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泊沉积记录的近500年来浑善达克沙地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武健伟 鲁瑞洁 赵廷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4期42-47,共6页
为摸清浑善达克沙地近 5 0 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 ,以沙地内湖泊沉积为研究对象 ,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内白银库伦诺尔湖泊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和CaCO3 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分析结果 ,结合2 10 Pb和13 7Cs测年资料 ,恢复了... 为摸清浑善达克沙地近 5 0 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 ,以沙地内湖泊沉积为研究对象 ,根据浑善达克沙地内白银库伦诺尔湖泊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元素、有机质和CaCO3 等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的分析结果 ,结合2 10 Pb和13 7Cs测年资料 ,恢复了包括小冰期和 2 0世纪初升温期等气候事件在内的浑善达克沙地近 5 0 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规律。A .D .15 0 0~ 16 0 0 ,浑善达克沙地气候较干旱寒冷 ,植被生长受到抑制 ;A .D .16 0 0~ 176 0 ,气温升高 ,降水增加 ,湖泊水位上升 ,为温和湿润—温和偏干气候 ,植被盖度增加 ;A .D .176 0~ 190 0 ,气候较温和湿润 ,后期气候干旱寒冷 ;A .D .190 0 ,小冰期结束 ,气温回升 ,降水增加 ,但近现代以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环境变化 湖泊沉积 小冰期 地气 浑善达克沙地 降水 代用指标 气温升高 干旱 植被盖度
下载PDF
近500a福建汛期旱涝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邓自旺 高建芸 +2 位作者 周晓兰 张容焱 宋德众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7,共9页
用FFT、连续和正交小波变换分析了近500a福建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福建旱涝等级有2~3a和10a左右的显著周期,但其他显著周期有空间和时间差异;2)近500a福建可以分为3个大的相对干湿期,即干-湿-干阶段,目前处在干旱阶段.从百... 用FFT、连续和正交小波变换分析了近500a福建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福建旱涝等级有2~3a和10a左右的显著周期,但其他显著周期有空间和时间差异;2)近500a福建可以分为3个大的相对干湿期,即干-湿-干阶段,目前处在干旱阶段.从百年变化尺度看,闽北可分为6个干湿阶段,目前已开始向湿润期转换,而闽东和闽南则可分为5个干湿阶段,目前尚处在干旱期.从年代际尺度上看,近百年闽北、闽东和闽南都可以分为4个主要的干湿阶段,闽北目前处在湿润期,闽东和闽南也已进入了湿润期;3)闽北从16世纪末开始到20世纪前期旱涝等级有弱的增加(变干)趋势,而20世纪则有减小(变湿)趋势,闽东20世纪以前有弱的减小(变湿)趋势,20世纪前期明显增大(变干),闽南则无明显趋势.福建3个区域旱涝等级的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皆达到80%以上,而年代际变化的方差贡献占不到15 %,百年尺度变化占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500a 汛期旱涝 时空特征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500年来的旱涝变化及其区域分异 被引量:3
3
作者 苏桂武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1-6,共6页
用研究区 1470~ 1985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划分了该地区500年来旱涝变化的 7个阶段,讨论 了不同阶段间旱涝型的变化及其旱涝区域分异意义、结果表明,500年来研究区有4类主要旱涝型, 各型旱涝在不同阶段的重要程度及... 用研究区 1470~ 1985年的旱涝等级资料,划分了该地区500年来旱涝变化的 7个阶段,讨论 了不同阶段间旱涝型的变化及其旱涝区域分异意义、结果表明,500年来研究区有4类主要旱涝型, 各型旱涝在不同阶段的重要程度及场型特征均有较大差异,深刻反映了该地区500年来旱涝区域分异 特征的变化。通过对500年来旱涝变化与温度变化的对比发现,较温暖期,研究区的旱涝型及旱涝区 域分异格局较多变,旱涝变化的区域差异性较大;较寒冷期,旱涝型及区域分异格局较稳定,旱涝 变化的区域差异性较小;而在小冰期最寒冷阶段,旱涝型及旱涝区域分异格局的变动十分频繁,旱 涝变化的区域差异性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旱涝型 旱涝区域分异 早涝变化
下载PDF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陶士康 王张华 +1 位作者 管章志 程涛 《安徽地质》 2006年第4期281-284,289,共5页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全球气候转冷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另外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在显著提高,反映出急剧增强的人类活动导致巢湖调蓄能力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涝灾害 季风气候 人类活动 500 杭埠河流域
下载PDF
天山北麓500年来环境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
作者 武胜利 韩洪凌 +2 位作者 马燕 李志忠 吴焱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3期98-102,共5页
文章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山北麓500年来温度、湿度以及温湿组合演变的基本规律,500年来天山北麓地区的环境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冷暖期以及四个湿润期和三个干旱期的交替,主要以冷湿、暖干的气候类型交替出现。在此... 文章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山北麓500年来温度、湿度以及温湿组合演变的基本规律,500年来天山北麓地区的环境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冷暖期以及四个湿润期和三个干旱期的交替,主要以冷湿、暖干的气候类型交替出现。在此基础上,笔者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干旱地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灌溉农业的发展,水资源和环境以及灾害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影响,认为气候变化有利于该地区水资源的利用,但也给部分地区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北麓 环境演变 500年序列
下载PDF
应该允许中国企业自主选择会计年度吗?——基于2015年财富500强企业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波 吴卫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2,共10页
2015年财富500强企业的数据表明,除中国、俄罗斯之外,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均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会计年度。法律体系、企业规模、产业类型是影响企业会计年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放松统一会计年度的限制,预期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审... 2015年财富500强企业的数据表明,除中国、俄罗斯之外,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均允许企业自主选择会计年度。法律体系、企业规模、产业类型是影响企业会计年度选择的主要因素。放松统一会计年度的限制,预期可以从整体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审计质量,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尤其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和创业,也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升监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议在《会计法》修订中,允许我国企业选择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和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截止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计年度 会计法 财富500强企业 信息质量 审计质量
下载PDF
近五百年我国北方多雨年及其与温度背景的关联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德二 梁有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3-870,共8页
将秦岭淮河以北、90°E以东的广大地区呈现"多雨"格局的年份称为"北方多雨年",其中105°N以东地域降水偏多的年份称为"北方东部多雨年"。综合利用历史文献记录、树木年轮代用记录和降水量资料来... 将秦岭淮河以北、90°E以东的广大地区呈现"多雨"格局的年份称为"北方多雨年",其中105°N以东地域降水偏多的年份称为"北方东部多雨年"。综合利用历史文献记录、树木年轮代用记录和降水量资料来确定近五百年间的北方多雨年份和北方东部多雨年份,并建立历史年表(1470~2007年)。指出,在过去的538年间有北方多雨年97年(发生率18.0%)和北方东部多雨年174年(发生率32.3%),二者均呈现阶段性集中出现的特点,各有6个长约20~40年的频繁发生时段。在北半球和东亚气候相对温暖的时段内,北方多雨年和北方东部多雨年的发生频率明显地高于气候相对寒冷的时段,这意味着在未来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的降水分布将可能出现北方多雨年频繁出现的情形。在最近百年的全球大范围急剧升温时段,北方多雨年的发生频率仅表现为高于冷时段而已,并未呈现随增温速率的加快而同步增高,这表明北方多雨年的发生率与温度背景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布型 北方多雨年 近五百年 温度背景 全球变暖
下载PDF
丘陵山区1403-1911年旱涝灾害序列重建与演变规律--以赣中吉泰盆地为例
8
作者 郭耀强 万智巍 +3 位作者 贾玉连 洪祎君 蒋梅鑫 章鸣 《江西科学》 2017年第5期716-721,共6页
干旱和洪水是造成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旱涝形势,系统研究百年尺度下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中国南方典型的丘陵盆地——吉泰盆地作为研究区域,系统收集整理1403-1911年的旱涝灾害史料,重建长时间旱... 干旱和洪水是造成损失最多的自然灾害,面对严峻的旱涝形势,系统研究百年尺度下旱涝灾害的发生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中国南方典型的丘陵盆地——吉泰盆地作为研究区域,系统收集整理1403-1911年的旱涝灾害史料,重建长时间旱涝灾害序列。利用频率分析、突变分析、周期分析和趋势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吉泰盆地近500年来的旱涝灾害等级序列进行诊断,结果表明:1)1403-1911年期间,吉泰盆地发生各类旱涝灾害共315次,其中旱灾138次,平均2.28 a一遇;涝灾177次,平均1.78 a一遇,涝灾发生的频率大于旱灾。2)在95%置信水平下,吉泰盆地旱涝演变的突变点主要有:1452年由涝转旱,1468年由旱转涝,1485年由涝转旱,1574年由旱转涝,1662年由涝转旱,1683年由旱转涝,1801年由涝转旱,1826年由旱转涝,1866年由涝转旱。3)吉泰盆地旱涝灾害等级序列的小波变换揭示出8个主要周期,分别是5-8 a、13 a、31-33 a、23 a、54-58 a、140 a、200 a、300 a。从出现的次数来看,54-58 a周期出现最多,说明吉泰盆地旱涝灾害的演变在54-58 a存在主要振荡周期。4)15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涝灾出现频率高于旱灾,16世纪、17世纪和20世纪旱灾出现频率高于涝灾。总体上来看吉泰盆地1403-1911年期间涝灾的强度大于旱灾,特别是18世纪后,涝灾的强度明显大于旱灾。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吉泰盆地长时间尺度下的旱涝发生规律及未来旱涝预提供历史相似型和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山区 吉泰盆地 500 旱涝演变
下载PDF
“十四五”展望:新格局下的大企业高质量发展
9
作者 《中国经济报告》 2020年第6期4-19,共16页
回望“十三五”,中国企业已初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企业规模增长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逐步改善、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在最近的一个五年规划中,对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代产业体系... 回望“十三五”,中国企业已初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企业规模增长迅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营商环境逐步改善、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在最近的一个五年规划中,对企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主要集中在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等领域,过去五年已取得了瞩目成效。展望“十四五”,预计政策会着力从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加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持续加力。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全球经济陷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困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采取了严格、有效的管控措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自二季度以来完成了经济的V型反转复苏;但全年经济增长仍面临很大压力,国内复苏基础有待进一步稳固,国际上的不确定性因素更是有增无减。中国大企业须正视当前困难,积极应对挑战,最大程度地弥补疫情损失,为“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扎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 企业500 企业发展 经济复苏 大企业
下载PDF
湖北省近500年区域干湿序列重建及其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新创 葛全胜 +1 位作者 郑景云 刘成武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45-1055,共11页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 在历史旱涝记载资料可靠性检验的基础上,重建了湖北省3个区域近500年来的干湿气候变化序列,并比较分析了各区域干湿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准周期性及跃变现象。结果表明:在3个区域中,鄂东区1570~1770、1890~1950年两个时段偏湿,1470~1520、1790~1830年则偏干;鄂北区偏湿时期主要在1470~1530、1710~1750、1850~1910年三个时段,1470~1530、1770~1830年则偏干;鄂西南区有1550~1610、1650~1710、1830~1890、1930~1990年4个主要偏湿时期,而无明显的偏干时段。运用功率谱和小波分析对3个干湿序列研究后发现,3个区域干湿变化具有多个气象周期,区域间周期类型差异显著,但50~70年左右的周期在3个区域上均表现突出;采用滑动t检验方法辨识干湿气候跃变现象,在"世纪尺度"和30年尺度上检测到各区域干湿变化存在多个跃变事件,且同一跃变事件对不同区域向干(或向湿)影响的趋势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序列 气候变化 湖北省
原文传递
近500年来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中低山植被的演替 被引量:7
11
作者 蓝勇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82-1192,共11页
从人口分布变迁入手探讨植被变迁,发现距今500年以前,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海拔3000~1500m的中低山地区多是乔木林为主而间与草甸混交景观,而非现在的以草甸、灌草坡为主的景观。人类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平坝、台地和丘陵地区,人... 从人口分布变迁入手探讨植被变迁,发现距今500年以前,长江上游亚热带山地海拔3000~1500m的中低山地区多是乔木林为主而间与草甸混交景观,而非现在的以草甸、灌草坡为主的景观。人类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平坝、台地和丘陵地区,人类活动对海拔1500m以上的山地地区影响甚小。现代地理学界静态描述的长江上游地区海拔1500~3000m的中低山湿地草坡带,在500多年前仍多是以冷杉、云杉为主的针阔叶林与草甸混交景观。近500年来人类垦殖、商业砍伐、皇木采办等活动是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皇木采办、商业采办影响了长江上游中低山的森林资源的品质,主要对高大的楠杉的砍伐,较明显地影响了森林的郁闭度,但并不给森林资源带来不可回归的影响。人类垦殖活动,特别是固定的农耕活动,大量砍挖树根,使森林资源的自我恢复失去了可能。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在其中,一时还难以区分,需继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山地 植被 演替 500 长江上游
原文传递
Decadal-scal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of north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500 years 被引量:9
12
作者 WANGTao YANGBao +1 位作者 A.Braeuning XIADu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8期842-848,共7页
Regional decadal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of northern China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use of different palaeoclimate archives such as ice-cores, tree-rings, lake sediments and writt... Regional decadal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arid and semi-arid zones of northern China were established by the use of different palaeoclimate archives such as ice-cores, tree-rings, lake sediments and written his-torical documents. Local rainfall reconstructions from single sites were averaged to obtain regional precipitation records for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of an arid and semiarid zone of northern China, respectively. All established regional pre-cipitation curves display 5 dry periods, each lasting about 50 years. Meanwhile, precipitation reconstructions show re-gional dissimilarities. During the last 500 years, the trend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in the eastern arid region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regions of the semiarid zon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in the western arid region are unique, showing significant local patterns of rainfall variability. Maximum entropy method (MEM) spec-tral estimates show that each regional precipitation series contains stationary century-scale periodicities of about 120 a.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isolating the cen-tury-scale oscillation signals from the regional proxy pre-cipitation series. Significant periods with wavelengths of 121.4a, 154.6a, 124.3a, 118.6a, 108.5a and 121.4a were found 26.56%, 26.44%, 28.87%, 18.67%, 33.48% and 34.04% of the variances of the original series for the western arid zone, the eastern arid zone, the whole arid zone, the western semi-arid zone, the eastern semiarid zone and whole northern China,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带 1500-2004年 冰核 树轮 历史资料 降水量变化 最大熵方法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Loulan ancient city and centennial-scale climate events and cycles
13
作者 Deke XU Chang LI +9 位作者 Yingyu JIN Zhenhua DENG Bing XU Kangkang LI Jianping ZHANG Xiaohong SUN Jing FENG Yingxin JIAO Hao LI Xiaoguang QIN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1070-1080,共11页
The discovery of Loulan ancient city(LA)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Silk Road civilization.The current academic community still has dis... The discovery of Loulan ancient city(LA)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of Western regions and the Silk Road civilization.The current academic community still has disputes on whether LA was the capital of Loulan Kingdom,the time of its rise,peak and decline,and the process,rate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human activity change.This study uses the radio carbon dates(^(14)C)database of LA to re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activity,and finds that LA experienced more than~500 years from its rise to its peak and then to its decline:1)the city rose rapidly,and the population increased rapidly from~A.D.0 to 230;2)the city was prosperous and flourishing,and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reached its peak from~A.D.160 to 340,especially in~A.D.230,when the population reached its peak;3)the city accelerated its decline,and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population shrank rapidly from~A.D.230 to 500;4)LA was completely abandoned after~A.D.560.The results of the ^(14)C dating database do not support that LA was the early capital of the Loulan Kingdom.By comparing the human activity record of LA with the existing high-resolution palaeoclimate records in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ous areas of the Tarim Basin and South Asia,it is found that the superposition of centennial-scale westerly circulation strength events and the~500-year cycle of the Indian monsoon jointly controlled the precipitation and meltwater(snow)supply of the mountains in the Tarim Basin,affecting the changes of surface runoff and oasis area in the basin,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the rise and fall of 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 probability density time series analysis ~500-year cycle Indian monsoon westerly circulation
原文传递
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干湿变化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万智巍 贾玉连 +2 位作者 章鸣 洪祎君 蒋梅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119,共6页
根据147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各类旱涝史料,按照地形和流域分区重建的原则选取区域内11个代表站点进行干湿序列重建,通过面积加权法集成了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逐年干湿变化序列。相关性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重... 根据1470年以来鄱阳湖流域各类旱涝史料,按照地形和流域分区重建的原则选取区域内11个代表站点进行干湿序列重建,通过面积加权法集成了1470~2014年鄱阳湖流域逐年干湿变化序列。相关性分析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重建序列通过了可靠性检验。不同干湿等级发生频率的空间分析表明,鄱阳湖流域东北部为涝、偏涝中心分布区;中西部为旱、偏旱中心分布区;鄱阳湖区附近属于旱涝兼有分布类型。利用MK趋势检验、累积距平分析、MK突变检验、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等方法,诊断了鄱阳湖流域近545年来干湿变化的趋势性、阶段性、突变点和周期性。结果表明:干湿变化在长期尺度下有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干湿序列主要体现为3个下降阶段、两个上升阶段;其中1470~1550年、1630~1730年、1890~2014年等时间段偏干;1550~1630年、1730~1890年等时间段偏湿。1570年、1660年等年份出现了年际干湿突变。功率谱和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近545年来的干湿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多周期特征,主要有2~3年、4~8年、8~13年、24~60年和100年以上的周期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0 干湿变化 历史气候 鄱阳湖流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