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兼论“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上) 被引量:1
1
作者 黄丽 李克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而不具备"礼失求诸野"的价值追求。孔夫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天下无道",则庶人议政(道),才是"礼失求诸野"的本质内涵。从社会实践看,孔夫子晚年的开门办学传授六艺,特别是修《春秋》等活动为"礼失求诸野"树立了典范。处在世界轴心时代的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礼失求诸野"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化开放,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坚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失求诸野"既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道统"文化对统治阶级"政统"文化斗争的理论基础,又是"道统"对"政统"批判斗争的武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礼失求诸野"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志于道 中国文化传统 文以载道
下载PDF
“礼失求诸野”与孔子《春秋》——兼论“礼失求诸野”与中国文学载道传统(下)
2
作者 黄丽 李克臣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95-104,共10页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而不具备"礼失求诸野"的价值追求。孔夫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天下无道",则庶人议政(道),才是"礼失求诸野"的本质内涵。从社会实践看,孔夫子晚年的开门办学传授六艺,特别是修《春秋》等活动为"礼失求诸野"树立了典范。处在世界轴心时代的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礼失求诸野"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化开放,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保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失求诸野"既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道统"文化对统治阶级"政统"文化斗争的理论基础,又是"道统"对"政统"批判斗争的武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礼失求诸野"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志于道 中国文化传统 文以载道
下载PDF
“原道”与中国文学的本体
3
作者 李兵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14,共5页
中国文论史上的“道”论 ,有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 ,有的不具有 ,但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韩愈的《原道》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原道》三篇文章可以大致描述“道”的发展轨迹 ,各个时代原道... 中国文论史上的“道”论 ,有的具有本体论意义的 ,有的不具有 ,但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韩愈的《原道》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原道》三篇文章可以大致描述“道”的发展轨迹 ,各个时代原道的思想各有不同 ,又有共同的地方 ,而且在现代性条件下 ,原道仍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 原道 文以明道 宗经 宗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