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
1
作者 蒲向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5-48,共4页
《金瓶梅》在写政治人物时涉及到了一个天水籍官员狄斯彬,历史上真有其人。和史实比较,小说中的人物既有艺术真实,也有历史真实。但小说作者对史实改造过多,容易形成人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误解,需要辨明。同时,由塑造这个人物可以体察《... 《金瓶梅》在写政治人物时涉及到了一个天水籍官员狄斯彬,历史上真有其人。和史实比较,小说中的人物既有艺术真实,也有历史真实。但小说作者对史实改造过多,容易形成人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的误解,需要辨明。同时,由塑造这个人物可以体察《金瓶梅》写官员时所用的史实"我化"手法。还可以由作者对狄斯彬的熟悉程度推测小说的创作时间和作者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狄斯彬 小说 天水市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张评第一奇书《金瓶梅》版本考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汪炳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9-98,共10页
由张竹坡评点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即张评本),其版本较多。区分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总论《金瓶梅寓意说》末尾多出一段227字的大连本、梨花本、张藏本;二是总论中缺《凡例》《第一奇书非淫书论》两篇、且较为早期的版本为吉... 由张竹坡评点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即张评本),其版本较多。区分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总论《金瓶梅寓意说》末尾多出一段227字的大连本、梨花本、张藏本;二是总论中缺《凡例》《第一奇书非淫书论》两篇、且较为早期的版本为吉大本、首图本等;三是各回中未刊入回前评的苹华堂本、在兹堂本、康熙乙亥本(或称无牌记本)、皋鹤草堂本、梨花本、首图本也无回前评。文中主要对比大连本、苹华堂本,并参考其它各版本的正文、批语,以及一些特例,分析比较各本的差异。梨花本与大连本同版(或是翻刻),批语最多;张藏本、吉大本、首图本(与吉大本同版)、苹华堂本其正文和批语极为相近;在兹堂本、康熙乙亥本、皋鹤草堂本,不仅与苹华堂本同版,还有补板或补刻的情况。大连本与苹华堂本,错误都较多,且有各自独出的正文和批语。据此可以判断,大连本与苹华堂本之间,没有承传关系,且都非张竹坡的初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评 第一奇书 大连本 苹华堂本 回前评 初刻本
下载PDF
《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行香子》词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汪炳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81-86,共6页
《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刊载4首《行香子》词。从现存所知的最早载籍《鸣鹤余音》开始,一直到今人辑录的词集,所录之《行香子》词都与《新刻〈金瓶梅词话〉》所载有一些差异。从各文本文字比较来看,《阆苑瀛洲》《短短横墙》与《兰... 《新刻〈金瓶梅词话〉》卷首刊载4首《行香子》词。从现存所知的最早载籍《鸣鹤余音》开始,一直到今人辑录的词集,所录之《行香子》词都与《新刻〈金瓶梅词话〉》所载有一些差异。从各文本文字比较来看,《阆苑瀛洲》《短短横墙》与《兰皋明词汇选》中所录的《行香子》词非常接近。但另外2首的来源问题难以明辨。《行香子》词在流传过程中,即在传唱传抄阶段,就不断演变,使得文字差别较大,版本也极为复杂。《新刻〈金瓶梅词话〉》中的《行香子》词就在流传过程中自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刻《金瓶梅词话》 《行香子》词 其他载籍 语言文字比较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与徽州饮食文化考
4
作者 潘志义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87-95,共9页
《金瓶梅词话》中的饮食文化地域特色显著,从饮食习俗到食物产地再到餐具炊具,无一不显现着徽州文化的特色。饮食习俗如安席、吃看桌席、平头桌席等,食物如枇杷、春不老、香榧、羊角、白鸡头、乌菱、莲蓬子、荸荠等,餐具炊具如八仙桌、... 《金瓶梅词话》中的饮食文化地域特色显著,从饮食习俗到食物产地再到餐具炊具,无一不显现着徽州文化的特色。饮食习俗如安席、吃看桌席、平头桌席等,食物如枇杷、春不老、香榧、羊角、白鸡头、乌菱、莲蓬子、荸荠等,餐具炊具如八仙桌、顿罐、铫子、螺甸大果盒等,不但极显地域属性,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徽州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金瓶梅词话》主人公西门庆吃的是徽州的土特产品,摆的是有着徽州特色的酒席,用的是徽州产的餐具炊具。因此,从饮食文化去考虑,《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必是从徽州地域里走出来的徽州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文化 金瓶梅词话 饮食文化
下载PDF
汉初宫廷伎艺及其他--《两汉伎艺传承史论》之三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兴勤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3期114-121,共8页
两汉时期,将"礼""乐"纳入实现政治理想的轨道而予以重新定位,这与远古之时的自娱或娱神,显然已有很大不同。两汉伎艺的重新衡定以及其自身的丰富与发展,无疑借助于这一历史演进之力。首先,汉代初期的"歌舞&qu... 两汉时期,将"礼""乐"纳入实现政治理想的轨道而予以重新定位,这与远古之时的自娱或娱神,显然已有很大不同。两汉伎艺的重新衡定以及其自身的丰富与发展,无疑借助于这一历史演进之力。首先,汉代初期的"歌舞"对前代伎艺进行了改造,成为主要用于宗庙祭祀、殿廷宴饮等公开的大型庄重场合的集体演唱形式。其次,汉初前期的"歌唱"指在较小的范围内的一种自抒怀抱的独立演唱形式。不同类型的歌,包蕴有各不相同的思想内容。不论是群歌还是独歌,都是一种抒情手段和途径,大都系感于目下处境,即兴而发,带有较强的现实指向性。最后,"蜡祭"与"迎气"之仪反映了音乐的伦理功用不断得到强化,使伎艺演奏也充溢着浓重的政治伦理色彩。这正是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对音乐、伎艺不断渗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初 宫廷伎艺 传承
下载PDF
宋元尾声论稿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敢 《戏曲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255-269,共15页
尾声一词,最早见于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有引子、尾声为缠令。"这句话也见于稍晚一点的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缠令"是"套数"的先声,到元燕南芝庵《唱论》,便... 尾声一词,最早见于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有引子、尾声为缠令。"这句话也见于稍晚一点的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缠令"是"套数"的先声,到元燕南芝庵《唱论》,便说:"成文章日乐府,有尾声名套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亭宴 缠令 尾煞 黄钟尾 歇拍 啄木儿煞 吴自牧 宋元南戏 赚煞 乐府诗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