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双胚遗传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高婧 秦梦凡 +1 位作者 李坤 李武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1-7,共7页
高产一直是玉米育种的研究热点,传统方式提高玉米产量已进入瓶颈期,玉米双胚这种特殊遗传现象可能为获得高产提供突破性方向。为了解双胚现象发生的遗传机制,本文归纳了包括玉米等多种作物双胚、多胚现象的前人研究,从多维度整合了相关... 高产一直是玉米育种的研究热点,传统方式提高玉米产量已进入瓶颈期,玉米双胚这种特殊遗传现象可能为获得高产提供突破性方向。为了解双胚现象发生的遗传机制,本文归纳了包括玉米等多种作物双胚、多胚现象的前人研究,从多维度整合了相关的遗传表现、细胞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子机制研究等内容。此外,本文总结了有关双胚的部分研究方法,为双胚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及玉米高产育种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通过前人研究,本文发现玉米双胚基因挖掘方面暂未有突破性进展,因此预测有关双胚现象的研究重点仍是影响双胚性状表达的关键遗传位点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的挖掘,以进一步解析玉米双胚现象的分子网络机制,为指导玉米高产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双胚现象 高产 遗传位点 双胚基因 分子机制 高产育种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QTLs for Yield-Related Traits in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a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Derived Variety Chuanmai 42 and a Chinese Elite Variety Chuannong 16 被引量:8
2
作者 TANG Yong-lu LI Jun +4 位作者 WU Yuan-qi WEI Hui-ting LI Chao-SU YANG Wu-yun CHEN F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1665-1680,共16页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SHW) represents a valuable source of new resistances to a range of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population with 127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SHW) represents a valuable source of new resistances to a range of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A recombinant inbred line (RIL) population with 127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a SHW-derived variety Chuanmai 42 crossing with a Chinese spring wheat variety Chuannong 16 was used to map QTLs for agronomic traits including grain yield, grains per square meter, thousand-kernel weight, spikes per square meter, grain number per spike, grains weight per spike, and biomass yield. The population was genotyped using 184 simple-sequence repeat (SSR) markers and 34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 markers. Of 76 QTLs (LOD〉2.5) identified, 42 were found to have a positive effect from Chuanmai 42. The QTL QGy.saas-4D.2 associated with grain yield on chromosome 4D was detected in four of the six environments and the combined analysis, and the mean yield, across six environments, of individuals carrying the Chuanmai 42 allele at this locus was 8.9%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lines carrying the Chuannong 16 allele. Seven clusters of the yield-coincident QTLs were detected on 1A, 4A, 3B, 5B, 4D, and 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eld-related trait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huanmai 42 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
下载PDF
QTL for grain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in winter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被引量:1
3
作者 LIN Hai,GUO Hui-jun,ZHANG Xiu-ying,WANG Rui-xia,XIAO Shi-he(The National Key Facility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12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Beijing,100081,P.R)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86-91,共6页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 Field trials with a set of 108 doubled haploid lines(DH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the Chinese winter wheat cvs.CA9613 and H1488 were run at Beijing(China).Phenotypic data were recorded for major agronomic yield traits,i.e.grain weight per ear,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thousand grain weight(Tgw) in two field trials at Beijing.Based on the phenotypic data and a genetic map comprising 168 SSR markers,an analysis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was carried out for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using 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approach.A total of 14 QTL were detected for these traits across two environments.Four of these QTL located on chromosomes 1A and 2B,respectively,exhibited pleiotropic effects.Loci showing pleiotropic effects will be very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omeologous relationships of QTL and designing an appropriat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programme by multi-trait selection in order to accumulate("pyramide") favorable alleles at different lo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 haploid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Grain yield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下载PDF
Dissection of heterosis for yield and related traits using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introgression lines in rice 被引量:3
4
作者 Chao Xiang Hongjun Zhang +6 位作者 Hui Wang Shaobo Wei Binying Fu Jiafa Xia Zefu Li Yongming Gao Guoyou Ye 《The Crop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68-478,共11页
Despite the great success achieved by the exploitation of heterosis in rice,the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is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We adopted an advanced-backcross breeding strategy to dissect the genetic basis o... Despite the great success achieved by the exploitation of heterosis in rice,the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is still not well understood.We adopted an advanced-backcross breeding strategy to dissect the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for yield and eight related traits.Four testcross(TC) populations with 228 testcross F1 combinations were developed by crossing57 introgression lines with four types of widely used male sterile lines using a North Carolina II mating design.Analysis of variance indicated that the effects of testcross F1 combinations and their parents were significant or highly significant for most of the traits in both years,and all interaction effects with year were significant for most of the traits.Positive midparent heterosis(HMP) was observed for most traits in the four TC populations in the two years.The relative HMPlevels for most traits varied from highly negative to highly positive.Sixty-two dominant-effect QTL were identified for HMPof the nine traits in the four TC populations in the two years.Of these,22 QTL were also identified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estcross F1.Most dominant-effect QTL could individually explain more than 10% of the phenotypic variation.Four QTL clusters were observed including the region surrounding the RM9–RM297 region on chromosome 1,the RM110–RM279–RM8–RM5699–RM452 region on chromosome 2,the RM5463 locus on chromosome 6 and the RM1146–RM147 region on chromosome 10.The identified QTL for heterosis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dissect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heter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yield and related traits Introgression lines HETEROSI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下载PDF
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俊 魏会廷 +4 位作者 胡晓蓉 李朝苏 汤永禄 刘登才 杨武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5-262,共8页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8),在4年6个环境下种植获得的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效应,在川麦42遗传背景中发现一个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根据Barc1183分子标记,将RIL群体中的127个株系分为川麦42基因型(具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和川农16基因型(具川农16位点)两组,前者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能促进分蘖能力,提高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粒数,增加收获指数、籽粒生产率,在4年6个环境下较后者平均增产达8.92%,Barc1183为一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利用中国春双端体和硬粒小麦Longdon的D染色体代换系验证,将其定位于小麦4D染色体长臂。川麦42遗传背景中的高产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对于进一步开展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人工合成小麦 导入位点 高产
下载PDF
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 被引量:48
6
作者 兰进好 李新海 +2 位作者 高树仁 张宝石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53-1259,共7页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 以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黄早四和Mo17为亲本得到的191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衍生的184个F2:3家系作为性状评价群体,分析了单株穗数、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在北京和新疆2个生态环境下的表现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结果。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共检测出47个QTL,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以外的9条染色体,其中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TL共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3%~25.6%;与穗行数相关的QTL共13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6%~23.2%;与行粒数相关的QTL有9个,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4%~13.7%;与百粒重相关的们1达10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9%~13.3%;与单株籽粒产量相关的QTL有5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1%~35.8%。大部分产量QTL只在单一环境下被检测到,说明产量相关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互作。表型相关显著的产量性状,它们的QTL容易在相同或相邻标记区间检测到。研究还发现了若干个QTL富集区域,可能是发掘通用QTL的候选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性状 环境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棉花霜前皮棉产量主位点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艾尼江 朱新霞 +2 位作者 管荣展 万英 张天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6-743,共8页
选用不同来源的6个棉花品种作亲本,按照Griffing P(P–1)/2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应用QTL检测体系的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估计主位点组霜前皮棉产量杂种优势并分析有利位点组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霜前皮棉... 选用不同来源的6个棉花品种作亲本,按照Griffing P(P–1)/2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5个杂交组合。应用QTL检测体系的主位点组基因型和基因效应,估计主位点组霜前皮棉产量杂种优势并分析有利位点组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霜前皮棉产量主位点组解释的变异占表型变异的36.79%,主位点组与环境互作解释的变异占表型变异的33.46%,环境解释的变异占表型变异的10.37%,微位点组解释的变异很低,占表型变异的3.27%。6个棉花品种的霜前皮棉产量的遗传受5个主位点组基因控制,其加性效应(aJ)分别为5.99**、-1.26**、-0.92**、-0.75和3.01,显性效应(dJ)分别为2.55**、4.16**、7.95**、5.32**和-7.71**,各主位点组基因的效应方向、大小不等。主位点组中亲优势变幅15.55%~133.56%,平均63.34%,高亲优势变幅15.39%~93.82%,平均44.56%。棉花霜前皮棉产量杂种优势主要取决于主位点组基因的杂合性。在棉花育种实践中,通过分析亲本及组合的主位点组基因型,能够得到有价值信息。配制早熟、高产杂交组合的同时,结合分子聚合设计育种,把优质、抗病虫、抗逆等性状集于一体,可培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常规品种,从而提高育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霜前皮棉 主位点组 遗传效应 主位点组×环境互作
下载PDF
粗山羊草D组染色体对小麦若干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文才 李涛 +2 位作者 陈于和 李兴锋 王洪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研究粗山羊草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对四倍体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Am6-1和普通小麦品种Ph85-16的回交一代进行产量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利用从130对D基因组SSR引物中筛选出的60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粗山羊草中几个产... 为研究粗山羊草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对四倍体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Am6-1和普通小麦品种Ph85-16的回交一代进行产量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利用从130对D基因组SSR引物中筛选出的60对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对粗山羊草中几个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进行了定位,发现粗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对小麦的穗长、千粒重、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具有显著影响,同时初步寻找到6个主效QTL,它们分别为与穗长相关的QSl.sdau-5D,与单株穗数相关的QSnp。sdau-4D、QSnp.sdau-7D,与千粒重相关的QT-gw.sdau-3D,与单株穗数、单株产量相关的Q.sdau-2D-1、Q.sdau-2D-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粗山羊草 D基因组 产量性状 QTL
下载PDF
小麦D基因组产量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文才 李涛 +2 位作者 赵逢涛 李兴锋 王洪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3-26,共4页
粗山羊草是普通小麦的D染色体组供体,为了寻找粗山羊草中对小麦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有益的基因,通过 对四倍体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Am6-1和普通小麦品种Ph85-16的回交一代进行产量性状变异 特点分析,发现粗山羊草的D组染... 粗山羊草是普通小麦的D染色体组供体,为了寻找粗山羊草中对小麦产量性状遗传改良有益的基因,通过 对四倍体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合成的双二倍体Am6-1和普通小麦品种Ph85-16的回交一代进行产量性状变异 特点分析,发现粗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对小麦的产量性状具有显著影响,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和每穗小穗数明显高 于Ph85-16;同时利用130对SSR引物对几个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位点进行了定位,初步寻找到4个主效QTL,它 们分别为与穗长相关的QSl.sdau-5D,其贡献率为31.58%,与株高相关的QPh.sdau-1D,其贡献率为25.38%,与穗粒 数相关的QGs.sdau-5D,其贡献率为44.65%,与千粒重相关的QTgw.sdau-3D,其贡献率为6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性状 粗山羊草 普通小麦 穗长 QTL定位 千粒重 穗粒数 贡献率 小麦产量 影响
下载PDF
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增产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其育种效果 被引量:7
10
作者 邓化冰 邓启云 +5 位作者 陈立云 杨益善 熊跃东 孔凡娜 王斌 袁隆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5-611,共7页
位于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第1和第2染色体上的两个主效增产QTL(yld1.1和yld2.1)分别具有18%和17%的增产效果。为探明野生稻增产QTL对杂交水稻产量性状改良的效果,以超级杂交稻亲本9311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马来西亚普通野... 位于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第1和第2染色体上的两个主效增产QTL(yld1.1和yld2.1)分别具有18%和17%的增产效果。为探明野生稻增产QTL对杂交水稻产量性状改良的效果,以超级杂交稻亲本9311为受体和轮回亲本,马来西亚普通野生稻为增产QTL供体进行杂交和连续回交,并利用与这两个增产QTL紧密连锁的4个SSR分子标记对回交群体进行分子鉴定和辅助选择。产量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育成的携带野生稻增产QTL的9311改良系比受体9311增产,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显著增加;携带野生稻增产QTL的稳定株系所配杂交组合也比对照显著增产。研究表明野生稻增产QTL-yld1.1和QTL-yld2.1导入栽培水稻品种的遗传背景后能显著提高产量潜力,可作为超级杂交稻育种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普通野生稻 增产基因 杂交水稻 产量 数量性状座位
下载PDF
材料三剪屈服准则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胡小荣 俞茂宏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11,共6页
在分析Tresca屈服准则和双剪屈服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十二面体单元主剪面上所有三个主剪应力的共同作用,提出了材料的三剪屈服准则,并对该准则作了极限线分析、应力莫尔圆分析、中间主应力效应曲线分析和滑移面方向分析。结果表明,新... 在分析Tresca屈服准则和双剪屈服准则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十二面体单元主剪面上所有三个主剪应力的共同作用,提出了材料的三剪屈服准则,并对该准则作了极限线分析、应力莫尔圆分析、中间主应力效应曲线分析和滑移面方向分析。结果表明,新准则与统一屈服准则一样表示的是一个屈服准则系列,其中Tresca屈服准则和vonMise屈服准则是该屈服准则的特例。但与双剪统一屈服准则不同,新屈服准则的极限线和中间主应力效应曲线是非线性的,能够描述材料的非线性屈服特性。另外,也克服了双剪统一屈服准则中存在的在某些特定应力状态下会得出双重滑移面并且滑移面方向会发生变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服准则 极限线 应力莫尔圆 中间主应力效应曲线 滑移面方向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产量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被引量:46
12
作者 易斌 陈伟 +2 位作者 马朝芝 傅廷栋 涂金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76-682,共7页
通过QTL作图分析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以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保604 F1代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由20个连锁群组成的,包括251个分子标记(2个RFLP标记,72个RAPD标记,91个SSR标记,86个SRA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 通过QTL作图分析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以甘蓝型油菜中油821和保604 F1代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由20个连锁群组成的,包括251个分子标记(2个RFLP标记,72个RAPD标记,91个SSR标记,86个SRA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10个标记没有分配到连锁群中).图谱的平均图距为6.96 cM,共覆盖油菜基因组1 746.5 cM.在此图谱基础上采取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与油菜产量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QTL共17个.其中控制株高的3个分别位于第4、第9和第10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9.42%~17.58%;与分枝部位有关的4个分别位于第4、第6和第7连锁群上,其中Bp1和Bp2均位于第4连锁群,对性状的解释率为8.13%~15.20%;与主花序有效长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4、第10和第16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7.49%~23.36%;与一次有效分枝有关的2个分别位于第1、第4连锁群上,对性状的解释率为15.29%~19.58%;与角果总数和千粒重有关的分别位于第4连锁群和第9连锁群上,贡献率分别为17.42%和7.64%;与单株产量有关的3个分别位于第3、第4和第15连锁群,共解释26.60%的表型变异.部分性状的QTL在连锁群上成簇分布,对性状贡献率很大,表现主效QTLs的特点,相应的性状之间也呈显著相关,这表明一因多效或者相关的QTLs之间紧密连锁是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中与主效QTLs连锁的标记可用于油菜产量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双单倍体群体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产量 数量性状位点(QTL)
下载PDF
水稻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位点的定位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智权 江玲 +8 位作者 尹长斌 王晓玲 雷建国 肖宇龙 刘喜 刘世家 陈亮明 余传元 万建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69-576,共8页
利用以籼稻IR24为受体亲本、粳稻Asominori为供体亲本的66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分别与受体亲本IR24杂交构建1套对应的F1群体,研究杂种优势位点。以中亲优势值作为杂种优势QTL检测的基准表型值,结合新构建的基因型图谱,利用QTLIciMapp... 利用以籼稻IR24为受体亲本、粳稻Asominori为供体亲本的66个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分别与受体亲本IR24杂交构建1套对应的F1群体,研究杂种优势位点。以中亲优势值作为杂种优势QTL检测的基准表型值,结合新构建的基因型图谱,利用QTLIciMapping软件的逐步回归和极大似然估计结合的方法,检测杂种优势QTL。结果表明,各置换系对应的F1群体,在4个环境(2007年南京、2007年南昌、2008年南京、2008年南昌)下,共检测到53个与产量构成性状相关的杂种优势位点。其中只发现1个杂种优势位点能在多个环境重复检测到,即来自第1染色体与标记RM488紧密连锁的位点。该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增加F1的株高。22个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具有增效作用,占总位点数的41.51%;LOD值变幅为3.06~7.25,贡献率变幅为3.74%~18.5%。31个位点在杂合状态下具有减效作用,LOD值变幅为3.07~9.70,贡献率变幅为0.45%~3O.78%,这些具有减效作用的位点主要控制单株产量、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与籼粳杂种不育基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染色体片段置换系 产量构成性状 杂种优势位点
下载PDF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沈波 庄杰云 +5 位作者 张克勤 戴伟民 鲁烨 傅丽卿 丁佳铭 郑康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937-1943,共7页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QTL分析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剖析。应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考察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a和b...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QTL分析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剖析。应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考察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a和b的含量,采用QTLMapper1.6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在4个标记区间共检测到控制不同叶位叶绿素a、b含量的8个QTL,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96%~9.77%,其中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检测到9对影响叶绿素a、b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其中1对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与该群体产量性状QTL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每个产量性状都有QTL与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位于相同的染色体标记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座位 叶绿素含量 产量性状 QTL与环境互作 叶片叶绿素含量 环境互作效应 QTL分析 重组自交系群体 上位性分析
下载PDF
利用单片段代换系测交群体定位玉米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 被引量:11
15
作者 彭倩 薛亚东 +5 位作者 张向歌 李慧敏 孙高阳 李卫华 谢慧玲 汤继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2-491,共10页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明确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将促进优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但是截至目前其遗传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lx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与自交系T7296的测交群体...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明确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将促进优良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但是截至目前其遗传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lx9801背景的昌7-2单片段代换系为基础材料,利用与自交系T7296的测交群体,对昌7-2和lx9801相应染色体片段与T7296之间存在差异的杂种优势位点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64个不同穗部性状和产量的杂种优势位点(HL),其中23个在2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包括4个穗长的HL,4个穗粗的HL,4个穗行数的HL,7个行粒数的HL和4个产量的HL,并在多个染色体片段上鉴定出同时包含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杂种优势位点,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玉米产量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制奠定了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产量 杂种优势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QTL的定位及其与产量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崔世友 喻德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4-750,共7页
利用来自波高×南农94-156的151个RI家系检测与4个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累积量、净增量)有关的QTL,并分析其与籽粒产量、表观生物学产量和表观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叶绿素累积量有关的QTL位于D1a+Q、F、G、H、L和M连锁群... 利用来自波高×南农94-156的151个RI家系检测与4个不同生育时期叶绿素含量(累积量、净增量)有关的QTL,并分析其与籽粒产量、表观生物学产量和表观收获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叶绿素累积量有关的QTL位于D1a+Q、F、G、H、L和M连锁群上,每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9%-23.4%。V6和R2期没有检测到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而在R4期检测到4个在2个年份均表达的QTL(qccF.1、qccG.2、qccH.1和qccM.1),R6期仅检测到1个QTL(qccH.1)在2个年份均表达,该QTL在R4也表达。与叶绿素含量净增量有关的QTL位于B2和L连锁群上,在V6-R2时期没有检测到与叶绿素净增量有关的QTL,在B2和L连锁群上的两个QTL(qccB2-1.1和qccL.1)在R2-R4和R4-R6时期均表达,qccB2-1.1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4%-9.8%,而qccL.1所解释表型变异达29.5%-31.3%。但这两个QTL在R2-R4和R4-R6时期表达的性质不同,且与2年均表达的籽粒产量QTL共位。这印证了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与籽粒产量间存在的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绿素含量 产量 数量性状
下载PDF
红麻6个重要产量性状的QTL定位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美霞 祁建民 +9 位作者 方平平 李爱青 危成林 陶爱芬 徐建堂 谢增荣 林培清 兰涛 吴建梅 陈富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4-883,共10页
【目的】研究红麻重要产量性状的QTL定位,促进红麻分子辅助育种基础科学研究。【方法】以埃及的阿联红麻与福建农林大学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福红992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自交衍生的162个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 【目的】研究红麻重要产量性状的QTL定位,促进红麻分子辅助育种基础科学研究。【方法】以埃及的阿联红麻与福建农林大学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福红992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自交衍生的162个F2﹕3家系为材料,通过一年两点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测定了红麻株高、茎粗、节数、单株鲜皮重、单株干皮重和种子千粒重6个重要产量性状的数据,采用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了QTL定位及其遗传互作效应分析。【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种子千粒重外,其它性状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在两地共定位了2个株高QTL、2个茎粗QTL、2个节数QTL、1个单株鲜皮重QTL、2个单株干皮重和2个种子千粒重QTL。【结论】在两地检测到11个QTL,主要集中分布在第6、11、14、9、13、17和4连锁群上,这些QTL在连锁群上分布不均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麻 产量性状 QTL
下载PDF
三剪应力统一强度理论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高江平 杨华 +2 位作者 蒋宇飞 吴鹏阁 孙世界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22-1334,共13页
材料强度理论研究是高等材料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00多年来,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强度理论及试验研究结果.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的假设和力学模型出发,推导出不同的数学表达式,但一般只适用于某一类特定的材料.各种强度理论之间是否有联... 材料强度理论研究是高等材料力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00多年来,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强度理论及试验研究结果.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的假设和力学模型出发,推导出不同的数学表达式,但一般只适用于某一类特定的材料.各种强度理论之间是否有联系?是否可能建立一个广泛适用的统一强度理论?自19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学者都在努力寻求建立统一强度理论,但一直没有成功.本文应用理论研究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并验证了三剪应力统一强度理论。认为当作用于菱形十二面单元体上的三个主剪应力及其作用面上的三个正应力的函数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发生破坏.三剪应力统一强度理论是全应力理论,它用一个统一的线性表达式包含或逼近了现有的和其他新的各种单一和统一、线性和非线性、外凸和非凸的强度理论,形成了以单剪强度理论为下限、而以三剪应力强度理论为上限的一系列强度理论的新体系,实现了外凸强度理论和非凸强度理论的高度统一,使强度理论从适用于某一类材料、某种应力状态的单一强度理论发展为可以适用于各种材料及不同应力状态的统一强度理论,并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强度潜力.通过与大量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三剪应力统一强度理论可以广泛适用于各种材料及其不同的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剪应力统一强度理论 菱形十二面单元体 主剪应力 正应力 π平面极限线 真三轴试验
下载PDF
水稻株高QTL分析及其与产量QTL的关系 被引量:38
19
作者 樊叶杨 庄杰云 +2 位作者 李强 SALAFrancisco 郑康乐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15-922,共8页
分别应用具有 112和 160个标记位点的两个籼 /籼交组合的 F2 群体的连锁图 ,对控制水稻株高的数量性状基因 (QTL)进行了研究。各定位了 4个和 3个株高 QTL,每个 QTL的贡献率在 5 .6%~ 2 2 .9%之间。在一个群体中 ,4个 QTL都表现为完全... 分别应用具有 112和 160个标记位点的两个籼 /籼交组合的 F2 群体的连锁图 ,对控制水稻株高的数量性状基因 (QTL)进行了研究。各定位了 4个和 3个株高 QTL,每个 QTL的贡献率在 5 .6%~ 2 2 .9%之间。在一个群体中 ,4个 QTL都表现为完全显性或超显性 ;在另一个群体中 ,3个 QTL均表现为部分显性。分别检测到 7对和 5对影响株高的双基因互作 ,其中一个群体以加性 -加性互作为主 ,另一个群体以加性 -显性 (或显性 -加性 )为主 ,两个群体中均没有检测到显性 -显性互作。另外 ,在二个群体中 ,都有 2个 QTL在染色体位置、基因作用模式和效应方向诸方面 ,与产量性状 QTL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数量性状基因 QTL 株高 产量性状
下载PDF
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永祥 李春辉 +11 位作者 杨俊品 杨华 程伟东 汪黎明 李凤艳 李会勇 王延波 李淑华 扈光辉 刘成 黎裕 王天宇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4113-4126,共14页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 杂种优势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