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聪 贾振华 +1 位作者 袁国强 吴以岭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年第1期76-78,共3页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每年约39万人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有研究报道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00万人,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者约为54万人[2],多数猝死是由于室性心...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性的心血管疾病,在美国每年约39万人死于恶性心律失常[1],有研究报道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约为41.84/10.00万人,按此比例推算,我国13亿人口中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者约为54万人[2],多数猝死是由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心房颤动(房颤)等心律失常所致.长期以来人们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但遗憾的是20余年来并未取得明显突破.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在一定条件下多有致心律失常的风险[3],一项1989年提前终止的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4]发现使用单一Na+通道阻滞使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增加2~3倍;以及SWORD研究证实钾通道阻滞剂增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不良患者心律失常病死率和总病死率,这就是被人们所熟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心律失常 思维转变 药物干预 抗心律失常药物 致心律失常作用 心肌梗死患者 钾通道阻滞剂 心脏性猝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