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hytoplasma of Cleome rutidosperma in 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 Field
1
作者 Zhaowei LIN Xiaoqing NIU +3 位作者 Shida LONG Qinghua TANG Dejie YANG Weiwei SONG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24年第4期7-12,共6页
[Objectives]The paper was to detect and identify the phytoplasma of Cleome rutidosperma in 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YLD)field in Wenchang City,Hainan Province,China.[Methods]The nested PCR technique was employed... [Objectives]The paper was to detect and identify the phytoplasma of Cleome rutidosperma in 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YLD)field in Wenchang City,Hainan Province,China.[Methods]The nested PCR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amplify the phytoplasma 16S rDNA of C.rutidosperma samples,followed by sequence analysis.Concurrently,this study examined C.rutidosperma in YLD field,collecting symptomatic leaves for phytoplasma detection.[Results]The 16S rDNA sequence of the C.rutidosperma witches'-broom phytoplasma was found to be identical to that of the HNWC5 strain associated with areca palm yellows phytoplasma,lea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is phytoplasma as belonging to the 16SrII-A subgroup.Field investigations revealed a higher incidence of C.rutidosperma in areca palm fields,with symptoms of leaf yellows observed in six of these fields.Quantitative PCR(qPCR)analysi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phytoplasma infection in these instances.[Conclusion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sequence alignment,and field occurrence data,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has been identified between witches'broom disease and YLD.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ormer may act as an intermediate host for the areca palm yellows phytoplas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 PHYTOPLASMA Cleome rutidosperma IDENTIFICATION Detection
下载PDF
Screening of Growth-Promoting Strains for Areca Palm
2
作者 Dejie YANG Yenan WANG +1 位作者 Zhaowei LIN Xiaoqing NIU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Objectives]The paper was to identify growth-promoting strains within the culturable bacterial flora of areca palm.[Methods]Culturable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areca palm using samples obtained from ... [Objectives]The paper was to identify growth-promoting strains within the culturable bacterial flora of areca palm.[Methods]Culturable bacteria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areca palm using samples obtained from both healthy and yellowing disease-affected plants within the same orchard.Strains that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ealthy and affected samples,or that were unique to the healthy samples,were subsequently screened for their growth-promoting effects.[Results]Three bacterial strains demonstrated robust and consistent capacity for auxin production,specifically Paenibacillus,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each yielding approximately 50μg of IAA per mL of bacterial solution.The strain Alcaligenes faecalis exhibited the highest efficacy in siderophore production,achieving 21.15%of active units.Additionally,A.faecalis,Bacillus velezensis,and P.aeruginosa were noted for their potassium-solubilizing capabilities,as evid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distinct potassium-solubilizing zones.[Conclusions]The evaluation of the aforementioned growth-promoting strains may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rowth-promoting strains specifically for areca pa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 Auxin production Siderophore production Potassium-solubilizing
下载PDF
Structure Analysis of Culturabl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Areca Palms Affected by Yellow Leaf Disease
3
作者 Dejie YANG Fengyu YU Xiaoqing NIU 《Plant Diseases and Pests》 2024年第6期1-3,22,共4页
[Objectives]The paper was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bl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healthy areca palms and those affected by yellow leaf disease(YLD).[Methods]The qua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culturable ... [Objectives]The paper was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bl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healthy areca palms and those affected by yellow leaf disease(YLD).[Methods]The quantification and isolation of culturable bacteria present in the leaves,roots,and rhizosphere soil of both healthy areca palms and those exhibiting symptoms of YLD within the same orchard were conducted.Furthermore,a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conducted.[Results]The bacterial count was observed to be greater in healthy areca palm samples compared to those exhibiting disease symptoms.Furthermore,the diversity of bacterial species in healthy areca palm samples surpassed that found in diseased samples.Notably,the bacterial genera that exhibi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ealthy and diseased areca palms included Bacillus velezensis,Paenibacillus validus,Alcaligenes faecalis,Burkholderia territorii,Pseudomonas aeruginosa,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etc.[Conclusions]This study may offer data support and technical guidance for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YLD in areca palm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leaf disease(yld) Culturable bacteria Structural analysis
下载PDF
利用巢式PCR对海南槟榔(Areca catechu L.)黄化病的初步检测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亚奎 甘炳春 +4 位作者 张争 隋春 魏建和 杨云 杨新全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381-384,共4页
通过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的研究,初步确定其病原物,对开展后续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利用巢式PCR方法,对在海南3个市县采集的28个黄化病植株的不同组织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个市县9个槟榔黄化病病株叶片中检测到了植原体,... 通过对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的研究,初步确定其病原物,对开展后续研究及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利用巢式PCR方法,对在海南3个市县采集的28个黄化病植株的不同组织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表明:在2个市县9个槟榔黄化病病株叶片中检测到了植原体,而在根和茎中没有发现植原体。将扩增片段克隆后测序得到1249bp的完整植原体序列。利用MEGA3软件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源性聚类发现其属于翠菊黄花组B亚组。初步判断发生在海南的槟榔黄化病是由于植原体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黄化病 植原体 巢式PCR
下载PDF
槟榔黄化病防控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
5
作者 何玉生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8-194,共7页
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省槟榔树极易感染、蔓延迅速、极具毁灭性的头号病害,综合性的物理、化学和生态防控措施仍然难以控制其蔓延。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土壤-植株系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为研究内容,可能赋予槟榔树自身内在的黄化病... 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省槟榔树极易感染、蔓延迅速、极具毁灭性的头号病害,综合性的物理、化学和生态防控措施仍然难以控制其蔓延。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土壤-植株系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为研究内容,可能赋予槟榔树自身内在的黄化病抑制能力,从而达到防控黄化病的目的。文章对万宁市槟榔园开展生态地球化学研究,分别配套采集了感染黄化病和未感染黄化病的槟榔树根系土、根系和叶片地球化学样品各30套,分析测试了Se、Cu、Pb、Zn、Cd、Hg、As、Cr、Ni、Fe、Mn、B、Mo、Cl、F、I、N、P、K、Ca、Mg、S、Co、Na、Si、Al等元素质量分数。以槟榔树是否感染黄化病为因变量进行二项逻辑回归统计,结果表明:不同介质样品的分类概率模型中,根系土的As元素,根系的As、N、Na元素,叶片的Zn、Hg、S元素回归系数为负数,表明槟榔树相应部位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其感染黄化病的概率越低,联系到含砷农药和药物用于植物病虫害防控和人体疾病治疗的事实,意谓着提高根系土As等元素质量分数可能提升槟榔树对黄化病的预防和抑制能力,从而为槟榔黄化病防控提供了可能而又简单易行的生态地球化学新途径。但As作为毒害元素,是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控制指标,因此,利用As元素防控槟榔黄化病,应开展针对槟榔树根系土和果实的系统性田间试验研究和评估,严防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树 黄化病 生态地球化学 防控 海南省万宁市
下载PDF
槟榔黄化植原体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兆威 孟秀利 +2 位作者 唐庆华 牛晓庆 宋薇薇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0-1126,共7页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YLD)是当前我国槟榔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建立精准高效的槟榔黄化植原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槟榔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设计并...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由植原体侵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areca palm yellow leaf disease,YLD)是当前我国槟榔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了建立精准高效的槟榔黄化植原体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槟榔黄化植原体16SrDNA基因,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AMf/AMr和探针AM-Prode,使用该方法进行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测试,并在其他植物的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阳性样品,健康样品无扩增曲线;在敏感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能检测到1.16×10^(1) copies/μL样本浓度水平,其标准曲线方程为y=-3.4185x+43.624,扩增效率为96.12%,相关系数R^(2)=0.9833;在特异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YLD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槟榔、槟榔其他病害病原及其内生菌的基因组对本方法未造成干扰;在重复性测试中,该检测方法对槟榔黄化病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并且该检测方法可对苦楝黄化病、细圆藤丛枝病及辣椒黄化病等8种植原体病害进行检测,对植原体的检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本检测方法的建立,有利于为槟榔黄化病的精准诊断、病原监测及媒介昆虫的检测等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害检测
下载PDF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物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30
7
作者 车海彦 吴翠婷 +3 位作者 符瑞益 温衍生 叶莎冰 罗大全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1期83-87,共5页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 槟榔黄化病是槟榔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如何快速检测该病原菌是防治该病的重要基础。利用植原体16SrDNA通用引物对海南感染黄化病的槟榔花苞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约1.2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表明,引起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原植原体属于翠菊黄化植原体组(16SrⅠ组),且为该组中一个新的亚组,即G亚组,现将其暂命名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16SrDNA 分子鉴定
下载PDF
中国“槟榔黄化病”研究40年——病原、防控措施新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唐庆华 孟秀利 +4 位作者 于少帅 林兆威 牛晓庆 宋薇薇 覃伟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0-1022,共13页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yld) 槟榔黄化植原体 槟榔隐症病毒1 槟榔黄叶病毒病(ALYVD) 防控明白纸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槟榔黄化病遥感监测 被引量:15
9
作者 赵晋陵 金玉 +5 位作者 叶回春 黄文江 董莹莹 范玲玲 马慧琴 江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4-61,共8页
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槟榔生长的病害,迫切需要及时、准确地监测其侵染的严重度差异和空间分布。低空无人机遥感可有效解决槟榔种植区由于多云雨天气而造成光学卫星影像获取不足,提高槟榔黄化病监测的实时性。该文利用大疆精灵Phantom 4... 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槟榔生长的病害,迫切需要及时、准确地监测其侵染的严重度差异和空间分布。低空无人机遥感可有效解决槟榔种植区由于多云雨天气而造成光学卫星影像获取不足,提高槟榔黄化病监测的实时性。该文利用大疆精灵Phantom 4 Pro V2.0四旋翼无人机搭载MicaSense RedEdge-M多光谱相机获取5波段多光谱影像,基于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算法(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Relevance,m RMR)从15个潜在的植被指数中优选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Index,RVI)、改进的简单比值指数(ModifiedSimpleRatioIndex,MSR)和花青素反射指数(Anthocyanin Reflectance Index,ARI)作为敏感特征,分别利用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算法,构建了槟榔黄化病严重度监测模型。结果表明,BPNN模型总体精度达到91.7%,分别比RF模型和SVM模型提高6.7%和10.0%,且Kappa系数为0.875,为所有模型中最高,漏分、错分误差也最小,健康,轻度和重度分别为11.1%、15.8%,13.6%、9.5%和0、0。研究结果证明了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监测槟榔黄化病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为其他热带作物病害监测提供案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遥感 槟榔黄化病 多光谱影像 敏感特征
下载PDF
不同生长条件下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及其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卢丽兰 甘炳春 +2 位作者 魏建和 许明会 王旭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08,共7页
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探讨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生长年限、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槟榔叶片氮、磷、钾比例约为1∶0.081∶0.356。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 采用田间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探讨海南地区不同产量水平、不同生长年限、正常结果与黄化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槟榔叶片氮、磷、钾比例约为1∶0.081∶0.356。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0.45%和21.73%;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了36.86%。正常结果树(低产组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黄化组(轻)和黄化组(重)的分别高10.15%和19.49%;黄化组(轻)槟榔叶片平均氮含量比黄化组(重)的高11.61%。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磷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0.71%和13.64%;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17.02%。正常结果槟榔(低产组)叶片平均磷含量比黄化组(轻)和黄化组(重)的分别高10.87%和18.48%;黄化组(轻)槟榔叶片平均磷含量比黄化组(重)的高8.5%。高产组槟榔叶片平均钾含量比中高产组和中产组的分别高17.24%和25.00%;而比低产组槟榔叶片的高31.96%。正常结果槟榔(低产组)叶片平均钾含量比黄化组(轻)和黄化组(重)的分别高15.15%和19.42%;黄化组(轻)槟榔叶片平均钾含量比黄化组(重)的高5.03%。不同生长年限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有所差异,随着树龄增加,高产组槟榔叶片氮、磷、钾含量比较低产组的高。槟榔叶片氮含量最高,钾次之,磷最低。氮磷钾含量对槟榔产量提高有很大影响,槟榔黄化病可能引起叶片中N、P、K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产量水平 生长年限 黄化病
下载PDF
海南槟榔黄化病发生及对产量的影响调查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亚奎 战晴晴 +2 位作者 杨新全 卢丽兰 甘炳春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25,23,共3页
黄化病是槟榔上的重要病害,作者对海南主要槟榔产区该病发生危害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区平均发病率为23.81%,坡地的发病率大于平地和低洼地,发病时间越长产量降低越多。
关键词 槟榔 黄化病 发生 产量 海南
下载PDF
槟榔黄化病叶片差异表达蛋白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4
12
作者 曾莉娟 李涛 +2 位作者 王健华 张雨良 刘志昕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8期1298-1302,共5页
以相同品种,树龄、长势一致的黄化病槟榔和健康槟榔叶片为试材,采用TCA(三氯乙酸)/丙酮法制备蛋白质样品,结合双向电泳-质谱结合技术,分析病原菌-槟榔互作后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表明,双向电泳SDS-PAGE胶中黄化病槟榔叶片与健康叶片平均... 以相同品种,树龄、长势一致的黄化病槟榔和健康槟榔叶片为试材,采用TCA(三氯乙酸)/丙酮法制备蛋白质样品,结合双向电泳-质谱结合技术,分析病原菌-槟榔互作后差异表达蛋白。结果表明,双向电泳SDS-PAGE胶中黄化病槟榔叶片与健康叶片平均蛋白质点数分别为1081个和960个,其中差异明显的点34个。选择5个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MALDI-TOF-MS)鉴定,并进行数据库查询,结果鉴定了2个蛋白质,分别为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和蕈状支原体高同源蛋白,这些蛋白质可能参与了槟榔黄化病发生和发展过程。另外3个蛋白点在数据库中未检索到同源性和匹配率较高的蛋白质,认为是未知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黄化病 蛋白质 双向电泳
下载PDF
槟榔黄化病检测与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沙林华 周亚东 +4 位作者 张先敏 杨枝林 徐建辉 罗湘粤 赵光国 《广西林业科学》 2013年第1期43-47,共5页
为有效地控制黄化病的发生发展,并开展深入研究,对槟榔黄化病的症状特征,发生发展,病原及传播途径以及的防治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防治
下载PDF
海南省槟榔主产区槟榔黄化病发生现状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枝林 周亚东 +2 位作者 沙林华 张先敏 罗湘粤 《热带林业》 2013年第1期49-51,共3页
为了阐明槟榔黄化病在海南地区的病害发生规律,对海南省主要槟榔种植园进行了槟榔黄化病病害调查。结果表明:东西线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1.38%和37.67%,年份越久的的槟榔园槟榔黄化病病情越严重,槟榔黄化病死亡率总体上随着发病率的上升而... 为了阐明槟榔黄化病在海南地区的病害发生规律,对海南省主要槟榔种植园进行了槟榔黄化病病害调查。结果表明:东西线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1.38%和37.67%,年份越久的的槟榔园槟榔黄化病病情越严重,槟榔黄化病死亡率总体上随着发病率的上升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黄化病 发病率 感病死亡率
下载PDF
槟榔黄化病扩展情况调查——以定安县翰林镇槟榔林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春雨 周亚奎 张玉秀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2期74-75,共2页
为了解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槟榔黄化病情及发展趋势,规范设立调查点,随机采样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调查地区槟榔园染病率为22.22%,槟榔黄化病发病率为13.19%,病情指数为7.86;2014年定安县翰林镇槟榔感染黄化病,2016年该病传播界面已... 为了解海南省定安县翰林镇槟榔黄化病情及发展趋势,规范设立调查点,随机采样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调查地区槟榔园染病率为22.22%,槟榔黄化病发病率为13.19%,病情指数为7.86;2014年定安县翰林镇槟榔感染黄化病,2016年该病传播界面已经越过了翰林镇向北边乡镇传播。综上所述,海南槟榔黄化病扩展呈加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发生 趋势 海南定安 翰林镇
下载PDF
海南槟榔致黄关键病害调查及为害特征分析
16
作者 唐庆华 孟秀利 +3 位作者 林兆威 黄山春 覃伟权 宋薇薇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62-67,共6页
近年来,随着槟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槟榔黄化病等引起的“黄化灾害”问题日趋严重,造成广大种植户丧失信心,严重制约了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准确甄别不同病害,于2018—2020年在万宁、琼海、文昌等市县进行了系统调查,共发现槟榔... 近年来,随着槟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由槟榔黄化病等引起的“黄化灾害”问题日趋严重,造成广大种植户丧失信心,严重制约了槟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准确甄别不同病害,于2018—2020年在万宁、琼海、文昌等市县进行了系统调查,共发现槟榔病害16种,将其中7种病害(黄化病、隐症病毒病、炭疽病、坏死环斑病毒病、坏死梭斑病毒病、细菌性叶斑病、根腐病)评价为致黄关键病害,分析了每种病害的病原菌、发生频率、分布范围、为害特征及防控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致黄关键病害 分布范围 为害特征 防控
下载PDF
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分布情况及其植原体检测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林兆威 唐庆华 +5 位作者 孟秀利 宋薇薇 余凤玉 黄山春 牛晓庆 覃伟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06-2113,共8页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受多种病害组成的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影响,尤其是槟榔黄化病,使槟榔产量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槟榔黄化病的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全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进行... 槟榔是海南省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受多种病害组成的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影响,尤其是槟榔黄化病,使槟榔产量造成严重损失。为明确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情况及槟榔黄化病的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全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发生分布进行调查,并对全省采集的槟榔黄化样品进行植原体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当前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面积为38300.04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33.27%,主要发生在海南东部、南部及中部市(县),三亚市发生率最高,为77.48%,万宁市发生面积最大,为9734.66 hm^(2),西部市(县)的病理性黄化发生率均低于10%;当前海南省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为32 102.38 hm^(2),占全省槟榔种植面积的27.89%,全省各市(县)均有槟榔黄化病发生,主要在海南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琼海市、定安县、文昌市、屯昌县及琼中县的植原体检出率分别高达100%、100%、100%、98%、95.38%,除临高县、白沙县及东方市外,其余市(县)检出率均高于50%,万宁市槟榔黄化病发生面积最大,为7909.41 hm^(2),其次为琼海市;每个市(县)槟榔植原体在各树体间的含量分布差异较大,定安县植原体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443.36copies/μL,向周边市(县)递减,除了在海南东北部市(县)的槟榔植原体含量较高外,其他市(县)植原体含量较低。以上研究表明,当前海南槟榔病理性黄化发生严重,植原体是造成海南省槟榔病理性黄化的主要病原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病理性黄化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调查
下载PDF
海南槟榔黄化植原体分子检测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于少帅 宋薇薇 覃伟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066-3072,共7页
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特色经济作物槟榔种植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测序、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海南部分代表性地区槟榔致死性病原植原体的序列信息与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检... 由植原体引起的槟榔黄化病是海南特色经济作物槟榔种植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测序、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海南部分代表性地区槟榔致死性病原植原体的序列信息与系统发育关系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检测的保亭、屯昌、万宁等海南部分代表性地区的槟榔黄化植原体的16SrDNA序列一致;BLAST分析表明各株系16SrDNA与16SrI组植原体同源性为100%。序列多重比对分析表明,本研究各槟榔黄化植原体株系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和日本洋葱黄化、美国翠菊黄化等植原体同源性为100%;与已报道的海南万宁、印度、海南三亚的槟榔黄化植原体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99.9%、99.8%。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槟榔黄化植原体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等株系聚于一个分枝,支持率为100%。此外,在发病槟榔叶片、花穗、心叶等组织部位均可检测到植原体。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槟榔黄化植原体与海南苦棟丛枝、长春花绿变、马松子变叶、辣椒黄化皱缩、蛇婆子丛枝、细圆藤丛枝等植原体株系的同源性极高,槟榔黄化病很可能会以这些寄主植物作为病原传播载体进行传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原体 槟榔黄化病 分子检测 亲缘关系 传播载体
下载PDF
槟榔种苗和采摘工具的植原体检测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兆威 宋薇薇 +3 位作者 唐庆华 牛晓庆 王宇航 孟秀利 《热带农业科学》 2022年第11期68-72,共5页
为明确槟榔黄化病传播途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槟榔种果、种苗及采摘工具表面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显示,槟榔种果出苗后,从根、假茎及叶片中均检测出植原体阳性;3个12月龄苗圃中检测出植原体阳性幼苗;使用采摘工具对槟榔黄化病株... 为明确槟榔黄化病传播途径,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槟榔种果、种苗及采摘工具表面进行了植原体检测。结果显示,槟榔种果出苗后,从根、假茎及叶片中均检测出植原体阳性;3个12月龄苗圃中检测出植原体阳性幼苗;使用采摘工具对槟榔黄化病株进行采果后,从金属表面残留的汁液中检测出植原体阳性。上述结果表明,槟榔黄化病植原体可随种果传播,且在植株体内呈系统性分布,带毒种苗调运会增加槟榔黄化病的传播风险;未对采摘工具进行消毒,可能增加槟榔黄化病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种苗检测
下载PDF
多重PCR快速检测槟榔黄化植原体和槟榔隐症病毒1体系的建立
20
作者 彭春霖 黄丽云 +4 位作者 朱辉 魏红宇 郑馨 赵正武 刘立云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5期772-776,共5页
由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P)引起的黄化病和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黄叶病毒病是危害槟榔树最严重的两种病害,对海南槟榔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快速的检测技术对... 由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AYLP)引起的黄化病和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黄叶病毒病是危害槟榔树最严重的两种病害,对海南槟榔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建立快速的检测技术对于两种病害的预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同时检测AYLP和APV1,即AYLP巢式PCR第一轮结束后,再使用一次多重PCR对两种病原同时进行扩增,最后进行电泳观察结果。结果显示,通过对多重PCR浓度体系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在一个体系中成功扩增出AYLP和APV1,得到525和311 bp两条特异性大小条带。多重PCR检测与单一PCR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并且与单一PCR检测方法比较,多重PCR方法精简了操作步骤,提高了检测效率,显著降低了检测成本,为槟榔黄化病和黄叶病毒病的常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因此,该技术在AYLP和APV1常规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植原体 APV1 多重PCR 新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