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厚父》中的两个“在”及其他
1
作者 尉侯凯 《出土文献》 2024年第3期49-59,170,共12页
清华简《厚父》中有两个用法特殊的“在”字,分别见于“在夏之哲王”“其在时后王之飨国”。前者为时间名词,义同“往昔”之“昔”,后者是时间介词,相当于表“至于”的“于”。表时间名词的“在”有异体作“”■“甾”“兹”,同义词有... 清华简《厚父》中有两个用法特殊的“在”字,分别见于“在夏之哲王”“其在时后王之飨国”。前者为时间名词,义同“往昔”之“昔”,后者是时间介词,相当于表“至于”的“于”。表时间名词的“在”有异体作“”■“甾”“兹”,同义词有“徂”“■”“者”。小臣簋“■东夷”、录■卣“■淮夷”之“■”,以及子犯钟“者楚荆”之“者”,均应理解为时间名词。师■簋“淮夷”之“”,从屮、■声,可径释为“栽”,是“”■的另一异体。卌二年逑鼎“■玁狁”、应侯簋“■淮南夷”中的“■”“■”,亦应释“(栽)”,为往昔、从前之义。相应地,甲骨文中的“■”“■”“■”,可改释为“才”,用作时间名词或动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父》
下载PDF
近指代词“兹”、“此”、“这”历时更替考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曼曼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考察汉语近指代词"兹"、"此"、"这"的历时更替过程后可以发现:春秋以前近指代词主要用"兹"来表达;西周开始,人们使用声近义通的"此"来代替"兹",春秋时期即完成了这一更替... 考察汉语近指代词"兹"、"此"、"这"的历时更替过程后可以发现:春秋以前近指代词主要用"兹"来表达;西周开始,人们使用声近义通的"此"来代替"兹",春秋时期即完成了这一更替过程;唐代开始出现的"这",在宋代发展成熟,至迟在元代取代了"此"的主导地位并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指代词
下载PDF
梁十九年亡智鼎铭文新解
3
作者 陈晓聪 《出土文献》 CSSCI 2021年第2期79-84,157,共7页
梁十九年亡智鼎是战国时期魏国重要的标准器。该器个别文字模糊,影响了铭文的释读,后半段铭文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根据较为清晰的拓本,认为后半段铭文应读为"[身口](申)于兹,多鬲(历)年万(劢)不(丕)承",句意是"将魏王徂... 梁十九年亡智鼎是战国时期魏国重要的标准器。该器个别文字模糊,影响了铭文的释读,后半段铭文更是众说纷纭。本文根据较为清晰的拓本,认为后半段铭文应读为"[身口](申)于兹,多鬲(历)年万(劢)不(丕)承",句意是"将魏王徂省朔方一事记录在鼎上,希望后世子孙永远尽力继承此器"。鼎铭中的"多鬲年"是个重要的词汇,通过梳理相关的文例,也可顺带解决清华简《保训》"王念日之多鬲"的训释,这句话应理解为"王考虑到生病的日子太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十九年亡智鼎 申于 多鬲 《保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