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al-fired power plant integrated with biomass co-firing and CO_(2) capture for zero carbon emission 被引量:2
1
作者 Xiaojun XUE Yuting WANG +1 位作者 Heng CHEN Gang XU 《Frontiers in Energy》 SCIE CSCD 2022年第2期307-320,共14页
A promising scheme for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which biomass co-firing and carbon dioxide capture technologies are adopted and the low-temperature waste heat from the CO_(2) capture process is recycled to heat the ... A promising scheme for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which biomass co-firing and carbon dioxide capture technologies are adopted and the low-temperature waste heat from the CO_(2) capture process is recycled to heat the condensed water to achieve zero carbon emissio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a 660 MW supercritical coal-fired power plant,the thermal performance,emission performance,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cheme are evaluated.In addition,a sensitivity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show the effects of several key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system.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biomass mass mixing ratio is 15.40%and the CO_(2) capture rate is 90%,the CO_(2) emission of the coal-fired power plant can reach zero,indicating that the technical rout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indeed achieve zero carbon emission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The net thermal efficiency decreases by 10.31%,due to the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CO_(2) capture unit.Besides,the cost of electricity(COE)and the cost of CO_(2) avoided(COA)of the proposed system are 80.37/MWhand41.63/tCO_(2),respectively.The sensitivity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with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reboiler decreasing from 3.22 GJ/tCO_(2) to 2.40 GJ/tCO_(2),the efficiency penalty is reduced to 8.67%.This paper may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early realization of carbon neutrality in the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fired power plant biomass co-firing CO_(2)capture zero carbon emiss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原文传递
零维纳米碳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2
作者 陈琳 钟雅美 于世平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9-413,共15页
【目的】零维纳米碳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以具有良好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纳米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担载药物、基因以及靶向组分构建的药物递送复合体,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零维纳米碳基药物载体的结构、靶向药... 【目的】零维纳米碳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以具有良好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的纳米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担载药物、基因以及靶向组分构建的药物递送复合体,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零维纳米碳基药物载体的结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在化学治疗、基因治疗和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首先,对零维纳米碳材料进行分类。其次,从靶向修饰和药物担载两个方面总结纳米碳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构建策略。最后,对零维纳米碳基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进而给出其目前在肿瘤治疗中所面临的问题。【结论】为零维纳米碳基靶间药物递送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维纳米碳 靶向 药物递送系统 肿瘤治疗
下载PDF
沈阳地区典型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碳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于水 安瑞 +1 位作者 于川淇 韩府宏 《建筑技术》 2024年第4期483-487,共5页
以沈阳某办公建筑为例,将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作为节能基准,对比分析多种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情形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其碳减排潜力进行评估测算。利用模拟软件Design Builder对沈阳市某办公建筑建立典型模型,通过... 以沈阳某办公建筑为例,将GB 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作为节能基准,对比分析多种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情形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并对其碳减排潜力进行评估测算。利用模拟软件Design Builder对沈阳市某办公建筑建立典型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几种不同技术情形下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由不同类型能源碳排放因子与能耗强度计算得出。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暖通空调设备能效提升技术可明显减少碳排放,碳减排率分别可达到44.88%和39.99%;另外,建筑围护结构改造以及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结合技术,减排率分别为8.18%、7.22%。按照近零能耗建筑技术要求,综合6种技术情形,办公建筑运行阶段的减排率可达51.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零能耗建筑 碳减排 建筑碳排放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深层地下卤水全效开发利用新路径
4
作者 张涛 高琦 +2 位作者 赵冬立 尹子钊 马群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1,共6页
随着油气开采向深层、超深层进发,伴生地下卤水的合理处理成为油气田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必须关注的重要的问题,其对油气田的稳定生产、经济效益和区域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以塔里木盆地中国天然气主产区之一的KS气田为例,在分... 随着油气开采向深层、超深层进发,伴生地下卤水的合理处理成为油气田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必须关注的重要的问题,其对油气田的稳定生产、经济效益和区域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以塔里木盆地中国天然气主产区之一的KS气田为例,在分析深层地下卤水处理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水分治、深度处理、分治回用”的深层油气田地下卤水电解全效利用新路径,并对其效益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KS气田地下卤水体量大、矿化度较高,具有进一步全效开发利用的价值,气田所处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未被全效利用,基于地下卤水电解全效利用新思路,可实现“废水”“废电”的联合应用;②分离所得的淡水一部分可应用于生态农业、碳汇林业和荒漠化回灌,另一部分可用于回注处理,具有良好的环保效益;③分离所得的淡水和浓缩液,可进一步进行电解水制氢和浓缩液电解获取有价金属,可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结论认为,地下卤水电解全效开发利用在KS气田成功应用后,可推广复制到具有类似条件的其他油气田,为实现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促进降本增效和低碳排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有助于油气田的科学效益全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深层地下卤水 零碳电解 全效利用 发展路径 新思路
下载PDF
海上油气平台不稳定电源与储能联合配置优化策略
5
作者 胡长斌 刘超 +1 位作者 罗珊娜 冯海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5,共13页
针对海上油气平台集群接入不稳定电源与储能的联合配置问题,结合海上风电、光伏特点及已有的拓扑结构,提出了三阶段风机/光伏/储能阶段式联合配置策略,介绍嵌入潮流计算的阶段式粒子群算法。第一阶段通过LightGBM网络预测模型得到风机... 针对海上油气平台集群接入不稳定电源与储能的联合配置问题,结合海上风电、光伏特点及已有的拓扑结构,提出了三阶段风机/光伏/储能阶段式联合配置策略,介绍嵌入潮流计算的阶段式粒子群算法。第一阶段通过LightGBM网络预测模型得到风机光伏的时序预测发电功率,再以投资建设经济性和潮流稳定性为目标优化每个节点的风机/光伏容量;第二阶段针对不稳定电源配置后的配电网,提出了基于电压和损耗灵敏度为指标的集群划分方法,将配电网集群划分为若干个子集群;第三阶段根据划分后的子集群,以储能容量、配电网损耗和节点电压波动为目标为每个子集群内配置储能。以渤海油田某10 kV实际油气平台配电网为例,设立燃气机出力功率自定义和经济性自定义两种方案来验证联合配置优化决策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两种配置策略都可以有效地提升海上油气平台配电网的潮流稳定性,提高新能源的渗透率。本文研究验证了海上分散式风机/光伏发电工程的可行性,有利于实现未来海上油气平台的“零碳”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平台 风电 光伏 储能 优化策略 子集群划分 灵敏度指标 零碳
下载PDF
发达国家供应链脱碳布局及其应对研究
6
作者 毛涛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4,共13页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纷纷提出供应链脱碳目标,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向着低碳甚至零碳的方向发展。此举在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塑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低碳领域的国际竞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制...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纷纷提出供应链脱碳目标,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正在向着低碳甚至零碳的方向发展。此举在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塑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低碳领域的国际竞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产生了潜在影响,特别是削弱了很多企业供应链的韧性。对此,建议通过强化政策法律、管制工具、减污降碳等方面的协同性,以及开展碳足迹数据库建设、标准认证体系构建、方法学设立等工作,对外向型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引导,推动形成供应链上龙头企业带动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减碳的趋势,进而提升我国供应链的绿色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供应链脱碳 零碳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
下载PDF
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的路径探索
7
作者 程强 傅益霖 +1 位作者 彭春 刘玥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24,共9页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业、产业等园区是碳排放集中区域,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是四川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四川省碳排放的主要特点是:碳排放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业、产业等园区是碳排放集中区域,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是四川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当前,四川省碳排放的主要特点是:碳排放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工业是碳排放的核心产业领域;煤炭消费碳排放量占据主导地位;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正在逐年提高。为了推动和优化四川省近零碳排放园区建设,为未来经济增长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应通过实施园区差异化建设、推动产业低碳转型、重视降碳技术研发应用、数字赋能碳排管理、积极布局生态碳汇等举措,不断推动四川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低碳 近零碳排放 产业园 四川省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特征、要求与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莹 吉治璇 潘家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强调单一目标或有限目标调控的研究范式,对碳中和目标下净零碳转型复杂性的理解存在局限性,难以有效反映与应对多重目标、多重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性、全局性深刻变革的影响。理解与研判“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主要特征、具体要求与实现路径,能够提升对“双碳”目标的认识,更好地释放系统性变革带来的红利以及规避所伴随的风险,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并为全球碳中和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系统性变革 净零碳转型 范式转型
下载PDF
碳改性纳米零价铁对水中六价铬的强化吸附还原研究
9
作者 陈海峰 张路萍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3-360,共8页
纳米零价铁材料因其还原性强的特点而多用于水中Cr(Ⅵ)污染治理。以葡萄糖和氯化铁为原料,通过碳化煅烧还原,制备碳改性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nZVI@GC)。材料形貌及结构性质的分析显示,nZVI@GC上纳米零价铁为体心立方的α-Fe^(0),且颗粒... 纳米零价铁材料因其还原性强的特点而多用于水中Cr(Ⅵ)污染治理。以葡萄糖和氯化铁为原料,通过碳化煅烧还原,制备碳改性纳米零价铁复合材料(nZVI@GC)。材料形貌及结构性质的分析显示,nZVI@GC上纳米零价铁为体心立方的α-Fe^(0),且颗粒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32 nm。批处理试验显示,24 h内nZVI@GC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还原质量比为178.6 mg/g,是纳米零价铁(nZVI)的5.7倍,且吸附还原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93)。其中,在pH值为2~3,Cr(Ⅵ)的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纳米零价铁的投加质量浓度为0.5 g/L的条件下,nZVI@GC可在30 min内完全吸附还原水中的Cr(Ⅵ)。在干燥空气中无保护存放nZVI@GC时,复合材料上的碳可以有效抑制氧气对纳米零价铁的侵蚀。与新制备材料相比,30 d后nZVI@GC对水中Cr(Ⅵ)的吸附还原率仅下降3.4%。nZVI@GC为材料高效、经济地吸附还原水中Cr(Ⅵ)提供了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六价铬 纳米零价铁 碳基材料 吸附还原
下载PDF
碳边境调节机制下近零碳制造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成润婷 张勇军 +4 位作者 李立浧 丁茂生 林靖淳 章春锋 韩永霞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共12页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实施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尽快实现低碳和零碳转型,成为关注焦点和发展亟需。本文重点探讨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基于此梳理了近...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实施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尽快实现低碳和零碳转型,成为关注焦点和发展亟需。本文重点探讨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基于此梳理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概念特征,从关键技术、计量基础、市场驱动力等主要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核心内容。分别从产品制造、电力供应两方面,提炼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技术发展方向,建议形成“源网荷”碳计量系统以细化碳排放责任;借鉴国外碳市场发展经验并分析我国碳市场发展格局,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未来我国碳市场构建路径以促进近零碳制造体系发展。提出的近零碳制造体系实践方案,可为深化“双碳”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CBAM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低碳转型建设研究提供先导性和基础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碳边境调节机制 零碳转型 碳排放计量 碳市场
下载PDF
孤立综合能源系统的净零碳日前优化调度方法
11
作者 吴承骏 任洲洋 +3 位作者 李辉 姜云鹏 王皓 印月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42,共14页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针对孤立能源系统的能源自给及低碳化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孤立综合能源系统的净零碳日前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物质的量守恒和能量平衡原理,分析异质能量的转换和碳元素流转过程,并以氢能和碳...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针对孤立能源系统的能源自给及低碳化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孤立综合能源系统的净零碳日前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物质的量守恒和能量平衡原理,分析异质能量的转换和碳元素流转过程,并以氢能和碳为中心,提出面向孤立综合能源系统的净零碳运行机制;然后以孤立能源系统的日成本最优为目标,考虑净零碳运行机制、电力系统运行约束和天然气系统运行约束,建立了孤立综合能源系统的日前优化调度模型,并将该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最后以IEEE 39-NGS20电-气互联系统作为测试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实现综合能源系统的100%自给和净零碳运行,并明显提升孤立综合能源系统日前调度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碳耦合 综合能源系统 净零碳 100%自给 碳捕集
下载PDF
塔里木零碳沙漠公路建设探索与实践
12
作者 雷霆 陈亚兵 +3 位作者 赵冬立 陶波 冯伟 马群 《石油科技论坛》 2024年第1期127-131,共5页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世界上连续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公路,它的建成打通了塔里木盆地南北近500km的交通阻隔。因地处沙漠腹地,且水源井分布偏散等原因,沙漠公路沿线绿化防护带86口水源井无电网依托,只能用柴油发电机取水。在“双碳”目标下,...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世界上连续穿越流动沙漠最长的公路,它的建成打通了塔里木盆地南北近500km的交通阻隔。因地处沙漠腹地,且水源井分布偏散等原因,沙漠公路沿线绿化防护带86口水源井无电网依托,只能用柴油发电机取水。在“双碳”目标下,塔里木油田启动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设,利用沙漠地区优良的太阳能辐照条件,对柴油发电水源井进行改造,采用发电—汇流—降压—输电/存储工艺,运用光伏发电和电化学储能方式替代柴油消耗,沙漠公路沿线防护林使用绿电抽水浇灌。该示范工程总装机规模3410kW,年发电量约362×10^(4)kW·h,CO_(2)年减排量达3254t,实现光伏发电、防沙固沙、沙漠治理有机结合,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多位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沙漠公路已完全实现零碳排放,沿线油气开发和生态保护得到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塔里木 沙漠公路 光伏发电 电化学储能 零碳排放
下载PDF
外显、灵活、多维、高效——从2022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看建筑与光伏一体化设计趋势
13
作者 李涛 王奇鹏 《建筑节能(中英文)》 CAS 2024年第4期8-16,共9页
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途径。以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2022)为例,对15个参赛作品在建筑与光伏一体化设计上的特征进行了比较,从美学表现、构造整合、功能复合、性能提升4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建筑... 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碳的重要途径。以第三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2022)为例,对15个参赛作品在建筑与光伏一体化设计上的特征进行了比较,从美学表现、构造整合、功能复合、性能提升4个维度分析了当前建筑与光伏一体化的设计新趋势,指出:在美学表现上,通过光伏组件材质外观和光伏方阵形成积极外显的形态;在构造上,采用不同类型光伏灵活组合衍生多种应用场景;在功能上,将光伏发电与建筑围护结构的采光、集热、遮阳、防护等功能进行多维度复合;在性能上,通过光伏朝向与倾角、散热设计和电气系统综合提升产能效率。为建筑与光伏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光伏一体化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零能耗建筑 节能减碳
下载PDF
零碳独栋住宅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及成本分析
14
作者 毕雪皎 杨崴 +1 位作者 李洁 李奇芫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5,共12页
降低建筑行业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为避免环境负担转移、市场推广困难等问题,应从生命周期视角研究零碳建筑,并综合考虑建筑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对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RCELLS这一针对严寒地区设计的零碳独... 降低建筑行业碳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为避免环境负担转移、市场推广困难等问题,应从生命周期视角研究零碳建筑,并综合考虑建筑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本研究对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RCELLS这一针对严寒地区设计的零碳独栋住宅实例进行了相对完整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和成本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建筑配置以提升市场推广潜力.结果表明,通过被动式设计,R-CELLS建筑本体能效达到了近零能耗标准,其光伏发电量为用电量的5倍,并选用环境友好型材料以降低碳排放,建筑预期将在运行7年和15年后分别偿还碳排放和一次能源消耗,最终实现生命周期负碳排放和正能源,环境效益突出.R-CELLS建筑初始成本为2.38万元/m^(2),为了增加市场吸引力,研究分析R-CELLS的环境影响和成本构成,以在建筑生命周期(50年)内实现零碳排放和零一次能耗为前提,提出了两种减配方案:当仅调整可再生能源系统时,建筑初始成本降至2.25万元/m^(2);调整全部构件系统时,建筑初始成本降至1.03万元/m^(2).第2种减配方式对建筑经济效益提升显著.根据计算结果,结合相关研究综述,讨论了我国零碳建筑隐含碳排放限值的设置;对权衡环境和经济效益的零碳建筑决策方法提出建议,为未来零碳建筑性能评估和方案比选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建筑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成本 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下载PDF
零碳服务区建设技术路径探讨
15
作者 卢春颖 简丽 +2 位作者 高硕晗 付金生 王新军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1期30-34,38,共6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国家对于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服务区是公路交通行业的重要节点和对外展示窗口,目前国内提出了发展零碳服务区的目标和要求,也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建设零碳服务区,但尚未提出明确的零碳服务区概念...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国家对于交通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服务区是公路交通行业的重要节点和对外展示窗口,目前国内提出了发展零碳服务区的目标和要求,也有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建设零碳服务区,但尚未提出明确的零碳服务区概念,对于如何实现服务区的零碳排放仍缺乏全面认识,尚未形成系统的建设技术路径。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服务区碳排放来源和特征,通过分析国外零碳建筑概念提出了零碳服务区内涵及建设思路,针对我国服务区建设特点,从选址优化、绿色低碳建材应用、节能低碳建设技术、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碳排放智慧管控技术、资源利用技术和碳汇能力提升八个方面探讨了零碳服务区建设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环保 技术路径 内涵 建设思路 零碳服务区
下载PDF
银行网点零碳运行改造研究与实例分析
16
作者 陈艳秋 周海泉 +3 位作者 张斌 陈奕平 王栋 王慧茹 《建筑技术》 2024年第3期293-296,共4页
结合银行网点工程项目改造实例,对网点建筑单元项目围护结构进行节能诊断,并对常规用电设备进行节能设计。通过多种改造设计方案对银行网点改造实现零碳运行进行了技术可行性分析、碳平衡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为银行网点类似建筑单元项... 结合银行网点工程项目改造实例,对网点建筑单元项目围护结构进行节能诊断,并对常规用电设备进行节能设计。通过多种改造设计方案对银行网点改造实现零碳运行进行了技术可行性分析、碳平衡分析和经济效益分析,为银行网点类似建筑单元项目提供了零碳运行改造解决方案,是建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运行 银行网点 建筑单元改造 碳平衡 多方案分析
下载PDF
“双碳”目标再解析:概念、挑战和机遇
17
作者 潘家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碳达峰是一个多峰突起、波动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并非必然是碳中和的表征。中国实现碳中和只能是高碳化石能源的有序减退和零碳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快速攀升,使得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超过80%;零碳能源的革命... 碳达峰是一个多峰突起、波动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并非必然是碳中和的表征。中国实现碳中和只能是高碳化石能源的有序减退和零碳可再生能源的持续快速攀升,使得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超过80%;零碳能源的革命性突破和生产革命,可推动就业增长、安全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零碳能源的消费革命,可提升民生福祉,促使区域协同和发展范式的升级;同时,碳移除的净零碳路径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动能较弱,潜在风险较大,只可起到辅助作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摒弃碳思维,充分释放零碳转型的增长动能,多路径优化集成,才能行稳致远,迈向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净零碳转型 零碳能源 碳移除
下载PDF
基于氢储能的偏远地区零碳微能网构建及运行策略研究
18
作者 李星仪 沈小军 金钰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针对绿色能源富集的偏远地区外部供能代价大、内部绿色微电源可靠性低、柴油发电机作为后备电源成本较高等问题,文章提出了离网型储氢供能场景下基于氢储能的微能网设计。根据可再生能源富集偏远地区能源时空分布特性,提出了基于氢储能... 针对绿色能源富集的偏远地区外部供能代价大、内部绿色微电源可靠性低、柴油发电机作为后备电源成本较高等问题,文章提出了离网型储氢供能场景下基于氢储能的微能网设计。根据可再生能源富集偏远地区能源时空分布特性,提出了基于氢储能的零碳微能网构建框架,构建了绿色能源富集区建设氢能零碳微能网的资源禀赋约束及微能网运行约束,制定了能源富裕及短缺期微能网运行策略,并对云南省某村镇案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文章构建的微能网运行策略能有效消除区域绿色微电源出力不稳定以及季节性短缺对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减轻区域热负荷负担。研究成果可为偏远地区、海岛等绿色能源富集区域的用能改善及降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微能网 氢储能 系统架构 运行策略
下载PDF
绿氢内燃机及其在边无海岛地区的供电系统应用前瞻
19
作者 马宁 孙柏刚 罗庆贺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94-1903,I0019,共11页
氢内燃机实现依托内燃机完成零碳排放,其采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并结合储氢系统可以实现长期稳定能量输出。基于目前氢内燃机的关键技术和工作特性,该文创新提出将其应用于边远无人海岛地区(简称边无海岛)供电系统实现零碳发电。该系... 氢内燃机实现依托内燃机完成零碳排放,其采用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并结合储氢系统可以实现长期稳定能量输出。基于目前氢内燃机的关键技术和工作特性,该文创新提出将其应用于边远无人海岛地区(简称边无海岛)供电系统实现零碳发电。该系统通过氢内燃机替代柴油内燃机发电,制氢及储氢系统替代原有柴油和部分储能电池,达到充分利用边无海岛的可再生能源,实现海岛零碳可自身持续供能,摆脱外界输入能源依赖。该系统具备推广和应用前景,为未来边无海岛零碳自持供电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内燃机 可再生能源 边无海岛 零碳 供电系统
下载PDF
净零碳转轨与多元协同——高校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路径优化
20
作者 王静宇 黄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6,共11页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碳中和校园是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及碳足迹核算理论,高校有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限...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碳中和校园是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及碳足迹核算理论,高校有必要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从产业链、价值链、生命周期链的广泛视角去看待和降低自身碳足迹。中国碳中和校园建设行动方兴未艾,但也面临评价体系不完善、核算方法不统一,“双碳”技术储备不足、人才供给短缺,碳排放管理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一系列挑战。研究认为,高校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分阶段的复杂的工程,亟需构建以政策驱动为助推、创新驱动为核心、机制驱动为引领、行为驱动为补充的多元协同驱动路径,以此降低高校的组织碳足迹和供应链碳足迹,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碳中和 碳足迹 产业链 智慧零碳校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