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父亲的肖像
- 1
-
-
作者
加布里勒.沃曼
曹乃云
-
机构
"四七社"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
-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7-104,共8页
-
文摘
他们抚摩着我的头顶.中午饭凉了,大家还津津乐道地议论着人的后脑壳.起初我感到很好玩.你有一个音乐家的后脑.你也是,略微差一点.你呢?正好.这下轮到他们说我了.这里,你们不相信,可是请来摸一下,这个小家伙,他有一块瘪窝.真的,他头上有一块瘪窝,他们摸着我头发下面的一块地方.这一切都不过开开玩笑而已.别逗了,她生气了.她有点故作娇媚。
-
关键词
母亲
每个人
肖像
书桌
父亲
脑壳
家庭
矿泉水
会说
笑话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真理何在
- 2
-
-
作者
英格博格.巴赫曼
方维贵
-
机构
西德文学团体"四七社"
-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1985年第2期152-168,共17页
-
文摘
《真理何在》是巴赫曼的一篇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向不合理的生活宣战,向混乱的社会宣战。这篇小说告诉人们怎样用真理的眼光去理解法庭的判决、人的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并怎样去理解真理本身。法官维尔德穆特按照自己的格言“维尔德穆特追求真理”办事。他主持审理了一起杀人案,虽然经过多次审理,但是这一案件的全部真相最终还是没能披露于世。法官近乎失常的一声叫喊打断了审判——探索事实真相——的正常进行。因为“真相”没能“大白”,他不忍再听“真理”这个词。这一情节引起了法官维尔德穆特的回忆与思考,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大学时代和夫妻生活,他用“真理”来衡量自己迄今为止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他无法使之“一致”起来,因而觉得倍受折磨。他认为:我和真理的关系俨如锻工和火的关系,南北极考察者和常年冰块的关系,病人和黑夜的关系。维尔德穆特一家的宗旨就是:寻求真理,站在真理一边,对真理矢志不渝。但是,严酷的事实使他感到,真理被人滥用,人们“各取所需力地用语言来抹杀真理。他感到无能为力了:我想使自己的精神和肉体相符合,在无止境的快乐中使之无止境地一致下去。因为什么也不一致,我又不能强行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我只得呼喊。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价值,或者说追求自我本质,这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比较清楚的自我意识几乎总是伴随着一种痛苦。你达不到真实,它总是躲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你越是清醒就越感到痛苦。最后,法官脱去法衣,摘下法官帽,不再参加判决了。他要得到不可能得到的绝对的真理,他要趴在地上找真理,“直到草和雨以及人的本质被我悄悄发现,非大声呼喊不可,为一切真理而呐喊。”巴赫曼完全摆脱了传统的写作方法,而是带着思考去分析一个人的非常情况,这个人失望已极,但又不放弃一线希望,徒劳地寻找着得不到的东西。探索真理的诚意,使他显得既诚挚可亲,又委琐可笑。寻找真理,怀疑真理,一个个问题以及不满的回答构成了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这种语言有诗一样的热情和力量,它有间歇,可以让人思考。这篇小说大部分(第二部分)是不停顿的内心独白,因而说理胜于情节。但这些道理不是供读者运用的,而是要求读者自己对此作出评判。小说中的几处内心独白有些歇斯底里,甚至荒诞不经,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现实的残酷,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的现实使人异化,把人推进了绝望的深渊。因为这个悲观主义者要找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所以小说带有某些唯心主义思想。
-
关键词
追求真理
预审法官
事实真相
寻求真理
父亲
语言
东西
思考
被告
首席法官
-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