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鳍鲷(Sparus latus)两种生长激素受体的cDNA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马细兰 冷婷婷 +3 位作者 刘启智 周立斌 张勇 林浩然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0-838,共9页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黄鳍鲷两种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GHR1开放阅读框为1935bp,共编码645个氨基酸,GH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583个氨基酸,GHR1与GH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36.7%。GHR1和G... 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黄鳍鲷两种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GHR1开放阅读框为1935bp,共编码645个氨基酸,GHR2开放阅读框为1749bp,共编码583个氨基酸,GHR1与GHR2的氨基酸同源性为36.7%。GHR1和GHR2在分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GHR1胞外域有7个半胱氨酸残基而GHR2只有6个;GHR1胞内域有9个酪氨酸残基而GHR2只有5个,两者的结构差异表明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用Real-timeRT-PCR方法研究了GHR1和GHR2在各组织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GHR1和GHR2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肝脏、肌肉、垂体表达量较高,且在大部分组织中GHR2表达量均高于GH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生长激素受体 CDNA克隆 REAL-TIME RT-PCR 组织表达
下载PDF
半胱胺盐酸盐和LHRH-A对黄鳍鲷IGF-Ⅰ基因表达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石和荣 张勇 +3 位作者 张为民 刘晓春 柯浩 林浩然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本文以黄鳍鲷 (Sparuslatus)为研究对象 ,利用GeneRaceTM 技术 ,从其肝组织中克隆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 Ⅰ )cDNA ,并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研究了半胱胺盐酸盐 (Cysteaminehydrochloride)和LHRH A对其肝组织IGF Ⅰ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文以黄鳍鲷 (Sparuslatus)为研究对象 ,利用GeneRaceTM 技术 ,从其肝组织中克隆出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IGF Ⅰ )cDNA ,并应用半定量RT PCR方法研究了半胱胺盐酸盐 (Cysteaminehydrochloride)和LHRH A对其肝组织IGF Ⅰ基因表达的影响。黄鳍鲷IGF ⅠcDNA全长为 84 0bp ,编码 185aa多肽 ;序列分析表明 ,黄鳍鲷IGF Ⅰ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金鱼的同源性为 75 8% ,与牙鲆的同源性为 86 5 % ,与同属鲷科的黑鲷同源性高达 10 0 % ,证明鱼类类胰岛素生长因子是非常保守的 ,E区域分析结果表明黄鳍鲷IGF Ⅰ属Ea 4型。在饲料中投喂CSH、LHRH A等添加剂 ,实验组黄鳍鲷鱼种的相对生长率、垂体GH含量、肝脏IGF ⅠmRN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 :CSH、LHRH A能促进黄鳍鲷生长激素的合成和IGF Ⅰ基因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Ⅰ LHRH CSH 肝组织 基因表达 对照组 影响 黄鳍鲷 半胱胺 生长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1,共6页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AB-PAS的染色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黄鳍鲷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均有差异。食道中以Ⅰ、Ⅱ型粘...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AB-PAS的染色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黄鳍鲷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均有差异。食道中以Ⅰ、Ⅱ型粘液细胞为主;贲门部和胃体部只有Ⅰ、Ⅱ型粘液细胞分布,幽门部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幽门盲囊、肠道及直肠都是Ⅱ型粘液细胞最多。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粘液细胞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的相同部位养殖鱼比野生鱼粘液细胞数量更多。根据研究结果推测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鱼的生活环境及食物相关,也可能与消化道中各种菌群的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消化道 粘液细胞
下载PDF
温度对黄鳍鲷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4
作者 李希国 李加儿 区又君 《南方水产》 2006年第1期43-48,共6页
研究了温度对黄鳍鲷肝、肠和胃3个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比活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5、20、25、30、35、40、45、50、55、60、65℃等11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肠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5℃,而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C;胃... 研究了温度对黄鳍鲷肝、肠和胃3个部位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比活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5、20、25、30、35、40、45、50、55、60、65℃等11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肠蛋白酶和胃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5℃,而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C;胃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40℃,肝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5℃,而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0℃;肠脂肪酶和胃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是40℃,肝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是45℃。从整体来看,在35-45℃的范围内,肝、肠和胃3部位的3种酶鸭有较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温度 消化酶 活性
下载PDF
盐度对黄鳍鲷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 被引量:44
5
作者 李希国 李加儿 区又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0-45,共6页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5、10、15、20、25、30等6个盐度梯度组。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5时最高,而淀粉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0时最高。各... 研究了盐度对黄鳍鲷幼鱼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影响及消化酶活性的昼夜变化。实验设计5、10、15、20、25、30等6个盐度梯度组。结果表明,蛋白酶、脂肪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5时最高,而淀粉酶的比活在盐度为20时最高。各种消化酶在盐度20~30时消化酶比活的平均值要明显高于5~15时消化酶的平均值。对黄鳍鲷消化酶比活昼夜变化的测定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的最高值分别在14:00、20:00和18:00,最低值分别是12:00、10:00和6: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幼鱼 消化酶 比活 盐度 昼夜变化
下载PDF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12-1217,共6页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仔鱼 稚鱼 幼鱼 消化道 形态组织学
下载PDF
黄鳍鲷主要消化酶活性在消化道不同部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希国 李加儿 区又君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8,共5页
研究了黄鳍鲷(SparuslatusHouttuyn)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最高的部位分别是胃、肝胰脏和前肠,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部分(P... 研究了黄鳍鲷(SparuslatusHouttuyn)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在消化道不同部位(肝胰脏、胃、前肠、中肠、后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比活最高的部位分别是胃、肝胰脏和前肠,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部分(P<0.01)。从肠道消化酶的比活大小来看,蛋白酶比活是前肠、中肠、后肠依次降低,淀粉酶比活是中肠>前肠>后肠,脂肪酶比活是前肠>后肠>中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消化酶 分布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永翠 李加儿 +1 位作者 区又君 苏慧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19,共11页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