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的尾损伤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游泳速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丁国骅 林植华 +2 位作者 樊晓丽 魏洁 胡英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40-1845,共6页
无尾两栖类蝌蚪的尾巴通过产生强大的游泳速度在反捕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为实验动物来评估断尾的运动代价。以74尾具有完整尾蝌蚪作为实验组,通过截去不同尾长片段,人为分成轻微尾损伤组(<30%)... 无尾两栖类蝌蚪的尾巴通过产生强大的游泳速度在反捕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为实验动物来评估断尾的运动代价。以74尾具有完整尾蝌蚪作为实验组,通过截去不同尾长片段,人为分成轻微尾损伤组(<30%)和严重尾损伤组(>30%)并测定两组蝌蚪在断尾前后的游泳速度。以16尾完整尾蝌蚪作为对照组在实验组断尾前后同时进行游泳速度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断尾影响蝌蚪的游泳速度,但仅在尾损伤程度达到尾长的30%以上时才产生不利的影响。这表明轻微尾损伤并不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游泳速度产生严重影响。在断尾前后实验组蝌蚪的游泳速度均与尾长呈正相关。在相同尾长状态下,尾损伤蝌蚪的相对游泳速度明显快于完整尾蝌蚪。因此,尾损伤的镇海林蛙蝌蚪有可能通过改变尾和身体的摆动频次等方式在断尾后对游泳速度进行了一定的补偿。尾损伤在野外频繁发生于蝌蚪的尾远端,据此推测镇海林蛙蝌蚪在自然条件下的尾损伤并不会产生严重运动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尾类 镇海林蛙 蝌蚪 尾损伤 游泳速度
下载PDF
Toxic Effects of Three Heavy Metallic Ions on Rana zhenhaiensis Tadpoles 被引量:4
2
作者 Li WEI Guohua DING +5 位作者 Sainan GUO Meiling TONG Wenjun CHEN Jon FLANDERS Weiwei SHAO Zhihua LI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5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Heavy metal pollution is widespread in some areas of China and results in contamination of land, water, and air with which all living organisms interact.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ree heavy metallic ions (Cu^2+, Pb^2... Heavy metal pollution is widespread in some areas of China and results in contamination of land, water, and air with which all living organisms interact.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ree heavy metallic ions (Cu^2+, Pb^2+ and Zn^2+) to assess their toxicity effects on mortality, blood biomarker and growth traits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of Rana zhenhaiensis tadpol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levels of the three metallic ions were different when conducted with different experiment designs. For acute toxicity tests, Cu^2+ was the most toxic with the highest tadpole mortality. The mortalities of tadpole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at the same exposure time endpoints (24, 48, 72 and 96h). Results from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indicated that metallic ion concentration, exposure tim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mortalities of R. zhenhaiensis tadpoles. Also, the toxicity effects of all binary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metallic ion treatments showed synergism. The 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s (LCs0)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xposure time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and the safe concentration (SC)values of Cu^2+, Pb^2+ and Zn^2+ we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Combined and compared LC50 values with previous data reported, it is suggestes that the toxicity levels of metal pollution to anuran tadpoles should be species-and age-related. For blood biomarker tests, Zn^2+ was the most toxic with the highest total frequencies of abnormal erythrocytic nucleus. All three metallic ions caused higher abnormal erythrocytic nucleus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s. In a chronic toxicity test, Pb^2+ was the most toxic with lowest growth traits. Survival rate (except for 18 days), total body length and body mas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reatment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d that tadpoles of R. zhenhaiensis should be as a bioindicator of heavy metals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toxicity micronuclcus chronic toxicity GROWTH metal pollution Rana zhenhaiensis
下载PDF
Genotoxicity of the Pesticide Dichlorvos and Herbicide Butachlor on Rana zhenhaiensis Tadpoles 被引量:1
3
作者 GENG Baorong LIN Ling +1 位作者 ZHANG Qiujin ZHONG Biji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0年第2期118-122,共5页
Genotoxicity of dichlorvos and butachlor on erythrocytes of Rana zhenhaiensis tadpole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alkaline 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 or comet assay.Tadpoles were treated for 24h in the laborat... Genotoxicity of dichlorvos and butachlor on erythrocytes of Rana zhenhaiensis tadpole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alkaline single-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 or comet assay.Tadpoles were treated for 24h in the laboratory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the testing agents,2.256,4.512,6.768,9.024,11.280mg/L for dichlorvos and 0.292,0.584,0.876,1.168,1.460mg/L for butachlor,to use the comet Assay to test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dosage responsiveness to an increase in DNA damage,asmeasured by themean DNA tail length-to-width ratio.The concentrations of 4.512mg/L dichlorvos and 0.876mg/L butachlor resulted in highly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DNA damage of the tadpoles.There were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ean DNA tail length-to-width ratio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two test substance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 commonly used agricultural chemicals caused dose dependent DNA damage of amphibians,and that comet assaymight be a useful tool formeasuring DNA damage of tadpoles exposed in the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et assay DICHLORVOS BUTACHLOR DNA damage PESTICIDE HERBICIDE Rana zhenhaiensis
下载PDF
贵州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镇海林蛙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雷 冉辉 +1 位作者 沈正雄 梁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6期14442-14442,共1页
对贵州省梵净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镇海林蛙新标本的形态特征、分布范围进行描述和界定,该镇海林蛙分布点的发现对该物种的动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镇海林蛙 形态特征 地理分布
下载PDF
广西两栖类一新记录——镇海林蛙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放 蒋爱伍 陆舟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48-248,263,共2页
2001年在广西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动物资源考察时,采到一号蛙类标本,经鉴定为镇海林蛙(R ana zhenha iensis),是广西两栖类无尾目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标本室。
关键词 新记录 镇海林蛙 广西
下载PDF
山东省的长肢林蛙种组物种 被引量:4
6
作者 陆宇燕 李丕鹏 +2 位作者 王伟 王培伟 崔希芝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6-278,共3页
前人报道天津和山东有日本林蛙的分布,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本文报道采集于山东徂徕山的该类物种。从成体量度和蝌蚪唇齿式来看,与现报道的镇海林蛙和峨眉林蛙有一定差异。该物种体型大小与峨眉林蛙相近似,唇齿式为I:2-2/III.
关键词 林蛙 日本林蚌 镇海林蛙 峨眉林蛙 长肢林蛙种组
下载PDF
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镇海林蛙 被引量:3
7
作者 宛晶 汪正祥 +2 位作者 杨其仁 蔡德军 万光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8-109,共2页
2012年10月,对湖北五道峡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考察期间,采集到两栖动物蛙类标本2只,经鉴定,为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Ye,Fei et Matsui,文献检索确定为湖北省两栖动物新纪录.
关键词 镇海林蛙 两栖动物 新纪录 湖北省
下载PDF
洞庭湖区镇海林蛙核型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牛艳东 李锡泉 吴小丽 《湖南林业科技》 2014年第6期48-49,51,共3页
对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镇海林蛙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区镇海林蛙的染色体数为2n=26,配型为2n=18m+6sm+2st,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其在染色体着丝点上面有差异。
关键词 镇海林蛙 染色体 洞庭湖
下载PDF
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蝌蚪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姣姣 林玲 +2 位作者 郑金香 陈琳慧 耿宝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58-64,共7页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es)蝌蚪的急性毒性,以及对蝌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蝌蚪...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两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es)蝌蚪的急性毒性,以及对蝌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噻虫嗪对镇海林蛙蝌蚪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96 h-ρ_(LC50))分别为215.83、232.43 mg·L^(-1);二者的毒性皆为低毒级别.在啶虫脒和噻虫嗪作用下,镇海林蛙蝌蚪的SOD活性和T-AOC在短时间和低质量浓度下上升,随着农药质量浓度升高和暴露时间延长,其活性受到抑制而逐渐下降.随农药质量浓度上升,MDA含量总体上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啶虫脒和噻虫嗪会改变镇海林蛙蝌蚪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造成一定的毒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啶虫脒 噻虫嗪 镇海林蛙 蝌蚪 抗氧化系统 丙二醛含量
下载PDF
吡蚜酮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书梅 陈姣姣 +1 位作者 张秋金 耿宝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2-77,共6页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吡蚜酮(Pymetrozine)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ρ=10,30,50μg·L^(-1))的吡蚜酮对蝌蚪抗氧化系统(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 采用静态-换水法研究了吡蚜酮(Pymetrozine)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急性毒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ρ=10,30,50μg·L^(-1))的吡蚜酮对蝌蚪抗氧化系统(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蚜酮对镇海林蛙蝌蚪的48 h和96 h的ρLC50分别为1. 99 mg·L^(-1)和0. 37 mg·L^(-1).经吡蚜酮暴露后,镇海林蛙蝌蚪体内的T-SOD、CAT以及AKP的活性逐渐被激活,48 h或72 h后达到最高值;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至96 h后,其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快速下降.在高质量浓度(50μg·L^(-1))的吡蚜酮处理下,蝌蚪的TAOC在短时间(24 h)内出现峰值,随后逐渐受到抑制而降低,96 h后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吡呀酮会影响镇海林蛙蝌蚪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变化,从而造成一定的毒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蚜酮 镇海林蛙 蝌蚪 急性毒性 抗氧化系统
下载PDF
抗菌肽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海燕 周存通 +2 位作者 王远飞 樊晓丽 林植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92-1198,共7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抗菌肽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镇海林蛙蝌蚪(Gosner 26~27期)5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各组分别喂添加0、1、2、4和8 mg/g抗菌肽的试验饲料。...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抗菌肽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选取镇海林蛙蝌蚪(Gosner 26~27期)50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各组分别喂添加0、1、2、4和8 mg/g抗菌肽的试验饲料。试验至镇海林蛙蝌蚪全部完全变态结束。结果表明:1)抗菌肽浓度与镇海林蛙蝌蚪的发育历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1),与镇海林蛙蝌蚪的体长相关性不显著(P=0.324);2)镇海林蛙蝌蚪的变态率平均值为94.6%,组间差异不显著(P=0.549),与抗菌肽浓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434);3)抗菌肽浓度与镇海林蛙蝌蚪的变态时间及体长、体重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4)抗菌肽浓度与镇海林蛙变态幼蛙的跳跃距离相关性不显著(P=0.578);5)抗菌肽浓度与镇海林蛙变态幼蛙大腿肌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01)。由此可见,抗菌肽的添加降低了镇海林蛙的发育速度,延长了变态时间,同时增加了变态个体的大小,从而提高了幼蛙的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镇海林蛙 蝌蚪 变态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下载PDF
单独隔离孵化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和运动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存通 王远飞 +4 位作者 王海燕 韦力 樊晓丽 丁国骅 林植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73-1679,共7页
两栖类胚胎呈卵群一起孵化在反捕食、维持胚胎间的温度平衡和促进胚胎的同步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探究孵化条件(单独隔离孵化和卵群一起孵化)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及其运动表现能力... 两栖类胚胎呈卵群一起孵化在反捕食、维持胚胎间的温度平衡和促进胚胎的同步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条件下探究孵化条件(单独隔离孵化和卵群一起孵化)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的生长发育、社交行为及其运动表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孵出2天后,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长和发育历期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以体长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表明,特定体长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的个体。在蝌蚪的活动行为中,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在水体上层和中层出现的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而在水体底层的出现频次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个体的分布面积率、最近邻个体的距离、个体间的距离均显著大于卵群一起孵化组,但个体间的接触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在运动表现方面,单独隔离孵化组胚胎的摆尾搏动频次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单独隔离孵化组蝌蚪的运动时长和运动频次均显著小于卵群一起孵化组。本研究结果将为无尾两栖类幼期的生长发育规律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类 孵化条件 生长发育 活动行为 运动表现 胚胎 镇海林蛙
下载PDF
饲料β-胡萝卜素水平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13
作者 王海燕 樊晓丽 林植华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β-胡萝卜素对于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幼蛙形态和运动表现及肝脏酶活的影响。将镇海林蛙蝌蚪(Gosner 25~26)288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各组分别添加0、50、500和1200 mg/kgβ-胡萝卜素,直至... 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β-胡萝卜素对于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幼蛙形态和运动表现及肝脏酶活的影响。将镇海林蛙蝌蚪(Gosner 25~26)288尾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各组分别添加0、50、500和1200 mg/kgβ-胡萝卜素,直至镇海林蛙蝌蚪变态发育完全。结果显示:(1)不同处理组间蝌蚪发育中期的体重、体长和尾长组间差异不显著,而蝌蚪中期发育的历期在组间差异显著,对照组中期发育的历期显著快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2)不同处理组间蝌蚪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对照组的变态时间显著短于β-胡萝卜素处理组,β-胡萝卜素处理组则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变态时间缩短。(3)不同处理组间幼蛙体长、头长、前臂及手长和后肢长差异显著,但幼蛙体重差异不显著。(4)不同处理组间幼蛙平均跳跃距离差异显著,50和500 mg/kgβ-胡萝卜素处理组幼蛙平均跳跃距离显著大于另外两组。(5)幼蛙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不同处理组间差异显著,50 mg/kgβ-胡萝卜素组的酶活显著大于其它处理组,但是幼蛙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500 mg/kgβ-胡萝卜素试验组,可以显著减缓镇海林蛙蝌蚪的早期发育,延长变态时间,形成较大的幼蛙个体,积累能量较多,运动性能显著增强,个体的适合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 Β-胡萝卜素 生长发育 运动性能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遗传毒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晓清 陈朝霞 +1 位作者 林玲 耿宝荣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4期373-376,共4页
以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慧星试验,SCGE)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其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农药质量浓度的增加,蝌蚪红细胞的损伤率(拖尾... 以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为研究对象,用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慧星试验,SCGE)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其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随着农药质量浓度的增加,蝌蚪红细胞的损伤率(拖尾率)及DNA损伤程度随之增加;在浓度为3×10-2 mg/L的甲维盐溶液中处理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镇海林蛙蝌蚪红细胞的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有显著的提高;甲维盐的剂量与蝌蚪红细胞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甲维盐对两栖动物蝌蚪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在检测环境污染物对两栖类的遗传毒性方面,慧星试验是一种合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海林蛙蝌蚪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 遗传毒性 彗星试验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朝霞 方晓清 +1 位作者 林玲 耿宝荣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1-23,共3页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检测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镇海林蛙蝌蚪的死亡率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水温15℃条件下,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检测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镇海林蛙蝌蚪的死亡率随着甲维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并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在水温15℃条件下,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的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53 mg/L和0.129 mg/L,其安全浓度为0.0129 mg/L.显示了甲维盐对镇海林蛙蝌蚪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海林蛙蝌蚪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 急性毒性 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蝌蚪生长及其三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韦力 王海燕 +2 位作者 邵伟伟 雷焕宗 林植华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9-237,共9页
营养源对动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静水实验浸泡法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及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葡萄糖实验组共分为0.5、1.0和2.0 g/L三个浓度组,维生素C... 营养源对动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静水实验浸泡法探究葡萄糖和维生素C对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蝌蚪生长及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在葡萄糖实验组共分为0.5、1.0和2.0 g/L三个浓度组,维生素C实验组共分为10.0、20.0和30.0 mg/L浓度组,另设1组加曝气水作为对照组。在葡萄糖实验组中,蝌蚪存活率在不同实验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变态时间在0.5 g/L和1.0 g/L实验组最短,分别为(43.0±4.0)d和(43.0±3.4)d,2.0 g/L实验组最长,为(46.2±5.4)d,且实验组间差异显著(P<0.05)。变态时,0.5 g/L实验组的体重和体全长最大,且各实验组间的体重差异显著(P<0.01),但体全长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在0.5 g/L实验组最高,为(9.67±1.71)mg/d,对照组最低,为(7.54±1.22)mg/d,且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维生素C实验组中,存活率在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所有实验组蝌蚪的发育历期在实验第7、14、21和28天时均大于对照组。变态时间在所有的实验组相似,为43 d左右(P>0.05)。变态时,蝌蚪的体重(P>0.05)和体全长(P>0.05)在20.0 mg/L实验组和30.0 mg/L实验组最大,对照组最小,但各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蝌蚪的增重率在20.0 mg/L和30.0 mg/L实验组最高,10.0 mg/L实验组最低,但不同实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生化酶活性检测中,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在葡萄糖实验组和维生素C实验组中均随实验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乳酸脱氢酶(LDH)和淀粉酶(AMS)活性分别在葡萄糖的1.0 g/L实验组和维生素C的10.0 mg/L实验组达到最高。本研究结果表明,10.0mg/L维生素C或1.0g/L葡萄糖为镇海林蛙蝌蚪的最适外源物添加浓度,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和体内酶活性。该研究结果将为镇海林蛙的养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维生素C 镇海林蛙 生长性能 酶活性
原文传递
基于MaxEnt模型的镇海林蛙种群潜在地理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凯龙 杨坤 +2 位作者 沃钰斌 童浩杰 金园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4-170,共7页
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为新命名的中国特有种,因缺少调查研究,其种群潜在的生态地理分布并不清楚。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收集到35个镇海林蛙分布地点,引入与以上地点对应的World Clim数据库1950—2000年的20个生物与环境变... 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为新命名的中国特有种,因缺少调查研究,其种群潜在的生态地理分布并不清楚。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收集到35个镇海林蛙分布地点,引入与以上地点对应的World Clim数据库1950—2000年的20个生物与环境变量,运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镇海林蛙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镇海林蛙适生概率为0.5~1.0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湖南、湖北东部、江西中部、西部以及北部、福建沿海地区、天津西部等地,并且还零散分布于四川、重庆、山东、河北、广西、广东等地,适生概率为0.09~0.5的相对适宜栖息地主要在北京、山东、河南、重庆、贵州、广西、福建、广东、辽宁南部、天津东部、河北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部、湖北西部、湖南南部、江西西北部以及南部、台湾北部等地区分布。预测模型取得的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的AUC值均为0.993,表明本研究获得的预测模型准确度很高,结果可信。MaxEnt模型的Jackknife检验表明,各环境变量中对模型的贡献度有差异,最暖季度降水量(贡献率为44.6%)和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贡献率为20.4%)是影响镇海林蛙潜在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模型 镇海林蛙 种群分布 环境变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