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提高行业报的可读性
1
作者 徐月高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33,共3页
读者是报纸的"上帝",报纸因读者"要读"的需求而生,由读者"爱读"的兴趣而存。行业报作为我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报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新兴媒体的全面崛起,提高其可读性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读者是报纸的"上帝",报纸因读者"要读"的需求而生,由读者"爱读"的兴趣而存。行业报作为我国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报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新兴媒体的全面崛起,提高其可读性正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互联网深度介入的环境下,网络阅读、手机阅读等电子化阅读正在兴起,阅读分众化、碎片化、快餐化已成定势,纸媒读者开始出现流失加剧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报 报业改革 手机阅读 网络阅读 分众化 版面编辑 快餐化 新闻版面 办报实践 专题栏目
下载PDF
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坚守与创新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祖华 《传媒》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5-26,共2页
近年来,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最闪亮的主题词。从2014年8月中央深改组将媒体融合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历经两年半的探索与爬升,传统媒体迈开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入,新媒体产品井喷涌现。用户市场日益细分,跨界合作... 近年来,融合发展已成为媒体最闪亮的主题词。从2014年8月中央深改组将媒体融合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历经两年半的探索与爬升,传统媒体迈开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入,新媒体产品井喷涌现。用户市场日益细分,跨界合作不断加速,多种终端形态齐发力,融合发展已成浩浩荡荡之势。在融合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传统媒体该坚守什么?又该改变什么?这依然是融合路上需要用心用智作出回答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 创新 传统媒体 国家战略 技术应用 媒体产品 用户市场
下载PDF
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解析
3
作者 魏杰 王双全 刘帆 《村委主任》 2010年第11X期38-40,共3页
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潮涌动。以江苏省为例,近2年该省选聘到村任职的26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共有1185名通过多种形式创办各类实体910多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苏北农村更是成为创业热土。联合大户、建立专业... 大学生村官创业热潮涌动。以江苏省为例,近2年该省选聘到村任职的26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共有1185名通过多种形式创办各类实体910多个,吸纳创业资金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3万多个。苏北农村更是成为创业热土。联合大户、建立专业合作社、抱团创业……众多大学生村官依托不同的创业模式,成为农村创业富民的生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模式 大学生 村官 解析 苏北农村 专业合作社 就业岗位 江苏省
下载PDF
自吹自擂
4
作者 舒风 《开放潮》 1996年第8期47-47,共1页
李厂长忙碌了一天,刚迈进家门,正读大学管理专业的女儿就凑过来问:“爸爸,什么叫自吹自擂?” 李厂长张嘴就说:“就是自我吹嘘呗。”女儿拍着双手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这么说。”李厂长认真了:“还能有别的答案吗?”女儿一句“听我的”,... 李厂长忙碌了一天,刚迈进家门,正读大学管理专业的女儿就凑过来问:“爸爸,什么叫自吹自擂?” 李厂长张嘴就说:“就是自我吹嘘呗。”女儿拍着双手笑着说:“我就知道您这么说。”李厂长认真了:“还能有别的答案吗?”女儿一句“听我的”,便细说起来:自吹,就是自吹喇叭、吹笛子、吹黑管、吹笙、吹号;自擂,就是自己击鼓、自己打锣、自己敲梆子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吹自擂 管理专业 吹喇叭 杂技演员 同义词 自我推销 击乐器 贬义词 自然流露 应聘者
下载PDF
人物新闻文体讲座之二 人物新闻的文体语体特征(一)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7年第3期44-45,共2页
在当代新闻百花园中,人物新闻正以它采写迅速、发布及时、报道面宽、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优势,起着讴歌时代英雄,展示时代精神的重大作用。人物新闻不但在中国的报纸上如雨后春笋,在外国报纸上也是引人注目的品种。日本各大报都辟有人物专... 在当代新闻百花园中,人物新闻正以它采写迅速、发布及时、报道面宽、为读者喜闻乐见的优势,起着讴歌时代英雄,展示时代精神的重大作用。人物新闻不但在中国的报纸上如雨后春笋,在外国报纸上也是引人注目的品种。日本各大报都辟有人物专栏,《每日新闻》的坂野将受说:"如果把报纸比作房子,那么,人物栏就像一扇窗户。早晨打开报纸一看人物栏,就像打开一扇窗子,让清新的空气进来。"人物新闻如此受青睐,怎样才能把它写得既短又活、既概括又生动,不仅是初学者,就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也感到是个棘手的问题。人物新闻写作中常犯的毛病,一是不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再现其精神,而是面面俱到"小而全"。有人总以为要把人物写得丰满必须既写他的事迹,又写他的思想,再加上性格、爱好,直写到祖母的影响,父亲的教诲,首长的关怀,同志的帮助等等,这样写,如何能短?二是不善于用精选出来的事实说话,一讲短小,就是干巴巴的几条筋加上空洞的评价和赞美。三是语体单调,一种叙述方式从头到尾,笔法少变化,没有起伏,如何吸引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新闻 新闻文体 重大作用 吸引读者 时代精神 报纸 叙述方式 新闻写作 报道面 事实说话
原文传递
人物新闻文体讲座之四 人物新闻的文体语体特征(四) 被引量:1
6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7年第6期47-48,共2页
人物新闻的文体要求是篇幅尽量短小,内容力求丰厚,所写的人物既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又要有个性特征和生活情趣。这种文约而事丰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它在语体选择上的笔法多变。常见的笔法变换是交替使用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绘。所谓粗线条勾... 人物新闻的文体要求是篇幅尽量短小,内容力求丰厚,所写的人物既要有历史的纵深感,又要有个性特征和生活情趣。这种文约而事丰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它在语体选择上的笔法多变。常见的笔法变换是交替使用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绘。所谓粗线条勾勒,是指概括性的叙述,用极简省的文字勾画出人物的主要事迹和历史发展,像画家的速写一样,寥寥几笔便显示出人物的形态和轮廓,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所谓工笔细绘,是指细节描写,就像工笔画一样,用细腻的笔触,活画出人物的个性、神态和风貌,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感觉。粗线条勾勒像电影中的全景镜头,工笔细绘则是中近景镜头,有时是特写镜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特征 新闻文体 粗线条 个性特征 语体选择 细节描写 文体要求 笔法 工笔画 主要事迹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三 新闻语体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说话(上)
7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3期44-45,共2页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手法。“用事实说话”这个命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切新闻都要真实地、准确地、客观地叙述发生、发展着的事实。二是记者要善于通过对事实的挑选、安排和客观叙述,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和观点。这种以客观...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手法。“用事实说话”这个命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一切新闻都要真实地、准确地、客观地叙述发生、发展着的事实。二是记者要善于通过对事实的挑选、安排和客观叙述,来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和观点。这种以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为主而把自己的思想倾向隐藏在对事实的挑选、叙述中的语体,就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语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事实说话 新闻语体 新闻报道 新闻事实 新闻信息 客观报道 思想倾向 记者 表现形式 受众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七 用事实说话的技巧(下)
8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7期43-44,共2页
五、善于隐藏观点,掌握“藏”的艺术。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呢?这就要研究“藏话”的艺术。1.“藏”在幕后。... 五、善于隐藏观点,掌握“藏”的艺术。正如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的:“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那么,怎样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观点呢?这就要研究“藏话”的艺术。1.“藏”在幕后。有些新闻事实本身不足以显示记者的思想和倾向,而幕后的事实又不能和盘托出,在这种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语体 用事实说话 新闻事实 记者 新闻工作者 新闻媒介 背景材料 技巧 讲座 隐藏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九——新闻语体选择的学问
9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12期42-43,共2页
三、语体与民族文化传统语体的选择不仅受到题材和描述对象的制约,同时还受到时代、民族文化传统和记者创作风格的制约,而且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尽管新闻语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 新闻语体 语体选择 语体特征 创作风格 信息传播 新闻报道 民族特色 个人意志 描述对象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九 新闻语体的人称定位(下)
10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9期40-41,共2页
二、采用“和您谈心”的第二人称,能使读者更感亲切自然。走进新闻作品的海洋,你会发现,第三人称占统治地位,第一人称间或有之,第二人称实属罕见。近十几年,文字记者在和广播电视的竞争中,也从播音员那里学到了一些争取读者的手法,“对... 二、采用“和您谈心”的第二人称,能使读者更感亲切自然。走进新闻作品的海洋,你会发现,第三人称占统治地位,第一人称间或有之,第二人称实属罕见。近十几年,文字记者在和广播电视的竞争中,也从播音员那里学到了一些争取读者的手法,“对您讲话”、“为您服务”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小学生在回答一家报纸调查“电影与电视有何区别”的问题时说:“电影在彼此讲话,而电视是在对我讲话。”话虽不多,但一语中的。的确,广播电视采用对您讲话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语体 第二人称 广播电视 新闻作品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小学生 讲话 播音员 传播者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选择的学问
11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11期40-41,共2页
二、语体与描述对象影响语体选择的第二个因素是新闻作品所描述的人物和环境。成功的语体选择应当是既符合新闻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等特征,又能渲染出新闻发生的特定环境,这就使新闻更有个性特征。这一点在人物新闻和人物通讯中尤为... 二、语体与描述对象影响语体选择的第二个因素是新闻作品所描述的人物和环境。成功的语体选择应当是既符合新闻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等特征,又能渲染出新闻发生的特定环境,这就使新闻更有个性特征。这一点在人物新闻和人物通讯中尤为重要。同是写当代先进人物或英雄模范,写工人就应当选择符合工人口吻又和工业生产环境相匹配的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选择 新闻人物 英雄模范 个性特征 人物通讯 新闻作品 描述对象 语言 选择符 特定环境
原文传递
人物新闻文体讲座之二——人物新闻的文体语体特征(二)
12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7年第4期47-48,共2页
写现场,再现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好的记者能把画中人、雕塑中的人、传说中的人写得活灵活现,好像真人出现在记者面前;懒于动脑的记者却会把活生生的人写得死气沉沉,人物只停留在稿纸上,而不能在读者面前活起来。出现这种“把活人写死”... 写现场,再现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好的记者能把画中人、雕塑中的人、传说中的人写得活灵活现,好像真人出现在记者面前;懒于动脑的记者却会把活生生的人写得死气沉沉,人物只停留在稿纸上,而不能在读者面前活起来。出现这种“把活人写死”的原因,大抵是由于记者现场观察不够,不善于抓住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并把它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把人物新闻写活,关键是要写现场,再现人物活动的精彩瞬间。这是人物新闻文体对写作的总体要求。《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1979年11月10日《文汇报》)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恐怕不是专家们对两位小画家的评价,而是他们即席作画的精彩场面。 4岁的亚妮,穿着袜子爬到一张乒乓台上,看一看四尺长的宣纸,便从笔筒中选了一支大号斗笔(笔头有她的三个拳头大呢),她饱蘸水墨,稳稳地握着大笔,在宣纸上迅速地边爬边画。瞬息间,一座比她人体还高的大假山一挥而就。画家们一片叫好声。接着,亚妮在假山上画了6个姿态各异的顽皮小猴子,她每画一个还先扮一扮猴子的模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文体 语体特征 基辛格 记者 现场观察 再现 总体要求 精彩 讲座 文汇报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九 新闻语体选择的学问
13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7年第1期43-44,共2页
四、语体与记者风格风格是新闻写作学的最高范畴,在以往的新闻写作学中较少提及,在实践中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记者更是屈指可数。然而体裁、语体和风格又是形成文体这个有机统一体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文体和语体不能不研究风格,新闻写... 四、语体与记者风格风格是新闻写作学的最高范畴,在以往的新闻写作学中较少提及,在实践中已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记者更是屈指可数。然而体裁、语体和风格又是形成文体这个有机统一体的三个组成部分,研究文体和语体不能不研究风格,新闻写作要向更高水平发展也不能不研究风格。新闻写作学中的风格概念也是从文学中借鉴来的。在文学中,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文体学者认为风格是指作家将语体品格稳定地发展到极至,并与作品的其他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文体的最高呈现状态。新闻学由于刚刚引进风格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尚未最后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写作 写作风格 创作个性 语体选择 新闻语体 独特风格 语体特征 风格概念 研究风格 艺术特色
原文传递
人物新闻文体讲座之一——人物新闻与人物传记的异同
14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7年第2期45-46,共2页
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导致了新闻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兼容性。这既是新闻文体的优势——可借鉴其他文体丰富发展自己;也是新闻文体的致命弱点——借鉴不当,吸纳其他文体过多,会造成自身的混乱乃至消亡。因此,研究几种特殊题材的新闻文体与相关... 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导致了新闻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兼容性。这既是新闻文体的优势——可借鉴其他文体丰富发展自己;也是新闻文体的致命弱点——借鉴不当,吸纳其他文体过多,会造成自身的混乱乃至消亡。因此,研究几种特殊题材的新闻文体与相关文体的联系与分野便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文化新闻与文学文体,政治新闻与政论文体,人物新闻与传记文体,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只有严格把握这些区别,才能使新闻文体在借鉴其他文体的基础上日臻成熟起来。本讲先研究人物新闻与传记文体的联系与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文体 人物传记 文学文体 新闻报道 联系与区别 丰富发展 严格把握 新闻题材 文化新闻 兼容性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一 新闻语体与新闻文体
15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1期45-46,共2页
文体及文体学是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和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的新闻学,新闻文体也愈来愈受到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视。何谓文体?《辞海》上讲是“文章的风格”,文体学研究者对此持异议。最新的界说是:文体是指一定的... 文体及文体学是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热门话题之一。作为和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的新闻学,新闻文体也愈来愈受到新闻学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重视。何谓文体?《辞海》上讲是“文章的风格”,文体学研究者对此持异议。最新的界说是: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它是一种文化存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文体 新闻语体 文体学 新闻学 九十年代 文化精神 新闻工作者 存在方式 话语秩序 思维方式
原文传递
人物新闻讲座之三——人物新闻文体语体特征(三)
16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7年第5期46-47,共2页
精选材料,展示细节为人作传,不论是全传、小传、或是评传,都要求全面反映人物生平事迹。写人物新闻却必须弃这种“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模式,只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和风貌的突出事实。人物新闻对人物传记而言,可谓“抓住一点,不计其... 精选材料,展示细节为人作传,不论是全传、小传、或是评传,都要求全面反映人物生平事迹。写人物新闻却必须弃这种“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模式,只选择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和风貌的突出事实。人物新闻对人物传记而言,可谓“抓住一点,不计其余”。这是人物新闻对选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特征 新闻文体 人物传记 生平事迹 讲座 个性特征 人物形象 精选 选材 评传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选择的学问
17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10期42-43,共2页
有人说,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选择上。就新闻写作而言,选择更是一门学问。采访,要选择题材;立意,要选择主题;构思,要选择角度;表达,要选择语体。选择的水平和技巧,往往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成败。本讲着重对语体与题材、语体与描述对象... 有人说,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选择上。就新闻写作而言,选择更是一门学问。采访,要选择题材;立意,要选择主题;构思,要选择角度;表达,要选择语体。选择的水平和技巧,往往决定着新闻写作的成败。本讲着重对语体与题材、语体与描述对象、语体与语境、语体与语言的民族化等问题作些探讨。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体选择 新闻写作 题材 民族化 选择角度 选择主题 描述对象 学问 描述性 系列报道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五 用事实说话的技巧(上)
18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5期40-41,共2页
用事实说话,关键在“说话”,难点也在“说话”。因为这里使用的“说话”一词不是我们日常用语中的“谈话”之意,而是指用事实宣传一种思想或观点,从而体现出新闻的舆论导向。
关键词 用事实说话 新闻语体 舆论导向 新闻记者 日常用语 新闻事实 技巧 讲座 客观报道 观点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六——用事实说话的技巧(中)
19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6期45-46,共2页
三、除目击的事实外,要注明消息来源。写明消息来源是用事实说话的一条经验。有些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不注明材料来源读者也不会生疑,自然无须写明消息来源。记者目击的事实,读者一看... 三、除目击的事实外,要注明消息来源。写明消息来源是用事实说话的一条经验。有些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不注明材料来源读者也不会生疑,自然无须写明消息来源。记者目击的事实,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当然也不必句句都加上“记者看到”等字样。但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揭示事实之间内幕联系的材料,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无法使读者相信,甚至还会以为这是记者瞎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息来源 用事实说话 新闻语体 气象条件 发展趋势 地理环境 记者 新闻事件 读者 技巧
原文传递
新闻语体讲座之八 新闻语体的人称定位(上)
20
作者 吴鸿业 《当代劳模》 1996年第8期41-42,共2页
新闻叙述语体的“外指性”决定了新闻报道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二人称与新闻语体无缘。相反,新闻语体也提倡“双声话语”和“多音齐鸣”。文体学者讲的“双声话语”就是指人称变换,指叙述主体与被叙述的客体之间的话语... 新闻叙述语体的“外指性”决定了新闻报道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二人称与新闻语体无缘。相反,新闻语体也提倡“双声话语”和“多音齐鸣”。文体学者讲的“双声话语”就是指人称变换,指叙述主体与被叙述的客体之间的话语交融。一、二人称用得好,不但不违背客观报道原则,反而使新闻更真切、更感人、更富于文采。一、第一人称能增加新闻的真切性和可信性新闻语体的客观性并不能排斥“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语体 双声话语 新闻事件 第一人称 叙述语体 外指性 文体学 新闻报道 人称变换 报道原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