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壮语地名的文化色彩——壮族语言文化系列研究之一 被引量:6
1
作者 韦达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0-94,共5页
:本文是壮族语言文化研究之第一篇 ,主要阐述了壮语地名的命名特征 ,论证了壮语地名所反映的壮族先民早期分布的地域和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 壮族先民 早期分布 社会生活 文化色彩 壮语地名 命名特征 分布地域 社会生活
下载PDF
记忆与表述:马关县壮族眼中的侬智高与杨六郎 被引量:3
2
作者 罗彩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4-186,共13页
本文根据云南省马关县壮族聚居地的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深度访谈的材料和地方志材料,动态地展现了杨六郎崇拜被取代和替换及侬智高被建构为"民族英雄"的过程,力求揭示侬智高何以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受到推崇。指出要把相关的社... 本文根据云南省马关县壮族聚居地的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深度访谈的材料和地方志材料,动态地展现了杨六郎崇拜被取代和替换及侬智高被建构为"民族英雄"的过程,力求揭示侬智高何以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受到推崇。指出要把相关的社会记忆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脉络中,才能对不同版本的社会记忆给予恰当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记忆 表述 马关 壮族 侬智高 杨六郎
下载PDF
基于压力指标的生态安全趋向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杨晓玲 刘学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39,共6页
为促进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探寻土地安全利用的有效途径,在甘肃省庄浪县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利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县1999~2010年土地利用... 为促进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探寻土地安全利用的有效途径,在甘肃省庄浪县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依据,利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模型构建了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县1999~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较低,平均值仅为0.367,处在较差状态;在时间梯度上,庄浪县土地生态安全值不因压力指标安全趋向的改变而呈下降趋势,决定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对土地生态安全压力的响应,权重份额分别占到了0.49和0.28;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当所有压力指标起正作用时,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当所有压力指标起负作用时,生态安全状况持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指标 安全趋向 PSR模型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庄浪县
下载PDF
服务乡村振兴的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模式探索——以庄浪马尾编荷包文创开发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成曦 王馨 +2 位作者 吴梓菡 牛翰章 谢苇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1年第24期140-143,共4页
本项目的基础来自于庄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设计学知识对非遗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发展,希望能够结合现代化的专业设计,设计出可以让当地居民一起生产的文创产品及其延伸品;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够借助当地的生活生产和历史文化元素来进行文创... 本项目的基础来自于庄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设计学知识对非遗进行创新性转化与发展,希望能够结合现代化的专业设计,设计出可以让当地居民一起生产的文创产品及其延伸品;同时我们还希望能够借助当地的生活生产和历史文化元素来进行文创产品设计,通过让当地的村民尤其是非遗传承人参与到产品生产中,从而为农民提供岗位,助力乡村振兴,让文创产品和国家政策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庄浪 乡村振兴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广西天等县打榔舞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梁金花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第5期71-74,共4页
广西天等县打榔舞是壮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打榔舞舞蹈及文化的弱化,打榔舞因时代性欠缺、宣传力度不强、政府投入力度小等问题使其传承与保护面临一定的困... 广西天等县打榔舞是壮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商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打榔舞舞蹈及文化的弱化,打榔舞因时代性欠缺、宣传力度不强、政府投入力度小等问题使其传承与保护面临一定的困境。文章通过对打榔舞现状的调查分析,就打榔舞的传承与保护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等县 打榔舞 壮族文化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招僮防瑶与以“狼”制僮:明中叶桂东北的社会结构与族群关系 被引量:19
6
作者 任建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6-146,共11页
明代文献中,僮往往与招募、佃种等说法联系在一起。广西东北部的胥吏、豪侠之家、里排等为代表的"招主",通过"招"的形式控制一群他们宣称为僮的人群,把原来居住在浅山地带的瑶赶到更深的山区,从而夺取瑶的土地。招... 明代文献中,僮往往与招募、佃种等说法联系在一起。广西东北部的胥吏、豪侠之家、里排等为代表的"招主",通过"招"的形式控制一群他们宣称为僮的人群,把原来居住在浅山地带的瑶赶到更深的山区,从而夺取瑶的土地。招主阶层对边山地区土地的控制,就是通过控制僮来实现的。随着原本作为佃丁的僮的繁衍与扩大,僮与招主间的控制关系开始动摇,"僮乱"就出现在文献记载之中。明中叶桂林地区"狼兵"更戍的常态化,使得当地的招主阶层开始争取"狼兵"的介入,对付不服管束的僮人,由此设立了大量以"狼兵"为主体的兵堡。本文通过广西桂林一带僮人与招主、官府、"狼兵"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明代广西东北部以"招"为核心形成的"招主-佃丁"社会结构,以及"僮乱"产生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东北 招主 “狼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