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1
1
作者 王建 王锡明 +3 位作者 段艳华 程召平 乌大尉 邓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脑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2例临床疑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双能量颅脑CTA检查。将原始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得到MIP、MPR和VR等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及重组图像进行诊断,并将CT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双能量颅脑CTA与DSA测得的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的大小。结果 CTA诊断32例患者共39个动脉瘤,均经DSA检查或手术证实,另有一枚后交通动脉瘤漏诊,诊断符合率达97.50%。双能量颅脑CTA显示脑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20±1.69)mm、(4.12±1.68)mm、(3.21±1.60)mm,DSA检测动脉瘤的瘤体长轴、短轴及瘤颈分别为(7.33±1.73)mm、(4.30±1.70)mm、(3.25±1.6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能量颅脑CTA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大小及瘤颈,是诊断颅内动脉瘤无创、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CT平扫在疑似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金燕 王锡明 +4 位作者 段艳华 杨世锋 纪晓鹏 曹婷 齐耀东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非强化CT扫描在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疑似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平扫+强化扫描)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非主动脉夹层者25例,由2名医师在不知道临床信息及强化CT结果的情... 目的探讨非强化CT扫描在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就诊疑似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平扫+强化扫描)的85例患者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患者60例,非主动脉夹层者25例,由2名医师在不知道临床信息及强化CT结果的情况下回顾性分析其平扫图像,记录诊断准确性。结果在所测参数中,清晰内膜片对主动脉夹层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0%、100%、100%,清晰内膜片+模糊内膜片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敏感性提高到80%,更重要的是,如果和其他征象(如钙化内移、高密度血肿等)联合诊断,则非强化CT的诊断敏感性将更高。结论 CT平扫多征象组合对主动脉夹层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内膜片 诊断
下载PDF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 被引量:4
3
作者 乔红艳 王锡明 +2 位作者 段艳华 纪晓鹏 杨子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 目的探讨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简称前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PE患者行双源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3组:A组,前门控扫描(n=20);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简称后门控)扫描(n=20);C组,非心电门控(简称非门控)胸部强化扫描(n=20)。比较3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ED)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3组患者的ED分别为(4.95±1.81)mSv、(15.91±5.01)mSv、(4.61±1.16)mSv;A、B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57、58、45,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V在非肥胖患者冠脉CTA检查中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迟淑萍 程召平 +1 位作者 王锡明 李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3期427-430,共4页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 V扫描在非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而在我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18例非肥胖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120k V(组1)、100k V(组2)及前瞻性心电门控12... 目的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 V扫描在非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冠心病而在我院行冠脉CTA检查的118例非肥胖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120k V(组1)、100k V(组2)及前瞻性心电门控120k V(组3)、100k V(组4)四种扫描方案。测量升主动脉根部的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分类数据表示为比例和百分比。结果 1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组间体重指数(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组3的CT值及图像噪声低于组2和组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的SNR及CNR高于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组3、组4的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1.60±0.16)m 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肥胖且心律平稳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100k V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100kV条件下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袁训伟 迟淑萍 +3 位作者 李磊 李远庆 徐红卫 王锡明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69-172,共4页
目的 :对比分析100 k V条件下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差异,为低剂量个性化冠脉CTA扫描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临床疑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100 k V前瞻性(... 目的 :对比分析100 k V条件下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差异,为低剂量个性化冠脉CTA扫描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临床疑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10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100 k V前瞻性(A组)与回顾性心电门控(B组)扫描;所有患者心律平稳,心率≤65次/min,体质量指数<25 kg/m2。记录2组的辐射剂量,计算噪声、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63±0.26)m Sv和(4.90±0.93)m Sv。A组的辐射剂量较B组降低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SNR及CNR低于B组(P<0.05)。2组冠脉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相比,100 k V前瞻性冠状动脉CTA在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MSCT鉴别诊断 被引量:19
6
作者 张光锟 季景田 +3 位作者 程召平 段艳华 陈宝锦 王锡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1132-1136,共5页
目的探讨MSCT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并以同期98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肾透明细胞癌68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7例,肾嫌色细胞... 目的探讨MSCT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并以同期98例肾细胞癌患者(其中肾透明细胞癌68例,肾乳头状细胞癌17例,肾嫌色细胞癌13例)的MSCT多期增强扫描图像作为对照,比较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MSCT多期扫描影像学特点,并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脏嗜酸细胞腺瘤强化呈"快进慢出"型,肾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型(P<0.05);嗜酸细胞腺瘤在各期的强化程度均大于肾乳头状细胞癌及嫌色细胞癌(P<0.05);肾乳头状细胞癌强化程度又明显低于嫌色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发生囊变坏死几率最高,嗜酸细胞腺瘤星芒状瘢痕的发生率高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嫌色细胞癌钙化的发生率高于肾嗜酸细胞腺瘤、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结论 MS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脏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鉴别诊断有一定特异性,结合瘢痕、钙化、坏死囊变等特点有助于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常见肾细胞癌亚型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细胞腺瘤 肾癌 亚型 强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光子探测器双源CT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洋 桂振朝 +6 位作者 王锡明 段艳华 齐耀东 杨佳 陈宝锦 顾慧 赵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6期997-1000,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子探测器双源CT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2月~2016年11月临床疑诊头颈部血管性疾病并于我单位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7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用... 目的探讨光子探测器双源CT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头颈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2月~2016年11月临床疑诊头颈部血管性疾病并于我单位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的78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采用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客观评价图像的CT值、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78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7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颅内多发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5例,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18例,开窗畸形5例,动脉粥样硬化并管腔狭窄和/或闭塞23例,颈动脉体瘤3例,无异常9例。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83±0.41)、(3.78±0.40),所有图像的CT值均高于300HU,满足临床诊断需要,CNR分别为(32.1±8.1)、(35.9±10.7)、(25.5±10.0)、(18.2±8.5)分。结论光子探测器双源CT头颈部血管成像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操作简单、方便,对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探测器双源CT 头颈部CTA 对比剂
下载PDF
双源CT大螺距技术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永顺 赵月霞 +4 位作者 程召平 乌大尉 段艳华 晁宝婷 王锡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9期1575-1578,共4页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低剂量大螺距技术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TAPVC婴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行... 目的 探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低剂量大螺距技术在婴幼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TAPVC婴幼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术前行前瞻性心电门控下DSCT大螺距血管成像,均经手术治疗证实。由两位放射科医师按4分法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同时记录辐射剂量。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分类数据表示为比例和百分比。观察者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通过使用Kappa检验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儿的CT图像均为可诊断图像,主观评分为2.7±0.7(2~4分),两位医师的评价一致性好(k=0.79)。10例TAPVC诊断及分型均和手术结果一致,包括心上型6例、心内型2例、心下型2例。平均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10.8±4.3)mGy·cm和(0.26±0.08)mSv。结论 DSCT低剂量大螺距技术是一种可靠的诊断婴幼儿TAPVC的检查方法,能为术前提供很好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双源CT 大螺距 辐射剂量
下载PDF
CT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兰荣 顾慧 +3 位作者 赵硕 陈宝锦 王锡明 连庆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4期587-590,共4页
目的探讨CT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CT扫描的主动脉瘤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分析CT相关资料,如区分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瘤部位,CT测量相关指标,主动脉瘤附壁血栓情况等。图像均由... 目的探讨CT在主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CT扫描的主动脉瘤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未行手术治疗。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分析CT相关资料,如区分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主动脉瘤部位,CT测量相关指标,主动脉瘤附壁血栓情况等。图像均由两名影像诊断医师行单独分析,若有不同意见则行讨论而达成一致。结果本组中真性动脉瘤82例,假性动脉瘤13例。瘤体形态以囊状动脉瘤常见(50.5%),其次为混合型动脉瘤(25.3%)及梭型动脉瘤(24.2%)。瘤体内可见钙化者为61.1%,溃疡者为55.8%。累及范围为(104.3±71.0)mm,瘤径长度(0~30)mm,瘤体直径(53.2±16.9)mm。95例患者中,56例(58.9%)患者伴有附壁血栓形成。血栓形态依次为弧形(46.4%)、不规则型(26.8%)、环形(16.1%)、双凹形(10.7%)。血栓位置依次为前壁(33.9%)、左侧壁(26.8%)、右侧壁(19.6%)、后壁(14.3%)、双侧壁(5.4%)。血栓厚度为7.7(0~18.0)mm,血栓长度35(0~87.0)mm。结论 CT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中不仅能够获取瘤体本身相关改变特征,更能发现附壁血栓形成情况,对临床风险评估及指导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附壁血栓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128层双源CT改良回顾性心电门控与非门控扫描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占 孔明义 +6 位作者 高艳 齐耀东 顾慧 崔晓 于鑫鑫 赵硕 王锡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32-135,共4页
目的探讨128层双源CT改良回顾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与普通增强扫描在支气管动脉显示及图像质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患者,按照扫描方法将其分为两组,100例改良回顾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患者,100例胸部普通增强患者。观察两组... 目的探讨128层双源CT改良回顾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与普通增强扫描在支气管动脉显示及图像质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患者,按照扫描方法将其分为两组,100例改良回顾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患者,100例胸部普通增强患者。观察两组支气管动脉的清晰显示率并测量支气管动脉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并由两名放射科医生主观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心电门控组支气管动脉纵膈段和肺门段清晰显示率分别为100%和86. 92%,普通增强组支气管动脉纵膈段和肺门段清晰显示率分别为93. 46%和57. 94%,心电门控组纵膈段和肺门段支气管动脉清晰显示率均高于普通增强组。心电门控组与普通增强组支气管动脉的SNR分别为31. 93±8. 85、18. 99±4. 56,CNR分别为25. 66±8. 05、14. 51±4. 65,主观评分分别为4. 30±0. 57、3. 68±0. 57,主观评分、SNR、CNR内两组数据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心电门控组SNR、CNR及主观评分均高于普通增强组。结论 128层双源CT改良回顾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获得的支气管动脉图像无论在显示率还是图像质量方面均优于普通增强扫描组,因此,针对支气管动脉扫描,可以选用改良回顾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获得更加优质的图像,有效地服务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信噪比 对比噪声比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源CT观察正常二尖瓣瓣口面积 被引量:1
11
作者 包洪靖 巩若箴 +3 位作者 王锡明 巩舞闲 杨东 牟晓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96-2298,共3页
目的采用双源CT(DSCT)测量不同心率、不同时相正常二尖瓣瓣口面积,寻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选取91名DSCT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且经临床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者作为研究对象,且按心率分为2组(心率>75次/分组、心率≤75次/分... 目的采用双源CT(DSCT)测量不同心率、不同时相正常二尖瓣瓣口面积,寻找测量二尖瓣口面积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选取91名DSCT冠状动脉造影阴性且经临床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者作为研究对象,且按心率分为2组(心率>75次/分组、心率≤75次/分组),每隔5%R-R间期分别测量二尖瓣瓣口面积,分析两组患者舒张期时相的差异及二尖瓣口面积与心率和重建时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舒张期时相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与舒张期重建时相个数呈明显负相关;两组于R-R间期60%测量的二尖瓣瓣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测量二尖瓣瓣口最大面积一般在R-R间期60%;心率与心动周期重建时相个数呈明显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 心动周期 二尖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莉 段艳华 +4 位作者 王锡明 王建 程召平 乌大尉 武乐斌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DE—CT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4例临床疑诊CCF的患者进行DE—CTA。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后的数据进行去骨图像重组,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非去骨图像重组。由4名多年从事脑...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血管成像(DE—CTA)对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4例临床疑诊CCF的患者进行DE—CTA。利用直接能量减影后的数据进行去骨图像重组,同时将能量平均后数据进行非去骨图像重组。由4名多年从事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分析图像,其中2名评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DE—CTA的图像质量,2名评价瘘口位置、数量、大小及有无异常的颅内静脉扩张,比较各种后处理方法对CCF瘘口及相关病变的显示情况。利用Kappa检验分析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的一致性。利用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评价去骨与非去骨重组图像测得的瘘口大小。结果14例患者28条颈内动脉颅内段均可以满足影像评价标准。14例患者经行双能量直接去骨颅脑CTA检查均确诊为CCF,其中,病变位于双侧2例,左侧7例,右侧5例。14例患者共16处病变,非去骨及去骨重组图像均发现瘘口16处。去骨及非去骨重组图像测得瘘口的平均大小分别为(0.36±0.10)、(0.35±0.1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且二者测量值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7,P〈0.05)。去骨重组图像发现8例患者13支大脑皮质静脉扩张,非去骨重组图像仅发现6例患者9支大脑皮质静脉扩张。结论DE—CTA图像多种重组方法相结合对CCF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诊断价值 血管成像 双源CT 双能量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图像质量评价 Kappa检验
原文传递
70kV结合低对比剂用量CT扫描在小儿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3
作者 段艳华 陈力 +3 位作者 卢光明 乌大尉 程召平 王锡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7-512,共6页
目的以DSA或手术对照,评价70 kV结合低对比剂用量与80 kV双源CT小儿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 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临床疑诊或确诊小儿冠状动脉病变,并行冠状动脉CTA的150例患儿资料,男90... 目的以DSA或手术对照,评价70 kV结合低对比剂用量与80 kV双源CT小儿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诊断效能。 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临床疑诊或确诊小儿冠状动脉病变,并行冠状动脉CTA的150例患儿资料,男90例、女60例,年龄(14.7±1.9)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A组采用80 kV管电压,对比剂用量1.5 ml/kg,B组采用70 kV管电压,对比剂用量1.5 ml/kg,C组70 kv管电压,对比剂用量1.0 ml/kg;采用方差分析比较3组冠状动脉主观图像质量的差异;t检验比较70 kV组与8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的差异;以手术和(或)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评估3组的诊断效能。 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并获得满意的可诊断图像。3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0.7、3.4±0.6、3.7±0.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42,P=0.133)。以手术和(或)造影结果为金标准,3组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均为100%。80 kV组(A组)与70 kV组(B+C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49±0.04)、(0.30±0.03)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7,P=0.001)。 结论70 kV管电压结合低对比剂用量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和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准确率高,是诊断小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可靠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双源CT与血管造影对比评价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与体循环动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召平 尚建强 +5 位作者 唐军 孙增涛 陈颉 张垒 李继军 王锡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3期3370-3373,共4页
目的 与传统血管造影对照,回顾性分析评价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显示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BA)和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NBSA)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6例同时行血管造影和DSCT血管成像... 目的 与传统血管造影对照,回顾性分析评价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显示咯血患者支气管动脉(BA)和非支气管体循环动脉(NBSA)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6例同时行血管造影和DSCT血管成像检查的咯血患者的资料,其中男46例、女20例,平均年龄45岁,年龄范围22~72岁.综合运用DSCT原始轴位图像与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三维容积重现(VR)等后处理技术显示和描述BA和NBSA分型、开口位置及走行等.由两位放射医师对DSCT结果进行一致评价,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DSCT在66例患者共显示171支BA(右87支、左84支)和18支NBSA,其中右侧BA起自肋间-支气管动脉共干者、支气管动脉共干和胸主动脉者分别为52.9% (46/87),36.8%(32/87)、10.3% (9/87);左侧BA起自胸主动脉、支气管动脉共干和左锁骨下动脉者分别为59.5% (50/84)、38.1% (32/84)、2.4% (2/84).与血管造影比较,DSCT诊断咯血责任血管(即扩张BA)的准确率88.7% (133/150).DSCT正确诊断18支NBSA,漏诊7支;DSCT正确诊断5处支气管动脉-肺血管瘘,漏诊15处.结论 DSCT血管成像可以准确显示咯血患者BA和NBSA,能为栓塞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128层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与大螺距扫描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聂佩 杨光杰 +4 位作者 徐文坚 段艳华 程召平 纪晓鹏 王锡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21-426,共6页
目的:比较128层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与大螺距扫描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6例行DSCT前瞻性... 目的:比较128层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与大螺距扫描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准确率、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纳入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6例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序列扫描组),46例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大螺距扫描组)。以手术/DSA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序列扫描组及大螺距扫描组对心内结构、心外大血管、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度,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以5分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大血管和冠状动脉近中段的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Student's t检验或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体重、心率、升主动脉根部及主肺动脉的CT值、噪声、信噪比及辐射剂量。结果92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前门控序列扫描及大螺距扫描。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5.65%(88/92)、99.28%(274/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灵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心外大血管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冠状动脉异常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冠状动脉异常诊断灵敏度分别为50.00%(3/6)、100.00%(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名医师对心内结构、心外大血管和冠状动脉近中段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优(Kappa=0.81、0.85、0.85,P〈0.05)。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在大血管的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均为5.0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981.000,P〉0.05)。大螺距扫描组在心内结构和冠状动脉近中段的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分别为4.00、3.00分,序列扫描组对两者的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分别为5.00、4.00分,序列扫描组对心内结构(U=594.500,P〈0.05)和冠状动脉近中段(U=397.500,P〈0.05)的显示优于大螺距扫描组。两组升主动脉根部及主肺动脉的CT值、噪声及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螺距扫描组和序列扫描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27±0.11)、(0.39±0.1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6,P〈0.05)。结论128层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和大螺距扫描均能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提供诊断准确率较高的图像。与序列扫描相比,大螺距扫描虽然受心率的影响图像质量有所下降,但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段艳华 王莉 +7 位作者 王锡明 乌大尉 程召平 李剑 晁宝婷 武乐斌 柳澄 徐卓东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2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连续搜集30例[A组,平均心率/〉85次/min(bpm)]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DSC...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并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2种扫描技术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连续搜集30例[A组,平均心率/〉85次/min(bpm)]临床症状表现为急性胸痛并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血管成像的患者,连续搜集30例(B组,所有患者平均心率≥85bpm)表现为急性胸痛行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对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分别进行靶重组,评价2组图像质量,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应用)(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和有效剂量。结果A、B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比例分别为98.44%(379/385)和98.48%(390/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961);A、B组间图像噪声[分别为(16.23±5.75)、(16.31±3.32)HU]、信噪比(分别为26.85±9.94、24.78±9.91)及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20.99±9.31、18.65±8.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69、0.908、1.224,P值均〉0.05);A、B2组有效剂量分别为(8.37±2.69)和(20.05±5.52)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1,P=0.000)。结论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血管成像可以获得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相似的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双源CT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伴冠状动脉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18
17
作者 程召平 赵世华 +6 位作者 程怀兵 陆敏杰 赵斌 王涛 段艳华 武乐斌 王锡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15-519,共5页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伴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连续登记行DSCT血管成像检查的615例先心病患者的资料,利用超声诊断结果入选法洛四联症(176例)...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伴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连续登记行DSCT血管成像检查的615例先心病患者的资料,利用超声诊断结果入选法洛四联症(176例)、右室双出口(72例)或肺动脉闭锁(64例)患者共计312例,其中男170例、女142例,年龄1个月~33岁。分别应用DSCT回顾性(75例)、前瞻性(158例)及大螺距心电门控技术(79例)3种扫描方式行心血管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4分法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同时记录辐射剂量。观察者之间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通过使用Kappa检验进行评估。DSCT3种扫描方式比较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结果本组先心病所伴CAA的总发病率为8.O%(25/312),法洛四联症、右室双出口及肺动脉闭锁3种类型的先心病发病率,分别为7.9%(14/176)、8.3%(6/72)和7.8%(5/64)。其中,右室流出道前型约占CAA的76.0%(19/25)。本组中仅有9.6%(30/312)的患者冠状动脉未达到诊断标准,2名医师的图像质量评价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2,P〈0.01)。DSCT大螺距、前瞻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的中位数(范围)均为3(1~4)分,大螺距的图像质量较其余2种扫描方法差(H=29.1,P〈0.01)。回顾性、前瞻性及大螺距心电门控有效辐射剂量的中位数(范围)分别为1.19(0.52~3.29)、0.51(0.27~2.13)和0.30(0.18~0.62)mSv,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0.0,P〈0.01)。结论DSCT血管成像是诊断复杂先心病伴冠状动脉畸形的重要手段,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是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缺损 先天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双源CT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召平 王锡明 +6 位作者 赵斌 王涛 段艳华 乌大尉 聂佩 纪晓鹏 晁宝婷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CA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诊断CAF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年龄1.2 ~6.0岁,平均(3.2±1.5)岁;男12例,女10例.其中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13例患儿行介... 目的 探讨低剂量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CAF)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临床诊断CAF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年龄1.2 ~6.0岁,平均(3.2±1.5)岁;男12例,女10例.其中9例患儿行手术治疗,13例患儿行介入治疗.所有患儿行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下DSCT血管成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对CT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以手术或传统心血管造影(CCA)结果为标准计算CT诊断CAF的准确性,同时记录辐射剂量.2名观察者之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儿的CT图像均为可诊断图像,主观评分为(2.6±0.7)分,2名医师的评价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5,P<0.05).DSCT血管成像共诊断25处CAF,诊断准确率为100%,包括右冠状动脉瘘13例(59.1%),左冠状动脉瘘8例(36.4%),左、右冠状动脉瘘1例(4.5%).4例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瘤形成.平均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5 ±4)mGy·cm和(0.25±0.07) mSv.结论 低剂量DSCT血管成像可作为一种准确可靠的诊断小儿CAF的无创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血管 血管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儿童
原文传递
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段艳华 武乐斌 +4 位作者 程召平 乌大尉 聂佩 纪晓鹏 王锡明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KD冠状动脉损害,同时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的患儿资料;由2名...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在小儿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诊断为KD冠状动脉损害,同时行经胸多普勒超声(TTE)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扫描的患儿资料;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肓法独立阅片,以5分法评价整体图像质量,Kappa检验评价诊断的一致性;记录所有患儿冠状动脉瘤样扩张及动脉瘤的位置、数量并测量其大小;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DSCT成像和TTE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所有患儿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1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比率为91.5%(226/247),其中,15例患儿被诊断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DSCT成像上共发现28个动脉瘤、15支血管瘤样扩张。其中,9个动脉瘤(2个位于右冠状动脉远段、2个位于左心室后支、1个位于前降支中段、1个位于回旋支中段、2个位于回旋支远段、1个位于钝缘支)及2支瘤样扩张(1支对角支、1支钝缘支)TTE未显示。DSCT成像与TTE对比显示冠状动脉瘤及瘤样扩张最大直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0.63±0.20)和(0.58±0.20)cm,相关性较好(r=0.989,p〈0.05);对瘤体及瘤样扩张最大长径的平均测量值分别为(1.49±0.83)和(1.22±0.66)cm,相关性较好(r=0.965,P〈0.05)。2名影像科医师对所有患儿的CTA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好(Kappa=0.87)。19例患儿的ED为(0.24±0.08)mSv。结论相比TTE,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远段的动脉瘤及瘤样扩张的显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心动 描记术 辐射剂量
原文传递
128层双源CT对比剂优化方案在法洛四联症患儿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曹婷 王锡明 +4 位作者 程召平 段艳华 纪晓鹏 李金燕 孙文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10-813,共4页
目的 对比128层双源CT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在法洛四联症患儿血管造影中的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0例超声心动图初诊法洛四联症未行手术治疗,需进一步明确心血管解剖结构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患... 目的 对比128层双源CT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在法洛四联症患儿血管造影中的图像质量.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60例超声心动图初诊法洛四联症未行手术治疗,需进一步明确心血管解剖结构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随机平均分为A、B、C3组,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2、1.2、1.5 ml/kg,对比剂注射时间分别为10、12、15 s.测量各组升主动脉(AA)、主肺动脉(MPA)、降主动脉(DA)、右心室(LV)的CT值及噪声,计算信噪比,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结果 各测量部位的CT值、信噪比及主观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的CT值分别为(422±78)、(393±69)、(425±83) HU,MPA的CT值分别为(389±107)、(369±88)、(420±110) HU,DA的CT值分别为(437±112)、(418±97)、(438±117) HU,LV的CT值分别为(406±96)、(391±94)、(399±96) HU.B组图像均匀度(81±65)及上腔静脉硬化束伪影优于A、C两组(179±178、106±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法洛四联症患儿行128层双源CT血管造影,1.2 ml/kg对比剂用量、12 s注射时间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可提高图像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法乐四联症 血管造影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