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1
作者 Li Dalong Zhang Qiuyue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第3期1-13,共13页
Building multiethnic China was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main ethnic groups within Chinese territory, but the process was record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ethnic group discourse system of an... Building multiethnic China was primarily driven by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main ethnic groups within Chinese territory, but the process was recorde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ethnic group discourse system of ancient China, so there is some doubt whether “nation state” theory can interpret it precisely. This paper manages to figure out the trajectory of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main ethnic groups propelled by ancient Chinese people from the Xia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focusing on traditional views on ethnic groups of ancient China. This paper contend that although there were the phenomena of naming the products of the integrations after the regimes they belonged to,“Han people,”“Hua people” and even “Zhonghua(Chinese) people,” became the designations of main cohesive ethnic groups in China over time, and the concept of “Chen Min(subjects)” and the appearance of “nationals”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their identity, which Liang Qichao referred to as “Chinese nation”. Efforts by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o bridge the gaps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by developing a community of “subjects”(Chenmin), produce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nation” which included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with the “Han people” as the main group. This new community merely represents the present-day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contin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ia PEOPLE HAN PEOPLE Zhonghua PEOPLE chinese NATION
下载PDF
先秦文学交融活动与“中华统绪”的早期形态
2
作者 王猛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6,131,共10页
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 近年来,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兴未艾。在文学交融领域,针对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的整理研究较多,针对文学交融“何以中华”的观念与路径梳理尚不充分。自孟子提出“创业垂统”,历代多以“垂统”或“统绪”来称述具有示范性与合法性的政治权力。“中华统绪,不绝如线”正是在此脉络下形成的政治文化表述。不同于现代文学观,先秦文学具有近于人文或文明的历史语境,以“中华统绪”作为理论话语追溯早期文学交融发生的历史语境,可从关联性维度关照中华文明中人文、地理、政治、风俗等混一的特性,从“天下-四方”的空间秩序生成辨析“夷夏”与“中国”的文化政治秩序,从而厘清先秦文学交融演进的路径、方向与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文学交融 中华统绪 夷夏
下载PDF
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运用人工培育鹿科动物药治疗妇科疾病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岩 胡荣魁 谈勇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期100-103,共4页
妇科诸疾与精血亏虚、胞宫虚寒密切相关。鹿科动物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治疗妇科诸疾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擅用鹿科动物药治疗妇科诸疾,疗效卓著。笔者将其经验归纳如下,一是“女子以血为本”“精血同源”“肾主生殖”“肾... 妇科诸疾与精血亏虚、胞宫虚寒密切相关。鹿科动物药为血肉有情之品,治疗妇科诸疾有着悠久的历史。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擅用鹿科动物药治疗妇科诸疾,疗效卓著。笔者将其经验归纳如下,一是“女子以血为本”“精血同源”“肾主生殖”“肾藏精”等理论,要求助阳药的选择,既能助阳,又益精血,鹿科动物药可满足上述要求;二是经后期补阴,经前期补阳,故鹿科动物药常在经后末期、经间期及经前期使用,而行经期、经后初期及中期一般不用;三是根据病性特点及药性所长选药,如鹿茸助肾阳、益精血效果最佳,常用于治疗阳虚且精血不充者;鹿血助肾阳、益精血较鹿茸稍弱,但行血祛瘀之力更强,常用于治疗癥瘕诸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医大师 夏桂成 血肉有情之品 鹿科动物药 妇科疾病
下载PDF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被引量:2
4
作者 臧明 顿一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为国家与民众认可的“礼仪标识”,促成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为后世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从“夷夏之辨”到“夷夏若一”,公羊经师根据时代之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损益阐释,而王朝的更迭则使“大一统”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并不断拓展到了信仰世界、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等领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整合。这既保证了中国的持续一统,亦体现了“和而不同”“华夷一统”“多元一体”等治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夷夏 多元一体 中国式国家治理
下载PDF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侠性人格内涵初探及其当代现实意义
5
作者 徐皓洋 张永红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1-310,共10页
侠性人格是一种脱胎于侠文化并深受侠文化及其他思想流派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包含了侠的人性观念、价值态度、道德准则、行为特征等内容,具有整合性、扬弃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通过对有关侠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历史记载、近现代研究著... 侠性人格是一种脱胎于侠文化并深受侠文化及其他思想流派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包含了侠的人性观念、价值态度、道德准则、行为特征等内容,具有整合性、扬弃性和时代性的特点。通过对有关侠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历史记载、近现代研究著作以及文学作品的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初步得到侠性人格的六个基本内涵:秉义而行、慷慨助人、勇毅敢为、自由叛逆、重名好强、恣意享乐。在当今社会,侠性人格对于促进自我实现和人性解放,激发传统文化自信,影响社会法治和道德建设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以儒兼侠”和融入英雄文化,是在当今社会合理引导、正确弘扬侠文化与侠性人格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性人格 中国侠 侠文化 人格构成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情况多中心研究
6
作者 侯洁 李卓然 +1 位作者 穆丽芬 郝志英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4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 分析山西省10所医疗机构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山西省中药配方颗粒使用前10位的医疗机构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门诊开具的中药配方颗粒处方,用Excel 2013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分布、处方占... 目的 分析山西省10所医疗机构中药配方颗粒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山西省中药配方颗粒使用前10位的医疗机构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门诊开具的中药配方颗粒处方,用Excel 2013统计分析患者年龄分布、处方占比、处方金额、不合理用药情况。选取同期诊断为胃脘痛且服用过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剂型,将使用传统中药饮片的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患者年龄以21~50岁居多,占85.42%;处方金额301~500元居多,占49.76%;入选的300例胃脘痛患者中,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服药后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使用价格偏高,需要进一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为中药配方颗粒更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制药工艺 中药饮片 胃脘痛 半夏泻心汤
下载PDF
夏永良教授运用中医圆运动理论治疗耳鸣伴睡眠障碍及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经验浅析
7
作者 黄余亮 陈佳丽 夏永良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29-732,共4页
[目的]总结夏永良教授运用中医圆运动理论治疗耳鸣伴睡眠障碍及焦虑状态患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侍诊学习以及对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一则耳鸣伴睡眠障碍及焦虑状态医案为例,阐述夏教授的见解及治疗经验。[结果]夏教授认为,本病... [目的]总结夏永良教授运用中医圆运动理论治疗耳鸣伴睡眠障碍及焦虑状态患者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侍诊学习以及对典型医案的收集、整理,以一则耳鸣伴睡眠障碍及焦虑状态医案为例,阐述夏教授的见解及治疗经验。[结果]夏教授认为,本病病因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五官九窍壅滞,病发日久则肝木过亢反克脾土,使病情迁延难愈,患者多出现情绪急躁、焦虑紧张等症状。故以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而升清阳,中轴运转,四维相附,则相火之降,君火之升,另以升降气机,交通上下,助运气机,诸症得以缓解。医案中患者首次就诊,夏教授辨证分析,药随症出,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患者症状缓解。[结论]夏教授运用中医圆运动理论,治疗耳鸣伴睡眠障碍及焦虑状态,临床收效显著,对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彭子益 耳鸣 睡眠障碍 焦虑状态 夏永良
下载PDF
俞红五主任针灸治疗老年性抑郁临床经验
8
作者 纪丽丽 俞红五 宋宇轩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5期141-145,共5页
老年性抑郁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虽然其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但中医可大致将其归为“郁证”“百合病”“脏躁”“失眠”等范畴。老年性抑郁有发病率高、病程缠绵、易反复等特点。俞红五主任通过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认为该病可... 老年性抑郁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虽然其西医对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但中医可大致将其归为“郁证”“百合病”“脏躁”“失眠”等范畴。老年性抑郁有发病率高、病程缠绵、易反复等特点。俞红五主任通过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总结认为该病可大致分为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同时提出该病的病机为“气机失调,阴阳失和,肝气郁结,心神失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贯穿“调气机、解心结、畅情志”的治疗原则,辨证使用“坛城针法”配合“下三皇穴”,同时辅以导引来治疗老年性抑郁。其中“坛城针法”的穴位组成为小天心穴(双)、太冲穴(双)、丰隆穴(双)及上下1寸各取一穴。该针方通过小天心穴、太冲穴及丰隆穴的“倒马针法”配合使用主要起到调畅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气机一调,心结自解”的治疗目的。“肾精渐衰”“肾气亏虚”是人生、长、壮、老、已中不可逾越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老年性抑郁患者大体总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病程缠绵,病情反复,遂总“以虚为本”。因此“补肾健脾”为老年患者的常用治法,对此辨证配合“下三皇穴”来共奏补益脾肾、培补先后天之本之功。二者配合使用在切中该病病机的同时也通过“补益脾肾”来调整老年人“以虚为本”的体质。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配合导引可以起到“移情易性”的辅助治疗作用。文章总结了俞红五主任运用针灸治疗老年性抑郁临床经验,结合病案对本病的病机、治则、治疗方法进行了较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抑郁 坛城针法 下三皇穴 导引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内天下”观:概念、维度与实践
9
作者 都永浩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0,共14页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 “天下”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的“自在”形式,本文从中华民族相对封闭的天赐地理空间出发,讨论“天下”地理空间的内部性、人文空间的“内聚性”以及“内聚化”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形容为“漩涡内聚”。“内天下”之下必然导致族类及其文化的明显差异,如何化解这种明显差异产生的张力?如何让“五方之民”在“天下”共存共在?需要适应“内天下”状态的观念之形成,并且要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内天下”观的形成和成熟促成了两种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属性;二曰中华民族的内聚化进程。内聚属性与“天下”的“漩涡内聚”效应及观念相关,而“内聚化”则是“内天下”观的实践过程,其最高目标和成果是“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实现“天下”一体的目标就是要在“内天下”观的统摄下,形成化解内部矛盾和冲突的各种方法,实现“夏夷互变”“声教”定“天下”“化异为和”等。“内天下”观是今天进行中华民族共同建设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内天下”观 中心 夏夷 共同体
下载PDF
仙侠世界:《仙剑奇侠传》的跨媒介叙事及其精神价值
10
作者 施畅 汤君妍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兼具武侠情怀与言情特质的仙侠世界可谓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想象。角色扮演游戏《仙剑奇侠传》于1995年横空出世,该游戏凭借其唯美视觉与浓烈情感,以及武侠内核与成长叙事,打造出了颇具东方美学风格与侠义精神价值的仙侠典范。近年来,关于... 兼具武侠情怀与言情特质的仙侠世界可谓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想象。角色扮演游戏《仙剑奇侠传》于1995年横空出世,该游戏凭借其唯美视觉与浓烈情感,以及武侠内核与成长叙事,打造出了颇具东方美学风格与侠义精神价值的仙侠典范。近年来,关于仙侠世界的跨媒介叙事实践前赴后继,一个恢弘壮丽的仙侠世界被精心构筑并不断扩展。其中最令人触动的是侠骨与柔情的交错纠缠,以及关于道与情的价值讨论。在越来越原子化的当代社会,仙侠作品逐渐出现精神价值流失、情感困境凸显等问题。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载体,仙侠故事及其跨媒介叙事实践或将成为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剑奇侠传》 跨媒介叙事 仙侠世界 游戏批评
下载PDF
西夏文写本文献书写中的字形结构变化——兼论汉文写本文献于西夏文写本文献的价值与二者联系
11
作者 程靖芝 《焦作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7-21,共5页
西夏文写本文献所包含的文献种类与书体丰富多样,因此,在西夏文书写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构件位置变换而导致西夏文字结构变化的书写现象。基于此,通过对西夏文一批写本文献的再次仔细梳理,并与汉字中“俗字”的结构变换现象相联系,展... 西夏文写本文献所包含的文献种类与书体丰富多样,因此,在西夏文书写的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构件位置变换而导致西夏文字结构变化的书写现象。基于此,通过对西夏文一批写本文献的再次仔细梳理,并与汉字中“俗字”的结构变换现象相联系,展现出西夏文书写中字形结构变化的现象,同时讨论汉文文献对于西夏文文献的价值和二者间的联系,对以后识读、整理西夏文写本文献提供一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文写本文献 汉文写本文献 字形结构 联系 价值
下载PDF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由元末西夏遗民重修新证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7-199,共13页
敦煌莫高窟第61窟被多数学者认定为西夏窟,主要依据在于该窟出现有夏汉合璧僧人题记和西夏装僧人画像。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西夏文在元代基本不再使用,其实,不管是黑水城还是他地,西夏文相当流行,真正意义上的《西夏文大藏经》的首... 敦煌莫高窟第61窟被多数学者认定为西夏窟,主要依据在于该窟出现有夏汉合璧僧人题记和西夏装僧人画像。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西夏文在元代基本不再使用,其实,不管是黑水城还是他地,西夏文相当流行,真正意义上的《西夏文大藏经》的首次刊刻与其后反复印制都是在元代完成的。按照西夏规定,西夏文地位在其他文字之上,而莫高窟第61窟榜题的汉文写于西夏文之前,与西夏文“特重”的情况相反;从黄道十二宫中处女座与人马座来看,不具西夏服饰特点,却有元代特色;甬道南壁的龙纹,与中原、西夏的温驯风格差别很大,却接近西亚、回鹘的凶猛风格,当与元代色目人大量入居敦煌有关。尤为重要的是,西夏助缘僧像覆盖于蒙古文题记之上,可作为铁证,证明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为元代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汉合璧题记 蒙古服饰 龙纹 西夏助缘僧像 蒙古文题记
下载PDF
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探究及验案浅析
13
作者 李方凯 曹云松 +4 位作者 谷新怡 朱跃兰 刘小平 王东峰 胡博 《四川中医》 2023年第11期21-25,共5页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 以温病和下法的历代源流为切入点,探究温病下法在临床杂病应用的中医理论,尤其湿温证应用下法的争议、时机和技巧,并通过临证验案两则简要分析应用下法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旨在梳理和总结温病下法的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杂病的诊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下法 临床杂病 中医理论 验案
下载PDF
北朝的夷夏融合与中华美学的构建
14
作者 陈望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9,F0002,共12页
夷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先秦以来,“夷夏之辨”发展为夷夏融合。南北朝是夷夏融合的高峰期,主要在北朝进行,代表是北魏。夷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汉化的主体不是自然血缘的同化,而是文化上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南北朝是佛教汉化的... 夷夏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先秦以来,“夷夏之辨”发展为夷夏融合。南北朝是夷夏融合的高峰期,主要在北朝进行,代表是北魏。夷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汉化的主体不是自然血缘的同化,而是文化上对于华夏文化的认同。南北朝是佛教汉化的关键时期,主要在北朝地区进行,集中体现为佛像的汉化。佛教的汉化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一体化工程的进行,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华美学的构建。中华美学的构建可以分为基本观念构建和审美文化构建两大方面。基本观念建构集中在对于艺术功能的认识上。先秦儒家确定的艺术功能为教化与审美统一,此后这一认识在承传过程中发生偏移,南朝偏于审美,北朝则突出教化。在审美文化上,北朝在承传中原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草原文化,在书法、音乐、文学、城市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建树。唐代美学兼取南北而主要承传北朝美学传统,从理论与实践上重新树立儒家艺术审美理想:文质彬彬、尽美尽善。北朝开创的以夷夏之合为核心的中华美学在唐代得以巩固提高和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家形态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 中华美学 南北朝 北魏
下载PDF
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审视
15
作者 孙君恒 张新雨 《枣庄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3-29,共7页
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的判断,指出了墨家学说的理论来源。墨家的立论所依据的夏政,有民间传说的草根优势,符合中华文化寻根问祖的传统,遵循了“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容易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但是其证据不足,逻辑推理欠缺,显示了在文... 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的判断,指出了墨家学说的理论来源。墨家的立论所依据的夏政,有民间传说的草根优势,符合中华文化寻根问祖的传统,遵循了“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容易获得普通民众的认同,但是其证据不足,逻辑推理欠缺,显示了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弊端,值得加以仔细反思。根据最新的二里头、陶寺等地的夏代考古发掘史料,我们对此加以对照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夏政 文明探源 草根优势 历史局限
下载PDF
欧美汉学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文学性”——夏志清、顾彬比较论
16
作者 王静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1期11-15,共5页
欧美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叙事,打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政治/文学”的二元模式,为国内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其中夏志清和顾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最具... 欧美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叙事,打破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政治/文学”的二元模式,为国内学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思路。其中夏志清和顾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最具代表性,并因两位学者不同的研究视角,延伸出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夏志清服膺“新批评”方法,突出“文学性”这一要素,尽量消解政治对文学研究的影响;而顾彬则把政治当作文学史研究和书写的重要构成因素,强调文学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话语的加入使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叙述更有“史”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汉学 文学性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顾彬 夏志清
下载PDF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271例 被引量:23
17
作者 黄萍 李永红 +4 位作者 黄宗文 薛平 郭佳 游真 何馥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3期3549-3552,共4页
目的:评估在中医热病理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和方法.方法:通过对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三个阶段的回顾,分析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和诊治特点.结果: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完善,重症胰腺炎非手术... 目的:评估在中医热病理论指导下,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和方法.方法:通过对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三个阶段的回顾,分析其成功的内在因素和诊治特点.结果: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完善,重症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率不断提高,三个阶段的并发症,病死率(40.52%,17.17%,10.36%)和手术率(40.52%,17.17%,10.36%)均明显下降.结论:中医热病理论较好地诠释了以益活清下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方法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重症急性胰腺炎 益活清下
下载PDF
国医大师夏桂成运用“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防治子宫内膜息肉经验 被引量:21
18
作者 郭红玉 任青玲 +3 位作者 胡荣魁 赵玉芹 夏云 王海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4-576,共3页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属本虚标实证,病机为心肾阳虚,气化失常,瘀滞胞宫,治以温阳化气法,结合补肾调周法,并创立温阳化气方,于经前期阳长之时,... 子宫内膜息肉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国医大师夏桂成教授基于《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属本虚标实证,病机为心肾阳虚,气化失常,瘀滞胞宫,治以温阳化气法,结合补肾调周法,并创立温阳化气方,于经前期阳长之时,采用温肾助阳,化气消癥之法,以期“六阳”到位,实现重阳转阴,恢复子宫功能,促进行经期子宫内膜瘀浊及水液排净,减少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桂成 阳化气 阴成形 子宫内膜息肉 中医证治
下载PDF
华夏考 被引量:21
19
作者 詹鄞鑫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28,共26页
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爱”。本文主要通过甲骨文字形与周秦两汉古文字中已确认的“华... 在殷墟甲骨文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文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爱”。本文主要通过甲骨文字形与周秦两汉古文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文(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者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文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文分四部分:一、释甲骨文;二、释甲骨文“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HUA 山川祭祀 "夏"字 右宗 大夏地望 巨灵神话 中土 中国 中华 中夏 华夏民族 中华民族 地域文化 起源 华夏文明
下载PDF
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 被引量:51
20
作者 缑瑞隆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9-75,共7页
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灵活丰富并表现出不对称性 ,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者的语义构成不同 ,而语义的差别则反映了汉族人对空间领域认知的某些特点。本文力图揭示“上”“下”各种用... 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灵活丰富并表现出不对称性 ,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者的语义构成不同 ,而语义的差别则反映了汉族人对空间领域认知的某些特点。本文力图揭示“上”“下”各种用法及不对称性的表现中所蕴藏着的某种认知规律 ,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对外汉语教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