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康复治疗提高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被引量:25
1
作者 佟剑平 韦晴霏 +5 位作者 周丽芳 肖琴 王彤华 杨春旭 鲁旖 梁敬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1期4284-4284,共1页
选择4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康复组进行正规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1d和治疗后60d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 选择40例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抽签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康复组进行正规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1d和治疗后60d进行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康复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 急性脑卒中 偏瘫 日常生活能力 神经系统
下载PDF
颈椎病本体感觉康复治疗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翔 佟剑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63-767,共5页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引起影像学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1]。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呈现逐年增长及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病人群的...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引起影像学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1]。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呈现逐年增长及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病人群的劳动效率及生活质量。目前认为颈椎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颈椎、血管、神经、软组织等多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患病人群 影像学改变 颈椎病 相邻结构 康复治疗 劳动效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早期电热艾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肩关节疼痛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翔 陈崔 +1 位作者 郑天祥 谢友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23期3019-302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电热艾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电热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红外线照射联合康复训... 目的探讨早期电热艾灸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5例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观察组给予电热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红外线照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与红外线照射治疗比较,早期电热艾灸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减轻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早期疼痛,并改善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固定术 术后 电热艾灸 康复训练 肩关节 疼痛 功能
下载PDF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肖琴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0期1260-1261,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9例,对照组78例,两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结果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作用。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79例,对照组78例,两组患者经明确诊断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系统的早期康复训练。结果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的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早期康复训练
下载PDF
Bobath技术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肖琴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409-409,共1页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应用Bobath技术指导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68例,开展"自我护理"为主,"替代护理"为辅的康复护理模式,开展针对性地康复护理干预、康复训练,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 BOBATH技术 康复护理模式 应用 脑卒中偏瘫患者 康复护理干预 康复训练 2009年 自我护理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6
作者 肖琴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7期142-142,共1页
近年来由于脑卒中诊治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存活者致残率显著升高,75%的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42%为重度残疾,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1]。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降低脑... 近年来由于脑卒中诊治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显下降,存活者致残率显著升高,75%的存活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42%为重度残疾,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1]。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可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现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护理
下载PDF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研究现状
7
作者 肖琴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20期3404-3406,共3页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认为,积极开展早期康复评估及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康复护理 文献综述
下载PDF
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崔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8期1730-1733,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作用研究。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面肌手法康复训练,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H-B)评价分级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情况,检测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以及患健侧波幅比值,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3、4周两组H-B评分均显著降低(P<0. 01),治疗后两组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降低(P <0. 01),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均显著升高(P <0. 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2、3、4周研究组H-B评分均显著较低(P <0. 01),治疗后研究组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较低(P <0. 01),眼轮匝肌、鼻肌以及口轮匝肌患健侧波幅比值均显著较高(P <0. 01),总有效率较高(P <0. 05)。结论:针刺联合面肌手法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牵正治疗效果,促进预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针刺 面肌手法 牵正 治疗
下载PDF
清心化痰汤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HIF-1α、内皮素ET表达的影响
9
作者 李翔 郑良佐 +2 位作者 全小强 陈崔 王力洪 《四川中医》 2023年第4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究清心化痰汤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内皮素(E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和对... 目的:探究清心化痰汤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对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及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内皮素(E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悬吊疗法及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清心化痰汤治疗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比较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内皮素(ET)、C反应蛋白(CRP)、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水平,血液流变学情况(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指标[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椎-基底动脉(VB)]。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3.33%(P<0.05)。治疗后,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LVA、RVA、VB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眩晕障碍调查量表评分、ET、CRP、HIF-1α水平、血浆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心化痰汤联合颈椎稳定性训练治疗痰热上扰型颈性眩晕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血液粘稠度,增加颈部血流速度,降低血清学水平,提高抗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心化痰汤 颈椎稳定性训练 颈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血流 内皮素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减重训练对提高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佟剑平 赵春艳 +2 位作者 邓雪奇 王利洪 肖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减重训练(PBWS)对提高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20例,整个康复过程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PBWS;C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减重训练(PBWS)对提高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早期均运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其中A组20例,整个康复过程均用常规康复治疗;B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2周后加PBWS;C组2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5周后加PBWS。3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但B组与A组、C组相比大部分评测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介入PBWS可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行走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介入 减重训练 偏瘫 脑卒中 步行功能
下载PDF
小角度复位手法治疗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郑良佐 李翔 麦用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8-179,共2页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高,在工作生活中长时间保持各种不良姿势,导致颈椎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有调查发现,颈椎病在中青年中患病率21.31%,其中公务员患病率29.06%[1]。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颈椎病分型,我们于2010—201...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高,在工作生活中长时间保持各种不良姿势,导致颈椎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有调查发现,颈椎病在中青年中患病率21.31%,其中公务员患病率29.06%[1]。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颈椎病分型,我们于2010—2012年采用小角度复位手法治疗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门诊治疗的10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复位手法 不良姿势 临床疗效 工作压力 关节突 颈性眩晕 差异有显著性 平均血流速度 基底动脉
下载PDF
减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琴 佟剑平 王碧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1期85-85,共1页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应用减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疗效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60例,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38~65(50.34±10.13)岁;身高(161.35士10.47)cm;体质量(55.35&#...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应用减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160例,疗效较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60例,其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38~65(50.34±10.13)岁;身高(161.35士10.47)cm;体质量(55.35±15.12)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训练 偏瘫 脑卒中 护理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采取触发点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翔 钟格兰 +1 位作者 郑良佐 邓雪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年第18期103-104,共2页
目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采取触发点针刺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近3年的临床资料中抽选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前者给予常规穴位针刺,后者给予针刺颈椎病五大触发点,持续治疗2周后,从... 目的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采取触发点针刺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近3年的临床资料中抽选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前者给予常规穴位针刺,后者给予针刺颈椎病五大触发点,持续治疗2周后,从疗效、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及VAS评分等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好转率为95.6%,相比于对照组的91.1%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率分别为86.7%、91.1%,相较于对照组的66.7%、73.3%,明显更高(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该评分均有所降低(P<0.05),而研究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取触发点针刺疗法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并能显著恢复颈部生理状态及运动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触发点针刺 疼痛评分
下载PDF
中药汽化热疗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护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琴 王碧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6期85-86,共2页
[目的]介绍中药汽化热疗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负离子熏蒸煲,选用针对性中药配方制成药酒,取适量加入热疗仪高压锅水中,旋紧锅盖,将仪器移动到床边,入口处用毛巾覆盖函接,输出管道插入简易支架帐篷中固定,启动电... [目的]介绍中药汽化热疗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负离子熏蒸煲,选用针对性中药配方制成药酒,取适量加入热疗仪高压锅水中,旋紧锅盖,将仪器移动到床边,入口处用毛巾覆盖函接,输出管道插入简易支架帐篷中固定,启动电源开关,调整温度控制仪,控制温度于40~45℃之间,45min/次,1~2次/d。10次为1疗程。热疗过程应专人守护,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出汗等情况,随时询问患者有无头晕、心慌、胸闷等不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结果]本组患者经中药汽化热疗1~2疗程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198例,疼痛缓解52例,疼痛无缓解8例。总有效率96.89%。[结论]中药汽化热疗方法简单、疗效确切、患者乐意接受。但汽化热疗过程的护理不可忽略,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肩腰腿痛 中药汽化热疗 护理
下载PDF
160例脑卒中病人的心理干预
15
作者 肖琴 《内蒙古中医药》 2011年第23期156-157,共2页
脑卒中可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又会影响疾病的康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康复和预后,因此做好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对于促进康复,减少脑损害,预防复发尤为重要。
关键词 脑卒中 心理干预
下载PDF
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并发下肢痉挛患者康复效果及血清BDNF、PDGF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荷 李翔 +4 位作者 韦朝阳 赵春艳 钟格兰 江杨洋 韦梦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5期2948-2951,2956,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经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9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经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90例,根据乱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5),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系统疗法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关量表评分、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以及血清BDNF、PDGF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1%(41/45),高于对照组的64.44%(29/45)(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血清BDNF、PDGF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量表、临床痉挛指数评分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内收肌角、直腿抬高角均扩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刺激联合局部振动治疗SCI并发下肢痉挛患者,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下肢痉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改善血清BDNF、PDGF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局部振动治疗 脊髓损伤 下肢痉挛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牵引技术在外伤性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17
作者 佟剑平 赵春艳 +3 位作者 邓雪奇 梁敬红 黄荷 王利洪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0期1515-1515,共1页
目的研究牵引技术在外伤性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3个月以上综合康复治疗后ROM〈30°膝关节僵硬患者行小腿皮牵引治疗术,每月拍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ROM。前瞻性对比关节间隙、ROM的变化。结果 32例膝关节僵... 目的研究牵引技术在外伤性膝关节僵硬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经3个月以上综合康复治疗后ROM〈30°膝关节僵硬患者行小腿皮牵引治疗术,每月拍X线片测量关节间隙、ROM。前瞻性对比关节间隙、ROM的变化。结果 32例膝关节僵硬患者中27例ROM〉90°,5例ROM增加15°-30°,平均关节间隙增加2.3mm,患肢疼痛、肿胀明显减轻,治疗总有效率94.5%。结论牵引技术为关节僵硬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康复思路,该方法无创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技术 关节僵硬 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耳穴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利洪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7期1225-1226,共2页
目的观察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方法收集脑卒中后失眠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疗法加安眠药物,对照组采用安眠药物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2.8%,对照组的显... 目的观察耳穴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方法收集脑卒中后失眠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耳穴疗法加安眠药物,对照组采用安眠药物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为52.8%,对照组的显效率为25.0%,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疗法对脑卒中后失眠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穴疗法 失眠 脑卒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