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夫只在自己——王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解读
1
作者 程志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共11页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 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以“功夫之病”为问题意识的,其展开和建构是一种功夫论的进路。具体来讲,他认为做功夫有诸多缺点、错误,诸如“己私之病”“外驰之病”“支离之病”“忘助之病”,而救治“功夫之病”的药方是“知行合一”。不过,“知行合一”只是“权说”,不是“实说”。若“实说”,则乃“知行不分”,而“知行不分”的本体乃“良知”,故“实说”便是“致良知”。就“致良知”讲,针对诸种“功夫之病”,王阳明既讲了一般原则,又讲了四种针对“功夫之病”的具体对治功夫。在“致良知”功夫论说时,王阳明贯穿其中并凸显的是“功夫只在自己”的观念,而这一观念既赋予人以“主体性”,亦赋予人以“责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功夫论 主体性 责任性
下载PDF
论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逻辑环节及其研究的方法论缺陷——以王门“四句教”为核心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连良 陈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4,共10页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教法。但此教法一经提出,便引发旧时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诸多纷争。当代新儒家学者刘述先以"两行之理"为理论预设对"四句教"以及这些纷争予以阐释和裁定,并在此基础上将&... "四句教"是王阳明晚年的教法。但此教法一经提出,便引发旧时代学者对这一思想的不同理解和诸多纷争。当代新儒家学者刘述先以"两行之理"为理论预设对"四句教"以及这些纷争予以阐释和裁定,并在此基础上将"四句教"定位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乃至宋明理学思想的总结。这样的定位是不合理的。因为阳明思想的最后定见和终极宗旨是"致良知"方法论原则思想,这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理解了这一点,不仅能为解决"四句教"问题之争以及评价刘述先的思想得失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把握阳明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以及解决"合理的知识形态形而上学观念何以可能"的"哲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逻辑定位 三位一体性 致良知
下载PDF
王阳明的辞赋创作及其中“致良知”学形成的诗意栖居 被引量:2
3
作者 郝永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第4期84-91,共8页
王阳明是哲学大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作为哲学家,他建立了"致良知"心学思想体系。作为文学家,他的辞赋创作有不菲的成就。但因文名为学名所掩,辞赋创作未为学界充分关注。从创作手法的赋家迹心看,他的辞赋创作有&qu... 王阳明是哲学大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作为哲学家,他建立了"致良知"心学思想体系。作为文学家,他的辞赋创作有不菲的成就。但因文名为学名所掩,辞赋创作未为学界充分关注。从创作手法的赋家迹心看,他的辞赋创作有"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跨时空想象、"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的溯古鉴今、"綦组锦绣,经纬宫商"的修辞等大赋家特征;从情志世界看,由径归《庄》仙经纠结于《庄》仙与儒圣,最后到《思归轩赋》的归于儒圣,可见他辞赋创作历程中的"致良知"学形成线索,是为他辞赋创作中"致良知"学形成的诗意栖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辞赋 致良知 诗意栖居
下载PDF
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从耿宁《论王阳明“良知”概念的演变及其双义性》谈起 被引量:13
4
作者 林月惠 《哲学分析》 2014年第4期3-22,197,共20页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 著名的瑞士现象学家耿宁(Iso Kern,1937—),以现象学的进路,理解并诠释阳明与阳明后学的"良知"概念,有其洞见。耿宁指出,阳明"良知"概念有前后期的演变,有其双义性,甚至有三个"良知"概念。职是之故,阳明后学对"良知"、"致良知"概念有不同诠释。本文对耿宁之说,提出不同看法:首先,阳明"良知"概念虽从孟子而来,但其含义的深化,与阳明对《大学》的诠释有关,并无前后期良知概念的双义性。其次,阳明与阳明后学对于"良知"与"见闻之知"并无歧见,二者在理论逻辑或实践逻辑上,都是不离不杂的。最后,阳明后学的问题意识在于如何"致良知",由此而有不同的异见。其中,致"良知之端"与致"良知之体"的争辩,实触及良知作为根源性实践动力之问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耿宁 王阳明 良知 见闻之知 现象学进路
下载PDF
王阳明关于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分辨与联结
5
作者 刘元青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14,共8页
王阳明从早年"取竹格之"至龙场自悟"吾性自足"的为学进路,其实就是沉潜良知与见闻之间紧张关系的过程。王阳明并不反对见闻之知,只是不能认知识为良知。相较而言,他认为良知天理比见闻知识更值得欲求,如"精金... 王阳明从早年"取竹格之"至龙场自悟"吾性自足"的为学进路,其实就是沉潜良知与见闻之间紧张关系的过程。王阳明并不反对见闻之知,只是不能认知识为良知。相较而言,他认为良知天理比见闻知识更值得欲求,如"精金喻圣"。倘若迷失良知,徒以"知识技能"相较量,则为王阳明所深疾,如"拔本塞源"之论。在严辨良知与见闻之知的基础上,王阳明提出"见闻莫非良知之用"与"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二种联结良知与见闻之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见闻之知 联结
下载PDF
舆地智环:近代中国最早编译的百科全书《四洲志》 被引量:9
6
作者 邹振环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20年第1期78-104,共27页
百科全书是以一家之言为中心,或按词典的形式分条编写,或按秩序排列,以阐发系统的知识世界的成果,其展示的是西方学术的立体思维和知识信息的系统思维。百科全书究竟是何时让中国人知晓的,“Encyclopedia”中译名是何时在汉字语系中出现... 百科全书是以一家之言为中心,或按词典的形式分条编写,或按秩序排列,以阐发系统的知识世界的成果,其展示的是西方学术的立体思维和知识信息的系统思维。百科全书究竟是何时让中国人知晓的,“Encyclopedia”中译名是何时在汉字语系中出现,又是哪一位中国人最早主持编译出西方百科全书的呢?本文通过对林则徐主译《四洲志》的原本、译本内容与结构,以及该书译介新词等方面的分析,指出《四洲志》系据英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慕瑞(Hugh Murray)所编著的《地理百科全书》(An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一书编译的,所据原本应为1837年或1838年的美国费城版。这是中国第一次组织译出的西方百科全书。1839年12月14日《澳门新闻纸》最早有“百科全书”的音译词“燕西果罗啤呢阿”,林则徐努力使之“中国化”,把Encyclopaedia与传统“志”对应起来,将《世界地理百科全书》命名为《四洲志》。可以说,“志”是近代国人在汉文文献系统所表述的Encyclopaedia第一个汉文意译名。作者还讨论了参与编译《四洲志》的梁进德作为主要译者的贡献,以及《四洲志》的版本、体例、内容、流传及其影响,特别是魏源编纂《海国图志》时有意对林译《四洲志》这种“志”书体例加以继承与模仿,从而发展出一种属于“世界百科知识”汇编方式的著述体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则徐 《四洲志》 百科全书 梁进德 《海国图志》
下载PDF
王守仁之白鹿洞书院石刻发微
7
作者 鹤成 久章 陈翀(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16-20,共5页
王守仁的《大学古本序》石刻,是以其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白鹿洞书院讲学会后之定稿刻石的。由此可以推断出,《古本大学》是王守仁构建其哲学思想的营盘,而且他是在改写《大学古本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他的"致良知"学说的。
关键词 王守仁 白鹿洞书院 《大学古本序》石刻 “致良知”学说
下载PDF
王阳明工夫论演进的内在线索
8
作者 傅锡洪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在王阳明工夫论的演变过程中,隐含着一条很少受到关注但却非常重要的线索,即重心由真切转向简易,再由简易转向真切。在以诚意指点学者,并且自身长期做诚意工夫,而工夫日益真切的基础上,阳明于1520年左右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明确揭示出... 在王阳明工夫论的演变过程中,隐含着一条很少受到关注但却非常重要的线索,即重心由真切转向简易,再由简易转向真切。在以诚意指点学者,并且自身长期做诚意工夫,而工夫日益真切的基础上,阳明于1520年左右正式提出致良知宗旨,明确揭示出能指引和推动工夫的本体,工夫的简易性由此显豁无遗。这反映出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真切转向简易。不过,诚意及其反映的工夫的真切性,在他以致良知为主的工夫论中仍具有重要地位。诚意是学者切实做简易工夫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对诚意的强调可以纠正学者出于工夫简易而不信良知或轻忽怠惰的倾向。在充分感受到良知内在动力和准则的基础上,阳明于去世前几年特别强调真切,并提出一体之仁和真诚恻怛等观点以解释良知,这表明他工夫论的重心已由简易转向真切。从理论上来说,简易与真切是互相蕴含的关系,他不同时期的工夫论,只是强调了这两者中的一者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工夫论 致良知 诚意 简易 真切
下载PDF
性量二智:本心认识活动的“翕辟成变”——熊十力认识论研究
9
作者 毛彦婷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23-128,共6页
熊十力《之新唯识论》意图沟通本体论、宇宙论与认识论,然而,其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建构已相对成熟,作为认识论的"量论"却一直未及作。虽如此,但是其认识论的内容早已内涵于本体论、宇宙论之中,文章从"性智""量智... 熊十力《之新唯识论》意图沟通本体论、宇宙论与认识论,然而,其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建构已相对成熟,作为认识论的"量论"却一直未及作。虽如此,但是其认识论的内容早已内涵于本体论、宇宙论之中,文章从"性智""量智"展开对其认识论的研究,揭示"量智"的源起,阐明性量二智的关系乃是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的。从熊十力的"体用不二""翕辟成变"阐发性量二智其实正是人之"心"的认识过程之"翕辟成变"的过程,由此可以理解熊十力对于人类认识活动本质的看法,他真正将人类认识活动看作是一个流行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亦可以明晰其对于知识,包括科玄关系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性智 量智 翕辟成变
下载PDF
唐文治对王阳明“良知”的阐释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金刚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8-68,共11页
唐文治先生晚年发挥阳明学,希望借由阳明学“救人心”与“救国”。他对阳明思想的阐释,重视发挥“知觉”义,以此强调良知的“活泼泼”,强调良知的生机、作用,对知觉的强调也使良知有了容纳西方科学的可能。他对良知的阐发,与阳明学本身... 唐文治先生晚年发挥阳明学,希望借由阳明学“救人心”与“救国”。他对阳明思想的阐释,重视发挥“知觉”义,以此强调良知的“活泼泼”,强调良知的生机、作用,对知觉的强调也使良知有了容纳西方科学的可能。他对良知的阐发,与阳明学本身重德性并不完全一致,而强调德性与知性的互动,扩大了良知的范围。他对“良知”的阐发,具有熔冶朱王的特点,这一特色的形成与他独特的为学历程有关,也与他对性理学的理解、对当时时代的把握有关。他对阳明的思想阐发,落脚点是“理学救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知觉 活泼泼 大良知 救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