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方言的“个”及其近类成分
1
作者 王毅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湖南方言的“个”一般可用作个体量词、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和方言内部的通用量词“隻”、结构助词“的”及其他指示代词处于竞争状态。量词“隻”虽然使用广泛,但在非量词功能上不如“个”活跃。定中关系的结构助词“的”正在不断抢占... 湖南方言的“个”一般可用作个体量词、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和方言内部的通用量词“隻”、结构助词“的”及其他指示代词处于竞争状态。量词“隻”虽然使用广泛,但在非量词功能上不如“个”活跃。定中关系的结构助词“的”正在不断抢占固有结构助词“个”的位置。代词“个”主要用来表示近指,在一些地区正在或已经被另一近指代词“以”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方言 “个” 量词 结构助词 指示代词
下载PDF
沁水县城东柿庄方言的指示代词研究
2
作者 宋妍妍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9,15,共4页
沁水县城东柿庄方言的指示代词为“这/那”二分系统,可以指代人、物、处所、方位、时间、数量、方式和程度,在构词特征上往往通过增加后缀成分来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在柿庄方言中还存在指示代词叠置的现象,其形式为“这_(1)个这_(2)”... 沁水县城东柿庄方言的指示代词为“这/那”二分系统,可以指代人、物、处所、方位、时间、数量、方式和程度,在构词特征上往往通过增加后缀成分来表示不同的语法功能。在柿庄方言中还存在指示代词叠置的现象,其形式为“这_(1)个这_(2)”“那_(1)个那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城东杮庄方言 指示代词 语法功能 叠置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称代代词与指示代词 被引量:4
3
作者 蒋华 廖艳君 杨安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6-69,共4页
现代汉语指代词“这”可分为指示代词“这”与称代代词“这” ,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语法功能、称代对象、称代的语言位置等几方面。称代代词“这”还在语值上富于特点 ,表现在使句子结构合理、用语经济、语言形式灵活多变等... 现代汉语指代词“这”可分为指示代词“这”与称代代词“这” ,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表现在语法功能、称代对象、称代的语言位置等几方面。称代代词“这”还在语值上富于特点 ,表现在使句子结构合理、用语经济、语言形式灵活多变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代代词 指示代词 “这”
下载PDF
论佛经中的“这”是近指词“这”的字源 被引量:6
4
作者 袁宾 何小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汉语近指性指代词为何优选并定型为"这"字,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然而迄未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联想-借字"的观点。文章深入考察先唐文献中"这"(多系"适"... 汉语近指性指代词为何优选并定型为"这"字,是汉语史研究中一个引人关注然而迄未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联想-借字"的观点。文章深入考察先唐文献中"这"(多系"适"的异体字,读"之石切")的词义与具体用法,发现佛经中表述正当某时的"这……时"等结构与近指词指示某时的"是时、此时"等结构在语义功用、句法地位以及"这"与"是、此"的前置特征等方面具有相通类似之处,能够让人产生佛经"这"与唐代新兴的同音近指词用法近似的联想,这是"这"被借用为近指词标写字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这"胜于其他标写字与同音字的独优性。敦煌变文、特别是讲经文中近指词"这"的早期用例显示出与佛经"这"的有机联系,为上述观点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近指词"这"字的通行过程中,历代佛经版本纷纷改"这"为"适",表明在古人的语感里,佛经"这"确与近指词"这"的用法有近似易混之处,亦可印证上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词 近指词 "这" 佛经 敦煌变文 字源 联想-借字
下载PDF
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的代词“酱”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敏 方清明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74,96,共6页
马来西亚华语是全球华语的一部分,具有华语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性。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的"酱"用法复杂,具有指代事物、事情、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实指功能;"酱"的虚指功能表现在其前置用法、后置用法、语篇... 马来西亚华语是全球华语的一部分,具有华语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性。马来西亚华语口语里的"酱"用法复杂,具有指代事物、事情、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实指功能;"酱"的虚指功能表现在其前置用法、后置用法、语篇中间都不充当句法成分,既有近指标记功能,也有部分的远指推断标记功能;既有前指的事件指代功能,又有后指的推论功能。在语言演变当中,指示代词合音现象颇为常见,"酱"也应该属于合音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 马来西亚华语 口语 代词
下载PDF
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关系 被引量:37
6
作者 石毓智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0-50,共11页
跨语言的现象揭示,数量表达与有定性范畴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从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详细考察了汉语普通话以及历史和方言的材料,确立了汉语“数”范畴的表达与其有定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论证了汉语存在着严格而系统的“... 跨语言的现象揭示,数量表达与有定性范畴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从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详细考察了汉语普通话以及历史和方言的材料,确立了汉语“数”范畴的表达与其有定性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论证了汉语存在着严格而系统的“数”语法范畴。此外,还讨论了汉语指示代词的一系列特殊的句法行为。本文的分析还有助于理解汉语语法的设计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定性 单复数 指示代词 人称代词 类型学
下载PDF
汉语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型及其动因初探 被引量:17
7
作者 林素娥 《语言科学》 2006年第5期96-101,共6页
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共时平面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形态相同或近似反映其历时同源关系,主要有两类:第三人称代词与远指代词同形类,第二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它们体现了人类“自我中心”的交际功能对代词系统内部彼此渗透的作用。
关键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同源 类型
下载PDF
上古汉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20
8
作者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36,共7页
本文认为上古汉语不存在指示代词与第三身代词的区别。所谓“指示代词”系统可以自如地表达第三身范畴。其办法是:“彼”、“是”、“此”等做主语和少量的宾语,“其”做领属性定语,“之”做宾语(大量)。文章提出“古指称词”的概... 本文认为上古汉语不存在指示代词与第三身代词的区别。所谓“指示代词”系统可以自如地表达第三身范畴。其办法是:“彼”、“是”、“此”等做主语和少量的宾语,“其”做领属性定语,“之”做宾语(大量)。文章提出“古指称词”的概念来概括通常所谓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和“第三身代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汉语 指示代词 三身代词 宾语 定语 主语 指称 文章 相关问题
下载PDF
晋语盂县方言指示代词四分现象的考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史秀菊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53-560,共8页
盂县方言指代方位/处所、人/物、时间的指示代词是四分的,即"近指,较远指,更远指,最远指",指代方式、性状的是三分的。盂县方言指示代词首先是由"这、兀"和"这、那"两套系统叠置成的三分系统,第四指应是... 盂县方言指代方位/处所、人/物、时间的指示代词是四分的,即"近指,较远指,更远指,最远指",指代方式、性状的是三分的。盂县方言指示代词首先是由"这、兀"和"这、那"两套系统叠置成的三分系统,第四指应是在三分系统形成之后,系统内部不同方音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的叠置,这种叠置最早出现在指代方位/处所的指代词中,后来又向指代人/物和时间的指代词类推,从而形成了如今复杂的指示代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语 盂县方言 指示代词
下载PDF
西北方言指代词兼第三身代词现象的再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汪化云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7-31,共5页
西北方言和元代汉语中存在近指、远指代词都构成第三身代词的现象,这是中古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所致。今西北方言多以远指代词"兀、那"兼指第三身,这也与现代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相同。
关键词 指代词 第三身代词 兼指
下载PDF
“这”、“那”研究述评 被引量:35
11
作者 徐默凡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54,共8页
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 ,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把以往的“这”、“那”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 ,并指出... 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 ,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把以往的“这”、“那”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 ,并指出第三阶段研究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引进了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成果 ,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功能语法 认知语法 述评
下载PDF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 被引量:14
12
作者 邢向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8-56,共9页
陕北晋语黄河沿岸方言一般有两套以上的指示代词 ,其形式、意义和用法存在细微的差异 ,有比较复杂的变读 ;吴堡、清涧等的“那”、“兀”和“这”并不构成三分关系 ;吴堡、佳县等表性状的“底 /ti 3 3 类词”是近代汉语“底、这底、兀... 陕北晋语黄河沿岸方言一般有两套以上的指示代词 ,其形式、意义和用法存在细微的差异 ,有比较复杂的变读 ;吴堡、清涧等的“那”、“兀”和“这”并不构成三分关系 ;吴堡、佳县等表性状的“底 /ti 3 3 类词”是近代汉语“底、这底、兀底 /那底”演化的结果 ,其中的“兀”可能来源于“阿堵”的“阿”并同“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陕北晋语 指示代词
下载PDF
朝、汉指示代词回指功能对比 被引量:4
13
作者 崔健 姜美子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27-31,共5页
Demonstration and anaphora are two of the major function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The contrastive studies of Korean and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have been so far restricted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emonstration and anaphora are two of the major function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The contrastive studies of Korean and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have been so far restricted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demonstrative usages. The present paper concludes that Korean and Chines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lso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the function of anaphora,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ple and complex forms; dissymmetry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dissymmetry of ataphor and anaph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mbination “demonstrative + personal pronoun” in anaphoric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语 汉语 指示代词 回指 语言类型
下载PDF
量词的产生对指代词系统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汤敬安 石毓智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语法系统是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的部分,从而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演化模式。量词的产生深刻地改变了汉语名词短语的结构,并且使得原来的指代词系统不再适合新的结构规则而遭到淘汰,从而诱发了最普遍的两个量词“... 语法系统是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其他相关的部分,从而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演化模式。量词的产生深刻地改变了汉语名词短语的结构,并且使得原来的指代词系统不再适合新的结构规则而遭到淘汰,从而诱发了最普遍的两个量词“只”和“个”语法化为指代词,从而形成了当今南北方言的近指代词的两大分野。文章的研究对语言类型学具有直接的贡献,目前国际语言学界普遍认为指示代词是语言的基本范畴,不可能是从其他词汇语法化而来的,然而来自汉语史的强有力证据说明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汉语的指示代词是在特定的句法环境中从量词语法化而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词 指示代词 语法化 语言类型学 语言演化
下载PDF
试论疑问代词“若为”、“若箇”的来源 被引量:5
15
作者 冯春田 《语言科学》 CSSCI 2008年第6期573-579,共7页
"若为"、"若箇"是先后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疑问代词,对这两个疑问代词的来源以往罕有论及。文章基于语料的调查,在吕叔湘(1985)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认为上古汉语里就有的指示... "若为"、"若箇"是先后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和唐代的疑问代词,对这两个疑问代词的来源以往罕有论及。文章基于语料的调查,在吕叔湘(1985)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结论。认为上古汉语里就有的指示词"若"可能来源于"像似"义动词"若"在特定语法关系中的变化;"若为"、"若箇"的"若"也与"像似"义动词"若"有关,但在历史变化中经历了"若何"(即受疑问词"何"影响)的阶段,从而获得了疑问功能,然后与"作为"义动词"为"、名量词"箇"复合,形成了"若为"、"若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 动词 若为 若箇 历史演变
下载PDF
山西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乃、兀”与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共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史秀菊 史荣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0-64,70,共6页
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兀/乃"与结构助词"的"具有语法共性,与普通话"这"相比,绛县方言的"这"更加虚化,已能自由出现在关系从句甚至无核关系从句之后替代结构助词"的";&q... 绛县方言指示代词"这"、"兀/乃"与结构助词"的"具有语法共性,与普通话"这"相比,绛县方言的"这"更加虚化,已能自由出现在关系从句甚至无核关系从句之后替代结构助词"的";"兀/乃"比"这"的虚化更加彻底,远指功能已经消失。"这"、"兀/乃"的结构助词功能应该经过重新分析。但"这"、"兀/乃"还不能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是其指示功能还存在,宾语位置的非定指特点使得指示词的出现还不自由。在形容词后"这"、"兀/乃"与"的"没有语法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绛县方言 指示代词 结构助词
下载PDF
株洲方言的代词 被引量:6
17
作者 尹蔚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6-78,82,共4页
 文章描写株洲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分类和用法,目的是揭示出株洲方言代词系统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下载PDF
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 被引量:82
18
作者 曹秀玲 《汉语学习》 2000年第4期7-11,共5页
“这”和“那”在语义上呈现二项对立的理想状态,但在实际语言中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本文统计并描写“这”和“那”在语篇中的分布,最后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加以解释。
关键词 指示代词 不对称 语篇 认知心理
下载PDF
陕北绥德方言的指示代词 被引量:5
19
作者 黑维强 《汉语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31-37,96,共8页
文章对陕北绥德方言指示代词进行较为详细的描写和说明。在说明分析中,一方面通过与周围晋语及西北方言的横向比较,显其异同;另一方面对其中一些用法及现象追本溯源,明其来源及发展变化。
关键词 绥德方言 指示代词 用法 来源
下载PDF
复句中后分句句首指示代词的回指功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小红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47,共7页
在现代汉语某些类型的复句中,后分句句首的指示代词或指示代词短语通过回指而粘合前后分句。句首为指示代词的后分句有五种:说明句、描写句、释因句、评价句和结果句。这五种类型中指示代词或指示代词短语的回指各有特点:在前两者中只... 在现代汉语某些类型的复句中,后分句句首的指示代词或指示代词短语通过回指而粘合前后分句。句首为指示代词的后分句有五种:说明句、描写句、释因句、评价句和结果句。这五种类型中指示代词或指示代词短语的回指各有特点:在前两者中只能回指前分句的内部成分,不能回指整个前分句;在后三者中,指示代词单用通常回指整个前分句,指示代词短语则通常回指前分句的内部成分。描写句只能用指示代词短语,释因句只能指示代词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句 指示代词 话语指示 回指 意合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