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荀子思想理论之实践危机及其学术结构的革新
1
作者 刘振英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65-73,共9页
荀子思想以复礼重学为制度,以追求王制为理想归宿,但是秦国的“纳商拒荀”,使得荀子思想遇到空前危机。因此,荀子用尊礼为一、辅之以法来搭建人伦理想的学术构架。荀子之化性起伪范畴与商鞅法治思想都意图在秦国实现人的解放。毋庸置疑... 荀子思想以复礼重学为制度,以追求王制为理想归宿,但是秦国的“纳商拒荀”,使得荀子思想遇到空前危机。因此,荀子用尊礼为一、辅之以法来搭建人伦理想的学术构架。荀子之化性起伪范畴与商鞅法治思想都意图在秦国实现人的解放。毋庸置疑,化性起伪是战国时期最进步的关于人的个体解放学说。荀学的实践危机,促生了礼法融合的学术新结构,并与荀子人伦理想的追求共同形成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学说的理论核心,后经韩非子、李斯、董仲舒在秦、汉帝国的实践,顺理成章地占据了统治地位。荀学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用伦理组织社会的中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学危机 人伦社会 礼的政治化 荀学赓续
下载PDF
新蔡竹简选释 被引量:46
2
作者 何琳仪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3期1-11,共11页
河南省新蔡县葛陵楚墓所出 1 50 0枚竹简 ,2 0 0 3年 1 0月正式发表 ,这是近年楚简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本文选择其中若干问题予以讨论。例如 :楚人最初居于丹淅流域的均州 ,而后向西向南开拓疆土 ;通过若干地名的系联 ,反映楚、赵联盟与... 河南省新蔡县葛陵楚墓所出 1 50 0枚竹简 ,2 0 0 3年 1 0月正式发表 ,这是近年楚简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本文选择其中若干问题予以讨论。例如 :楚人最初居于丹淅流域的均州 ,而后向西向南开拓疆土 ;通过若干地名的系联 ,反映楚、赵联盟与齐、魏、卫联盟的一次战争 ;以及若干卜筮和遣册的专用术语等等。凡此种种 ,或印证典籍记载 ,或补典籍之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蔡竹简 寻郢 均陵 老童 穴熊
下载PDF
苏洵“杂学”特色及其文艺思想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9-85,共7页
学界对苏洵的研究一向甚为薄弱,尤其对其文艺思想研究更少。应从苏洵思想特点入手,分析其文艺思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内容与特色。苏洵思想上的"杂学"色彩是苏洵文艺思想形成如此特色的关键。"杂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方... 学界对苏洵的研究一向甚为薄弱,尤其对其文艺思想研究更少。应从苏洵思想特点入手,分析其文艺思想形成的基础及其内容与特色。苏洵思想上的"杂学"色彩是苏洵文艺思想形成如此特色的关键。"杂学"思想形成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巴蜀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唐宋以来三教合一相关。苏洵"杂学"体现为儒家思想的非正统和不纯粹以及广泛吸收道家、兵家、纵横家的思想,由此形成苏洵文艺思想儒家道家融合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洵 思想特征 杂学 文艺思想 特点
下载PDF
苏轼苏辙对荆公新学的批判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书华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0,共6页
荆公新学与苏氏蜀学、二程洛学是北宋中期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术派别。苏轼兄弟出于从指导思想上否定王安石变法、廓清蜀学的发展道路、与新学争夺儒家道统的正统地位的动机,对新学展开了学术批判,其批判集中在新学搞学术专制及其流入佛老上。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新学 蜀学
下载PDF
灵魂自啮的内部风景——残雪与鲁迅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文忠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96-100,共5页
一直以来残雪被批评者注意到的与鲁迅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毫不妥协的批判、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剖析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阴郁气质。不过不仅如此,残雪以一种鲁迅式的"冷眼"察探一切生存的美与恶,极力探索灵... 一直以来残雪被批评者注意到的与鲁迅之间的相似之处,多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毫不妥协的批判、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剖析以及由此而呈现出来的阴郁气质。不过不仅如此,残雪以一种鲁迅式的"冷眼"察探一切生存的美与恶,极力探索灵魂内部的风景,表现出强烈的自审意识。在这一点上,她将鲁迅引为了艺术知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鲁迅 灵魂自啮
下载PDF
作为传记文学家的郑学稼 被引量:2
6
作者 古远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8-82,共5页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研究鲁迅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因而该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在中西文化大论战期间,郑学稼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反对李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使... 《鲁迅正传》从书名到内容对鲁迅均持贬损态度。郑学稼研究鲁迅是通过一个人去折射当时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思潮,因而该书的某些史料的运用仍有可取之处。在中西文化大论战期间,郑学稼站在卫道士的立场上反对李敖对中国传统思想的批判,使他成了守旧派。在禁谈马列主义的"戒严"时代,郑学稼在台湾反复歪曲、批判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对马列主义的另一类"宣传"。这就难怪郑学稼去台后知音甚少,倍感寂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学稼 鲁迅 中西文化大论战 托派 右翼
下载PDF
试论章学诚对鲁迅的影响
7
作者 赵献涛 李晓彩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88-90,共3页
章学诚是鲁迅的乡先贤,对鲁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章学诚方志学理论直接影响了鲁迅早期的辑录工作;章学诚的史学观念影响了鲁迅在读经读史问题上的见解,并对鲁迅杂览主义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鲁迅 章学诚 史学 影响
下载PDF
“以诗为名”——谈文学研究会与学衡派间的一桩公案
8
作者 高晓瑞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5-20,共6页
《文学旬刊》是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将其作为自己发表新文学观念和打击旧文学的阵地,文学研究会与学衡派之间的论争也主要是在这里进行的。细查《文学旬刊》,发现这场持久的口诛笔伐竟始于当时南京高师学生编辑出版的报纸&q... 《文学旬刊》是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将其作为自己发表新文学观念和打击旧文学的阵地,文学研究会与学衡派之间的论争也主要是在这里进行的。细查《文学旬刊》,发现这场持久的口诛笔伐竟始于当时南京高师学生编辑出版的报纸"诗学研究号"。透过这段历史,可以一睹两派之间的恩怨过节,更可以深入地理解南北学风的差异以及这场论争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旬刊》 文学研究会 学衡派 文学论争
下载PDF
苏雪林“反鲁”原因探析
9
作者 陈卓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68-72,共5页
苏雪林"反鲁"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剪影,是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极端典型。究其激烈"反鲁"的缘由,主要有个人怨恨的引诱、貌似激进其实守旧的深层推动以及政治立场选择上的促使等方面的原因。私怨是苏雪... 苏雪林"反鲁"是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剪影,是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极端典型。究其激烈"反鲁"的缘由,主要有个人怨恨的引诱、貌似激进其实守旧的深层推动以及政治立场选择上的促使等方面的原因。私怨是苏雪林由"崇鲁"逆转为"反鲁"的直接诱因,文化守成主义的立场是她"反鲁"的深层心理动因,政治立场的选择则是引发她"反鲁"的另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雪林 反鲁 个人怨恨 分裂人格 政治立场
下载PDF
鲁迅与《学衡》
10
作者 郭磊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3-16,共4页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学衡》 关系
下载PDF
天宝《有唐济渎之记》碑考释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紫君 李玉建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2-26,共5页
在济渎庙现存碑刻中,《有唐济渎之记》是为数不多的以游记体形式赞誉济水品格的散文。碑载《游济渎记》和《宴济渎记》是唐玄宗的吏部侍郎达奚珣于天宝年间某年初春、盛夏两次游览济渎庙后分别撰写的两篇游记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济渎位列... 在济渎庙现存碑刻中,《有唐济渎之记》是为数不多的以游记体形式赞誉济水品格的散文。碑载《游济渎记》和《宴济渎记》是唐玄宗的吏部侍郎达奚珣于天宝年间某年初春、盛夏两次游览济渎庙后分别撰写的两篇游记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济渎位列四渎、祭祀隆盛的感慨以及对济渎胜境的赞美。碑文以四六骈体文写成,辞藻华丽,文辞优美,创造了极为开阔的诗化散文艺术效果;薛希昌用“金剪刀”隶书体书写,笔法刚强瘦劲,内涵刚柔,外露筋骨,结字端庄秀丽,而不失浑厚古朴之气,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渎庙 碑碣 达奚珣 薛希昌 书法艺术
下载PDF
中国特色的校训现象:箴铭类“学训”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鸿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3-37,共5页
"校训"一词是外来语,而中国的校训堪称"早发内生"。与"训"字意义相通的汉字主要有"诫""戒""箴""铭"等。在中国古代,有某种训育主体及客体便必定有相应的"... "校训"一词是外来语,而中国的校训堪称"早发内生"。与"训"字意义相通的汉字主要有"诫""戒""箴""铭"等。在中国古代,有某种训育主体及客体便必定有相应的"某训",家训、师训、帝训、圣训、蒙训、塾训、学训等均与校训密切相关。由于古代人习惯用"学"统称及命名学校,很少用"校"命名具体的学校,因而古汉语没有"校训"一词,却有"学训"及其一批同义词和近义词。其中,箴铭类学训,包括学戒、学箴、学铭、学则、学规、学约等,属于中国特色的校训现象。深入系统地开展中国古代学训研究有助于解答诸多学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训 校训 中国特色 教育理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