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笔谈・上) 被引量:3
1
作者 荣新江 卜宪群 +4 位作者 冯胜君 王日根 吴义雄 侯旭东 林文勋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3,共33页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史学科在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与全面提升,2022年8—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主办、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了“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线上系列讲座,... 为进一步发挥中国史学科在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推动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的协同创新与全面提升,2022年8—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主办、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了“中国史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线上系列讲座,由各成员讲授自己的最新成果与研究感悟,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系列讲座取得了较大的反响,为进一步总结讲座的成果,推动中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经第八届中国史学科评议组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同意,我们以笔谈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分两期刊发中国史评议组老师们的精彩讲座内容和最新研究。本期刊发的是荣新江、卜宪群、冯胜君、王日根、吴义雄、侯旭东、林文勋七位老师的笔谈以及郑炳林、王利华两位老师的专题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研究 协同创新 专题论文 评议组 传承与发展 敦煌学 郑炳林 荣新江
下载PDF
蜀道在世界文明史中的意义
2
作者 王子今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蜀道在中国古代交通格局中有重要的地位。蜀道的开通对于克服秦岭、巴山阻障,实现南北早期文明的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明生成的初期,蜀道成为交通开发史中的特例。上古时期关中与巴蜀这两个“天府”由蜀道连通,也为统一的秦... 蜀道在中国古代交通格局中有重要的地位。蜀道的开通对于克服秦岭、巴山阻障,实现南北早期文明的沟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世界文明生成的初期,蜀道成为交通开发史中的特例。上古时期关中与巴蜀这两个“天府”由蜀道连通,也为统一的秦帝国的诞生准备了条件。而秦帝国出现于世界东方,改变了全球史的格局。蜀道成为战国、秦及西汉“大关中”出现的基础,而“大关中”即所谓“山西”“关西”,曾经是世界东方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蜀道联系秦汉行政中枢咸阳-长安与西南地方,继续延伸,则有“西夷西”国际道路的开拓,形成“西南丝绸之路”以及通过“枸酱”之路与南海丝路起点番禺、徐闻、合浦的连通。而汉简所见敦煌“之蜀”道路,也可以理解为西北丝绸之路的支线。由此也实现了丝绸之路河西路段与蜀道交通系统的曲折关联。蜀道研究因而也应当被作为对世界文明进程显示出重要意义的丝绸之路史考察的主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道 关中 巴蜀 丝绸之路
下载PDF
“冘”“甚”的谐声类及相关古文字释读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富海 《管子学刊》 2023年第4期121-128,共8页
符合谐声原则、文字上可以互谐的一组上古音节归为一类,属于一个谐声类。根据多数“冘”声和“甚”声之字的中古音分析得出,“冘”和“甚”的谐声类应为*Tum。明确了“冘”“甚”的谐声类,有助于正确释读一些古文字材料,起到验证作用,... 符合谐声原则、文字上可以互谐的一组上古音节归为一类,属于一个谐声类。根据多数“冘”声和“甚”声之字的中古音分析得出,“冘”和“甚”的谐声类应为*Tum。明确了“冘”“甚”的谐声类,有助于正确释读一些古文字材料,起到验证作用,或者起到证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声类 古文字
下载PDF
清华简第十三辑中的新用字现象 被引量:3
4
作者 石小力 《出土文献》 CSSCI 2023年第4期33-38,154,155,共8页
清华简第十三辑收录了《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等五篇竹书,本文选择介绍了其中出现的新构形和新用字现象,并据此对以往存在争议的“■”用作{揖}、“茸”用作{乃},以及“送”字的释读和用法作了进一... 清华简第十三辑收录了《大夫食礼》《大夫食礼记》《五音图》《乐风》《畏天用身》等五篇竹书,本文选择介绍了其中出现的新构形和新用字现象,并据此对以往存在争议的“■”用作{揖}、“茸”用作{乃},以及“送”字的释读和用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字词关系
下载PDF
釋古文字中的“葺”
5
作者 謝明文 《甲骨文与殷商史》 2022年第1期138-146,共9页
書鐘“■”、晋公盆“■”,从“咠”得聲,結合甲骨文中的“■”“■”“■”“■”等形來看,它們應該是“葺”字異體,而甲骨文相關諸形可能是“葺”字的表意初文。咠是揖的初文,它與祝、兄可能存在糾葛,即在較早的古文字中,“■”可“... 書鐘“■”、晋公盆“■”,从“咠”得聲,結合甲骨文中的“■”“■”“■”“■”等形來看,它們應該是“葺”字異體,而甲骨文相關諸形可能是“葺”字的表意初文。咠是揖的初文,它與祝、兄可能存在糾葛,即在較早的古文字中,“■”可“一形多用”爲“祝”與“咠(揖)”,“■”可“一形多用”爲“兄”與“咠(揖)”。“■”“■”雖然下部的人形有跪跽與站立之别,但都可表示“手著胸”即作揖這一動作,皆可用作“咠”的表意字。東周文字中“咠”形下部的人形或站立,或跪跽,實際上是淵源有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笔谈
6
作者 金旭东 李大龙 +8 位作者 范恩实 丛德新 杨博 华玉冰 赵俊杰 赵晓刚 孙昊 王飞峰 王美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27-149,共23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考古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推动边疆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的融合发展,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考古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推动边疆历史研究与考古研究的融合发展,2023年8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大学等共同主办的“四海一家:历史与考古视域下的中国古代边疆”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学举行。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以及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所、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家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新时代边疆考古的使命与担当以及发挥文物考古工作在边疆治理、东北边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等专题进行研讨,共识于挖掘和有效利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积极引导研究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在新时代更好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以此为契机,辽宁大学学报于开年第一期,将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笔谈文稿形式刊发,希冀展示学术研讨会之学术成果,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考古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国家文物局 暨南大学 历史史实 辽宁大学
下载PDF
地方官府简牍的日常供给、分配与秦汉中央集权
7
作者 沈刚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4,共9页
简牍是政府行政书写的基本载体。秦汉时期官府有稳定的简牍供应途径。秦代由司空管理的刑徒直接制作简牍,西汉时期市买成品与自行加工相结合,东汉时期以财用钱专门购买,到了孙吴时期财用钱只是税收名目之一。这个演变过程与简牍制作趋... 简牍是政府行政书写的基本载体。秦汉时期官府有稳定的简牍供应途径。秦代由司空管理的刑徒直接制作简牍,西汉时期市买成品与自行加工相结合,东汉时期以财用钱专门购买,到了孙吴时期财用钱只是税收名目之一。这个演变过程与简牍制作趋于专门化以及国家对社会资源赋敛形式的变化有关。西北边地不同层级军政机构分配简牍的种类、材质、数量皆有不同的标准。有特殊需求则需要特别申请。民政系统简牍分配机制更复杂。简牍供给表现出国家对地方官府控制加强的一面,分配规则显示出集权体制的森严层级。简牍的特点,客观条件的变化,限制了集权目的之实现。书写载体等行政技术条件变迁是考察制度演变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简牍 供给 分配 中央集权 地方官府
下载PDF
释西周金文中的“虐”字
8
作者 陈斯鹏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3期32-37,169,共7页
西周金文选钟乙“虣(暴)虐”之“虐”写作“”,从卜、虎会意,表示以兵杖搏虎,为“虐”之初文。“(虐)”字的造字意图与“虣”字之表示以戈钺搏虎相类,对应的词也意义相近,故文献中常见“虣(暴)虐”连言。■盨铭文“虐”所从“匕”、《... 西周金文选钟乙“虣(暴)虐”之“虐”写作“”,从卜、虎会意,表示以兵杖搏虎,为“虐”之初文。“(虐)”字的造字意图与“虣”字之表示以戈钺搏虎相类,对应的词也意义相近,故文献中常见“虣(暴)虐”连言。■盨铭文“虐”所从“匕”、《说文》“虐”篆文所从“爪”,均为“卜”形之讹变。《说文》对“虐”字形、字义的说解,以及目前学术界将“虐”字追溯至甲骨文从虎抓人形之字的主流意见,均不可靠。西周金文霸姬盘中的“”字也应释为“虐”,读为“效”,义为致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金文 选钟 霸姬盘
下载PDF
殷墟卜用龟腹甲中甲形态研究
9
作者 李延彦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6-16,168,共12页
本文描述了殷墟卜用龟腹甲中甲齿缝片的形态,结合钻凿、形态特征组合,将中甲齿缝片残片分为十四大类,并简要论述成因。
关键词 殷墟 龟腹甲 中甲 形态
下载PDF
新见十九祀免簋历日与王年考
10
作者 张闻玉 桂珍明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据新见十九祀免簋铭文“隹王十又九祀,正月既生霸庚戌”之记载,可知该器是一件王年、月份、日干支及月相四要素俱全的西周时期重要青铜器。文章在学界判定该器为西周中期之器的基础上,以月相定点说,采用“四分历”的古天文历术为技术手... 据新见十九祀免簋铭文“隹王十又九祀,正月既生霸庚戌”之记载,可知该器是一件王年、月份、日干支及月相四要素俱全的西周时期重要青铜器。文章在学界判定该器为西周中期之器的基础上,以月相定点说,采用“四分历”的古天文历术为技术手段,考定免簋所载王年与历日应当是:周穆王十九年(前988)正月十五日,正月初一朔日为乙未,实际用历司历应取为丙申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祀免簋 王年 月相定点 周穆王
下载PDF
試説楚簡文字字形與時代劃分問題——以新蔡葛陵簡爲例
11
作者 于夢欣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44,共20页
目前有關戰國楚簡文字時代劃分的研究比較少見,但從公布的戰國楚簡來看,其時代跨度已經産生。新蔡葛陵楚簡大約處於戰國早中期之交,早於目前可見多處於戰國中晚期的楚簡,是研究楚簡文字字形與時代劃分問題很好的樣本。新蔡簡中一些具有... 目前有關戰國楚簡文字時代劃分的研究比較少見,但從公布的戰國楚簡來看,其時代跨度已經産生。新蔡葛陵楚簡大約處於戰國早中期之交,早於目前可見多處於戰國中晚期的楚簡,是研究楚簡文字字形與時代劃分問題很好的樣本。新蔡簡中一些具有早期特徵的字或偏旁,如“若”“異”“歸”“尋”“於”“肩”“就”“良”“無”“”“夜”“网”“首”“犬”“城”“阜”“夌”“癸”,可按照字形演變規律分爲早、晚兩類。包山簡及其他楚簡中的字形可佐證分類的可行性,爲相關問題的進一步討論提供幫助。楚簡文字字形與時代劃分問題或對楚文字演變、斷代,文字存古及古書流傳等相關研究有積極意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簡文字 時代劃分 新蔡葛陵簡 存古現象
下载PDF
“帝国”概念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12
作者 王子今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2期7-16,155,共11页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指称方式,有“王朝”“帝国”异说。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研究主题之一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同时使用两种说法。有学者强调,在研究中,不应称王朝为“帝国”,以为清末之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帝国”之说,并建... 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指称方式,有“王朝”“帝国”异说。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为研究主题之一的《剑桥中国秦汉史》同时使用两种说法。有学者强调,在研究中,不应称王朝为“帝国”,以为清末之前的文献中从未出现过“帝国”之说,并建议有关“王朝”的研究应避免使用“帝国”“国家”一类“具有现代西方涵义的词语”。就此有必要讨论。中国古代文献“基本没有‘帝国’一词”之说,是不确实的。而实际上“王朝”这一语词在历史记述中也并未见普遍通行。其实,“王朝”概念同样会面临“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而“国家”一类词语使用较早,汉镜铭文已有实例,恐怕不宜理解为“具有近现代西方涵义”。也许我们对于今天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应当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对于“帝国”“国家”一类词语,应当允许研究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学术论著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国 王朝 中国古代史 适用性
下载PDF
出土文献与考古视野下“中华”观念的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博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2-60,共9页
日渐丰富的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中,蕴含着在先秦时期“中华”观念形成的历史信息。“中”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等地理概念息息相关。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群的融合与发展,为战国晚期“中华”观念的出现奠定... 日渐丰富的出土文献与考古实物中,蕴含着在先秦时期“中华”观念形成的历史信息。“中”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地中”“土中”“天下之中”等地理概念息息相关。西周春秋时期“华夏”族群的融合与发展,为战国晚期“中华”观念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产生之时,“中华”观念的基本内涵即包括以“华夏”文化为共同文化标准,以“禹迹”“九州”为共同活动地域,以黄帝子孙为共同世系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 中华 族群 北大秦简
下载PDF
河畔声歌处,广陵忆洛阳 记"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特展
14
作者 欧佳(文/图) 张弛(图) 《大众考古》 2023年第2期45-51,共7页
城市是大型的人类聚居与资源汇集之地,一座城市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其间芸芸众生的生活史,交织着世情百态与世事变迁的万千光影.近年来,多家博物馆举办了以古代城市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如首都博物馆"1420 :从南京到北京"聚焦... 城市是大型的人类聚居与资源汇集之地,一座城市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其间芸芸众生的生活史,交织着世情百态与世事变迁的万千光影.近年来,多家博物馆举办了以古代城市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如首都博物馆"1420 :从南京到北京"聚焦明代迁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着重展现明初南北两京的文化风貌;西安博物院"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依托丰富的馆藏唐代文物,展示唐都长安熙攘繁盛、包罗万象的昂扬面貌,讲述长安人民乐观自信且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小史;成都博物馆"列备五都:秦汉时期的中国都市"以洛阳、邯郸、临淄、宛(南阳)、成都5 座秦汉时期的重要城市为主题,呈现这一时期在都城长安之外,繁荣蓬勃又风情迥异的城市风貌.作为"运河城市"系列特展的开篇之作,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于2022 年5 月推出的特展"中兹神州:绚烂的唐代洛阳城"更是对"古代城市"主题进行了丰富多元的挖掘与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事变迁 运河城市 居长安 文化风貌 首都博物馆 人类聚居 大型展览 城市风貌
下载PDF
兩周金文中“天子”之稱使用情況的考察——兼論“對揚天子休”對銘文篇章結構析分的新啟示
15
作者 陳英傑 《文献语言学》 2023年第1期153-165,共13页
兩周金文中“王”和“天子”的政治内涵以及音節數量均有不同,它們不是等義的,也不是在任何語境中都可以互相替代。西周時人,對於“天子”與“王”的使用有自覺的語境上的區分。在多數銘文中,從王命之後的“拜??首對揚”句開始,器主變... 兩周金文中“王”和“天子”的政治内涵以及音節數量均有不同,它們不是等義的,也不是在任何語境中都可以互相替代。西周時人,對於“天子”與“王”的使用有自覺的語境上的區分。在多數銘文中,從王命之後的“拜??首對揚”句開始,器主變换稱謂,不再使用官稱,而是使用私名,“王”變换爲“天子”。由器主稱謂以及“王”和“天子”之稱在銘文内部的變换看,銘文結構的劃分,不應象過去那樣以“作器句”爲界,而應以“拜??首對揚”爲界。作器句和對揚句是一體的,作器本身就是一種答謝,所以,答謝辭和作器句之間應該用逗號連接。在大多數程式化的銘文中,結構的析分呈現出一些外在的標志,稱謂變换是最典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兩周金文 天子 稱謂變换 銘文結構
下载PDF
高校本科阶段古文字、出土文献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对策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翔 《语文学刊》 2022年第5期114-118,共5页
在近些年国家文化、教育部门强调“冷门绝学”,开展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背景下,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已在原有院系、专业基础上对本科阶段相关领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试水。未正式开展强基计划的院校也在文史类专业内以开设专门的... 在近些年国家文化、教育部门强调“冷门绝学”,开展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背景下,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已在原有院系、专业基础上对本科阶段相关领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试水。未正式开展强基计划的院校也在文史类专业内以开设专门的培养平台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探索。在这一发展方向下,各地区培养单位应综合规划学科建设,打好学生的专业基础,既不放松传统教学培养方式,也要结合现代化平台和技术手段,与相关专业、学科形成交叉融合。对人才培养坚持分类设计、因材施教的方针,对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培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本科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
下载PDF
当阳赵家湖与楚系墓葬礼器器用中的殷遗旧制
17
作者 杨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97,共7页
当阳赵家湖墓地赵家塝ZHM2、ZHM3等春秋早期墓葬,对于楚系墓葬礼器器用的源流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这批墓葬出土礼器和偶鼎习俗进行分析与考察,认为其在使用陶簋、偶数同形等特质上与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时期广义殷遗民墓葬存在... 当阳赵家湖墓地赵家塝ZHM2、ZHM3等春秋早期墓葬,对于楚系墓葬礼器器用的源流问题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这批墓葬出土礼器和偶鼎习俗进行分析与考察,认为其在使用陶簋、偶数同形等特质上与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时期广义殷遗民墓葬存在一致性,而楚地流行的偶鼎礼俗,也是受到殷遗民器用礼俗旧制的影响。将“偶数同形”“偶鼎”与赵家塝墓地在墓葬规模、随葬器物种类等方面体现的“周礼”式的等级差别相联系,可以揭示出楚系墓葬礼器器用礼俗中“殷制”(旧俗)与“周礼”(周制)两大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家塝 殷遗民 偶数同形 偶鼎
下载PDF
《山海经》中的“■石”“邽石”“封石”及早期螺钿
18
作者 刘思亮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1期158-168,174,共12页
《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谓的“■石”“邽石”“封石”实为一物,即《说文》玉部中的“玤”石。信阳楚简中的“■石”,亦即今天所谓的白石英。“■石”“玤石”“蚌石”的命名确与“蛤蚌”之名有关,信阳、左冢、九连墩等楚墓出土漆... 《山海经·中山经》中所谓的“■石”“邽石”“封石”实为一物,即《说文》玉部中的“玤”石。信阳楚简中的“■石”,亦即今天所谓的白石英。“■石”“玤石”“蚌石”的命名确与“蛤蚌”之名有关,信阳、左冢、九连墩等楚墓出土漆木器上镶嵌石英石的技艺,均源自于商周以来的“螺钿”技艺,所嵌白色石英石(■石/邦石/封石)其实是早期“蚌泡”的替代品。“螺钿”的装饰技艺在中国出现很早,但记录这种技艺的专有动词却一直未被发现,其实信阳楚简等资料中的“■”“铚”为填塞、嵌陷之义,是战国时人对后世“螺钿”之{钿}的早期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海经》 邦石 封石 螺钿
下载PDF
史语所藏“类家谱”甲骨刻辞新探
19
作者 张惟捷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1期1-10,169,共11页
自20世纪初以迄今日,“家谱刻辞”的真伪一直是甲骨学界的著名公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的公开讨论,使得此议题逐步获得厘清。笔者曾目验史语所藏甲骨实物,此次据以进一步复原碎甲,对聚讼已久的家谱刻辞问题再次予以检视,不仅证明... 自20世纪初以迄今日,“家谱刻辞”的真伪一直是甲骨学界的著名公案,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的公开讨论,使得此议题逐步获得厘清。笔者曾目验史语所藏甲骨实物,此次据以进一步复原碎甲,对聚讼已久的家谱刻辞问题再次予以检视,不仅证明了历来受质疑的“子曰”辞例于晚商确实存在,论证了“子曰某”乃是称呼子之名的一种记录,同时也发现刻手在习刻完毕后,存在刮除旧迹、更换方向再行书写的现象。本文为揭示以上文化现象提供了基于实物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 卜辞 商代史 家谱刻辞
下载PDF
利用楚文字校读《淮南子》之“饥虎可尾”
20
作者 李俊涛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3期73-77,171,共6页
《淮南子》中有句作“饥虎可尾”,在《淮南子》的各个注本中,注家对其多未讨论。现代的译注本中,学者们或把这句话解释为“饥饿的老虎尾随”,或解释为“牵着老虎尾巴”,均不甚妥帖。这里的“尾”应该读为“徙”,通“縰”或“躧”,训为... 《淮南子》中有句作“饥虎可尾”,在《淮南子》的各个注本中,注家对其多未讨论。现代的译注本中,学者们或把这句话解释为“饥饿的老虎尾随”,或解释为“牵着老虎尾巴”,均不甚妥帖。这里的“尾”应该读为“徙”,通“縰”或“躧”,训为踩踏、践踏义。楚文字中“徙”一般作“■”“■”等形,但有时会省去声符“少”,而直接写成“尾”。“饥虎可縰(躧)”应解释为饥饿待食的老虎也可以踩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子》 饥虎可尾 縰(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