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金海卫 徐汉祥 +2 位作者 王伟定 潘国良 虞宝存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4期55-62,共8页
2003年和2004年的夏、秋季对浙江沿岸(27°05′ -30°54′N、121°04′ -123°19′E)50 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下称外侧海域,站号为P1至P20)和10 m等深线(下称内侧海域,站号为1至17)37个采样站大、小潮汛浮游动物... 2003年和2004年的夏、秋季对浙江沿岸(27°05′ -30°54′N、121°04′ -123°19′E)50 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下称外侧海域,站号为P1至P20)和10 m等深线(下称内侧海域,站号为1至17)37个采样站大、小潮汛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及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在调查海区被发现的浮游动物共有234种,属19个大类,其中桡足类66种,水母类42种,浮游软体类、端足类和毛颚类各13种,浮游多毛类9种,糠虾7种,介形类和樱虾各6种,被囊类5种,涟虫和磷虾各4种,枝角类3种,另有各种浮游幼体、仔鱼30种及其它。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均值分布是:内侧海域为289.9±43.4 mg/m3,大潮汛为258.9±73.6 mg/m3,小潮汛为320.8±47.3 mg/m3;外侧海域为318.9±49.8 mg/m3,大潮汛为390.5±89.1 mg/m3,小潮汛为247.2±41.4 mg/m3。浮游动物的丰度均值分布是:内侧海域为751.2±138.4个/m3,大潮汛为531.8±94.4个/m3,小潮汛为971.5±253.2个/m3;外侧海域为816.8±137.2个/m3,大潮汛为1 041.0±243.8个/m3,小潮汛为592.5±111.8个/m3。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桡足类对浮游动物丰度的贡献最大,其余依次为毛颚类、水母类、被囊类和浮游幼虫,它们是浮游动物组成数量的主要类群。调查海区出现优势度大于0.02的种类有15种,内侧海域有9种,外侧海域有10种,其中有4种是内、外侧海域共有种。就潮汛和纬度而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指数无明显区别,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而单纯度低,群落结构状态良好。但各类指数变幅较大(种类数为16 -55,丰富度为1.73 -6.77,单纯度为0.06 -0.54,多样度为1.67 -4.51,均匀度为0.33 -0.87),表明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不稳定性还存在。根据调查海区浮游动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近岸低盐、沿岸暖温、近海暖水、暖水广布和热带外海5个生态类型,其中以近海暖水和暖水广布性种类为主要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种类 生物量 丰度 浙江沿岸
下载PDF
日照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9
2
作者 齐磊磊 王其翔 +2 位作者 官曙光 高翔 刘洪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02,共6页
2007年4月和10月,在山东日照临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春季和秋季两个航次的调查,对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全海域共鉴定底栖动物14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38.30%、34.75%和17.73%... 2007年4月和10月,在山东日照临近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春季和秋季两个航次的调查,对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结果显示:1)全海域共鉴定底栖动物141种,其中多毛类、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分别占总种数的38.30%、34.75%和17.73%,三者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2)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885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39.82g/m2。3)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4)优势种随季节变化不大,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 丰度 生物量 优势种 日照近海
下载PDF
2003—2004年浙江沿岸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金海卫 徐汉祥 +2 位作者 王伟定 潘国良 虞宝存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8,共8页
2003年夏季和2004年夏、秋季,分别在浙江沿岸海域10m等深线(以下称内侧海域)和50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以下称外侧海域)处共设置37个站位,对采集于大、小潮汛期间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调... 2003年夏季和2004年夏、秋季,分别在浙江沿岸海域10m等深线(以下称内侧海域)和50m等深线(禁渔线附近,以下称外侧海域)处共设置37个站位,对采集于大、小潮汛期间的浮游植物样品进行了种类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的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其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26种,隶属于7门88属,其中硅藻门为59属238种,甲藻门为20属76种。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1.0×104~1.0×105个/dm3,最高可达1.0×106个/dm3数量级。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远距角毛藻Chaetocerosdistans、洛氏角毛藻Chaetocer lorenzianus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根据浮游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特点,可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划分为温带、亚热带种,沿岸广布种,偏暖、暖水种,外洋广布种和热带外洋种5个生态类型,其中以沿岸广布种、外洋广布种和偏暖、暖水种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生态类群。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为外侧海域优于内侧海域。相关性检验表明,内侧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潮汛的关系密切,而外侧海域浮游植物分布则与营养盐的关系更为紧密,内、外侧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与水温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种类组成 丰度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沿岸
下载PDF
东海近海浮游多毛类数量分布与环境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梅玲 徐兆礼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734-1739,共6页
根据2002—2003年在东海近海28°00′N—32°00′N、122°00′N—123°30′E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探讨了东海近海浮游多毛类总丰度和种类变化的季节特征以及这些变化与水团的关系、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和对多毛类的贡献和优... 根据2002—2003年在东海近海28°00′N—32°00′N、122°00′N—123°30′E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探讨了东海近海浮游多毛类总丰度和种类变化的季节特征以及这些变化与水团的关系、优势种的数量变动和对多毛类的贡献和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等,并与东海外海多毛类的生态特征做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多毛类总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平均丰度最高(1.30ind·m-3),分布范围最广,春季平均丰度最低(0.04ind·m-3);调查共发现15种浮游多毛类,盲蚕(Typhloscolex muelleri)、明蚕(Vanadis sp.)和泳蚕(Plotohelmis capitata)是优势种,其中盲蚕是四季的优势种,夏季和冬季的优势度较高分别为0.16和0.1,明蚕仅是夏季的优势种,泳蚕仅是秋季的优势种;盲蚕在春、冬季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和0.94,占绝对优势,更适应暖水广盐的环境;东海近海浮游多毛类具有种类数变化大,种类组成多样的特点;不同季节数量变化较大,平面分布格局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近海 浮游动物 多毛类 丰度 优势种
下载PDF
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胡颢琰 唐静亮 +4 位作者 李秋里 黄备 陈逸华 毛宏跃 张立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6-89,共14页
对2003年4~5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调查中获得的126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两者占生物总种数的51.6%;浙江近岸海域底... 对2003年4~5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调查中获得的126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两者占生物总种数的51.6%;浙江近岸海域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74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89.1个/m^2.按生态特征划分,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7个群落.分析调查海域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可以看出,浙江近岸海域70%测站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指数低及种类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生物量 栖息密度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