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存于载脂蛋白C-Ⅰ基因和伪基因之多态性Ile-11Met
1
作者 陆付耳 HaraldFnke +3 位作者 HeikoWiebusch StephanRust 黄光英 GerdAssmann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8期1-3,9,共4页
目的:探讨可能存在于载脂蛋白 CⅠ(apo CⅠ) 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及其频率和表型。方法:通过基因特异性引物和致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 M S P C R) 技术分离和扩增apo CⅠ基因和伪基因片段,采用固相荧光... 目的:探讨可能存在于载脂蛋白 CⅠ(apo CⅠ) 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及其频率和表型。方法:通过基因特异性引物和致突变分离聚合酶链反应( M S P C R) 技术分离和扩增apo CⅠ基因和伪基因片段,采用固相荧光直读法分别对其进行 D N A 序列分析;对来自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人群的 D N A 库样品进行基因型和表型及其相互关系的对比研究。结果:在受检者中首次发现apo CⅠ基因一多态性位点,即其编码信号肽第11 位密码子的第3 个核苷酸胞嘧啶突变为鸟嘌啶( C→ G) ,从而导致该位置野生型的异亮氨酸突变为蛋氨酸( Ile11 Met) 。该apo CⅠ基因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德国和意大利人群中显著不同(1 .65 % vs 2 .28 % , P< 0 .01) ,但在日本人 D N A 库中未检出。该多态性还以高频率出现在apo CⅠ伪基因中,但无论是存在于apo CⅠ基因或伪基因之多态性 Ile11 Met,其杂合子或纯合子携带者的血脂参数与野生型比较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揭示共存于apo CⅠ基因和伪基因的多态性 Ile11 Met 在不同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显著,但对血脂代谢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c 基因多态性 I基因 伪基因
下载PDF
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及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其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蒋左玉 姚俊杰 +2 位作者 安苗 熊铧龙 朱忠胜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为探究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变化及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分析了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特点。结果显示:载脂蛋白B、总... 为探究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载脂蛋白B、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变化及葡萄糖溶液和维生素C溶液分别浸泡对它们的影响,采用生化方法测定分析了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变化特点。结果显示: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在整个早期发育中均呈"下降-上升"趋势。从受精卵到外源营养期,葡萄糖组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且从原肠中期到内源营养期,葡萄糖组载脂蛋白B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总胆固醇含量从原肠中期到混合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C组载脂蛋白B和总胆固醇含量呈"下降-上升"趋势,甘油三酯含量均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且载脂蛋白B含量从原肠中期到内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在外源营养期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含量从原肠中期至外源营养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总胆固醇含量在整个发育中仅稍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参与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能量代谢和各器官、组织膜物质的构建,同时适宜水平的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溶液均能促进普安银鲫早期发育中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银鲫 早期发育 载脂蛋白B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 葡萄糖 维生素c
下载PDF
直接测定HDL—C的方法学评价
3
作者 吉建民 梁红萍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3,共3页
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从稳定性,特异性,线性和回归分析,干扰物分析及方法比较等方面对HDL-C的无标本预处理的直接测定法进行了讨论。HDL-C重复测定的最大CV为5.7%,直接法与磷钨酸镁沉淀法有很好的相关性,Y=0.00256X+0.045mmol/L,r=0.97... 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从稳定性,特异性,线性和回归分析,干扰物分析及方法比较等方面对HDL-C的无标本预处理的直接测定法进行了讨论。HDL-C重复测定的最大CV为5.7%,直接法与磷钨酸镁沉淀法有很好的相关性,Y=0.00256X+0.045mmol/L,r=0.970。当TG=2.2时,HDL-C的浓度仅增加2%,Hb对结果有明显的干扰作用,而胆红素却使HDL-C的结果偏低。实验表明,HDL-C的直接测定法具有操作简单,一定条件下结果稳定,准确,能够应用于全自动分析的特点,该方法对于人群血脂代谢的筛查工作,及时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疾患的危险致病因素提供了相当便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L-c 磷钨酸镁沉淀法 直接法测HDL-c 载脂蛋白 筛查 危险因素
全文增补中
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 Bcl-2和c-myc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铁骅 凌琦 《高血压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对心肌细胞 Bcl┐2 和 c┐myc 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及其受体机制。 方法:分离纯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加入血管紧张素或/和氯沙坦(血管紧张素的 I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处理,然后提取总 ...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对心肌细胞 Bcl┐2 和 c┐myc 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及其受体机制。 方法:分离纯化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加入血管紧张素或/和氯沙坦(血管紧张素的 I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处理,然后提取总 R N A,用 Northern 杂交检测 Bcl┐2 和 c┐myc 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分析时,以正常乳鼠心肌细胞中 Bcl┐2 m R N A / 18 S或 c┐mycm R N A / 18 S的比值定为 100 % 。结果:血管紧张素 10- 5 m ol· L- 1 处理 24 小时使 Bcl┐2 基因转录水平下调至正常的26 % ( P< 0.01, n= 3 )。血管紧张素的处理时间短至 12 小时或血管紧张素浓度为 10- 7 m ol· L- 1 或 10- 6 m ol· L- 1 时均无此作用,表明血管紧张素使心肌细胞 Bcl┐2 基因转录下调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氯沙坦 10- 5 m ol· L- 1能完全取消 10- 5 m ol· L- 1 血管紧张素对心肌细胞 Bcl┐2 基因转录下调的作用(103±4 % , P< 0.01, n= 3 ),单独用 10- 6 m ol· L- 1 或 10- 5 m ol· L-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心肌细胞 BcL-2基因 转录调控
下载PDF
反义寡核苷酸对丙型肝炎病毒调控基因表达的体外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小红 王升启 +1 位作者 李梦东 朱宝珍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4-230,共7页
为探讨反义寡核苷酸( A S O D Ns) 对丙型肝炎病毒( H C V) 的抑制活性,研究和开发新型抗 H C V 药物。采用 H C V 5′ N C R 调控荧光素酶基因的稳定表达细胞株 Hep G29706 ,评价了3 条针对 H ... 为探讨反义寡核苷酸( A S O D Ns) 对丙型肝炎病毒( H C V) 的抑制活性,研究和开发新型抗 H C V 药物。采用 H C V 5′ N C R 调控荧光素酶基因的稳定表达细胞株 Hep G29706 ,评价了3 条针对 H C V 调控基因的 A S O D N,即 H C V363 、 H C V349 及 H C V279 。将 Lipofectin 包封的 A S O D N 与 Hep G29706 细胞株每天作用5 小时,连续3 天后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提示,在 Hep G29706细胞中,三种 A S O D Ns 均具有特异性的剂量依赖性抑制活性。浓度在05μmol/ L 时, H C V363 、 H C V349 及 H C V279 对 H C V5′ N C R 调控荧光素酶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1 % 、55 % 及48 % 。 H C V363 连续作用8 天,其抑制率可达81 % 。上述资料论证了 H C V363 、 H C V349 及 H C V279 在 H C V5′ N C R 调控荧光素酶基因的稳定表达细胞中对 H C V 调控基因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反义寡核苷酸 细胞株 荧光素酶
下载PDF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00例患者的血脂观察与探讨
6
作者 王洪彬 贾艳岩 +3 位作者 康发军 范志勇 王宝明 陈峰 《河北医药》 CAS 1998年第6期327-329,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方法:结合临床对10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进行系列血脂及载脂蛋白化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脂对该病形成的影响。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血脂含... 目的:进一步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致病因素及病理机制。方法:结合临床对10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进行系列血脂及载脂蛋白化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血脂对该病形成的影响。结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血脂含量增高,其中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B(apoB)明显增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减低(P<0.01)。应用激素组TG显著高于非激素组(P>0.01),Lp(a)、apoB、HDL-TC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脂类代谢密切相关,并与遗传因素有关,Lp(a)血浆浓度的增高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危险因素,可导致终末小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为及早发现或判断该病的发生趋势,达到有效防治目的,Lp(a)水平的检测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缺血性坏死 脂蛋白 载脂蛋白 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