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timation of Drought Change Trends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20-2050 and Its Impact on Maize Yield
1
作者 Zhulei Dong Yanling Song Jinfeng Tian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18年第12期185-201,共17页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nin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coupling models,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114 s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nin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 (CMIP5) coupling models, the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114 st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effect of CMIP5 model o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was evaluat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boratory Earth System Models (GGFDL-ESM2G) have the best simulation effect o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Based on the SPEI inde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ought trend of maize growing season and the yield change rate of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was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drought (2020-2050) and corn yield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estimated. The cumulativ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 analysis of the northeast maize growing season (May-September) shows that the drought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showed an intensifying trend from 1980 to 2010, especially in the first ten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umulative SPEI index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yield of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and has a certain indicator effect on the yield of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The three scenarios of GFDL-ESM2G model show that under the three scenarios of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 the warming in Northeast China is significant;under the RCP4.5 scenario, the precipit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is increasing;in the RCP2.6 and RCP8.5 climate scenarios, precipitation is presented and reduces the trend of drought. Estimates of drought trends in Northeast China show that under the RCP4.5 climate scenario, the drought in Northeast China showed a slowing trend from 2020 to 2050. Under the RCP2.6 and RCP8.5 climate scenarios, the drought in Northeast China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Under the RCP2.6 and RCP8.5 climate scenarios, the yield change rate of maize in Northeast China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dicating that climate warming caused the drought in Northeast China to increase, which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corn yield increase. In severe drought years, drought may cause northeast corn production seriously reduced. However, under the RCP4.5 scenario, drought has little effect on corn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EAST China CMIP5 Model SPEI CORN yield trend ESTIMATION
下载PDF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easures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China 被引量:9
2
作者 XIA Lu SONG Xiao-yu +3 位作者 FU Na MENG Chun-fang LI Huai-you LI Yao-l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0期2028-2041,共14页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lengthy drought and severe soil erosion.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land use largely determine the dynamic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is region. Trend and mutati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lengthy drought and severe soil erosion.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land use largely determine the dynamic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is region. Trend and mutat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hydrological data(1981–2012) from the Yanwachuan watershed in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 to study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A time-series contrasting method also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SWC) on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Annual sediment yield declined markedly from 1981 to 2012 althou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annual runoff. Change points of annual runoff and annual sediment yield occurred in 1996 and 1997,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baseline period(1981–1996), annual runoff and annual sediment yield in the change period(1997–2012)decreased by 17.0% and 76.0%, respectively, but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by 6.3%. Runoff decreased in the flood season and normal season, but increased in the dry season, while sediment yield significantly declined in the whole study period. The SWC measure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reduction of annual runoff(137.9%) and annual sediment yield(135%) and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precipitation. Biological measures(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accounted for 61.04% of total runoff reduction, while engineering measures(terraces and dams) accounted for 102.84% of total sediment yield reduction. Furthermore, SWC measures had positive ecological effec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oil erosion control on the Loess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ntitative impact trend analysi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Runoff and sediment yield Rainfall Land use change
下载PDF
湖北漳河灌区中稻气象产量变化特征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余蕾 邹志科 +2 位作者 刘凤丽 罗文兵 王文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90,共9页
准确的气象产量是正确评估气象条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前提。为了探究湖北漳河灌区单季稻气象产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尝试通过三点滑动平均法、HP滤波法和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4种方法将漳河灌区1975—2020年的水稻单产数据分... 准确的气象产量是正确评估气象条件对粮食产量影响的前提。为了探究湖北漳河灌区单季稻气象产量的时间序列变化规律,尝试通过三点滑动平均法、HP滤波法和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4种方法将漳河灌区1975—2020年的水稻单产数据分离为水稻趋势产量及气象产量,通过相关分析筛选水稻8个生育阶段的主要气象因子,然后与分离的气象产量构建水稻预测模型。结果表明:4种分割方法均能较好地反映气象产量序列与湖北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一致性特点,多年平均气象产量占总产量的比例约为3.39%,但2008年以后其占比达到10.1%。相关分析识别出抽穗开花期最低气温、拔节孕穗期最高气温、分蘖后期平均气温、返青期最低气温、乳熟期蒸发量和育苗最低气温是影响气象产量的主要因子,该模型在率定期(1976—2014年)和验证期(2015—2020年)的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模型的决定系数R 2为0.994。预测模型有助于研究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区域水稻产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气象产量 趋势产量 指数平滑法 滑动平均法 HP滤波法 漳河灌区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粮食单产的相关性分析——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
4
作者 樊鹏 杨青伟 +3 位作者 高超 李迪 王磊 杨喜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2期77-84,共8页
通过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耕地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有机质含量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粮食生产中的降本增效提供相关建议。以兰考县为例,用3种方式对样点进行处理,分别采用趋势分析法,在散点图中添加拟... 通过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耕地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有机质含量的确定提供理论参考,也为粮食生产中的降本增效提供相关建议。以兰考县为例,用3种方式对样点进行处理,分别采用趋势分析法,在散点图中添加拟合曲线,系统研究了2019年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因素和当年203个行政村粮食单产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单产不会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一直增加,二者的关系在图形上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态,理论上存在一个能让粮食单产达到最大值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临界值。根据3种拟合曲线,计算出兰考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临界值在12.50~13.00 g/kg之间。参考《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中的相关要求,经过验算和分析,将兰考县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临界值确定为15.00 g/kg。建议不同的地区要根据自身情况严格论证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临界值,当有机质含量达到临界值后,可以适当减少有机质方面的投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也不会因过多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影响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等别 土壤有机质含量 粮食产量 相关性 临界值 趋势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叶绿素荧光遥感的中国西南耕地干旱响应研究
5
作者 李丹 《吉林水利》 2024年第10期60-66,78,共8页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农作物产量对干旱的响应对维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西南地区地貌复杂,受降水、水汽水平和垂直输送等因素影响,干旱频发。采用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卫星遥感数据和自校准的...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研究农作物产量对干旱的响应对维护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西南地区地貌复杂,受降水、水汽水平和垂直输送等因素影响,干旱频发。采用太阳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卫星遥感数据和自校准的帕尔默干旱严重程度指数(sc_PDSI)对2001~2022年中国西南耕地区域的干旱进行了识别,并分析了粮食产量对干旱的响应,结果显示:中国西南耕地在2003年、2006年、2007年及2009~2014年间遭受了干旱,其中2011年8月和9月干旱最为严重,sc_PDSI值分别为-2.61和-2.52;2001~2022年中国西南作物GOSIF呈显著增加趋势(+0.0026 W/m2μm·sr·yr,p<0.05);粮食产量与GOSIF、scPDSI均显著相关,但GOSIF的相关系数高于sc_PDSI,说明GOSIF能更准确地反映作物产量动态。本研究成果对于区域干旱的空间特征、演化趋势以及因干旱产生的粮食产量损失估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识别 干旱趋势 粮食产量
下载PDF
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的特征特性分析
6
作者 高国良 高发瑞 +3 位作者 张巧玲 冯雯杰 王秋云 黄信诚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1-1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淮稻区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近10年间(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为对象,分析了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特征特性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数量先升后降,产量平均每年增加49.5 kg/h...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淮稻区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发展趋势,本研究以近10年间(2013—2022年)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为对象,分析了水稻品种的基本情况、特征特性和演变趋势。结果表明,黄淮稻区国审水稻品种数量先升后降,产量平均每年增加49.5 kg/hm^(2)。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四个产量因素都随年份呈现增长,分别每年增加0.36万/hm^(2)、1.03粒、0.12%、0.11g。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增长贡献较大,有效穗数与产量负相关。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表现相对较好,垩白度表现较差,胶稠度有下降趋势;穗颈瘟逐渐变重。黄淮稻区水稻品种选育应注重在适当穗数基础上追求大穗,靠理想株型增强光合性能确保结实率和千粒重。垩白度是限制黄淮稻区米质的主要指标,重视胶稠度选育;抗稻瘟病基因抗性正在减弱,需继续挖掘和引进抗源或抗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产量 米质 稻瘟病抗性 黄淮稻区 演变趋势 米质特性
下载PDF
河北省马铃薯不同产量预报方法对比分析
7
作者 薛思嘉 王朋朋 +3 位作者 魏瑞江 王云秀 杨梅 刘园园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123-130,共8页
选用1982—2022年河北省17个基本气象观测站逐日资料、马铃薯产量数据以及生育期资料,应用3 a滑动平均法、5 a滑动平均法、五点二次平滑法、Hodrick-Prescott滤波法和二次指数平滑法对马铃薯产量进行分离计算,应用关键气象因子法和气候... 选用1982—2022年河北省17个基本气象观测站逐日资料、马铃薯产量数据以及生育期资料,应用3 a滑动平均法、5 a滑动平均法、五点二次平滑法、Hodrick-Prescott滤波法和二次指数平滑法对马铃薯产量进行分离计算,应用关键气象因子法和气候适宜度法对马铃薯产量进行模拟和检验,分析拟合产量与实际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以及预报准确率等。结果表明:5种产量分离方法的趋势产量总体变化较为一致;气象产量年际波动较大,各气象产量间差异也较大。在基于关键气象因子法和气候适宜度法的产量预报中,均为二次指数平滑产量分离法最好,HP滤波法次之,3 a滑动平均法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分离 趋势产量 气象产量 产量预报
下载PDF
提质增效下河网地区典型城镇污水厂污泥产率变化趋势研究
8
作者 翟林 卢双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119-122,118,共5页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污水厂进水浓度、进水量大幅度提升,污泥产量也随之提升。通过对广州市河网地区N污水厂调研研究,分析污泥产率在提质增效前后的变化规律,深入研究进水COD、BOD、SS浓度和进水量等因素在提质增...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镇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污水厂进水浓度、进水量大幅度提升,污泥产量也随之提升。通过对广州市河网地区N污水厂调研研究,分析污泥产率在提质增效前后的变化规律,深入研究进水COD、BOD、SS浓度和进水量等因素在提质增效前后对污泥产率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污水厂污泥产率在提质增效前后具有明显差异,提质增效后污泥产率大幅度上升,后逐步降低并趋于稳定;提质增效强化了污泥产率与进水COD、SS浓度的正相关性关系,强化了污泥产率与进水量的负相关关系;污泥产率与进水BOD浓度在提质增效前呈弱的负相关关系,提质增效后呈弱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质增效 污泥产率 变化趋势 进水浓度 进水量 相关性
下载PDF
乌兰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牧草的影响
9
作者 唐文惠 羊快卓玛 张婵娟 《青海草业》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根据乌兰地区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8~2022年的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和2013~2017年牧草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乌兰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和日照对牧草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兰地区近35a各月日照时数最大值出... 根据乌兰地区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8~2022年的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和2013~2017年牧草资料,运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乌兰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和日照对牧草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兰地区近35a各月日照时数最大值出现在5月,为274.6h,月最小日照时数出现在2月。各季节的日照时数春季呈上升趋势,其他季节总体呈下降趋势;秋季日照时数以17.2h/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冬季日照时数下降趋势最小。年日照时数以44.2h/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乌兰地区日照时数存在8~10a和1~2a的周期振荡。乌兰地区牧草生长季(4~8月)日照时数为1328h,为全年日照时数的45%,2013~2017年总产草量呈缓慢上升趋势,日照时数与产草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地区 日照时数 变化特征 趋势 产草量
下载PDF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农村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臭氧影响研究
10
作者 施丽莉 金嘉佳 +2 位作者 俞雅云 江游 朱英俊 《中国高新科技》 2024年第13期94-96,共3页
杭州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其农村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空气质量问题。2016—2020年杭州市农村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现总体下降趋势,综合指数从2016年的1.91下降到2020年的1.66,但臭氧O3的浓度总体呈上升趋... 杭州市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近年来其农村地区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空气质量问题。2016—2020年杭州市农村地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呈现总体下降趋势,综合指数从2016年的1.91下降到2020年的1.66,但臭氧O3的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首要污染物O3占比从2016年的6.5%上升到2020年的26.7%。O3是一种高度植物毒性的空气污染物,会影响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十三五”期间公顷粮食产量随着首要污染物O3占比的上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对比国内外研究结果,O3对粮食产量存在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农村地区 变化趋势 臭氧 粮食产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变化 被引量:73
11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2 位作者 张会民 张文菊 高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07-2414,共8页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 【目的】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态势及其差异,为评价和建立长期施肥模式、促进粮食持续生产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主要长期试验不施肥(CK)、施化肥(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3个处理的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700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长期不施肥的玉米和小麦产量总体上表现为极显著(P<0.05)下降趋势,年下降量分别为110.9和33.4kg·hm-2,而水稻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施用化肥,玉米、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P<0.01)下降趋势,年平均下降量分别为90.9、48.5和25.3kg·hm-2。化肥配施有机肥,3种作物的产量随时间没有显著变化,均比较稳定,与NPK比较,玉米、小麦和水稻产量变异系数分别降低了8%、4%和3%。3种作物比较,小麦和玉米产量年际间变异较大,而水稻产量相对稳定。施肥的作物产量与不施肥的作物产量(反映土壤基础地力)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础地力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施肥产量增加量NPKM处理比NPK处理小0.12~0.31kg·hm-2·a-1,表明长期施用化肥作物产量对基础地力的依赖程度高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结论】中国农田长期不施肥或施用化肥的作物产量变化趋势为玉米和小麦下降,水稻基本稳定;化肥配施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是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小麦 玉米 水稻 产量趋势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对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2
12
作者 高洪军 彭畅 +2 位作者 张秀芝 李强 朱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790-4799,共10页
【目的】通过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稳定性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持续稳产和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公主岭)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8种不同施肥模式... 【目的】通过阐明长期不同施肥下东北黑土区玉米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稳定性差异,为建立合理施肥模式、促进东北黑土区玉米持续稳产和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公主岭)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试验为研究平台,利用8种不同施肥模式(CK、NP、NK、PK、NPK、M1NPK、SNPK和M2NPK)的25年数据分析玉米产量变化及土壤养分状况对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玉米产量总体上表现为上升趋势,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增产效果也较为明显;M1NPK、SNPK和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前11年NPK处理玉米产量高于SNPK和M1NPK处理,后14年NPK处理玉米产量低于SNPK和M1NPK处理;施化肥处理玉米平均产量(1990—2014年)排序为NPK>NP>NK>PK、CK。氮、磷和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增产效应差异较大,每千克氮肥、磷肥和钾肥的产量效应分别为33.0、16.2和15.3 kg。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玉米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值高,分布在0.712—0.798,玉米产量可持续性好,而不平衡施肥和不施肥处理的SYI值最低;CK、PK和NK处理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布在18.5%—34.7%,产量稳定性差,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相对较小都在10.8%—13.0%。在施肥处理中,PK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最低,仅为37.8%,但与氮配施平均生产力贡献率达到91.2%;NPK、M1NPK与SNPK 3个等氮量施肥处理平均生产力贡献率差异不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施用化肥磷对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较显著,但施用化肥氮和钾分别对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提高效果不显著;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不施肥或偏施化肥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减弱、土壤生产力贡献率下降;平衡施用化肥可有效提高黑土区玉米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具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效果。因此,施用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是东北黑土区最有效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长期施肥 玉米产量趋势 产量稳定性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我国南方双季稻产量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2 位作者 张会民 孙楠 娄翼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3-949,共7页
系统分析我国南方双季典型稻区福建白沙、江西进贤、江西南昌和湖南望城4个水稻长期施肥试验资料,研究化肥N、P、K(氮、磷、钾)的不同组合(NENK,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及不施肥(CK)各处理水稻的产量差异、变化趋势。结... 系统分析我国南方双季典型稻区福建白沙、江西进贤、江西南昌和湖南望城4个水稻长期施肥试验资料,研究化肥N、P、K(氮、磷、钾)的不同组合(NENK,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及不施肥(CK)各处理水稻的产量差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不同施肥条件下各试验点上水稻产量差异大,试验期内各施肥处理较CK的总增产率分别为NPKM84.3%、NPK68.1%、NP42.9%和NK39.9%,其中NPKM总体上显著高于NPK。长期配施NPK或NPKM肥产量较稳定或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晚稻,而仅施NK均呈下降或极显著下降趋势(周年变化幅度为-103~-201kg hm^-2),其他施肥处理晚稻产量相对稳定。不同试验点问年施磷量较高(52kg hm^-2)的南昌点产量相对稳定,而年施磷量较低(24kg hm^-2)的白沙点各处理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施肥投入不足又特别是施磷肥量低或不施磷为早稻产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合理施用NPK肥,配合有机肥,为推荐的施肥模式,为了使试验点双季稻产量稳定且不呈下降趋势,需年施纯磷50.0~63.9kg hm^-2,且适当偏重于早稻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 产量趋势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下红壤稻田的产量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3 位作者 彭娜 吕焕哲 陈安磊 谢小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3-747,共5页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在施N肥和NP肥处理下晚稻产量呈显著下降(P<0.05),NPK处理下产量的下降趋势也近似显著(P=0.097)。产量趋势受到了有机物循环、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了稻谷的产量。长期不平衡施肥可能是造成N、NP、N+C和NP+C等处理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初始产量和较高的基础肥力可能使得CK和C处理的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早、晚稻产量主要与其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关,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趋势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气候要素
下载PDF
1981-2009年江苏省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朱珠 陶福禄 +1 位作者 娄运生 史文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7-572,共6页
利用江苏省1981-2009年7个农业气象站点的气象和水稻物候、产量资料,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基本方程入手,定义了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趋势的贡献率,揭示江苏省近30a气候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利用江苏省1981-2009年7个农业气象站点的气象和水稻物候、产量资料,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基本方程入手,定义了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趋势的贡献率,揭示江苏省近30a气候变化趋势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a来,江苏省水稻全生育期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的变化在苏南和苏北地区差异较大,尤其在开花-成熟阶段,苏南地区呈上升趋势,而苏北地区则呈相反变化趋势。气温(包括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与水稻产量呈正相关,1981-2009年平均气温升高对江苏省水稻产量影响的平均值约为1.2%,对产量趋势的贡献率约为30.0%。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量与水稻产量的相关性亦不显著,说明在研究区内降水量的变化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小。总体上,江苏省近30a气候变化有利于水稻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倾向率 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降水量变化趋势 产量趋势系数 影响率 贡献率
下载PDF
基于农业气象模型的农作物单产预测系统 被引量:13
16
作者 范锦龙 孟庆岩 +1 位作者 吴炳方 周心铁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3年第2期46-48,51,共4页
基于农作物单产可以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的原理 ,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在Windows 32位操作系统环境下 ,用VB与MO作为开发工具 ,成功开发了Client/Server结构的农作物单产预测系统。系统将数据库技术、组件化GIS技术集成在一起 ... 基于农作物单产可以分解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的原理 ,采用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在Windows 32位操作系统环境下 ,用VB与MO作为开发工具 ,成功开发了Client/Server结构的农作物单产预测系统。系统将数据库技术、组件化GIS技术集成在一起 ,各模块之间实现了无缝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模型 农作物 单产预测系统 趋势产量 气象产量
下载PDF
中国南方潴育性水稻土产量演变及其肥力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4 位作者 逄焕成 张会民 孙楠 娄翼来 李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3-962,共10页
系统分析了我国广西桂林、钦州及玉林3个潴育性水稻土长期常规施肥(F)和不施肥(CK)处理下,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借助通径分析探明主要肥力因素对各点水稻产量的驱动差异和关联。结果显示,不施肥条件下,桂林点的... 系统分析了我国广西桂林、钦州及玉林3个潴育性水稻土长期常规施肥(F)和不施肥(CK)处理下,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借助通径分析探明主要肥力因素对各点水稻产量的驱动差异和关联。结果显示,不施肥条件下,桂林点的基础地力较低,其产量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各季产量均值666-846 kg hm-2),而玉林和钦州点基础地力相对较高,其产量在试验期间相对稳定(各季产量均值3 500-4 577 kg hm-2)。常规施肥下,桂林点产量显著提高(较CK增产522%),且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另两试验点较CK增产20%-67%。常规施肥下,土壤肥力随时间呈稳定或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土壤有效磷初始值低于10 mg kg-1的桂林和钦州点上升幅度最大且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初始值为50 mg kg-1的玉林点变化不大。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变化在各地不同,气温偏低的桂林点有机质呈上升趋势且全氮含量较高(〉3 g kg-1),气温偏高的玉林和钦州点有机质呈下降趋势且全氮含量较低(1-2.5 g kg-1),表明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上存在差异。双季稻产量的主要肥力驱动因子各地有差异,桂北地区桂林点土壤有效磷为首要因素,桂南地区玉林和钦州点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为主要的肥力因素。因此,依据区域特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是持续、高效培肥土壤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双季稻 产量演变 土壤肥力因素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产量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娟 张立成 +3 位作者 章明清 王煌平 张辉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赤红壤旱地花生-甘薯轮作体系中两种作物产量的稳定性,以优化作物养分管理。【方法】化肥定位试验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定位试验在闽东南典型赤红壤旱地分别连续进行了15和13年,种植制度均为花生-甘薯轮作。化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在推荐施肥基础上不施氮、磷、钾的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化肥有机肥定位试验处理包括农民习惯施肥、推荐施肥以及以商品有机肥、猪粪和稻草替代1/3推荐施氮量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根据历年花生和甘薯产量,计算了产量的可持续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构建一元灰色线性模型,计算了不同施肥模式的长期趋势产量。【结果】长期化肥定位试验中,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产量均值显著高于其它5个处理;在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试验中,3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高于推荐施肥处理。花生和甘薯化肥推荐施肥的产量可持续指数(SYI)分别为0.729±0.019和0.501±0.028,化肥配施猪粪花生的SYI为0.689±0.013,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化肥配施稻草处理,与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稻草甘薯的SYI为0.514±0.029,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的差异不显著。一元灰色线性模型显示,推荐施肥处理的花生和甘薯趋势产量均值分别为3780和19408 kg/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化肥处理。化肥配施猪粪的花生趋势产量均值为3492 kg/hm^(2),在95%置信区间,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和其余两个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化肥配施稻草处理甘薯的趋势产量均值为17567 kg/hm^(2),显著高于推荐施肥处理和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处理,与化肥配施猪粪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变异系数可更加有效地区分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波动差异,与产量的绝对高低没有关系。【结论】化肥推荐施肥有利于提高赤红壤旱地轮作体系中花生和甘薯的产量;猪粪或商品有机肥替代1/3的化肥氮均可提高花生产量的稳定性和增产潜力,而稻草或猪粪替代1/3的化肥氮对甘薯产量及其稳定性最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红壤 长期定位试验 花生 甘薯 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趋势产量
下载PDF
农作物产量综合预测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13
19
作者 魏中海 王建勇 景秀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40,共4页
介绍了农作物产量综合预测的建模思路以及建模各阶段的主要算法。包含农作物产量预测的趋势因子和趋势产量的分离;趋势产量的模拟;趋势产量的外延;波动产量的预测;预测误差的修正;多个预测结果的综合集成的主要数学模型和算法。文中所... 介绍了农作物产量综合预测的建模思路以及建模各阶段的主要算法。包含农作物产量预测的趋势因子和趋势产量的分离;趋势产量的模拟;趋势产量的外延;波动产量的预测;预测误差的修正;多个预测结果的综合集成的主要数学模型和算法。文中所涉及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均经多年的应用检验,并证明其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产量 趋势产量 波动产量 误差修正 综合集成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20
作者 冀建华 侯红乾 +5 位作者 刘益仁 刘秀梅 冯兆滨 刘光荣 杨涛 李文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07-619,共13页
研究长期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稳定性方差和可持续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获取的双季稻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偏施化肥处理相比,均衡施NPK化肥处理提高了双季稻产量、... 研究长期施肥对双季稻产量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稳定性方差和可持续性指数等方法对长期施肥定位试验获取的双季稻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偏施化肥处理相比,均衡施NPK化肥处理提高了双季稻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等氮量条件下配施30%、50%和70%有机肥较NPK处理进一步提高产量6.15%、3.88%和7.75%,稳定性25.91%、59.78%和29.31%,配施30%有机肥较NPK处理提高可持续指数8.57%;(2)处理间整体表现出初始产量越高,产量的年变化量越小。施NK处理产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其他处理均为上升趋势,其中不施肥和施PK处理变化显著,年变化量最大,分别为108.0和142.3 kg hm-2 a-1,NPK处理最小,为23.74 kg hm-2 a-1,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间表现为随有机肥配施比例增加而产量年变化量显著增大的变化趋势。综上可见,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双季稻高产稳产,可有效维持系统可持续性,以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有机肥 长期施肥 产量稳定性 产量变化趋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