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艺术”必须要有“天马行空似的大精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随想 |
李春林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2
|
高校文艺工作者“以文铸魂”的必要与路径 |
卢秀峰
|
《文化软实力研究》
|
2017 |
2
|
|
3
|
张爱玲与她笔下的悲剧女性 |
程传荣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02 |
1
|
|
4
|
精神的勇气与灵魂的担当——赵先平小说评述 |
罗瑞宁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2
|
|
5
|
女作家身心分裂的抒写——论郝思嘉和媚兰的形象意义 |
陶淑琴
|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1
|
|
6
|
文学史中的作家形象问题——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的刘云若为例 |
章妮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0 |
|
7
|
“香格里拉”梦寻──读《灵息吹拂》 |
张直心
|
《大理师专学报》
CAS
|
2000 |
0 |
|
8
|
茂盛的森林为何长不出参天大树——制约湖北文学发展的精神文化因素 |
王文初
|
《孝感学院学报》
|
2005 |
0 |
|
9
|
如何追求文学的精神高度——毕淑敏小说创作论 |
张志忠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0
|
刘白羽和丁玲关系考论——从《心灵的历程》谈起 |
赵焕亭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大地与心灵的交响——五邑本土作家散文创作简论 |
凤群
|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0 |
|
12
|
体现在德国流亡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归属” |
陈小溪
|
《开封大学学报》
|
2016 |
0 |
|
13
|
“灵魂本身的图像”:论博尔赫斯对残雪文学观的影响 |
关琳琳
|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4
|
阎连科小说论 |
廖丹
|
《宜宾学院学报》
|
2005 |
0 |
|
15
|
散文,我灵魂的栖息地 |
李前
|
《新余高专学报》
|
2007 |
0 |
|
16
|
寻找“灵魂”的家园——评荷兰华人女作家林湄 |
林祁
|
《中州大学学报》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