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娄底方言称谓词“伢唧”“妹唧”及其性别异化现象
1
作者 肖露霞 李康澄 《语文学刊》 2021年第5期59-64,共6页
在娄底方言中,“伢唧”“妹唧”既可以单独做称谓词分别指称男、女性,又可以和别的词组合。当与人名组合就会出现称谓词性别异化现象,常用于父母称呼孩子、长辈称呼晚辈以及同辈之间的调侃。称谓性别异化现象可以分为男性称谓女性化和... 在娄底方言中,“伢唧”“妹唧”既可以单独做称谓词分别指称男、女性,又可以和别的词组合。当与人名组合就会出现称谓词性别异化现象,常用于父母称呼孩子、长辈称呼晚辈以及同辈之间的调侃。称谓性别异化现象可以分为男性称谓女性化和女性称谓男性化,两者产生的共因可以归为双方亲密程度的影响,前者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封建思想残留和计划生育政策来分析;后者归因于文化意识形态、受教育程度以及隐喻机制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和汉民族共同语的影响,称谓词“X伢/妹唧”性别异化现象将逐渐消失,一方面男、女性称谓词将“各司其职”,另一方面称谓词“X伢/妹唧”将渐渐被孩子的大名、乳名和“崽”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娄底方言 称谓词 唧” “妹唧” 性别异化
下载PDF
汉语方言词“伢”的来源与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倪志佳 《语言学论丛》 2019年第1期166-190,共25页
不少汉语方言称"孩子"为"伢"。"伢"的语源可能是"牙齿"之"牙",也可能是孩子的学语声或啼哭声。它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已经偶有用例,通作"吾""禦""雅"... 不少汉语方言称"孩子"为"伢"。"伢"的语源可能是"牙齿"之"牙",也可能是孩子的学语声或啼哭声。它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已经偶有用例,通作"吾""禦""雅"等。最晚到北宋,产生了指婴儿的"牙儿"一词,这是"伢"的直接来源。后来,"牙儿"的词义演变为"孩子","牙"本身也可指孩子。"牙"在近代文献中有多种写法,大约到了明末清初才写作"伢"。"牙儿"在北宋很可能是一个通语词,广泛分布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靖康之难后,它一方面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另一方面随着移民向南扩散。宋代以后,"牙儿"退出通语,主要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方言,至今如此。本文的研究还印证了吕叔湘和罗杰瑞关于官话发展的设想,并表明方言词汇也存在历史层次,结合文献研究方言词汇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汉语方言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孩子 牙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