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近现代江西知识人公共交往、传播媒介实践与思想认同的个案——胡先骕、王易交游考述 |
张国功
|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新人文主义的中国阐释与范式转换——学衡派“跨语际实践”研究之二 |
马建高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3
|
复调的声音:五四时期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阅读与反响 |
宁腾飞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从“中体西用”到“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与“洋务派”渊源探析 |
朱鲜峰
|
《社会科学论坛》
|
2023 |
0 |
|
5
|
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 |
乐黛云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
|
|
6
|
反省现代性的两种视角:东方文化派与学衡派 |
郑师渠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9
|
|
7
|
从《湘君》与《学衡》的离合看刘永济的辞章家风范 |
陈文新
江俊伟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8
|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与20世纪中国文化——陈寅恪及学衡派诸子眼里的杜威 |
刘克敌
程振伟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9
|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
俞兆平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0
|
白璧德人文主义及其对当下中国发展的启示 |
薛颖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11
|
对峙的意义:从理解《学衡》到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 |
王桂妹
林红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2
|
学衡派五四观的哲学审视——兼论学衡派现代性诉求的独特禀性 |
董德福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5
|
|
13
|
反思现代性:吴宓新人文主义文化观的价值与局限 |
曹莉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14
|
社团运作与中国新文学的文派制衡格局 |
朱寿桐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5
|
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
郑大华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16
|
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学衡派 |
俞兆平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17
|
19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视阈中的“学衡派”和保守主义思潮 |
管兴平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8
|
南高史地学派引论(上) |
吴忠良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6 |
4
|
|
19
|
精英定位与“新旧”文化融合理念——论《学衡》语体的文化意义 |
李广琼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20
|
“诗辨”传统与学衡派“新诗”概念的形成 |
赵黎明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