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哥拉东北部地区Inkisi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李春稼 张洪瑞 +7 位作者 罗迪柯 靳立杰 高继雷 王子圣 梁云汉 贾鹏飞 刘伟 张攀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1046,共16页
Inkisi组是刚果盆地西南缘最古老的沉积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红褐色细粒、细中粒长石砂岩、杂砂岩。通过对安哥拉东北部Inkisi组长石砂岩开展碎屑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沉积时代、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 Inkisi组是刚果盆地西南缘最古老的沉积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红褐色细粒、细中粒长石砂岩、杂砂岩。通过对安哥拉东北部Inkisi组长石砂岩开展碎屑锆石测年、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沉积时代、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为研究刚果盆地演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碎屑锆石^(206)Pb/^(238)U年龄主要集中于3个年龄峰值区间2350~1900 Ma、1150~850 Ma、850~500 Ma,最年轻的锆石峰值年龄为531±9 Ma,据此,笔者等认为Inkisi组的沉积时代上限应厘定为早寒武世。Inkisi组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物源具有长英质物源近源搬运特征,沉积时期的水体为陆相开阔的淡水环境。通过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主微量元素物源判别及构造判别图解,本文认为,West Congo构造带为安哥拉东北部地区Inkisi组主要物源区,Lufilian构造带、Angola地盾等是其次要物质来源,物源区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U-PB年龄 地层时代 岩石地球化学 Inkisi组 物质来源 安哥拉东北部
下载PDF
西藏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岩石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58
2
作者 陈华安 祝向平 +6 位作者 马东方 黄瀚霄 李光明 李玉彬 李玉昌 卫鲁杰 刘朝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93-1611,共19页
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波龙矿床发育3期花岗闪长斑岩,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波龙矿床的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波龙矿床3期斑岩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 波龙斑岩铜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中部发现的最大的斑岩型矿床,波龙矿床发育3期花岗闪长斑岩,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是波龙矿床的成矿斑岩。本文开展了波龙矿床3期斑岩锆石U-Pb年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3期斑岩在119~120Ma集中侵位。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均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高场强元素,Eu异常不明显,显示出岛弧岩浆岩的特征;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的(87Sr/86Sr)i值分别为0.70562~0.70711和0.70567~0.70850,εNd(t)分别为-4.0^-3.1和-8.0^-2.4,εHf(t)值分别变化于2.5~6.9和3.3~6.9之间,表明前两期花岗闪长斑岩起源于新生的下地壳;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也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但其具有较高εNd(t)值(-0.7^-0.2)和εHf(t)值(1.3~12.2),可能表明第三期花岗闪长斑岩也起源于下地壳,但有更多幔源物质混入。波龙斑岩铜金矿床形成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北俯冲末期,其成岩-成矿可能与洋壳俯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龙斑岩铜矿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 岩浆演化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特征及构造背景 被引量:275
3
作者 张拴宏 赵越 +4 位作者 刘建民 胡健民 宋彪 刘健 吴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4-842,共19页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 通过对华北陆块北缘近年来获得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认为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至少经历了泥盆纪、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及二叠纪末—三叠纪等3期明显的岩浆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时限在400~360Ma左右,岩性主要为碱性岩(正长岩及二长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二长闪长岩、碱性花岗岩及流纹岩,出露面积较少。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时限在330~265Ma左右,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其次为辉长岩及英云闪长岩。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250~200Ma),岩性主要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碱性杂岩,其次为基性-超基性岩及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华北地块北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岩浆岩呈近东西走向的带状分布,其中泥盆纪及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隆起上,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岩分布范围更大,其南界可以到达燕山构造带最南端的蓟县盘山及太行山北段的河北涿鹿矾山地区。这些广泛分布的多期次岩浆活动表明华北地块北缘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及构造作用过程。泥盆纪岩浆活动可能与白乃庙岛弧岩带与华北克拉通弧-陆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早石炭世晚期—中二叠世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古亚洲洋向华北地块的俯冲作用有关。而二叠纪末—三叠纪岩浆活动的形成与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活动期次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 华北地块 大陆边缘 锆石U-PB定年 兴蒙造山带(中亚造山带)
下载PDF
“三江”云龙锡(钨)成矿带晚白垩世二云母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6
4
作者 廖世勇 王冬兵 +3 位作者 唐渊 尹福光 孙志明 孙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0-462,共13页
云龙成矿带位于西南"三江"中段,是该区重要的锡(钨)矿集区。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带内与成矿相关的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年龄测试,获得成岩年龄为72.2±0.8Ma(MSWD=1.9),属晚白垩世。这是在保山地块首次发... 云龙成矿带位于西南"三江"中段,是该区重要的锡(钨)矿集区。本文利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对带内与成矿相关的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年龄测试,获得成岩年龄为72.2±0.8Ma(MSWD=1.9),属晚白垩世。这是在保山地块首次发现确凿的晚白垩世岩浆岩,表明保山地块经受了该时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影响。通过锆石微量元素和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其应属S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云龙成矿带该期花岗岩可能与腾冲地块晚白垩世S型花岗岩形成于一致的动力学背景,为新特提斯东向俯冲过程中内陆增厚地壳熔融的产物。本次报道的晚白垩世S型花岗岩与成矿带内一期重要成矿期次时代一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云龙成矿带内三期主要的成矿事件均有同期构造-岩浆事件对应,其中早、晚白垩世成矿活动与同期花岗岩体侵入紧密相关,而新生代成矿活动则与崇山剪切带走滑活动关系密切。这表明本区锡(钨)矿床经历了多期成矿过程,岩浆侵入活动和构造相关混合岩化对矿床形成均有贡献,单一的成因机制(花岗岩相关或混合岩化)可能无法合理解释本区矿床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 保山地块 云龙成矿带 晚白垩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三叠世碱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5
5
作者 廖世勇 尹福光 +3 位作者 王冬兵 唐渊 孙志明 孙洁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全岩主、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系列,来自于与临沧花岗岩基相类似的地壳沉积物源区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基形成时代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应为临沧花岗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已报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外,临沧花岗岩基还应包括较广泛分布的碱长花岗岩类。本文同时揭示,由于临沧花岗岩基中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并非早前认为的新生代岩体,"三江"南段特别是临沧地块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三江”地区 临沧花岗岩 中三叠世 新生代 碱长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下载PDF
粤东田东钨锡多金属矿床花岗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7
6
作者 刘鹏 程彦博 +4 位作者 毛景文 王小雨 姚薇 陈叙涛 曾晓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44-1257,共14页
田东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北东带,矿区出露多个岩性侵入岩。本文以田东钨锡多金属矿区三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三种花岗岩岩性分别为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细粒黑云母... 田东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粤东莲花山断裂带北东带,矿区出露多个岩性侵入岩。本文以田东钨锡多金属矿区三种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三种花岗岩岩性分别为中粒花岗岩、粗粒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分别获得锆石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91.5±0.9 Ma、158.0±1.3 Ma、140.5±0.8 Ma,表明矿区发生了多次岩浆活动事件,分别发生在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中粒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4.023~9.784,平均值为7.644,在εHf(t)-t图解上,εHf(t)值均在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上,亏损地幔演化线之下,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611.0~974.9Ma,表明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新生地壳部分熔融,还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粗粒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3.623^-0.120,平均值为-1.680。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εHf(t)值介于-5.358^-1.609,平均值为-3.577。在εHf(t)-t图解上,粗粒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εHf(t)值均落在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下和中元古代地壳演化线之上,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介于1216.6~1438.5 Ma和1329.9~1422.5 Ma,表明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代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还有幔源物质的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 田东钨锡多金属矿 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HF同位素
下载PDF
青藏高原南羌塘荣玛晚侏罗世闪长岩: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产物 被引量:5
7
作者 冉皞 王根厚 +2 位作者 梁晓 郑艺龙 久米多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5-825,共11页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于其俯冲极性存在不同认识。报道在青藏高原南羌塘荣玛地区新发现的晚侏罗世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LA-MC-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岩石形成于149.7±0.8Ma...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演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于其俯冲极性存在不同认识。报道在青藏高原南羌塘荣玛地区新发现的晚侏罗世闪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LA-MC-ICP-MS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岩石形成于149.7±0.8Ma,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呈富碱,低Mg O、TFe O、Ca O,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K等元素,亏损Ta、Nb、P、Ti等元素。锆石εHf(t)值为正值,并且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4.26^+9.29),指示岩浆来源于幔源和壳源岩浆的混合。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荣玛地区晚侏罗世闪长岩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所引起的幔源和壳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侏罗世 南羌塘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 闪长岩 LA-MC-ICP-MS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川西南牛马场岩体和南坝岩体中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8
作者 邓元兵 肖渊甫 +2 位作者 邓晓庆 骆志红 赵强 《四川有色金属》 2014年第4期11-15,共5页
扬子地台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发育在强烈变形,不同程度变质作用的中元古基底之上。大量的侵入杂岩体沿着康滇裂谷断续分布,南北展布。主要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少量基性岩和超基性岩。通过对川西南牛... 扬子地台西缘新元古代康滇裂谷发育在强烈变形,不同程度变质作用的中元古基底之上。大量的侵入杂岩体沿着康滇裂谷断续分布,南北展布。主要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少量基性岩和超基性岩。通过对川西南牛马场、南坝岩体石英闪长岩进行锆石LA-ICP-MS同位素测年,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756.4±9.5)Ma(MSWD=0.56),(772.4±8.5)Ma(MSWD=0.13)。两者结晶年龄基本一致,都为早震旦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牛马场 南坝 石英闪长岩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青海南山地区角孔变质岩地质特征、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9
作者 李佐臣 裴先治 +6 位作者 李瑞保 裴磊 张永明 王旭斌 刘成军 陈有炘 王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0-588,共19页
青海南山达不祖乎山北部一带的角孔变质岩系原划为早中三叠世隆务河组。通过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查明该套地层单元野外产出状态及岩石组合特征,并对其物质来源和形成时代进行分析,对进一步研究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 青海南山达不祖乎山北部一带的角孔变质岩系原划为早中三叠世隆务河组。通过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查明该套地层单元野外产出状态及岩石组合特征,并对其物质来源和形成时代进行分析,对进一步研究该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套变质岩系为一套长石石英岩、石英岩、大理岩和黑云石英片岩组合,由下向上划分为3个岩段,叠置厚度大于3186.3m。根据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可大致划分为5个年龄组段,分别为250~304Ma、405~546Ma、649~1077Ma、1402~1620Ma和1861~2990Ma,其中250~304Ma可进一步划分为250~269Ma和289~304Ma两个亚组。综合前人研究资料与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将青海南山地区角孔变质岩的沉积时代限定为二叠纪,物源主要来自祁连造山带加里东期和晋宁期岩浆弧,柴北缘构造带海西期岩浆弧也提供了部分物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经历了陆内裂陷、洋盆拉张及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南山 西秦岭造山带 南祁连构造带 变质岩 碎屑锆石 锆石U-PB年龄
下载PDF
南秦岭枣木栏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易鹏飞 张亚峰 +4 位作者 张革利 杨涛 姚征 李琦 高海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97-1511,共15页
南秦岭地区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花岗岩,高锶低钇花岗岩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仍有不同的认识。枣木栏岩体位于南秦岭光头山岩体群北部,为典型的印支期高锶低钇花岗岩,前人对其缺乏研究... 南秦岭地区印支期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频繁,出现了不同类型的花岗岩,高锶低钇花岗岩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仍有不同的认识。枣木栏岩体位于南秦岭光头山岩体群北部,为典型的印支期高锶低钇花岗岩,前人对其缺乏研究。本文在对其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认为其主体为石英闪长岩,岩石中发育大量的暗色包体,低SiO_2(53.72%~62.21%),高镁(MgO:3.84%~7.19%),高Mg~#(65~70),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具有高Sr(402×10^(-6)~811×10^(-6))、低Y(5.91×10^(-6)~12.7×10^(-6),<18×10^(-6))和重稀土,Yb含量为0.58×10^(-6)~1.22×10^(-6),<1.8×10^(-6)),高Sr/Y比值(35~94)的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99±3Ma(MSWD=4.3),限定枣木栏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其应该是主碰撞造山后期,地壳加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高锶低钇属性的壳幔混合花岗岩。同时表明南秦岭地区在200Ma左右,仍为后碰撞构造环境,为区域构造演化提供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秦岭 印支期 高锶低钇中酸性岩(Adakite) 后碰撞花岗岩 枣木栏岩体
下载PDF
金厂沟辉绿玢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11
作者 王迪 郑涛 +2 位作者 张永胜 孙金磊 李嘉欣 《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569-577,共9页
为研究金厂沟金矿区辉绿玢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金厂沟金矿区辉绿玢岩的成岩时代、岩石成因以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辉绿玢岩锆石U-Pb年龄为(220.3±1.2)Ma,属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性质... 为研究金厂沟金矿区辉绿玢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金厂沟金矿区辉绿玢岩的成岩时代、岩石成因以及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辉绿玢岩锆石U-Pb年龄为(220.3±1.2)Ma,属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性质显示辉绿玢岩具有较高的碱度率,属碱性岩类;样品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弱亏损Ti、Y、Nb、P、K,富集Ba、Ta、Pb等元素;La与Nb质量分数比值介于0.96~1.07,Zr与Ba质量分数比值介于0.24~0.26,显示其为软流圈来源的玄武质岩浆,样品较高的TiO_(2)、K_(2)O、P_(2)O_(5)和Zr质量分数显示其具有OIB型玄武岩的亲缘性。金厂沟辉绿玢岩形成于晚三叠纪碰撞造山后板片断离导致的伸展背景下,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仍受到古亚洲洋构造演化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厂沟金矿 地球化学 洋岛玄武岩 锆石U-PB年龄 古亚洲洋构造域
下载PDF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Deformational Ages of the Basal Thrust Belt of the Miaowan Ophiolite in the Southern Huangling Anticlin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幸福 彭松柏 +3 位作者 Timothy M Kusky 王璐 王军鹏 邓浩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5期705-718,共14页
The stratigraphic, structural and metamorphic features of the basal thrust belt of the ca. 1.0 Ga Miaowan (庙湾) ophiolite in the southern Huangling (黄陵) anticline, show tha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o... The stratigraphic, structural and metamorphic features of the basal thrust belt of the ca. 1.0 Ga Miaowan (庙湾) ophiolite in the southern Huangling (黄陵) anticline, show that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ectono-lithostratigraphic units from north to south: mélange/wildflysch rock units, flysch rock units, and sedimentary rock units of the autochthonous (in situ) stable continental margin. The three units underwent thrust-related deformation during emplacement of the Miaowan ophiolitic nappe, with kinematic indicators indicating movement from the NNE to SSW, with the metamorphic grade reaching greenschist-amphibolite facies. LA-ICP-MS U-Pb geochronology of zircons from granite pebbles in the basal thrust-related wildflysch yield ages of 859±26, 861+12 and 871±16 Ma; whereas monzonitic granite clasts yield an age of 813±14 M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age of the basal thrust belt is not older than 813±14 Ma, and is earlier than the earliest formation time of the majority of the Neoproterozoic Huangling granitoid intrusive complex, which did not experience penetrative ductile deform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 was involved in collisional tectonics that continued past 813 Ma.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Yangtze craton with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y of lithology, zircon geochronology, REE patterns between granodiorite and tonalite pebbles in the basal thrust-zone conglomerate,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pebbles are the most similar to the Huanglingmiao (黄陵庙) rock-mass (unit), implying that they may have come from Huanglingmiao rock-mass. Zircon cores yield xenocrystic ages of 2 074±120 Ma, suggesting that the protolith of the Neoproterozoic Huangling granitoid intrusive complex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older basement rocks, that is to say there may be Paleoproterozoic crystalline basement in the southern Huangling anticline. The ages of xenocrystic zircons in the granite pebbles in the basal-thrust congiomerate/wildflysch show a correlation with the age spectra from Australia, implying that the terrain that collided with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craton and emplaced the Miaowan ophiolite at ca. 813 Ma may have been derived from the Australian segment of Rodi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ngtze craton Huangling anticline thrust tectonics ophiolite emplacement zirconu-pb dating Rodinia supercontin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