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神弦歌》看六朝民间信仰的复杂性
1
作者 郑磊 袁绣柏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7-84,共8页
《神弦歌》是六朝时期建康地区民间祭祀杂神的乐曲。察其所祭之神,既有被视为巫信仰的自然神灵,又有道教众神;视其祭祀仪式,既沿袭巫祭“迎神—祭神—送神”的模式,又模仿道教斋醮仪式。这反映了《神弦歌》巫与道相交融的特点,也体现了... 《神弦歌》是六朝时期建康地区民间祭祀杂神的乐曲。察其所祭之神,既有被视为巫信仰的自然神灵,又有道教众神;视其祭祀仪式,既沿袭巫祭“迎神—祭神—送神”的模式,又模仿道教斋醮仪式。这反映了《神弦歌》巫与道相交融的特点,也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复杂性。这一特点的产生主要有创作群体和文化交融两方面的原因,凸显了建康地区文化信仰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弦歌》 巫教 道教 民间信仰 吴声歌曲
下载PDF
统称代词的多重语法化——基于吴语历史文献与共时方言“大家”的考察
2
作者 盛益民 黄之则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统称代词在多数汉语方言中往往功能单一,但吴语的统称代词“大家”发展出多种功能,本文据此探讨统称代词的多重语法化问题。考察苏州、上海、宁波、金华、温州等地的历史文献及共时表现可知,“大家”具有统称代词、协同副词、相互副词... 统称代词在多数汉语方言中往往功能单一,但吴语的统称代词“大家”发展出多种功能,本文据此探讨统称代词的多重语法化问题。考察苏州、上海、宁波、金华、温州等地的历史文献及共时表现可知,“大家”具有统称代词、协同副词、相互副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等多种功能。本文认为,吴语“大家”存在两大类语法化路径:第一类是“统称代词>协同副词>相互副词”和“统称代词>协同副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另一类是统称代词发展出人称代词复数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称代词 “大家” 多重语法化 吴语
下载PDF
錢坫《詩音表》語音性質獻疑
3
作者 王相帥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240-252,286,287,共15页
乾嘉年間錢坫的《詩音表》是清代研究上古聲母的重要著作,學界已對其古聲母研究成就有較多探討。本文從探討錢坫撰述《詩音表》的思路入手,分建立語音關係框架、選擇語音基礎、字組歸併入表三個層面來分析《詩音表》的語音性質。錢坫依... 乾嘉年間錢坫的《詩音表》是清代研究上古聲母的重要著作,學界已對其古聲母研究成就有較多探討。本文從探討錢坫撰述《詩音表》的思路入手,分建立語音關係框架、選擇語音基礎、字組歸併入表三個層面來分析《詩音表》的語音性質。錢坫依據當時語音理念分爲十一張表,選擇熟悉的吴語爲語音基礎,構建各類聲母相諧關係,進行字組歸併,在歸併過程中進行古音考證,從而呈現出上古聲母系統。“雙聲”表顯示的聲母系統實際是吴語聲母系統在上古的鏡像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音表》 上古聲母 吴語 《詩經》 語音觀念
下载PDF
融合与演化:先秦古吴语的语言系属嬗变
4
作者 蔡华祥 韩新玉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
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了吴越两地的语言交流和融合发展,该时期的古吴语是古吴越语的次方言。现代吴语发端于晋代的汉语江东方言,跟古吴语的语言性质不同,古吴语经历了从百越民族语言到华夏语分支的演变过程。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 先秦时期吴越文化圈的形成促进了吴越两地的语言交流和融合发展,该时期的古吴语是古吴越语的次方言。现代吴语发端于晋代的汉语江东方言,跟古吴语的语言性质不同,古吴语经历了从百越民族语言到华夏语分支的演变过程。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先秦古吴语向华夏语方言的嬗变过程:(1)先秦古吴语具有侗台语的语言特征,吴国人和越国人都是百越部族;(2)先秦古吴语的分布地域比现代吴语分布更广,北界直抵淮河;(3)先秦古吴语受到当时政治、文化、移民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向华夏语的方向演进,直到汉晋以后才完成汉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吴语 语言系属 融合 演化
下载PDF
《毗陵左氏識字書》所記乾隆年間的常州音
5
作者 周賽華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52-68,232,共18页
文章對《識字書》音系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並對音系特點和性質作了重點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書中音系到今音的發展演變情況。
关键词 吴語 《識字書》 常州方音 清代
下载PDF
《切韻》系韻書用於記録吴方言詞的中古新增字三例
6
作者 趙庸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2期44-51,232,共9页
《切韻》系韻書記録了大量中古新增字,有些新增字是方言詞進入標準語詞彙系統引起的。本文選取《切韻》系韻書中吴方言詞的三個例子,分别例説方言詞引起中古字形新增的三種類型。方言詞和中古新增字研究不單純涉及漢字字形問題,還涉及... 《切韻》系韻書記録了大量中古新增字,有些新增字是方言詞進入標準語詞彙系統引起的。本文選取《切韻》系韻書中吴方言詞的三個例子,分别例説方言詞引起中古字形新增的三種類型。方言詞和中古新增字研究不單純涉及漢字字形問題,還涉及漢語方言和非漢語成分的識别問題。該類研究有助於拓展研究視野,以觀察漢語及漢字複雜的來源、形成和演變過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增字 中古 《切韻》系韻書 吴方言詞 古越語
下载PDF
《乐府诗集》吴声歌曲所见中古金陵语音述要
7
作者 于阔 岳洋峰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古代乐府学著作中收集乐府歌辞最为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收录了东晋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乐府诗歌,吴歌即为其中之一。通过分析《乐府诗集》中342首无署名吴歌的韵脚,发现其押韵与晋宋时期文人诗... 宋代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古代乐府学著作中收集乐府歌辞最为完备的一部。《乐府诗集》收录了东晋南朝时期长江流域的乐府诗歌,吴歌即为其中之一。通过分析《乐府诗集》中342首无署名吴歌的韵脚,发现其押韵与晋宋时期文人诗的用韵规律各有异同。吴歌与晋宋时期文人诗押韵的相同之处在于:东冬钟江合用,脂微同用,皆部齐韵字与支部齐韵字不押韵,寒桓删和先仙山分用。吴歌押韵规律相较晋宋时期文人诗作用韵规则的不同之处则在于鱼韵与模韵的分用。吴歌中鱼模分用规则与齐梁文人诗的用韵习惯较为接近,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可谓时代新变,而这种新变或许与吴歌所使用的金陵附近地区方音有关。通过对吴歌鱼韵字押韵的分析,发现吴歌正处于晋代至齐梁诗歌鱼模分用的过渡阶段。整理吴歌鱼模二韵的韵脚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中古金陵语音面貌,也证明了鱼模二韵由合用到分用的变化是受到当时金陵语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诗集》 吴歌 押韵 金陵语音 吴语
下载PDF
吴语描写借词的地理变异
8
作者 张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5期24-29,共6页
描写借词指以“洋、番”等修饰性成分加上本地原有词语构成的、用来给外来事物命名的一类词语。该文针对明清以来吴语中的描写借词,考察它们在吴语中的地理分布情况。基于方言词典的语料,吴语在“洋”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较为统一,在... 描写借词指以“洋、番”等修饰性成分加上本地原有词语构成的、用来给外来事物命名的一类词语。该文针对明清以来吴语中的描写借词,考察它们在吴语中的地理分布情况。基于方言词典的语料,吴语在“洋”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较为统一,在数量、种类以及词形上近似,表明吴语各地区对外来工商业产品的传播接受快,其进入语言层面的过程非常迅速。吴语在“番”系列描写借词的使用上差异较大,尤其是南部吴语中的“番”系列描写借词较为特殊,在货币用词及称谓词的使用上与北部吴语有明显不同,与闽语、粤语的方言点更相近。这种现象揭示了在吴语方言中“洋”“番”两个系列描写借词有不同的传播路径,北部吴语内部接触更为密切,南部吴语则与闽语、粤语接触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写借词 吴语 “洋” “番” 温州方言 货币
下载PDF
演化观中的声调类型:西南吴语案例
9
作者 衣莉 朱晓农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4-385,共22页
文章根据一手录音材料,从演化的角度来描写、分析吴语西南部的婺州和处衢片45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西南吴语声调和语音的最大特点是:发声变化大而曲拱丰富。发声变化大主要有两点:有70%强的调系丢失了吴语最重要的气声特征,从而失去下域... 文章根据一手录音材料,从演化的角度来描写、分析吴语西南部的婺州和处衢片45个方言点的声调类型。西南吴语声调和语音的最大特点是:发声变化大而曲拱丰富。发声变化大主要有两点:有70%强的调系丢失了吴语最重要的气声特征,从而失去下域;有9个调系增生了假声/张声上域,占总数20%。曲拱丰富表现在:1)包括凹调、弯降和凸升的“拐调”特别多;2)新发现四种拐调调型:三种凹调和一种高凸升;3)作为极端例子,有两个调系中存在四个凹调的对立。确定调型应按类型学标准,而不是以往的音位或区别特征标准。文章对类型学标准的权重问题也做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调 拐调 声域 气声消失 假声增生 西南吴语
下载PDF
论皖南泾县吴语古影母非开口平声字归上的音变原因
10
作者 朱蕾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6-399,共14页
本文尝试从外部接触和内部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皖南泾县宣州吴语影母非开口平声字归上这一典型的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音变现象。研究认为该音变的外因是与明清官话标准音阴平调值趋同;音变内因是方言阴阳平调值接近,当在非开口呼... 本文尝试从外部接触和内部结构相结合的角度来分析皖南泾县宣州吴语影母非开口平声字归上这一典型的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音变现象。研究认为该音变的外因是与明清官话标准音阴平调值趋同;音变内因是方言阴阳平调值接近,当在非开口呼前,奉、微、疑、喻、匣等浊声母变为零声母,与影母字声韵相同时,阴阳平字就有混同的趋势,为保持阴阳平字的区别这一汉语方言中的强势规则,从而推动影母非开口平声字的声调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影母非开口平声字 声调演变 方言接触 内部语言结构 泾县吴语
下载PDF
助动词“用”之肯定用法浅议
11
作者 林素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2-63,共12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白话小说和今闽、赣、湘南土话等方言中,它很可能为南宋时期形成的南系官话用法。其肯定用法由同义助动词“须”的用法类推而来,并由道义情态义衍生出主语指向情态和认识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用” 明清吴语 南系官话 内部衍生
下载PDF
略论晋代吴方言的齿音声母
12
作者 王素敏 刘宏川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1-9,共9页
魏晋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接触和民族语言融合的重要时期。《颜氏家训·音辞》曾记载当时的语言状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通过比较《经典释文》所引的《字林》与徐邈注音,考察晋代齿音声母的情况,发现《字林》的齿音精组与庄组... 魏晋六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接触和民族语言融合的重要时期。《颜氏家训·音辞》曾记载当时的语言状况:“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通过比较《经典释文》所引的《字林》与徐邈注音,考察晋代齿音声母的情况,发现《字林》的齿音精组与庄组是分立的,徐邈的精组与庄组之间尚未完全分离。用同时期南朝顾野王的《玉篇》音反映的齿音做进一步证明,可以得出结论:由于五胡乱华,北语在南渡之后受到了当地吴音的浸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迁移 晋代吴方言 声母 齿音
下载PDF
《皇极声音文字通》文字排列探究
13
作者 吴建伟 谷秀梅 《中国文字研究》 2023年第1期162-168,共7页
作为一部明代的吴语韵书,《皇极声音文字通》完全袭用北宋邵雍的《声音唱和图》的框架,但二者在文字排列上却有一些不和谐、不一致之处,前贤对此多有诟病。本文指出这些不和谐、不一致之处反映出了明代吴语实际的语音状况,恰恰是《皇极... 作为一部明代的吴语韵书,《皇极声音文字通》完全袭用北宋邵雍的《声音唱和图》的框架,但二者在文字排列上却有一些不和谐、不一致之处,前贤对此多有诟病。本文指出这些不和谐、不一致之处反映出了明代吴语实际的语音状况,恰恰是《皇极声音文字通》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极声音文字通 声音唱和图 吴方言 阴阳数理
下载PDF
基于吴语和普通话混合的无差别语音识别
14
作者 孟青云 徐滨 +2 位作者 沈宏涛 魏明霞 孟巧玲 《现代仪器与医疗》 CAS 2023年第3期18-24,共7页
针对使用方言的人数多,方言的识别效果较差问题,本文以上肢康复外骨骼的语音指令作为识别对象,使用Python的第三方库Keras和Librosa建立了一种DNN-HMM[深层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模型,对... 针对使用方言的人数多,方言的识别效果较差问题,本文以上肢康复外骨骼的语音指令作为识别对象,使用Python的第三方库Keras和Librosa建立了一种DNN-HMM[深层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模型,对吴语方言与普通话混合的语音样本进行无差别语音识别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模型对于吴语方言与普通话混合的语音样本识别率能够达到81%,具有较高的识别精度;且对于单独的吴语方言识别率有65%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以进一步的应用于其他地区方言的语音识别,为智能康复外骨骼的控制研究和推广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音识别 吴语方言 语音控制信号 无差别 上肢外骨骼指令 PYTHON
下载PDF
“凑投”源流考
15
作者 余鹏政 《红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16-119,131,共5页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将“岁时炒豆”习俗称为“凑投”,在方志中还写作“漏凑”“兜凑”“投凑”“凑头”等形式,它们是“凑斗”“斗凑”这一对意义相同的逆序词在吴方言中语音发生讹便并以音近字记录的结果。其中“凑投”由“凑斗”发展而... 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将“岁时炒豆”习俗称为“凑投”,在方志中还写作“漏凑”“兜凑”“投凑”“凑头”等形式,它们是“凑斗”“斗凑”这一对意义相同的逆序词在吴方言中语音发生讹便并以音近字记录的结果。其中“凑投”由“凑斗”发展而来,又写作“凑头”;“漏凑”“兜凑”“投凑”均由“斗凑”发展而来。在现代吴方言中“凑头(投)”有人物的“相聚、结交”、事情的“碰巧、凑巧”、事情的“顺利”等义。在“岁时炒豆”习俗中,“凑投”表示事情的“顺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凑投 凑头 斗凑 凑斗 吴方言
下载PDF
“六书”与地名俗字的形成原理——以江浙地名为例
16
作者 蔡佞 《中国文字研究》 2023年第2期177-186,共10页
我国众多方言地名中俗字占比不少。这些地名俗字有的字形罕见,有的同形不同音义,给公众书写、交际带来不少障碍,也对地名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搜集当地方言口语用法基础上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探究俗字的构造与形成,以理论联系实... 我国众多方言地名中俗字占比不少。这些地名俗字有的字形罕见,有的同形不同音义,给公众书写、交际带来不少障碍,也对地名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搜集当地方言口语用法基础上运用传统“六书”理论探究俗字的构造与形成,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指导思想,研究、解释了江浙地区几十个地名俗字的含义和造字理据,突破了以往志书多通过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学角度阐释地名俗字、俗词来源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名 俗字 六书 吴语 江浙
下载PDF
从明清方志看江浙地名中的通名“扇”
17
作者 蔡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文章从历史、语言和地名本身等方面对太湖东南角水网地区以“扇”作通名的特色地名进行了研究,认为“扇”是吴地对水网地区“圩田”的形象称呼,它虽与田亩图中“扇”的得名原因相似,但两者互无引申关系。
关键词 地名 词义变化 吴语 太湖 明清 方志 都图
下载PDF
方言背景下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声学特征研究——以江淮方言区与吴方言区为例
18
作者 单义雪 薛小姣 王欣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9期46-50,共5页
该文通过声学实验研究,对比江淮方言区和吴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在F1、F2及时长方面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两个方言区受试的单元音产出无论是发音位置还是发音时长都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如低元音/ɑ:/,/■:/和/■/的舌... 该文通过声学实验研究,对比江淮方言区和吴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单元音在F1、F2及时长方面与本族语者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两个方言区受试的单元音产出无论是发音位置还是发音时长都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差异,如低元音/ɑ:/,/■:/和/■/的舌位显著偏高;除/■/之外,单元音的发音时长比本族语者明显更长;很难区分/ɑ:/-/■/。此外,还发现吴方言受试可以通过发音位置和发音时长区分/i:/-/i/,但不能根据发音位置有效区分/u:/-/■/;江淮方言受试能够区分/i:/-/i/和/u:/-/■/的时长差异,但不能从发音位置区分这两组长短元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音 母语迁移 江淮方言 吴方言
下载PDF
V上和V下 被引量:12
19
作者 蒋绍愚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34,共11页
"V上"和"V下"各自可以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型,它们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时代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语义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和原型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时用"V上"和"V下"似乎意思差不多,但... "V上"和"V下"各自可以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型,它们表达的语义不同,出现的时代也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语义是有联系的,特别是和原型语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时用"V上"和"V下"似乎意思差不多,但仔细分析还是有差别的。在吴方言中,"V下"说成"V落",但《海上花列传》中,即使在对话中也多写作"V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上 V下 语义类型 吴方言
下载PDF
论明代吴方言的介词“捉” 被引量:30
20
作者 蒋冀骋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40,共5页
本文论述了明代吴方言分词“捉”的使用情况,探讨了“捉”的历史演变以及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过程。
关键词 吴方言 明代 介词 “捉” 语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