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论、体用论与牟宗三对理学系谱的再反思
1
作者 陈荣灼 杨儒宾 +4 位作者 何乏笔 赖锡三 纪志昌 苏泓璋(整理) 李志桓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31-52,共22页
对谈缘起:2022年4月,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 对谈缘起:2022年4月,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举办了一场“气论与中国哲学”学术座谈会。这场活动的主轴在于通过“气论”来反省牟宗三对中国哲学诠释之限制,尤其聚焦在牟宗三因低看气论、贬低气学而造成他对宋明理学系谱分判之可争议性。我邀请了当前对气论哲学极具关键影响力的两位重量级学者,杨儒宾和陈荣灼教授,进行一场面对面的深入对谈。两位先生都著作等身,名重一时,且长期对牟宗三的气论限制提出了创造性的观点进行挑战与诠释转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体用论 哲学诠释 气论哲学 宋明理学 学术座谈会 系谱 中国台湾
下载PDF
狂欢与嬉戏:台湾诗人管管的语言喜剧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小滨 《江汉学术》 2021年第3期63-73,共11页
管管诗中的修辞特征与文化精神,可以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符号学及其他当代理论视角来观察。管管的超现实美学往往与狂欢风格融合在一起,以怪诞卑下的方式冲击了原本神圣的符号。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可以一窥管管诗学中向怪诞与肉体的... 管管诗中的修辞特征与文化精神,可以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符号学及其他当代理论视角来观察。管管的超现实美学往往与狂欢风格融合在一起,以怪诞卑下的方式冲击了原本神圣的符号。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可以一窥管管诗学中向怪诞与肉体的降格具有怎样的颠覆性潜能。管管还实践了一种不断滑动跳跃的言说策略,以历时性的超现实置换演示了能指的永恒变幻。从拉康对换喻与欲望的论述,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管管的顶针修辞如何体现出对符号秩序的解构。管管诗学的主体困乏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文人狂放与自嘲精神的重新体现,古典狂狷形象与后现代主体可相互映照。而他诗中的游戏精神一方面是童趣的表征,同时也必须理解为对创伤经验及其符号化努力之间的永恒辩证:管管的诗歌语言是一次历险,一次对绝境的奋力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管 台湾诗歌 超现实美学 修辞特征 意指游戏
下载PDF
有隐与无隐的吊诡相即:海德格尔借由老子解读柏拉图与前苏格拉底思想
3
作者 何乏笔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4,共17页
老子的溪谷与柏拉图的洞穴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意象。透过老子的溪谷意象所指的气化存在论可以重新反思洞穴所指的阳光存在论。假如洞穴是指一种真理机制,溪谷则指另一种真理机制。海德格尔对洞穴寓言的探索开启了对洞穴的道家式解读。更... 老子的溪谷与柏拉图的洞穴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意象。透过老子的溪谷意象所指的气化存在论可以重新反思洞穴所指的阳光存在论。假如洞穴是指一种真理机制,溪谷则指另一种真理机制。海德格尔对洞穴寓言的探索开启了对洞穴的道家式解读。更有甚者,在他重构柏拉图及前苏格拉底哲学家的内部结构中,即能观察到其思想道路向道家敞开的趋势。无疑,海德格尔受到老庄哲学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古希腊文献的阅读,内在地与老庄哲学深刻相应。一旦从这样的角度来探索海德格尔的思想格局,就能脱离希腊与中国的比较模式,从而迈向跨文化纠缠的动态交流而发展。在此过程中,希腊语文本的解读显现出汉语哲学的重要命题。海德格尔对此命题的德语表述可以总结为反转共属性。如果借用汉语哲学的传统词汇来表达,则可称之为吊诡相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老子 柏拉图 希腊哲学 吊诡相即
原文传递
何谓“跨文化”:自我与他者的吊诡共生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小妍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138,179,180,共9页
继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翻译研究之后,跨文化研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范式。与传统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相比,跨文化研究强调的是主体与他者的接触交融所可能带来的转化与新生,同时,破除二元划分的迷思,挑战卷标式的思... 继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翻译研究之后,跨文化研究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研究范式。与传统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研究相比,跨文化研究强调的是主体与他者的接触交融所可能带来的转化与新生,同时,破除二元划分的迷思,挑战卷标式的思考模式。跨文化的主体是流动的,自我与他者是吊诡共生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即是这种关系的呈现。跨文化研究是一种面对他者的伦理态度,表现在批判僵化主体,主张文化的混杂本质,批判“正统身份”及“中心主义”,就强势与弱势文化的关系与比较研究及后殖民理论对话,在“跨文化连结”与面对“他者”的伦理问题上与全球化理论对话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共生 全球化 身份认同
原文传递
陳澔《禮記集説》的負評及其與《欽定禮記義疏》關係述論
5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0年第1期41-66,共26页
此文立基於"回到歷史現場"的實證研究模式,從"經學傳播"的角度探索明清士人及清代官書負面批評陳澔《禮記集説》等的實情,並分析陳澔《集説》與乾隆《欽定禮記義疏》的關係和清朝繼續以陳澔《集説》立於學宫的可能... 此文立基於"回到歷史現場"的實證研究模式,從"經學傳播"的角度探索明清士人及清代官書負面批評陳澔《禮記集説》等的實情,並分析陳澔《集説》與乾隆《欽定禮記義疏》的關係和清朝繼續以陳澔《集説》立於學宫的可能原因。透過"外部研究"的歸納統計的方法,確定明清兩代除《四庫全書總目》等官書外,另有26位士人批評陳澔《集説》之缺失與不足。《欽定禮記義疏》正文徵引488條陳澔《集説》,412條屬正面肯定的引述。清朝官書承認陳澔《集説》引導初學者學習的功能,《欽定禮記義疏》實爲增補陳澔《集説》"經術"解説的不足而編輯,兩書是互補和一體的關係,此亦清代續立陳澔《集説》於學宫之故。研究成果除提供相關有效的證據外,並證實明清兩代官學之承繼關係,對學術史與經學史的研究者,或當有協助進一步思考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澔 雲莊禮記集説 欽定禮記義疏 經學史 官方經學 明清
原文传递
“經學”與“非經學”的交會:從《四庫全書》看陳澔《禮記集説》對清前期“非經部類”著作的滲透
6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0年第2期142-160,共19页
本文旨在探究陳澔《禮記集説》經過明朝官方教育系統二百七十年的傳播引導之後,進入清朝前期受到關注而影響學界的實情。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庫全書·經部》外其他三部著録的清人著作爲對象,透過電腦搜尋技術的協助,了解著録的三部... 本文旨在探究陳澔《禮記集説》經過明朝官方教育系統二百七十年的傳播引導之後,進入清朝前期受到關注而影響學界的實情。以具有代表性的《四庫全書·經部》外其他三部著録的清人著作爲對象,透過電腦搜尋技術的協助,了解著録的三部清人書籍共361部,官書117部、私著244部,關注陳澔《集説》者75部,官書38部、私著37部;"正引"陳澔《集説》者59部,官書35部,私著24部;批評者5部,均爲私著;正引與批評均有者11部,官書3部,私著8部,整體而言,正面徵引或討論者超過批評者,其中又以官書的肯定最多。研究所得成果,有助於了解陳澔《集説》在清朝前期滲透影響"非經部"類專著的實情,提供了研究陳澔、《禮記》學、經學史及學術史等部分可信的實證性答案,對於這些學術範圍的研究者,當有部分的助益功能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陳澔 禮記集説 四庫全書 經學 學術交會 關注
原文传递
宋翔鳳與陳壽祺、王引之論《泰誓》及其相關問題
7
作者 蔡長林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1年第2期139-165,共27页
本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在梳理清中葉討論《泰誓》問題的脉絡中,就宋翔鳳與當時漢學家陳壽棋、王引之圍繞《泰誓》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宋氏論《泰誓》,既有承襲前人之處,亦具自身獨特見解。他力圖去證明《泰誓》早已在孔安國的私人授受... 本文從歷時性的角度,在梳理清中葉討論《泰誓》問題的脉絡中,就宋翔鳳與當時漢學家陳壽棋、王引之圍繞《泰誓》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宋氏論《泰誓》,既有承襲前人之處,亦具自身獨特見解。他力圖去證明《泰誓》早已在孔安國的私人授受中流傳,最後併入歐陽博士的體系,其用意都在爲證明《泰誓》之可信。而其所以力圖證明《泰誓》之可信,與得自常州學派,尤其是莊述祖的《尚書》學傳承密不可分。且較莊氏更進一步的是,莊述祖視《泰誓》爲今文,認爲以今文《泰誓》充學,瘉于以《世俘》爲《武成》。翔鳳則直謂《泰誓》乃承自孔安國傳授的真古文説。如此,《泰誓》將從莊氏認爲可信度在第二序列的今文篇章,提升到可信度更高的第一序列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誓 莊述祖 宋翔鳳 陳壽祺 王引之
原文传递
東漢《詩經》的傳播與擴散探論
8
作者 楊晋龍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21年第2期36-48,共13页
此文旨在分析説明《詩經》神聖性形成之後的東漢,《詩經》落實流布的實況。經由蒐集東漢存世的文獻,再藉助實證性的閲讀整理,透過傳播應用的分析方式.確認整個東漢詩經學,就其地域發展而論,主要以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四省區最盛;... 此文旨在分析説明《詩經》神聖性形成之後的東漢,《詩經》落實流布的實況。經由蒐集東漢存世的文獻,再藉助實證性的閲讀整理,透過傳播應用的分析方式.確認整個東漢詩經學,就其地域發展而論,主要以河南、陝西、山東、河北等四省區最盛;就兩漢詩經學表現而言,河南、陝西、山東、河北、安徽、甘肅、四川、湖北、江蘇、山西、江西等省區,長期發展;廣東、浙江、湖南、寧夏、青海、雲南、新疆、遼寧、韓國北部等地,則是東漢新開發地區。研究結果對東漢時期詩經學流衍的相關資訊,不同地區的發展表現,兩漢相同地區不同發展狀況的了解,均提供確實可信的有效答案。研究成果有效彌補既有研究的不足,同時還提供新的思考模式,對學術史與經學史的研究者,無論内容上或方法上,大致具有提供實質參考運用的功能或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經 東漢時期 詩經學史 傳播擴散 傳承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