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讲求经济信息的可用程度
- 1
-
-
作者
赵锦国
-
机构
<华东信息日报>
-
出处
《传媒观察》
1995年第5期37-37,共1页
-
文摘
经济信息类的报纸,不仅要讲求信息量大,更要着力追求最大的可用程度。不能陶醉于小部分“看报不用报”的读者的赞扬声,而要更多地关注那些为了“能为我所用”而买报的读者的需求。 华东信息日报从去年起和上海亚洲商务投资咨询公司合作,办了一个《亚洲证券》专版,这个版提供的信息,一般读者是看不大懂的,但就是这个专版,使华东信息日报的销路出奇的好,广受股民欢迎,单是上海地区固定发行量就达十万份。
-
关键词
信息类
经济信息
投资咨询
亚洲
华东
信息量
发行量
金融证券
股民
商务
-
分类号
G216.3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记者头脑要冷静
被引量:2
- 2
-
-
作者
许效宁
-
机构
<华东信息日报>
-
出处
《传媒观察》
1998年第6期50-51,共2页
-
文摘
现在,记者都十分重视抓热点问题的报道。的确,我们今天的社会,新事物、新观点、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为记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而丰富的活动舞台。但面对纷繁的社会变革,新闻记者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头脑冷静,这是记者具有责任感的表现。
-
关键词
头脑冷静
宣传报道
新闻记者
开发区建设
大邱庄
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变革
新闻报道
报纸宣传
头脑发热
-
分类号
G214.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策划,编辑的新追求
- 3
-
-
作者
姚淑英
-
机构
<华东信息日报>
-
出处
《传媒观察》
1999年第3期49-50,共2页
-
文摘
据说,“策划”源于《孙子兵法》中的“谋攻”。借用到新闻领域就是运筹、谋略、设计、构想的意思,是指对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作出符合新闻规律的谋划。 策划,竞争“催生”的新现象 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向以宣传他人形象为主的各类新闻媒介开始注重起了自身形象的塑造,抢独家新闻,请名人助阵,搞热线活动……除了做到“你有的我也有”外,还纷纷抛出各自的“
-
关键词
新追求
《孙子兵法》
报业竞争
住房制度改革
独家新闻
物业管理公司
编辑策划
物业管理行业
发展趋势
政治素质
-
分类号
G213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扬长避短创新路
- 4
-
-
作者
唐振兴
-
机构
<华东信息日报>
-
出处
《传媒观察》
1995年第7期50-50,共1页
-
文摘
华东信息日报是办在无锡的一张经济类报纸。创刊十年来,她从周一小报发展到天天出版的对开日报;从名不见经传到在华东乃至全国经济类报刊中颇具影响,创出了一条报社事业发展壮大的新路。在报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其原因在于报社上下始终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注意扬长避短,艰苦创业。 一、建立通联网络,让“华东”名实相符。 华东信息报的优势,就是“华东”。既然是跨地区的报纸,可以施展影响的舞台就较宽广。报社设在无锡。
-
关键词
经济类报纸
报业竞争
报社
华东
信息报
通联
事业发展
危机感
网络
跨地区
-
分类号
G216.3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经济类报纸如何迎接新挑战?
- 5
-
-
作者
王文军
-
机构
<华东信息日报>
-
出处
《传媒观察》
1996年第9期30-35,共2页
-
文摘
经济类报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产物,它顺应了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所以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经济界、企业家、有关决策管理机构及社会广大人士的瞩目和欢迎,成为报业大军中的一支新兴力量。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深入发展和报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当前许多经济报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各级党报跟随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不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
-
关键词
经济类报纸
经济报
新挑战
市场信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深度报道
信息市场
经济新闻
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信息
-
分类号
G216.3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经济报道要多关注一些“为什么”
- 6
-
-
作者
钱在扬
-
机构
<华东信息日报>
-
出处
《传媒观察》
1997年第5期26-27,共2页
-
文摘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金人庆在一次经济报道研究会上,曾谈了他对经济报道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他认为,经济报道不是版面多少的问题,而是宣传的力度、深度不够,缺乏领导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的报道,就事论事的多,不能给人以启发。 这段话点出了我们不少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作为经济信息类报纸的记者,我们当然更应注意捕捉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
-
关键词
经济报道
国有企业
自行车行业
社会经济
民用煤
煤球
液化气
三资企业
层次分析
民用蜂窝煤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城市“摩的”的是与非
- 7
-
-
作者
钱在扬
-
机构
<华东信息日报>
-
出处
《摩托车信息》
1996年第3期12-12,共1页
-
文摘
“摩的”风起有缘由据有关部门对北方一大城市的调查,全市至少有两万辆“摩的”;而记者对一南方中等城市的调查发现,以此营生的也有3000多辆。一部分人认为,“摩的”出现是因为城市公交存在“死角”,一些近、远郊新村不通公交车。
-
关键词
城市公交路网
城市交通事故
公交事业
-
分类号
F572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