标体系,通过1073份有效调查问卷分析,探明居民、管理人员、游客等多元核心利益主体对CES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法与综合模糊评价法对国家公园CES重要性与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居民和管理人员都对生态改善服务的价值认知最高,具有一定趋同性;而游客则对保健服务认知程度最高(2.44),这与其旅行目的相关。居民、管理人员与游客认知程度最低的CES分别是系统治理(1.89)、民俗文化普及(2.12)、精神崇拜(1.86)服务。(2)在重要性方面,3类主体均认为人文关怀服务>自然体验服务>社会服务,在具体指标层面,居民最看重民俗文化普及服务(0.1355)、管理人员和游客最看重精神崇拜服务。(3)3类主体对CES认知评价排序为管理人员(4.24)>游客(4.11)>居民(3.99),管理人员与居民分别作为重要的政策制定执行者与利益获得者,体现了不同政策参与主体利益需求对CES认知评价的驱动作用。(4)CES认知的权衡关系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居民与游客的CES认知为协同关系。协同性最强的CES是管理人员对于生态改善和艺术灵感服务的认知、权衡性最强的是荒野保护与科普教育服务之间的认知。CES认知与不同主体的内在利益需求和自身认知难易程度有关,研究结果将为国家公园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多元利益主体 景观美学 认知
下载PDF
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的百年构建:历史演进与原创贡献 被引量:1
20
作者 卜万红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0,共9页
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执政历史方位、肩负主要任务和面临突出问题的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监察文化结合起来,以纪检... 构建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执政历史方位、肩负主要任务和面临突出问题的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华优秀传统监察文化结合起来,以纪检监察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构建了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的“四梁八柱”,奠定了纪检监察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纪检监察话语体系的百年构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这就是开辟了纪检监察学科话语构建的中国道路,积累了纪检监察学科话语体系构建的中国经验,形成了纪检和监察合署办公的中国方案,赢得了与资产阶级政党理论竞争的中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检监察学科 权力制约监督 话语构建 理论贡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